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苦恼》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部短篇小说。文章通过一个年迈老人遭受丧子之痛后,想要找人一吐胸中块垒却屡屡碰壁的故事,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人心的冷漠。本文试图从内容到形式来分析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苦恼 倾诉 冷漠 人心
《苦恼》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部短篇小说。文章通过一个年迈老人遭受丧子之痛后,想要找人一吐胸中块垒却屡屡碰壁的故事,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人心的冷漠,十分精彩。
姚纳是一个身体孱弱的老车夫,为了维持生计只得在寒冬暗夜里继续驾着简陋的雪橇马车招揽客人。可是新近痛失爱子的他精神恍惚,惆怅难耐,想要找一个倾诉对象,畅快地宣泄郁积的苦楚。于是,他先后向乘车的军官,青年,仆役及同事搭讪,渴望得到他们的同情乃至安慰。谁知道这些人对他的灾难充耳不闻,毫不理会。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和自己的亲密戰友——一匹骨瘦嶙峋的小母马倾吐心曲。全篇在这一震撼人心的高潮中收束。
揭露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佳篇名著不胜枚举,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鲁迅的《祝福》。这一部小说虽然没有备受青睐,但无疑是别致独特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含量。
首先,它主题深刻,夺人心魂。姚纳先后向位高权重、粗鲁凶蛮的军官,举止轻浮、下流粗俗的青年,身份卑微、性情暴躁的仆役,一处起居、长期接触的同事,朝夕相处、羸弱可怜的瘦马求援,期盼他们能一听自己心中的苦闷,然而前四位的反应却若合一契:置若罔闻,漠不关心。只有第五者——一个无法与姚纳进行言语交流的动物认真倾听着,向主人手上呵气,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抚平姚纳心灵的创伤。文章的主题在这令人惊悸的鲜明对比中淋漓显现:在这个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物欲横流,蝇营狗苟的世界里,边缘人物被视为没有灵魂,没有情感的符号。他们的苦难不值得同情,他们的烦忧没必要解除,只能机械地、僵化地执行上层人物交代给他们的任务。所以当姚纳用一种恳求诉说的口吻对乘车的军官和青年讲“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他们只是轻描淡写地打趣两句,紧接着就怒斥他:“赶你的车吧”,“你拐弯啊”,“我要揍你的脖子”。更为可悲的是,下层平民似乎也甘愿被等级身份吞噬感性良知,让疲于奔命的心变得麻木冷酷。扫院的仆役对前来攀谈的姚纳大吼:“把你的雪橇赶开!”年轻的马车夫听完姚纳简略的讲述后不置可否,倒头大睡。这非人间浓黑的悲凉把风烛残年的姚纳逼向绝望,也让读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从而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呼唤真情,渴求关爱。
其次,文笔精炼,细节传神。作者没有长篇累牍地描绘姚纳内心的巨大哀痛,而是通过简单的笔墨对老人的言行举措进行点染,以达到意在言外的奇效,
文章开头,姚纳坐在赶车位上一动不动,任凭大片的雪花撒落下来将其覆盖,像一个通身雪白的幽灵。这种近乎痴傻的状态可以展现老人心中忍受着无比煎熬,以致忘却了感官所受的折磨,神情恍惚,无暇他顾。
他与别人攀谈时说:“死神原本应该来找我,却去找了我的儿子。”向母马倾诉时说:“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虽然老人没有对儿子进行过多评价,但从这三言两语中我们可以强烈体察出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浓厚关怀和无尽追思。可是他没有嚎啕,没有悲泣,似乎连他也觉得自己的痛苦是无足轻重的,没有资格在这个似人非人的世界里流泪。但是他无法默默忍受,就像书里所说:如果姚纳的胸膛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然而他屡遭拒绝后逐渐意识到,自己似乎连宣泄的资格也不具备了。悲剧意味更加突出。
最后,它结构巧妙,层层推进。本文开宗明义,以一句宗教诗“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来揭示贯穿全篇的主线“无处倾诉”,也暗合了题目“苦恼”二字。接着,作者逐层展现姚纳寻找情感释放口的经历。军官咒骂他,青年折辱他,仆役呵斥他,同行不理他。这四个预想的倾诉对象地位依次降低,却一个赛一个冷酷残忍。军官还问了句“他是害什么病死的?”;青年无所谓地说“人总是要死的”;仆役让姚纳赶紧滚蛋;同行干脆一言不发。姚纳只觉得苦恼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但川流不息的人们不会注意到他。最后还是在小母马那里找到了解脱,他得以无所顾忌地畅谈一番,高潮涌现。
结局看似完满,回答了开头设立的疑问(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但实际上,通过前面一系列的演绎推进,作者在末尾提出了一连串发人深省的问题:人性的良知去向哪里?弱者的权利怎样保障?社会的黑暗如何酿成?
一个饥寒交迫的老人,在凛冽的天宇下,在酷烈的寒风中,向一匹瘦马吐露自己的潦倒命途,讲得入了迷。
畸形病态的结局,是求索拯救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契诃夫、汝龙.契诃夫短篇小说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唐海韵,女,汉族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苦恼 倾诉 冷漠 人心
《苦恼》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部短篇小说。文章通过一个年迈老人遭受丧子之痛后,想要找人一吐胸中块垒却屡屡碰壁的故事,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人心的冷漠,十分精彩。
姚纳是一个身体孱弱的老车夫,为了维持生计只得在寒冬暗夜里继续驾着简陋的雪橇马车招揽客人。可是新近痛失爱子的他精神恍惚,惆怅难耐,想要找一个倾诉对象,畅快地宣泄郁积的苦楚。于是,他先后向乘车的军官,青年,仆役及同事搭讪,渴望得到他们的同情乃至安慰。谁知道这些人对他的灾难充耳不闻,毫不理会。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和自己的亲密戰友——一匹骨瘦嶙峋的小母马倾吐心曲。全篇在这一震撼人心的高潮中收束。
揭露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佳篇名著不胜枚举,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鲁迅的《祝福》。这一部小说虽然没有备受青睐,但无疑是别致独特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含量。
首先,它主题深刻,夺人心魂。姚纳先后向位高权重、粗鲁凶蛮的军官,举止轻浮、下流粗俗的青年,身份卑微、性情暴躁的仆役,一处起居、长期接触的同事,朝夕相处、羸弱可怜的瘦马求援,期盼他们能一听自己心中的苦闷,然而前四位的反应却若合一契:置若罔闻,漠不关心。只有第五者——一个无法与姚纳进行言语交流的动物认真倾听着,向主人手上呵气,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抚平姚纳心灵的创伤。文章的主题在这令人惊悸的鲜明对比中淋漓显现:在这个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物欲横流,蝇营狗苟的世界里,边缘人物被视为没有灵魂,没有情感的符号。他们的苦难不值得同情,他们的烦忧没必要解除,只能机械地、僵化地执行上层人物交代给他们的任务。所以当姚纳用一种恳求诉说的口吻对乘车的军官和青年讲“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他们只是轻描淡写地打趣两句,紧接着就怒斥他:“赶你的车吧”,“你拐弯啊”,“我要揍你的脖子”。更为可悲的是,下层平民似乎也甘愿被等级身份吞噬感性良知,让疲于奔命的心变得麻木冷酷。扫院的仆役对前来攀谈的姚纳大吼:“把你的雪橇赶开!”年轻的马车夫听完姚纳简略的讲述后不置可否,倒头大睡。这非人间浓黑的悲凉把风烛残年的姚纳逼向绝望,也让读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从而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呼唤真情,渴求关爱。
其次,文笔精炼,细节传神。作者没有长篇累牍地描绘姚纳内心的巨大哀痛,而是通过简单的笔墨对老人的言行举措进行点染,以达到意在言外的奇效,
文章开头,姚纳坐在赶车位上一动不动,任凭大片的雪花撒落下来将其覆盖,像一个通身雪白的幽灵。这种近乎痴傻的状态可以展现老人心中忍受着无比煎熬,以致忘却了感官所受的折磨,神情恍惚,无暇他顾。
他与别人攀谈时说:“死神原本应该来找我,却去找了我的儿子。”向母马倾诉时说:“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虽然老人没有对儿子进行过多评价,但从这三言两语中我们可以强烈体察出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浓厚关怀和无尽追思。可是他没有嚎啕,没有悲泣,似乎连他也觉得自己的痛苦是无足轻重的,没有资格在这个似人非人的世界里流泪。但是他无法默默忍受,就像书里所说:如果姚纳的胸膛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然而他屡遭拒绝后逐渐意识到,自己似乎连宣泄的资格也不具备了。悲剧意味更加突出。
最后,它结构巧妙,层层推进。本文开宗明义,以一句宗教诗“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来揭示贯穿全篇的主线“无处倾诉”,也暗合了题目“苦恼”二字。接着,作者逐层展现姚纳寻找情感释放口的经历。军官咒骂他,青年折辱他,仆役呵斥他,同行不理他。这四个预想的倾诉对象地位依次降低,却一个赛一个冷酷残忍。军官还问了句“他是害什么病死的?”;青年无所谓地说“人总是要死的”;仆役让姚纳赶紧滚蛋;同行干脆一言不发。姚纳只觉得苦恼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但川流不息的人们不会注意到他。最后还是在小母马那里找到了解脱,他得以无所顾忌地畅谈一番,高潮涌现。
结局看似完满,回答了开头设立的疑问(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但实际上,通过前面一系列的演绎推进,作者在末尾提出了一连串发人深省的问题:人性的良知去向哪里?弱者的权利怎样保障?社会的黑暗如何酿成?
一个饥寒交迫的老人,在凛冽的天宇下,在酷烈的寒风中,向一匹瘦马吐露自己的潦倒命途,讲得入了迷。
畸形病态的结局,是求索拯救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契诃夫、汝龙.契诃夫短篇小说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唐海韵,女,汉族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