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显微支撑喉镜加电动喉刨削器在声带息肉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声带息肉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支撑喉镜下钳夹术,给予观察组显微支撑喉镜加电动刨削器,并对两组的嗓音功能参数和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嗓音功能参数、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声带息肉患者使用显微支撑喉镜加电动喉刨削器,能够更好的恢复嗓音功能,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显微支撑喉镜;电动喉刨削器;声带息肉;嗓音功能参数;治疗有效率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1-01
临床中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为声带息肉,是慢性喉炎的一种特殊类型,致病的主要原因是滥用、无用嗓音,导致机体出现发声障碍。该病的临床主要症状是声嘶、失声等。现阶段治疗声带息肉的主要方式是手术,以往大多采用支撑喉镜下钳夹术,但是该手术方式对操作喉钳的力度和方向都有较高的要求,创伤面较大,术后极易出现不良反应(声带水肿、残留病变组织、发声功能恢复时间长等)。随之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声带息肉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显微支撑喉镜结合电动刨削器术,显微镜能够对手术视野有效扩大,电动刨削器能够精准的切除病变组织,效果显著[1]。本研究分析了显微支撑喉镜加电动喉刨削器在声带息肉治疗中应用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声带息肉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男:女(14:17),年龄26-72岁,均龄(60.25±3.12)岁;观察组男:女(13:18),年龄28-71岁,均龄(61.05±3.62)岁,两组资料(P>0.05),能比较。
1.2 方法
叮嘱所有患者禁食(术前6h)、术前0.5h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入0.5 mg阿托品+0.1g鲁米那钠。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支撑喉镜下钳夹术治疗。息肉钳牵拉病变组织,把交界部位(正常和病变组织之间)充分暴露出来,使用喉剪去除病变组织,修平声带。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显微支撑喉镜加电动喉刨削器治疗。对显微镜进行调整,从支撑喉镜中把喉切削器导入,切削方式(双向),速度控制500 r/min以内。刀头慢慢靠近息肉组织,严格控制转速,去除病变组织,整齐声带使其光滑,完成操作后使用肾上腺素棉片止血。
1.3 指标观察
(1)对比两组嗓音功能参数。以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噪声能量、谐声比评价。(2)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率=(显现+有效)/总例数×100%。显效:嗓音完全恢复,声门良好闭合,喉镜检查声带齐整、光滑;有效:声音嘶哑症状显著改善,喉镜检查声带齐整但是不光滑;无效:声音嘶哑、喉镜检查息肉范围均无改善[2]。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0.0处理数据,()与(%)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用t值与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嗓音功能参数
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噪声能量、谐声比:治疗前两组对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声带息肉是耳鼻喉科临床中常见的、多发的一种疾病,以往都是采用支撑喉镜下钳夹术治疗,在喉镜的辅助下摘除畸形的声带息肉,该手术的操作难度较大,极易出现损伤声带、摘除病变组织不彻底等现象,导致该病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现阶段临床中治疗该病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显微支撑喉镜及显微支撑喉镜加电动喉刨削器等方式。
电动喉刨削器是全新的一种手术器材,主要构成部分为手柄、主机、刀头、脚踏速度控制开关等。使用显微镜支撑喉镜加电动喉刨削器对声带息肉患者進行治疗,具有诸多的优势[3]:(1)在显微镜支撑喉镜的辅助下,手术视野更加立体和清晰,能够是医师更加容易的发现发生微小病变的组织,从而能够更加彻底的清楚病变组织,同时还能最大程度的避免损伤正常组织。(2)手术的精准度在微型化的手术器械、具有放大作用的显微镜的辅助下得以大幅度提升,能够对损伤正常黏膜、声韧带的概率大幅度降低,促使声带快速恢复。(3)不断缓慢的转动电动喉刨削器,能够有效控制吸入病变组织的数量,达到薄层切削的目的。另外,这样的操作方式不会深度损伤、游离撕裂黏膜。因此,操作手术医师的动作要轻柔,不能长时间使用刀头按压声带。
综上所述 针对声带息肉患者使用显微支撑喉镜加电动喉刨削器,能够更好的恢复嗓音功能,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牛洪霞.显微镜下支撑喉镜手术在声带息肉治疗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9,31(3):328-330.
[2]刘贤松,付书彩,江训伟,等.基层医院开展显微支撑喉镜下切除声带息肉的手术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5):58-59.
[3]张明,杨志远,李云霞.显微喉镜与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疗效及预后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9,25(2):145-146+153.
关键词:显微支撑喉镜;电动喉刨削器;声带息肉;嗓音功能参数;治疗有效率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1-01
临床中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为声带息肉,是慢性喉炎的一种特殊类型,致病的主要原因是滥用、无用嗓音,导致机体出现发声障碍。该病的临床主要症状是声嘶、失声等。现阶段治疗声带息肉的主要方式是手术,以往大多采用支撑喉镜下钳夹术,但是该手术方式对操作喉钳的力度和方向都有较高的要求,创伤面较大,术后极易出现不良反应(声带水肿、残留病变组织、发声功能恢复时间长等)。随之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声带息肉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显微支撑喉镜结合电动刨削器术,显微镜能够对手术视野有效扩大,电动刨削器能够精准的切除病变组织,效果显著[1]。本研究分析了显微支撑喉镜加电动喉刨削器在声带息肉治疗中应用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声带息肉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男:女(14:17),年龄26-72岁,均龄(60.25±3.12)岁;观察组男:女(13:18),年龄28-71岁,均龄(61.05±3.62)岁,两组资料(P>0.05),能比较。
1.2 方法
叮嘱所有患者禁食(术前6h)、术前0.5h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入0.5 mg阿托品+0.1g鲁米那钠。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支撑喉镜下钳夹术治疗。息肉钳牵拉病变组织,把交界部位(正常和病变组织之间)充分暴露出来,使用喉剪去除病变组织,修平声带。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显微支撑喉镜加电动喉刨削器治疗。对显微镜进行调整,从支撑喉镜中把喉切削器导入,切削方式(双向),速度控制500 r/min以内。刀头慢慢靠近息肉组织,严格控制转速,去除病变组织,整齐声带使其光滑,完成操作后使用肾上腺素棉片止血。
1.3 指标观察
(1)对比两组嗓音功能参数。以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噪声能量、谐声比评价。(2)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率=(显现+有效)/总例数×100%。显效:嗓音完全恢复,声门良好闭合,喉镜检查声带齐整、光滑;有效:声音嘶哑症状显著改善,喉镜检查声带齐整但是不光滑;无效:声音嘶哑、喉镜检查息肉范围均无改善[2]。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0.0处理数据,()与(%)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用t值与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嗓音功能参数
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噪声能量、谐声比:治疗前两组对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声带息肉是耳鼻喉科临床中常见的、多发的一种疾病,以往都是采用支撑喉镜下钳夹术治疗,在喉镜的辅助下摘除畸形的声带息肉,该手术的操作难度较大,极易出现损伤声带、摘除病变组织不彻底等现象,导致该病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发展,现阶段临床中治疗该病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显微支撑喉镜及显微支撑喉镜加电动喉刨削器等方式。
电动喉刨削器是全新的一种手术器材,主要构成部分为手柄、主机、刀头、脚踏速度控制开关等。使用显微镜支撑喉镜加电动喉刨削器对声带息肉患者進行治疗,具有诸多的优势[3]:(1)在显微镜支撑喉镜的辅助下,手术视野更加立体和清晰,能够是医师更加容易的发现发生微小病变的组织,从而能够更加彻底的清楚病变组织,同时还能最大程度的避免损伤正常组织。(2)手术的精准度在微型化的手术器械、具有放大作用的显微镜的辅助下得以大幅度提升,能够对损伤正常黏膜、声韧带的概率大幅度降低,促使声带快速恢复。(3)不断缓慢的转动电动喉刨削器,能够有效控制吸入病变组织的数量,达到薄层切削的目的。另外,这样的操作方式不会深度损伤、游离撕裂黏膜。因此,操作手术医师的动作要轻柔,不能长时间使用刀头按压声带。
综上所述 针对声带息肉患者使用显微支撑喉镜加电动喉刨削器,能够更好的恢复嗓音功能,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牛洪霞.显微镜下支撑喉镜手术在声带息肉治疗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9,31(3):328-330.
[2]刘贤松,付书彩,江训伟,等.基层医院开展显微支撑喉镜下切除声带息肉的手术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5):58-59.
[3]张明,杨志远,李云霞.显微喉镜与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疗效及预后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9,25(2):145-14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