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第7期《中国作家》刊登了我国当代著名作家邱华栋先生的中篇小说《楼兰五叠》。该小说依次以3千年前楼兰古部落的生存状态、汉代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的故事、楼兰王比龙与楼兰一起毁灭的最后时刻、斯文·赫定“发现”楼兰的故事以及2014年主人公“我”前往楼兰古城探访的五篇故事贯穿起来。空间未变,但时间纵贯3千年。每个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有一对牛角号统领全文,它就像楼兰不熄灭的魂灵一样穿越古今,也使得小说充满神秘魔幻感。
西域的历史文化一直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充满神秘色彩,虽有诸多历史古籍诸如《史記》《汉书》《后汉书》《大唐西域记》等加以文本印证,可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西域错综复杂的历史地理情况,该地区给后人的印象一直是如西域美女隔着一层面纱般捉摸不定。不过,随着“敦煌学”的不断研究,加之近些年的文化古籍出土,特别是先进科技手段对这一地区科研文化考察探索的深入,西域历史文化不断向后人展开了它本来的芳容。邱华栋先生本身为新疆昌吉人,对故土本能的热爱令其自小就在西域文化潜移默化中得到熏染,加之其多年阅读西域文本、探访实地,使他写出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西域历史文本,《楼兰五叠》是其中的翘楚。读《楼兰五叠》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西域时空穿行,在这些诗意流淌的文字中,我们见证了神秘的楼兰古国如何兴衰、看到了它令人唏嘘不已的前世今生。
一.写作《楼兰五叠》周到细致的准备
邱华栋先生上世纪90年代以写新城市小说闻名,那时候他来到北京做报社记者,白天写新闻,晚上写小说。但恰如他所说,他的写作是左手写现实右手写历史,他对古今中外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有着天生的热爱。并且,他的出生地新疆作为西域的主要地区,他更是有着天然本能的兴趣。在他读中学的时候,他就去过距离他出生地不远的新疆吉木萨尔县的北庭都护府旧址,他在那里的残垣断壁和土堆子里流连,看着夕阳西下,看着成群的野鸽子腾空而起,看着自己拉长的影子和附近戈壁的苍茫。脚下是芨芨草,是骆驼刺,蓬勃生长的红柳丛在暮色的降临下,让他产生汉唐将士戍边时候居住的帐篷的错觉。后来,他又分别造访了新疆的高昌古城、交河古城、龟兹、尼雅、于阗、精绝、米兰、楼兰废墟等等。广袤的新疆大地,天山南北,沙漠戈壁,城池废墟,给寻访的人们带来的冲击力是极其强烈的。所以,我们每每读到《史记》《汉书》、唐诗、《大唐西域记》、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鬼吹灯·精绝古城》等一系列反映西域历史文化的文本时,感觉到的也是极其强烈的代入感与画面感。余秋雨先生走过世界许多地方,但他说他最喜欢去的依旧还是新疆,而他笔下的新疆系列散文也的确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与认可。
邱华栋先生与余秋雨等人的观感显然是一样的,写小说成名的邱华栋先生,面对这些新疆历史文化印迹的时候,他进行的是无尽的想象,他思考的是曾经显赫一时的楼兰为何会变成一片黄沙,但无凭无据的想象是天马行空,他的思考必须建立在合情合理特别是可靠的历史古籍的基础之上。这就必须要提到邱华栋先生多年的文本积累了。多年来,邱先生积累了几百册关于西域历史、地理、文化、宗教、民族方面的书籍。每当有空闲的时候他便找来翻看,日积月累之下,阅读素材沉浸心中,那些发生在西域新疆的人和事在他的脑海里构织成网、编辑成图,形成一卷贯穿千年的绮丽画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被邱先生再次印证,当他面对这些楼兰的苍茫遗迹时,实地的景致与深厚的积累撞击出灵感的火花,那些沉睡多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一个个鲜活起来,《楼兰五叠》开始酝酿。
邱先生最初写作的这部小说只有三叠,收录在他的小说集《十一种想象》中,之所以取名“三叠”,自然是来源于王维有关西域的著名的《阳关三叠》,但他没有满足于这三篇的想象,在2013年夏天,他专程去楼兰古城考察,同时搜集了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全部中文译本。随后,他重点从魏晋时期关于楼兰的史料记载入手,搜索楼兰在历史长河中隐现的痕迹。2014年,邱先生和作家祝勇、王刚一起,在库尔勒市、若羌县的朋友的协助下,到达了楼兰废墟再度探访,这次探访给邱先生带来了更为彻底的体验,令其印象更加深刻,特别是他们在若羌博物馆里,看到了罗布泊地区出土的文物和干尸——楼兰美女的干尸有好几具,这些实地采风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新灵感,让他对文本再次进行整合,并分别写出了第四叠和第五叠。
邱先生这些工作显然是既漫长又细致的,真的必须要有工匠精神才行,他的阅读量奇大,多年来每年要阅读8百册之多,而且题材丰富多彩。他将阅读与行路结合起来,既可以做到题材的拓展与大脑的转换,又是将书籍、实地考察、文学想象有机结合的典范。最终,这部一唱三叹的《楼兰五叠》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绚丽多姿的文本呈现
邱先生在如此深厚的积淀下形成的文本,使我们自然有信心期待他呈现出来的故事是极其精彩的。而事实的确如此,《楼兰五叠》的每一叠都可以独立成篇却又有机结合,讲法不一却又异彩纷呈。第一叠主要讲述的是一则凄美哀婉的西域爱情故事。在不到7千字的文本里,作者首先带我们回到了3千年前的楼兰景象,那时候的罗布泊不是荒漠戈壁,而是湖面开阔、芦苇丛生的绿洲地带。主人公“我”“在芦苇荡里抓野鸭、野兔,捡拾鸟蛋,非常开心。出门打猎都是成年男人的事,他们到傍晚会扛回来野羊和野兔。女人在用芦苇和泥巴糊起来的圆锥形的屋子里做饭缝补衣服。他们的衣服大都是麻做的,很结实,也很凉爽。下雨天有点凉,这样他们再披上皮衣。” “我”最喜爱做的事情是看芦花,而此芦花也极具象征意义,芦花不光是那里的漂亮花朵,也是“我”最爱的姑娘。
于是,小说娓娓道来“我”和芦花如何偶遇、如何一起看到石油从湖里冒出来然后和雷电撞击产生野火、芦花的爸爸如何考察“我”带我去打猎、从孔雀河上游来的一群强盗如何抢劫罗布淖尔以及后者如何还击、芦花如何难产而去、“我”最终离开这里等等的相关故事。作者的笔法指引性非常强,其中,森林打猎等一系列描写令我们想到《猎人笔记》《神秘岛》《瓦尔登湖》《鬼吹灯·精绝古城》等一系列书籍,特别动人的,是其中描写的大自然瑰丽风貌,笔法细腻,清新自然。 随着邱先生的笔触,我们看到了古楼兰是水草丰美、动物众多的,但随着部落冲突加剧,特别是自然变迁的出现——湖里冒石油着火、湖水变咸,这里的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了。小说的末尾出现了两只牛角号——那是“我”和芦花爸爸的猎物,现在成了这对楼兰情侣的信物,他们一人一只,楼兰美女的这只随着她陪葬了——也为牛角号在后面几叠不断地出现与被吹响埋下了伏笔。
第二叠故事来到了西汉。在我国相关历史中,也确实是从西汉开始,我国内地与西域地区加强了联系,诸如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史记》《汉书》等,都使得西域地区逐渐进入了内地人们的视野,相关著作里也对这一地区的记述丰富起来。第二叠讲述的故事是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楼兰是西域地区的重要国家,其重要性在于它的位置距离内地最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内地的朝廷使者、商旅、取经者等等想要去更西面的西域国家乃至其他国家,楼兰几乎就是必经之地,需要在这里休息补水等等。这里距离阳关一千六百里,距离长安六千一百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而且,汉朝时期,这一地区是汉朝和匈奴角逐西域势力范围的着力点,多维复杂的历史地理文化,造就了这里显赫一时的文明。西汉武帝时期,国力空前强盛,积蓄多年力量的汉武帝下决心要与匈奴一决雌雄,特别是要驱逐匈奴在西域地区的势力。而结果我们知道,汉武帝打败匈奴,迫使匈奴势力退出。但匈奴虽被汉武帝打败,势力退到了漠北,但他们依然还会干涉西域与汉朝的发展,西域诸国因为汉朝和匈奴的存在,常常要生活在夹缝中,摇摆不定的情况经常出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傅介子的故事显然不是偶然出现的。本叠采用书信体小说的形式出现,全文一万余字分成四封书信开展,与其说是书信,其实也是傅介子的日记。故事最开始的口吻是波澜不惊的,但随着后面故事的开展,特别是刺杀楼兰王一段,极其扣人心弦。
这叠故事的开展,就很显现邱华栋扎实的文本积累。如前所述,西域地区长期以来是西汉和匈奴角力的场所,楼兰国的这个故事非常典型,老楼兰王把两个儿子分别放在长安和匈奴作为质子,恰如小国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谁也不敢得罪,而老国王去世,需要这两个儿子回来继承王位。但生活在长安的那个公子哥成了“腐男”——由于强抢宫娥被皇帝罚处宫刑,不得已,楼兰王室去匈奴接回了另一位王子,但此王子对匈奴极其亲近,对汉朝仇视,找借口拒绝去长安拜谒汉朝皇帝。在傅介子之前,许多汉朝商人、使者途经龟兹、楼兰休整补水,前往更西面的大宛、安息和大食进行贸易,但龟兹与楼兰亲近匈奴,每当汉朝人到来的时候,龟兹人与楼兰人立刻报告给驻扎在城里的匈奴探子和刺客,他们找准机会袭击汉朝人,抢夺他们的财物。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傅介子踏上了西行的路。也就是说,面前的行程充满了不确定性。邱华栋先生设置悬念与交代故事的能力特别强大,他显然不急于直接把傅介子带到这位危险的楼兰王面前,而是要铺陈好各种线索:第一,傅介子写信的对象姝人何许人也?据信里说,他们是在长安城外的墓地邂逅的,当时女子正在给父亲扫墓,原来姝人的父亲战死于龟兹,而恰巧傅介子正好要去楼兰、龟兹完成使命,于是,一对有缘人就这样结缘了。第二,傅介子对西域是有了解的,并且还有过战绩。元凤年间(汉昭帝年号,公元前80年),傅介子以骏马监的身份出使大宛。当他经过楼兰和龟兹的时候,发现了龟兹和楼兰首鼠两端,暗中依附匈奴的情况,他代表大汉严厉斥责了他们的这一行径。他们对傅介子倒是唯唯诺诺的,实际却是欺骗他。当傅介子从大宛买回了骏马,到达楼兰,在客舍住下,打算休整几天,却听到了从龟兹过来的大汉客商的举报,说是暗藏在龟兹的匈奴兵士,击杀了大汉的使者和客商。此时的傅介子没有坐视不理,而是带领人马立即返归了龟兹,在那里暗查到了匈奴使者的住所,然后带领手下人发动了突然袭击,杀死了几个匈奴的使者和暗探,将他们的首级装入皮囊,带回到了长安复命。那一次,他的勇敢得到了封赏,他被拜为中郎,升为平乐监。
而这次远赴西域,傅介子正是要刺杀楼兰王。奔赴前途的路是曲折的,他们冲破了黑沙暴的袭击,掩埋了同伴的尸体、丢失了骆驼,但依然奋勇前行。当傅介子来到楼兰城的时候,他眼睛里看到的楼兰场景是有意义的,他看到的景象是:“眼下,我已经到达楼兰城。今年的楼兰城内很干燥,这里有一年都没有下雨,空气里似乎都是火。我悄悄地进城,尽量不被人注意。这次来,我带着一个重要的使命,有着重大的责任。楼兰城内人来人往,高鼻深目的大西域来的商贾、楼兰往西各个城邦小国的居民穿梭其间。我能够看到远处那寺院的佛塔,塔顶的铁玲珑在风中叮当作响。穿过城区的一条小河几乎要干涸了,这条河是从远处的大湖罗布淖尔引过来的。我想,没有水,这座城市、这个小国就完了。”
显然,3千余年前的那个古老的楼兰部落,现在已经是个城邦性的小国家了,但是这个国家的景象是气候干旱、常年无雨、水流干涸——罗布淖尔开始断流,佛塔依然在,但这些描写绝不是没用的信笔所至,而是与前面后面对比呈现的,“罗布淖尔”“佛塔”等意象正好显示了楼兰的兴衰变迁。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傅介子之所以选择以楼兰王为切入点,是因为这里离汉朝更近,方便接应,龟兹国更大些不好对付,这个主意是当朝大将军霍光出的,显然这个主意的战略战术都极其正确。
第二叠最精彩的自然还是刺杀楼兰王段落,最初,楼兰王并不上钩,拒不接见他。傅介子和他斗智斗勇,抓住他贪财的弱点,让他主动找上门来,于是最精彩的段落终于上演。这段笔法真的如刺客剧谍战剧一样精彩,邱先生充分造势,运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等一系列笔法,将傅介子和楼兰王两派的斗争逐次呈现,那情形真的如读《鸿门宴》《荊轲刺秦王》等名篇乃至古今中外一系列刺客刺杀影视剧一样好看,既扣人心弦又不忍卒读。这一段真的是可以拍出一部精彩的剧作,本身这部分已经是一段很好的剧本了。刺杀成功后,傅介子立告密有功的楼兰王的弟弟尉屠眷为王,并将其王城由罗布泊西岸迁往南岸的伊循城(今若羌县米兰),另置伊循都尉镇抚,又改其国名为鄯善。楼兰国由此进入鄯善时代。 第三叠讲述的是楼兰王比龙与楼兰国如何覆灭的。关于楼兰在唐朝之前神秘消失的原因一直未有定论,但大体上大家公认的说法主要还是生态原因,当然,也不排除战乱的破坏,可是比起人为的烧杀,自然生态的影响反而更加凶猛彻底。本叠里就是讲述楼兰如何遭遇到生态危机的。首先是黑沙暴的袭击,一来就是三天,没日没夜地刮,“沙子的颜色是黑褐色的,如同千百万个奇怪的小虫子的尸体,带来了不祥的征兆。”这就直接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楼兰要毁灭了。接着,楼兰遭遇了洪水围困。本来楼兰是建立在湖边的,河湖众多本是这里的特色。可是罗布泊的水已经日渐干涸,这里的居民已经不再是往日熟悉水草丰美熟悉水性的样子了,突如其来的洪水让这里的居民们倍感意外和手足无措。楼兰王比龙站在了楼兰最高处——也就是那座佛塔,但见周边的树木都已经被泡得没有了生气。大水在围困了一个月后神秘消失,“就像地底下有一个巨大的漏斗,那些水奇怪地全部渗了下去,一滴水都没有了。”这不请自来的洪水和迅速退去也不是好兆头,它使得本地的气候更加干燥——而太阳比起之前更加毒辣了,人们后悔没有多储备些水,而井水更加咸涩,楼兰的生态环境濒临崩溃。
以上是楼兰将要灭亡的生态原因,还有人为因素也来袭了。在这里,邱先生首先讲述了一段楼兰宫廷丑闻:一个来自克什米尔的僧侣,名叫昙无谶,会巫术,和楼兰王的妹妹偷情,被戍边在外的大将妹夫尉迟黑亥知道后,带兵回来杀了他妹妹然后自杀,昙无谶逃到了凉州,得到了凉州大司马沮渠蒙逊的厚待。凉州与楼兰是尊佛的,而位于他们北方的强国北魏是灭佛的,北魏国皇帝拓跋焘受到了道人的蛊惑不仅灭本国的佛,还要借机吞并凉州和楼兰。凉州距离较近,于是北魏皇帝恰好借口捉拿“妖僧”昙无谶,逼迫沮渠蒙逊献他出来,沮渠蒙逊最初是想保护昙无谶放他逃跑,但后来为了自己的私利派人追杀昙无谶,昙无谶自然也早就算到了这个结局,运用巫术逃遁了,并且对言而无信的沮渠蒙逊做出了亡国的诅咒。
事实的确如此,想要灭掉对方是不需要理由的,如果非要一個理由——那就是“我就是想要灭掉你。”沮渠氏灭亡后,唇亡齿寒的楼兰不过是下一步。为了保存楼兰的有生力量,楼兰王比龙进行了思虑,他不想投降,也不是不可以一战,但是他不想他的子民受苦。好在,在南边的大漠深处,他早就在规划和建造一座小城了,它就是且末城。且末城地处大漠,易守难攻。如果三天没有水源供给,外来的军队必定渴死。于是,在王后的带领下,所有的臣民陆续迁居到了新城。楼兰古城空了。最后,楼兰王比龙和几个老和尚望着十万北魏大军,比龙吹响了那只牛角号,而老和尚们点燃了火把,楼兰古都被付之一炬。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楼兰古国在南北朝时期神秘消失,主要还是因为生态原因加之战争威胁造成的结果。虽然据我参看的百度百科列出的原因很多,比如战争破坏、气候旱化、地域因素、过度开发等等,但可以看出,除了战争破坏,后三者可以归到一起,或者说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导致了楼兰的消失。而邱先生正是鉴于以上诸多原因,运用充满绮丽想象的小说笔法,带我们回到这片楼兰古国,一起目睹了它是如何在最后的悲壮中消失的。
小说第四叠讲述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发掘楼兰的整个过程。这时,距离楼兰古国在公元5世纪神秘消失已经整整1500余年了,人们本已忘记这片土地的人与事,但对东方充满无限热爱的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探险与心爱女子之间,他选择了前者。邱先生运用第一人称,再次运用书信体的形式,以写给斯文·赫定心上人米莉·布鲁曼书信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他是如何发现楼兰古城的。
小说可以说完全按照斯文·赫定的有关记载再现,如前所述,邱先生在实地寻访楼兰废墟的过程同时,搜集到了所有有关斯文·赫定的著作,这为他写作这篇小说提供了扎实的文本细节。
从1890年开始,斯文·赫定进入到中国新疆开始探险。当时,他翻山越岭,从喀喇昆仑山南侧的奥什城出发,来到了新疆的喀什噶尔城。小说中这样描述了他看到的场景:“那座有着无数黄泥土坯房的城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喀什噶尔就像是蒙面的维吾尔族女性一样,美丽,神秘,传统而封闭。但那一次我没有待多久就离开了。1894年春天,我又来到这里,我打算攀登那令我望而生畏而又极其向往的雪山。”
在此之后,他进军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等山峰失败,甚至得了雪盲症,他在慕士塔格峰的冰雪融水所形成的几乎透明的喀喇库勒湖边流连了好久,一边想着心上人,一边决定了,他真正应该前进的方向是沙漠。经过大量精心准备,他建立了一支庞大的驼队,到了1895年3月,他的驼队“一时间轰动了整个喀什噶尔。当地的英国使馆和俄国使馆的人,都对我盯得很紧,当然,他们也帮助我买到了最好的骆驼,雇到了最好的当地向导。”但沙漠给了斯文·赫定巨大考验,不辨方向的他们遭遇缺水缺粮,让斯文·赫定损失巨大。但同时,也教会了他如何和沙漠打交道。这之后,小说极具探险性,给读者带来极强的画面冲击,这段描写和法显《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鬼吹灯·精绝古城》进军沙漠一段一样好看可读,诸多人与自然的斗智斗勇,人们为了目标真的是可以做出超越生命极限的事情!但斯文·赫定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贵人,一个是阿不都·热依木,这位当地人指点他找到了水源,一个是他的向导奥尔德克,这位维族人为他找到了楼兰古城。
这两处描写都极具画面感,而且充满神秘性和跌宕起伏性,比如野骆驼、白色的水鸟、奥尔德克无故丢失铁锨并执意寻找,又由于寻找而带回古文物,最终导致斯文·赫定发现这些文物的巨大价值而最终发现了楼兰古城。这一年是一九〇〇年,但他们的水不够用了,不得已,他们放弃了这次行动。回去经过充分准备,他们第二年又来到了这里,而这次,老天没有辜负他们,他们进行了整整七天的发掘。斯文·赫定看到了那座古塔,“我详细地写下了测量它的记录,塔高达八米八,有五个阶梯状的台阶,傲立于风雨之中,却在不断地、缓慢地倾颓着。”他又发现了那只牛角号,“我擦拭去牛角号上面的灰尘,试着吹了一下。一阵低沉的呜咽从时间的深处响起来。好像这牛角是有生命的一样,它从历史里出来向我问候,告诉我,这里发生了很多故事。我的手里这柄小巧的牛角号似乎有温度,在我手里发烫。我吹了一会儿,想了想,觉得这牛角号属于楼兰,我就把牛角号埋在了三间房废墟附近的一处沙堆里,那里有很多贝壳,像个生活层,我让它重新回到时间和沙子的深处了。”实际上,邱先生给这位瑞典人开脱了,斯文·赫定可不是在这里秋毫无犯、挥挥手啥也不带走,而是在这里发掘了带有希腊艺术文化的木雕建筑构件、五铢钱、一封佉卢文书信等大批文物,收获颇丰的斯文·赫定将发现楼兰古城的消息传遍全球,震惊了整个世界,也随之让一批欧美日探险家来到这里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盗掘。 下面请允许我多引用些邱先生小说里的原话:“米莉,后来,我再也没有回到那里,就像你再也没有回到我的身边。即使有那座佛塔在召唤着我,即使我的耳边时常响起来牛角号的呜咽声,就仿佛是历史和时间在召唤我。可是,我也没有回到楼兰。大量的测量数据和样品回到了欧洲,公布了我的判断:罗布荒原上的干涸的大湖,是一座‘游移的湖’,大湖的湖水会随着塔里木河的来水量的不同,在千百年间不断蒸发,并来回游移,一直到它的消失。塔里木河来水量逐渐衰减,下游的胡杨林缓慢死亡,于是,湖水也干涸了,楼兰就灭绝了。大自然以自己的方式在生生死死,循环往复。我将‘楼兰’‘雅丹’和‘罗布淖尔’这几个地名带到了欧洲,使这些词汇成为描述特定地形、地理位置和城池废墟的名词。但我真的再也没有回到那个地方了。后来,这里就成了更多探险家瞩目的地方。俄国人普热瓦尔斯基、美国人亨廷顿、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中国人黄文弼,都来到了楼兰废墟,他们发现了墓葬地、停船码头、官署遗址、木简文书等等,并且逐渐复原着那里的历史。”
之所以引用这段话,是因为有几处我并不赞成邱先生的写法,或者说,上面这段的内容是值得商榷的:第一,邱先生显然是为了小说需要而进行了细致设置,斯文·赫定怎么可能只来过中国两次呢?从1890年12月到1935年2月,他先后5次来中国探险考察;第二,俄国人普热瓦尔斯基是1878年来到罗布泊考察的,他比斯文·赫定的考察显然要早;第三,普热瓦尔斯基发现罗布泊是“游移的湖”,因为他实地考察后发现,“中国地图上标出的罗布泊的位置是错误的,它不是在库鲁克塔格山,而是在阿尔金山山麓。”在这里,普热瓦尔斯基认为的错误,显然也不是错误,而是罗布泊就是个“游移的湖”才会出现这样的变迁。斯文·赫定应该是知道普热瓦尔斯基来探险过,因为他发现,俄国人普热瓦尔斯基當年洗澡的罗布泊是湖水涟漪、野鸟成群,如今却是一片荒漠和盐泽。由此,斯文·赫定进一步得出结论,罗布泊是个移动性的湖泊,而且他精确测量出了它实际位置在地图位置以南2度纬度的地方。当然,邱先生写的是小说,而不是学术报告,他为了塑造主人公的需要,不必完全依照历史事实去写当然是允许的。而通过这叠的书写内容,我们看到了时隔1500年后楼兰古城的面貌,那是楼兰王比龙殉国后,古国再现人世间,它的神秘与芳华,令今人唏嘘不已。不过这毕竟还是小说,因为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公元420年,北凉攻灭西凉,鄯善王比龙到姑臧朝见沮渠蒙逊,西域各国纷纷向北凉称臣纳贡。公元439年,北魏攻灭北凉,北凉王沮渠蒙逊之子沮渠安国退保高昌,偏安一隅。公元448年,北魏派大将万度归西征。万度率领精骑5千,神速进兵鄯善。鄯善百姓布满田野,正在耕种放牧。万度归下令秋毫无犯,鄯善的将士和百姓深受感动,鄯善王真达也自动出城迎降。北魏指派韩拔为鄯善王,像内地一样实行郡县制治理,收取赋税。经历了600余年的鄯善国,至此灭亡。当然,这是从行政角度的灭亡,而生态的恶化最终导致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消失。
第五叠如果不是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来写“我”和楼兰美女的对手戏,我们完全可以当成这是一篇历史文化散文来读的,简直就是在写邱华栋的新疆渊源。而恰如郁达夫所说,一切小说都是“自叙传”,第五叠真的就是以邱先生自己同新疆同楼兰的诸多联系为蓝本,创作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小说讲述了“我”打小和新疆的渊源——“我”出生在新疆,由于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不再是“死亡之海”,但神秘的罗布泊因为楼兰古城的存在依然神秘,这便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在成年以后想一探究竟。于是借助机会,“2013年的9月,我终于见到了楼兰的真面目。”接下来的讲述,完全就是邱先生 2013年寻访楼兰古城的全程记录,因为是自己的亲历,更是在场性的,所以完全可以当作散文游记来读。如前所述,2014年他和祝勇、王刚两名作家一起寻访了楼兰古城,但毕竟这叠是自传体小说,他不需要两次挨个写,而是将两次寻访融合成一篇小说,于是本来是在2014年参观若羌县博物馆,他直接将其放在2013年里写到了。参观这里是为了引出楼兰干尸——楼兰美女的出现,而且这段描写直接呼应第一叠里因为难产而去世的芦花形象。
随着文本的进行,邱先生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笔法让楼兰干尸恰如复活一样呈现在读者面前,既恐怖又形象生动,当他们几个要参观楼兰干尸时,环境描写做足了铺垫——“博物馆里的气氛变得神秘而宁静。下午的太阳本来还悬浮在高窗之上,这时却莫名其妙地不见了,天光顿时黯淡了下来。我似乎听到了低语,这是一个女人在我耳边说话:你来了,欢迎你,欢迎你,我一直在等你……我感到了毛骨悚然,不知道是谁在我的耳边说话,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一眼就看到了著名的‘楼兰美女’干尸,她正安详地躺在一具木头的棺材里。啊,是不是她在我的耳边呢喃?难道我真的听到了她在说话?我狐疑地看着几个同行的作家,可没有人关心我的惊悚。他们正在兴致勃勃地仔细端详着每一具干尸……”而这里的“我”如同第一叠里的“我”一样重生,和芦花在3千年后重逢,虽阴阳两隔,却进行着时空对话,并且他们共同的信物牛角号适时出现,为了增强文本信服力,邱先生让博物馆馆长向大家介绍:“诸位,你们看,这具‘楼兰美女’干尸,死亡的时候还不到二十岁。她是难产死的,在她的肚腹之内,还有一具胎儿的尸体。奇怪的是,下葬的时候,她的左手握着一柄牛角号。那柄牛角号,有人看见它曾在夜晚发亮过,还有人曾在晚上听到这牛角号被吹响……”
“被吹响?”我很紧张地问,“被谁吹响呢?这牛角号不就一直在干尸楼兰美女的手里握着吗?”
博物馆馆长笑了笑:“不知道啊,反正有人是听见过,但不知道是谁吹响的。毕竟,大晚上的,很少有人进来看。”
这几段对话无疑直接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开展,无论这是邱先生确实听到了当地博物馆馆长的真实介绍也好,还是他参观时候产生的灵感而进行的故事塑造也好,真的是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神秘性和故事性,调动了读者的胃口随着“我”来一探这神秘的楼兰美女与牛角号的故事。并且“我”发现,楼兰干尸美女的声音与倩影总是在我的耳边与梦中回响,这是这篇小说乃至整部中篇的重要线索。 接下来,“我”带着读者们开始了进入罗布泊之旅。一路上的发现与见闻是异彩纷呈的,而路况也是错综复杂,包括看到钾盐矿的货车、附近还在修一条通往哈密的铁路、军事禁区、余纯顺的墓地、彭加木失踪之谜、罗布泊“湖心”标志点的石碑碎片等一系列见闻,这些见闻如果不是亲力亲为,那是难以想象出来的。而且这些不需要多么绮丽的小说笔法,完全白描就好,读者会觉得真实可信。去往楼兰的最后十几公里道路跌宕起伏,被邱先生描述为“楼兰魔鬼造就的”,但惊心动魄的旅程路况在“若羌本地司机的绝佳本领”之下是有惊无险的,邱先生赞颂他们为“像是经历过惊涛骇浪的经验丰富的水手,十分鎮静”,终于,历经坎坷,他们来到了楼兰古城。
来到楼兰古城,展现在“我”面前的楼兰景象,与前面四叠里的那些景象一一印证,比如佛塔,“没有看见楼兰古城的最高标志物——佛塔遗址。等到我终于看见了那歪着脑袋、像一朵蘑菇云的佛塔的时候,我们已经到了楼兰古城的跟前了。”这座佛塔可谓是楼兰古国的地标建筑,从汉朝到斯文·赫定发现遗址,再到“我”的寻访,佛塔都出现在记述中,只是它也随着风沙岁月的侵蚀而不断倾颓,“我们围绕着楼兰那个佛塔遗存的黄土堆,虔敬地转了一圈,感觉到这几千年前的建筑还伫立在荒野中,真是不容易。这座佛塔,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仰望着佛塔,它那倾颓的塔身很像是歪着头颅打坐的一个和尚,我深深地感到了忧伤。千百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古人们仰望过它,斯文·赫定在一百多年以前也仰望过它,现在,2013年,我也站在这里,仰望着它。”此时展现在“我”面前的佛塔已经很低矮了,也许过不了多久,它就会完全坍塌,成为一抔土堆。
还有那些废墟、“三间房”土墙壁、风蚀过的木头等等,令“我”读过的关于楼兰的那些书的记载瞬间鲜活起来,从而捋顺出关于楼兰的历史,甚至激发出了“我”的诗情:
楼兰
无楼,无兰
我无眠
邱先生在第五叠里的这些描写时而记叙眼前风貌、时而谈论历史脉络、时而生发无限想象、时而吟诗与古代诗人唱和……笔法恣意炫目、变化多端,多变的文本叙述极大地增强了楼兰历史的神秘性甚至不可捉摸性,同时,对于楼兰当前的管理与科考甚至偷盗情况都进行了适当交代,小说本身又具有了一定科考实录价值。
最后,历经坎坷的作家们回到了驻地,但另一项重要的呼应意象出现了——牛角号,“我”在楼兰古城的沙堆中找到的,可是“我”没像斯文·赫定那样给放回去,而是带走了,并且睡觉时候放到了枕头下。我们在惊叹于“我”胆子居然如此巨大的同时,又一项惊叹出现了——“我挪开了枕头,我从楼兰古城拿回来的那柄牛角号,在黑暗中开始发亮,一闪一闪的,似乎要和我说什么,我变得紧张和兴奋起来,屏住了呼吸。是的,这柄穿越了时间的长河的牛角号,正在我手里闪闪发光,神秘地悸动着,似乎要发出呜咽声。”并且,这个牛角号恰如信号与信物召唤一样,因为它召唤来了那位“楼兰美女”,“我听见了在博物馆里,也有一声牛角号的回应,声音清幽、绵长,很快,吱呀一声,一道黑色的门打开了,我看到了一个留着长发、身穿暗色罗布麻布料的姑娘的影子,出现在门内,正拿着一柄也在闪闪发亮的牛角号,带着微笑,轻轻地吹动。那个楼兰美女复活了。她在向我走来。”
我不得不佩服邱先生想象的浪漫多姿却又合情合理,到这里,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作者正是拿自己比作三千年前芦花的丈夫的转世,而由于“我”的到来,再次唤醒了芦花,以牛角号的吹响为信,一对穿越千年的夫妻得以在现代新疆重逢。小说到此完结,充满无穷的瑰丽色彩与魔幻魅力,并且拥有着满满的余韵,留白给了读者,在奇妙的牛角号声中激发读者去完成剩余的创作,一对千年后重复的楼兰夫妇会生发怎样的故事,那自然是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想法了。
三.小结
通过上面的文本梳理我们可以看出,神秘的楼兰古国在邱先生这五叠小说里进行了多角度与多重色彩的呈现,在他精彩的想象中,我们看到了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的兴衰变迁。我十分同意邱先生在创作谈中对自己多年阅读楼兰著作与实地采风乃至创作这篇中篇小说后的体会,那是非常具有共鸣性的哲理性体验:“人是大地上的短暂者,是浩渺星空中的孤独的存在。因此,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人才会对历史和记忆、时间和空间产生敬畏感。面对西域古城的废墟,就更有了沧桑惊变和岁月如梭,有了奇诡想象。”基于一名读者的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说起过楼兰,试想西域曾经号称有三十六国,但在我父亲,一名文化不高的普通中国农民的记忆里,楼兰古国他却叫得出来。20余年前,歌手俞静的《楼兰姑娘》也因其节奏明快、西域风格明显而传唱一时,近来,一曲《沙漠骆驼》更是成为2018年末的当红歌曲,被无数人翻唱。可以看出,西域文化是一处富矿,里面有很多可开发的资源等待人们去发掘。而且人们已经形成共识,西域文化不光是我们中国的,它更是属于全人类的,那是人类永远需要发现与守护的共同物质精神文化财产。
西域的历史文化一直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充满神秘色彩,虽有诸多历史古籍诸如《史記》《汉书》《后汉书》《大唐西域记》等加以文本印证,可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西域错综复杂的历史地理情况,该地区给后人的印象一直是如西域美女隔着一层面纱般捉摸不定。不过,随着“敦煌学”的不断研究,加之近些年的文化古籍出土,特别是先进科技手段对这一地区科研文化考察探索的深入,西域历史文化不断向后人展开了它本来的芳容。邱华栋先生本身为新疆昌吉人,对故土本能的热爱令其自小就在西域文化潜移默化中得到熏染,加之其多年阅读西域文本、探访实地,使他写出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西域历史文本,《楼兰五叠》是其中的翘楚。读《楼兰五叠》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西域时空穿行,在这些诗意流淌的文字中,我们见证了神秘的楼兰古国如何兴衰、看到了它令人唏嘘不已的前世今生。
一.写作《楼兰五叠》周到细致的准备
邱华栋先生上世纪90年代以写新城市小说闻名,那时候他来到北京做报社记者,白天写新闻,晚上写小说。但恰如他所说,他的写作是左手写现实右手写历史,他对古今中外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有着天生的热爱。并且,他的出生地新疆作为西域的主要地区,他更是有着天然本能的兴趣。在他读中学的时候,他就去过距离他出生地不远的新疆吉木萨尔县的北庭都护府旧址,他在那里的残垣断壁和土堆子里流连,看着夕阳西下,看着成群的野鸽子腾空而起,看着自己拉长的影子和附近戈壁的苍茫。脚下是芨芨草,是骆驼刺,蓬勃生长的红柳丛在暮色的降临下,让他产生汉唐将士戍边时候居住的帐篷的错觉。后来,他又分别造访了新疆的高昌古城、交河古城、龟兹、尼雅、于阗、精绝、米兰、楼兰废墟等等。广袤的新疆大地,天山南北,沙漠戈壁,城池废墟,给寻访的人们带来的冲击力是极其强烈的。所以,我们每每读到《史记》《汉书》、唐诗、《大唐西域记》、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鬼吹灯·精绝古城》等一系列反映西域历史文化的文本时,感觉到的也是极其强烈的代入感与画面感。余秋雨先生走过世界许多地方,但他说他最喜欢去的依旧还是新疆,而他笔下的新疆系列散文也的确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与认可。
邱华栋先生与余秋雨等人的观感显然是一样的,写小说成名的邱华栋先生,面对这些新疆历史文化印迹的时候,他进行的是无尽的想象,他思考的是曾经显赫一时的楼兰为何会变成一片黄沙,但无凭无据的想象是天马行空,他的思考必须建立在合情合理特别是可靠的历史古籍的基础之上。这就必须要提到邱华栋先生多年的文本积累了。多年来,邱先生积累了几百册关于西域历史、地理、文化、宗教、民族方面的书籍。每当有空闲的时候他便找来翻看,日积月累之下,阅读素材沉浸心中,那些发生在西域新疆的人和事在他的脑海里构织成网、编辑成图,形成一卷贯穿千年的绮丽画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被邱先生再次印证,当他面对这些楼兰的苍茫遗迹时,实地的景致与深厚的积累撞击出灵感的火花,那些沉睡多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一个个鲜活起来,《楼兰五叠》开始酝酿。
邱先生最初写作的这部小说只有三叠,收录在他的小说集《十一种想象》中,之所以取名“三叠”,自然是来源于王维有关西域的著名的《阳关三叠》,但他没有满足于这三篇的想象,在2013年夏天,他专程去楼兰古城考察,同时搜集了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全部中文译本。随后,他重点从魏晋时期关于楼兰的史料记载入手,搜索楼兰在历史长河中隐现的痕迹。2014年,邱先生和作家祝勇、王刚一起,在库尔勒市、若羌县的朋友的协助下,到达了楼兰废墟再度探访,这次探访给邱先生带来了更为彻底的体验,令其印象更加深刻,特别是他们在若羌博物馆里,看到了罗布泊地区出土的文物和干尸——楼兰美女的干尸有好几具,这些实地采风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新灵感,让他对文本再次进行整合,并分别写出了第四叠和第五叠。
邱先生这些工作显然是既漫长又细致的,真的必须要有工匠精神才行,他的阅读量奇大,多年来每年要阅读8百册之多,而且题材丰富多彩。他将阅读与行路结合起来,既可以做到题材的拓展与大脑的转换,又是将书籍、实地考察、文学想象有机结合的典范。最终,这部一唱三叹的《楼兰五叠》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绚丽多姿的文本呈现
邱先生在如此深厚的积淀下形成的文本,使我们自然有信心期待他呈现出来的故事是极其精彩的。而事实的确如此,《楼兰五叠》的每一叠都可以独立成篇却又有机结合,讲法不一却又异彩纷呈。第一叠主要讲述的是一则凄美哀婉的西域爱情故事。在不到7千字的文本里,作者首先带我们回到了3千年前的楼兰景象,那时候的罗布泊不是荒漠戈壁,而是湖面开阔、芦苇丛生的绿洲地带。主人公“我”“在芦苇荡里抓野鸭、野兔,捡拾鸟蛋,非常开心。出门打猎都是成年男人的事,他们到傍晚会扛回来野羊和野兔。女人在用芦苇和泥巴糊起来的圆锥形的屋子里做饭缝补衣服。他们的衣服大都是麻做的,很结实,也很凉爽。下雨天有点凉,这样他们再披上皮衣。” “我”最喜爱做的事情是看芦花,而此芦花也极具象征意义,芦花不光是那里的漂亮花朵,也是“我”最爱的姑娘。
于是,小说娓娓道来“我”和芦花如何偶遇、如何一起看到石油从湖里冒出来然后和雷电撞击产生野火、芦花的爸爸如何考察“我”带我去打猎、从孔雀河上游来的一群强盗如何抢劫罗布淖尔以及后者如何还击、芦花如何难产而去、“我”最终离开这里等等的相关故事。作者的笔法指引性非常强,其中,森林打猎等一系列描写令我们想到《猎人笔记》《神秘岛》《瓦尔登湖》《鬼吹灯·精绝古城》等一系列书籍,特别动人的,是其中描写的大自然瑰丽风貌,笔法细腻,清新自然。 随着邱先生的笔触,我们看到了古楼兰是水草丰美、动物众多的,但随着部落冲突加剧,特别是自然变迁的出现——湖里冒石油着火、湖水变咸,这里的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了。小说的末尾出现了两只牛角号——那是“我”和芦花爸爸的猎物,现在成了这对楼兰情侣的信物,他们一人一只,楼兰美女的这只随着她陪葬了——也为牛角号在后面几叠不断地出现与被吹响埋下了伏笔。
第二叠故事来到了西汉。在我国相关历史中,也确实是从西汉开始,我国内地与西域地区加强了联系,诸如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史记》《汉书》等,都使得西域地区逐渐进入了内地人们的视野,相关著作里也对这一地区的记述丰富起来。第二叠讲述的故事是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楼兰是西域地区的重要国家,其重要性在于它的位置距离内地最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内地的朝廷使者、商旅、取经者等等想要去更西面的西域国家乃至其他国家,楼兰几乎就是必经之地,需要在这里休息补水等等。这里距离阳关一千六百里,距离长安六千一百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而且,汉朝时期,这一地区是汉朝和匈奴角逐西域势力范围的着力点,多维复杂的历史地理文化,造就了这里显赫一时的文明。西汉武帝时期,国力空前强盛,积蓄多年力量的汉武帝下决心要与匈奴一决雌雄,特别是要驱逐匈奴在西域地区的势力。而结果我们知道,汉武帝打败匈奴,迫使匈奴势力退出。但匈奴虽被汉武帝打败,势力退到了漠北,但他们依然还会干涉西域与汉朝的发展,西域诸国因为汉朝和匈奴的存在,常常要生活在夹缝中,摇摆不定的情况经常出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傅介子的故事显然不是偶然出现的。本叠采用书信体小说的形式出现,全文一万余字分成四封书信开展,与其说是书信,其实也是傅介子的日记。故事最开始的口吻是波澜不惊的,但随着后面故事的开展,特别是刺杀楼兰王一段,极其扣人心弦。
这叠故事的开展,就很显现邱华栋扎实的文本积累。如前所述,西域地区长期以来是西汉和匈奴角力的场所,楼兰国的这个故事非常典型,老楼兰王把两个儿子分别放在长安和匈奴作为质子,恰如小国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谁也不敢得罪,而老国王去世,需要这两个儿子回来继承王位。但生活在长安的那个公子哥成了“腐男”——由于强抢宫娥被皇帝罚处宫刑,不得已,楼兰王室去匈奴接回了另一位王子,但此王子对匈奴极其亲近,对汉朝仇视,找借口拒绝去长安拜谒汉朝皇帝。在傅介子之前,许多汉朝商人、使者途经龟兹、楼兰休整补水,前往更西面的大宛、安息和大食进行贸易,但龟兹与楼兰亲近匈奴,每当汉朝人到来的时候,龟兹人与楼兰人立刻报告给驻扎在城里的匈奴探子和刺客,他们找准机会袭击汉朝人,抢夺他们的财物。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傅介子踏上了西行的路。也就是说,面前的行程充满了不确定性。邱华栋先生设置悬念与交代故事的能力特别强大,他显然不急于直接把傅介子带到这位危险的楼兰王面前,而是要铺陈好各种线索:第一,傅介子写信的对象姝人何许人也?据信里说,他们是在长安城外的墓地邂逅的,当时女子正在给父亲扫墓,原来姝人的父亲战死于龟兹,而恰巧傅介子正好要去楼兰、龟兹完成使命,于是,一对有缘人就这样结缘了。第二,傅介子对西域是有了解的,并且还有过战绩。元凤年间(汉昭帝年号,公元前80年),傅介子以骏马监的身份出使大宛。当他经过楼兰和龟兹的时候,发现了龟兹和楼兰首鼠两端,暗中依附匈奴的情况,他代表大汉严厉斥责了他们的这一行径。他们对傅介子倒是唯唯诺诺的,实际却是欺骗他。当傅介子从大宛买回了骏马,到达楼兰,在客舍住下,打算休整几天,却听到了从龟兹过来的大汉客商的举报,说是暗藏在龟兹的匈奴兵士,击杀了大汉的使者和客商。此时的傅介子没有坐视不理,而是带领人马立即返归了龟兹,在那里暗查到了匈奴使者的住所,然后带领手下人发动了突然袭击,杀死了几个匈奴的使者和暗探,将他们的首级装入皮囊,带回到了长安复命。那一次,他的勇敢得到了封赏,他被拜为中郎,升为平乐监。
而这次远赴西域,傅介子正是要刺杀楼兰王。奔赴前途的路是曲折的,他们冲破了黑沙暴的袭击,掩埋了同伴的尸体、丢失了骆驼,但依然奋勇前行。当傅介子来到楼兰城的时候,他眼睛里看到的楼兰场景是有意义的,他看到的景象是:“眼下,我已经到达楼兰城。今年的楼兰城内很干燥,这里有一年都没有下雨,空气里似乎都是火。我悄悄地进城,尽量不被人注意。这次来,我带着一个重要的使命,有着重大的责任。楼兰城内人来人往,高鼻深目的大西域来的商贾、楼兰往西各个城邦小国的居民穿梭其间。我能够看到远处那寺院的佛塔,塔顶的铁玲珑在风中叮当作响。穿过城区的一条小河几乎要干涸了,这条河是从远处的大湖罗布淖尔引过来的。我想,没有水,这座城市、这个小国就完了。”
显然,3千余年前的那个古老的楼兰部落,现在已经是个城邦性的小国家了,但是这个国家的景象是气候干旱、常年无雨、水流干涸——罗布淖尔开始断流,佛塔依然在,但这些描写绝不是没用的信笔所至,而是与前面后面对比呈现的,“罗布淖尔”“佛塔”等意象正好显示了楼兰的兴衰变迁。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傅介子之所以选择以楼兰王为切入点,是因为这里离汉朝更近,方便接应,龟兹国更大些不好对付,这个主意是当朝大将军霍光出的,显然这个主意的战略战术都极其正确。
第二叠最精彩的自然还是刺杀楼兰王段落,最初,楼兰王并不上钩,拒不接见他。傅介子和他斗智斗勇,抓住他贪财的弱点,让他主动找上门来,于是最精彩的段落终于上演。这段笔法真的如刺客剧谍战剧一样精彩,邱先生充分造势,运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等一系列笔法,将傅介子和楼兰王两派的斗争逐次呈现,那情形真的如读《鸿门宴》《荊轲刺秦王》等名篇乃至古今中外一系列刺客刺杀影视剧一样好看,既扣人心弦又不忍卒读。这一段真的是可以拍出一部精彩的剧作,本身这部分已经是一段很好的剧本了。刺杀成功后,傅介子立告密有功的楼兰王的弟弟尉屠眷为王,并将其王城由罗布泊西岸迁往南岸的伊循城(今若羌县米兰),另置伊循都尉镇抚,又改其国名为鄯善。楼兰国由此进入鄯善时代。 第三叠讲述的是楼兰王比龙与楼兰国如何覆灭的。关于楼兰在唐朝之前神秘消失的原因一直未有定论,但大体上大家公认的说法主要还是生态原因,当然,也不排除战乱的破坏,可是比起人为的烧杀,自然生态的影响反而更加凶猛彻底。本叠里就是讲述楼兰如何遭遇到生态危机的。首先是黑沙暴的袭击,一来就是三天,没日没夜地刮,“沙子的颜色是黑褐色的,如同千百万个奇怪的小虫子的尸体,带来了不祥的征兆。”这就直接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楼兰要毁灭了。接着,楼兰遭遇了洪水围困。本来楼兰是建立在湖边的,河湖众多本是这里的特色。可是罗布泊的水已经日渐干涸,这里的居民已经不再是往日熟悉水草丰美熟悉水性的样子了,突如其来的洪水让这里的居民们倍感意外和手足无措。楼兰王比龙站在了楼兰最高处——也就是那座佛塔,但见周边的树木都已经被泡得没有了生气。大水在围困了一个月后神秘消失,“就像地底下有一个巨大的漏斗,那些水奇怪地全部渗了下去,一滴水都没有了。”这不请自来的洪水和迅速退去也不是好兆头,它使得本地的气候更加干燥——而太阳比起之前更加毒辣了,人们后悔没有多储备些水,而井水更加咸涩,楼兰的生态环境濒临崩溃。
以上是楼兰将要灭亡的生态原因,还有人为因素也来袭了。在这里,邱先生首先讲述了一段楼兰宫廷丑闻:一个来自克什米尔的僧侣,名叫昙无谶,会巫术,和楼兰王的妹妹偷情,被戍边在外的大将妹夫尉迟黑亥知道后,带兵回来杀了他妹妹然后自杀,昙无谶逃到了凉州,得到了凉州大司马沮渠蒙逊的厚待。凉州与楼兰是尊佛的,而位于他们北方的强国北魏是灭佛的,北魏国皇帝拓跋焘受到了道人的蛊惑不仅灭本国的佛,还要借机吞并凉州和楼兰。凉州距离较近,于是北魏皇帝恰好借口捉拿“妖僧”昙无谶,逼迫沮渠蒙逊献他出来,沮渠蒙逊最初是想保护昙无谶放他逃跑,但后来为了自己的私利派人追杀昙无谶,昙无谶自然也早就算到了这个结局,运用巫术逃遁了,并且对言而无信的沮渠蒙逊做出了亡国的诅咒。
事实的确如此,想要灭掉对方是不需要理由的,如果非要一個理由——那就是“我就是想要灭掉你。”沮渠氏灭亡后,唇亡齿寒的楼兰不过是下一步。为了保存楼兰的有生力量,楼兰王比龙进行了思虑,他不想投降,也不是不可以一战,但是他不想他的子民受苦。好在,在南边的大漠深处,他早就在规划和建造一座小城了,它就是且末城。且末城地处大漠,易守难攻。如果三天没有水源供给,外来的军队必定渴死。于是,在王后的带领下,所有的臣民陆续迁居到了新城。楼兰古城空了。最后,楼兰王比龙和几个老和尚望着十万北魏大军,比龙吹响了那只牛角号,而老和尚们点燃了火把,楼兰古都被付之一炬。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楼兰古国在南北朝时期神秘消失,主要还是因为生态原因加之战争威胁造成的结果。虽然据我参看的百度百科列出的原因很多,比如战争破坏、气候旱化、地域因素、过度开发等等,但可以看出,除了战争破坏,后三者可以归到一起,或者说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导致了楼兰的消失。而邱先生正是鉴于以上诸多原因,运用充满绮丽想象的小说笔法,带我们回到这片楼兰古国,一起目睹了它是如何在最后的悲壮中消失的。
小说第四叠讲述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发掘楼兰的整个过程。这时,距离楼兰古国在公元5世纪神秘消失已经整整1500余年了,人们本已忘记这片土地的人与事,但对东方充满无限热爱的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探险与心爱女子之间,他选择了前者。邱先生运用第一人称,再次运用书信体的形式,以写给斯文·赫定心上人米莉·布鲁曼书信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他是如何发现楼兰古城的。
小说可以说完全按照斯文·赫定的有关记载再现,如前所述,邱先生在实地寻访楼兰废墟的过程同时,搜集到了所有有关斯文·赫定的著作,这为他写作这篇小说提供了扎实的文本细节。
从1890年开始,斯文·赫定进入到中国新疆开始探险。当时,他翻山越岭,从喀喇昆仑山南侧的奥什城出发,来到了新疆的喀什噶尔城。小说中这样描述了他看到的场景:“那座有着无数黄泥土坯房的城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喀什噶尔就像是蒙面的维吾尔族女性一样,美丽,神秘,传统而封闭。但那一次我没有待多久就离开了。1894年春天,我又来到这里,我打算攀登那令我望而生畏而又极其向往的雪山。”
在此之后,他进军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等山峰失败,甚至得了雪盲症,他在慕士塔格峰的冰雪融水所形成的几乎透明的喀喇库勒湖边流连了好久,一边想着心上人,一边决定了,他真正应该前进的方向是沙漠。经过大量精心准备,他建立了一支庞大的驼队,到了1895年3月,他的驼队“一时间轰动了整个喀什噶尔。当地的英国使馆和俄国使馆的人,都对我盯得很紧,当然,他们也帮助我买到了最好的骆驼,雇到了最好的当地向导。”但沙漠给了斯文·赫定巨大考验,不辨方向的他们遭遇缺水缺粮,让斯文·赫定损失巨大。但同时,也教会了他如何和沙漠打交道。这之后,小说极具探险性,给读者带来极强的画面冲击,这段描写和法显《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鬼吹灯·精绝古城》进军沙漠一段一样好看可读,诸多人与自然的斗智斗勇,人们为了目标真的是可以做出超越生命极限的事情!但斯文·赫定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贵人,一个是阿不都·热依木,这位当地人指点他找到了水源,一个是他的向导奥尔德克,这位维族人为他找到了楼兰古城。
这两处描写都极具画面感,而且充满神秘性和跌宕起伏性,比如野骆驼、白色的水鸟、奥尔德克无故丢失铁锨并执意寻找,又由于寻找而带回古文物,最终导致斯文·赫定发现这些文物的巨大价值而最终发现了楼兰古城。这一年是一九〇〇年,但他们的水不够用了,不得已,他们放弃了这次行动。回去经过充分准备,他们第二年又来到了这里,而这次,老天没有辜负他们,他们进行了整整七天的发掘。斯文·赫定看到了那座古塔,“我详细地写下了测量它的记录,塔高达八米八,有五个阶梯状的台阶,傲立于风雨之中,却在不断地、缓慢地倾颓着。”他又发现了那只牛角号,“我擦拭去牛角号上面的灰尘,试着吹了一下。一阵低沉的呜咽从时间的深处响起来。好像这牛角是有生命的一样,它从历史里出来向我问候,告诉我,这里发生了很多故事。我的手里这柄小巧的牛角号似乎有温度,在我手里发烫。我吹了一会儿,想了想,觉得这牛角号属于楼兰,我就把牛角号埋在了三间房废墟附近的一处沙堆里,那里有很多贝壳,像个生活层,我让它重新回到时间和沙子的深处了。”实际上,邱先生给这位瑞典人开脱了,斯文·赫定可不是在这里秋毫无犯、挥挥手啥也不带走,而是在这里发掘了带有希腊艺术文化的木雕建筑构件、五铢钱、一封佉卢文书信等大批文物,收获颇丰的斯文·赫定将发现楼兰古城的消息传遍全球,震惊了整个世界,也随之让一批欧美日探险家来到这里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盗掘。 下面请允许我多引用些邱先生小说里的原话:“米莉,后来,我再也没有回到那里,就像你再也没有回到我的身边。即使有那座佛塔在召唤着我,即使我的耳边时常响起来牛角号的呜咽声,就仿佛是历史和时间在召唤我。可是,我也没有回到楼兰。大量的测量数据和样品回到了欧洲,公布了我的判断:罗布荒原上的干涸的大湖,是一座‘游移的湖’,大湖的湖水会随着塔里木河的来水量的不同,在千百年间不断蒸发,并来回游移,一直到它的消失。塔里木河来水量逐渐衰减,下游的胡杨林缓慢死亡,于是,湖水也干涸了,楼兰就灭绝了。大自然以自己的方式在生生死死,循环往复。我将‘楼兰’‘雅丹’和‘罗布淖尔’这几个地名带到了欧洲,使这些词汇成为描述特定地形、地理位置和城池废墟的名词。但我真的再也没有回到那个地方了。后来,这里就成了更多探险家瞩目的地方。俄国人普热瓦尔斯基、美国人亨廷顿、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中国人黄文弼,都来到了楼兰废墟,他们发现了墓葬地、停船码头、官署遗址、木简文书等等,并且逐渐复原着那里的历史。”
之所以引用这段话,是因为有几处我并不赞成邱先生的写法,或者说,上面这段的内容是值得商榷的:第一,邱先生显然是为了小说需要而进行了细致设置,斯文·赫定怎么可能只来过中国两次呢?从1890年12月到1935年2月,他先后5次来中国探险考察;第二,俄国人普热瓦尔斯基是1878年来到罗布泊考察的,他比斯文·赫定的考察显然要早;第三,普热瓦尔斯基发现罗布泊是“游移的湖”,因为他实地考察后发现,“中国地图上标出的罗布泊的位置是错误的,它不是在库鲁克塔格山,而是在阿尔金山山麓。”在这里,普热瓦尔斯基认为的错误,显然也不是错误,而是罗布泊就是个“游移的湖”才会出现这样的变迁。斯文·赫定应该是知道普热瓦尔斯基来探险过,因为他发现,俄国人普热瓦尔斯基當年洗澡的罗布泊是湖水涟漪、野鸟成群,如今却是一片荒漠和盐泽。由此,斯文·赫定进一步得出结论,罗布泊是个移动性的湖泊,而且他精确测量出了它实际位置在地图位置以南2度纬度的地方。当然,邱先生写的是小说,而不是学术报告,他为了塑造主人公的需要,不必完全依照历史事实去写当然是允许的。而通过这叠的书写内容,我们看到了时隔1500年后楼兰古城的面貌,那是楼兰王比龙殉国后,古国再现人世间,它的神秘与芳华,令今人唏嘘不已。不过这毕竟还是小说,因为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公元420年,北凉攻灭西凉,鄯善王比龙到姑臧朝见沮渠蒙逊,西域各国纷纷向北凉称臣纳贡。公元439年,北魏攻灭北凉,北凉王沮渠蒙逊之子沮渠安国退保高昌,偏安一隅。公元448年,北魏派大将万度归西征。万度率领精骑5千,神速进兵鄯善。鄯善百姓布满田野,正在耕种放牧。万度归下令秋毫无犯,鄯善的将士和百姓深受感动,鄯善王真达也自动出城迎降。北魏指派韩拔为鄯善王,像内地一样实行郡县制治理,收取赋税。经历了600余年的鄯善国,至此灭亡。当然,这是从行政角度的灭亡,而生态的恶化最终导致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消失。
第五叠如果不是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来写“我”和楼兰美女的对手戏,我们完全可以当成这是一篇历史文化散文来读的,简直就是在写邱华栋的新疆渊源。而恰如郁达夫所说,一切小说都是“自叙传”,第五叠真的就是以邱先生自己同新疆同楼兰的诸多联系为蓝本,创作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小说讲述了“我”打小和新疆的渊源——“我”出生在新疆,由于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不再是“死亡之海”,但神秘的罗布泊因为楼兰古城的存在依然神秘,这便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在成年以后想一探究竟。于是借助机会,“2013年的9月,我终于见到了楼兰的真面目。”接下来的讲述,完全就是邱先生 2013年寻访楼兰古城的全程记录,因为是自己的亲历,更是在场性的,所以完全可以当作散文游记来读。如前所述,2014年他和祝勇、王刚两名作家一起寻访了楼兰古城,但毕竟这叠是自传体小说,他不需要两次挨个写,而是将两次寻访融合成一篇小说,于是本来是在2014年参观若羌县博物馆,他直接将其放在2013年里写到了。参观这里是为了引出楼兰干尸——楼兰美女的出现,而且这段描写直接呼应第一叠里因为难产而去世的芦花形象。
随着文本的进行,邱先生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笔法让楼兰干尸恰如复活一样呈现在读者面前,既恐怖又形象生动,当他们几个要参观楼兰干尸时,环境描写做足了铺垫——“博物馆里的气氛变得神秘而宁静。下午的太阳本来还悬浮在高窗之上,这时却莫名其妙地不见了,天光顿时黯淡了下来。我似乎听到了低语,这是一个女人在我耳边说话:你来了,欢迎你,欢迎你,我一直在等你……我感到了毛骨悚然,不知道是谁在我的耳边说话,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一眼就看到了著名的‘楼兰美女’干尸,她正安详地躺在一具木头的棺材里。啊,是不是她在我的耳边呢喃?难道我真的听到了她在说话?我狐疑地看着几个同行的作家,可没有人关心我的惊悚。他们正在兴致勃勃地仔细端详着每一具干尸……”而这里的“我”如同第一叠里的“我”一样重生,和芦花在3千年后重逢,虽阴阳两隔,却进行着时空对话,并且他们共同的信物牛角号适时出现,为了增强文本信服力,邱先生让博物馆馆长向大家介绍:“诸位,你们看,这具‘楼兰美女’干尸,死亡的时候还不到二十岁。她是难产死的,在她的肚腹之内,还有一具胎儿的尸体。奇怪的是,下葬的时候,她的左手握着一柄牛角号。那柄牛角号,有人看见它曾在夜晚发亮过,还有人曾在晚上听到这牛角号被吹响……”
“被吹响?”我很紧张地问,“被谁吹响呢?这牛角号不就一直在干尸楼兰美女的手里握着吗?”
博物馆馆长笑了笑:“不知道啊,反正有人是听见过,但不知道是谁吹响的。毕竟,大晚上的,很少有人进来看。”
这几段对话无疑直接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开展,无论这是邱先生确实听到了当地博物馆馆长的真实介绍也好,还是他参观时候产生的灵感而进行的故事塑造也好,真的是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神秘性和故事性,调动了读者的胃口随着“我”来一探这神秘的楼兰美女与牛角号的故事。并且“我”发现,楼兰干尸美女的声音与倩影总是在我的耳边与梦中回响,这是这篇小说乃至整部中篇的重要线索。 接下来,“我”带着读者们开始了进入罗布泊之旅。一路上的发现与见闻是异彩纷呈的,而路况也是错综复杂,包括看到钾盐矿的货车、附近还在修一条通往哈密的铁路、军事禁区、余纯顺的墓地、彭加木失踪之谜、罗布泊“湖心”标志点的石碑碎片等一系列见闻,这些见闻如果不是亲力亲为,那是难以想象出来的。而且这些不需要多么绮丽的小说笔法,完全白描就好,读者会觉得真实可信。去往楼兰的最后十几公里道路跌宕起伏,被邱先生描述为“楼兰魔鬼造就的”,但惊心动魄的旅程路况在“若羌本地司机的绝佳本领”之下是有惊无险的,邱先生赞颂他们为“像是经历过惊涛骇浪的经验丰富的水手,十分鎮静”,终于,历经坎坷,他们来到了楼兰古城。
来到楼兰古城,展现在“我”面前的楼兰景象,与前面四叠里的那些景象一一印证,比如佛塔,“没有看见楼兰古城的最高标志物——佛塔遗址。等到我终于看见了那歪着脑袋、像一朵蘑菇云的佛塔的时候,我们已经到了楼兰古城的跟前了。”这座佛塔可谓是楼兰古国的地标建筑,从汉朝到斯文·赫定发现遗址,再到“我”的寻访,佛塔都出现在记述中,只是它也随着风沙岁月的侵蚀而不断倾颓,“我们围绕着楼兰那个佛塔遗存的黄土堆,虔敬地转了一圈,感觉到这几千年前的建筑还伫立在荒野中,真是不容易。这座佛塔,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仰望着佛塔,它那倾颓的塔身很像是歪着头颅打坐的一个和尚,我深深地感到了忧伤。千百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古人们仰望过它,斯文·赫定在一百多年以前也仰望过它,现在,2013年,我也站在这里,仰望着它。”此时展现在“我”面前的佛塔已经很低矮了,也许过不了多久,它就会完全坍塌,成为一抔土堆。
还有那些废墟、“三间房”土墙壁、风蚀过的木头等等,令“我”读过的关于楼兰的那些书的记载瞬间鲜活起来,从而捋顺出关于楼兰的历史,甚至激发出了“我”的诗情:
楼兰
无楼,无兰
我无眠
邱先生在第五叠里的这些描写时而记叙眼前风貌、时而谈论历史脉络、时而生发无限想象、时而吟诗与古代诗人唱和……笔法恣意炫目、变化多端,多变的文本叙述极大地增强了楼兰历史的神秘性甚至不可捉摸性,同时,对于楼兰当前的管理与科考甚至偷盗情况都进行了适当交代,小说本身又具有了一定科考实录价值。
最后,历经坎坷的作家们回到了驻地,但另一项重要的呼应意象出现了——牛角号,“我”在楼兰古城的沙堆中找到的,可是“我”没像斯文·赫定那样给放回去,而是带走了,并且睡觉时候放到了枕头下。我们在惊叹于“我”胆子居然如此巨大的同时,又一项惊叹出现了——“我挪开了枕头,我从楼兰古城拿回来的那柄牛角号,在黑暗中开始发亮,一闪一闪的,似乎要和我说什么,我变得紧张和兴奋起来,屏住了呼吸。是的,这柄穿越了时间的长河的牛角号,正在我手里闪闪发光,神秘地悸动着,似乎要发出呜咽声。”并且,这个牛角号恰如信号与信物召唤一样,因为它召唤来了那位“楼兰美女”,“我听见了在博物馆里,也有一声牛角号的回应,声音清幽、绵长,很快,吱呀一声,一道黑色的门打开了,我看到了一个留着长发、身穿暗色罗布麻布料的姑娘的影子,出现在门内,正拿着一柄也在闪闪发亮的牛角号,带着微笑,轻轻地吹动。那个楼兰美女复活了。她在向我走来。”
我不得不佩服邱先生想象的浪漫多姿却又合情合理,到这里,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作者正是拿自己比作三千年前芦花的丈夫的转世,而由于“我”的到来,再次唤醒了芦花,以牛角号的吹响为信,一对穿越千年的夫妻得以在现代新疆重逢。小说到此完结,充满无穷的瑰丽色彩与魔幻魅力,并且拥有着满满的余韵,留白给了读者,在奇妙的牛角号声中激发读者去完成剩余的创作,一对千年后重复的楼兰夫妇会生发怎样的故事,那自然是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想法了。
三.小结
通过上面的文本梳理我们可以看出,神秘的楼兰古国在邱先生这五叠小说里进行了多角度与多重色彩的呈现,在他精彩的想象中,我们看到了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的兴衰变迁。我十分同意邱先生在创作谈中对自己多年阅读楼兰著作与实地采风乃至创作这篇中篇小说后的体会,那是非常具有共鸣性的哲理性体验:“人是大地上的短暂者,是浩渺星空中的孤独的存在。因此,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人才会对历史和记忆、时间和空间产生敬畏感。面对西域古城的废墟,就更有了沧桑惊变和岁月如梭,有了奇诡想象。”基于一名读者的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说起过楼兰,试想西域曾经号称有三十六国,但在我父亲,一名文化不高的普通中国农民的记忆里,楼兰古国他却叫得出来。20余年前,歌手俞静的《楼兰姑娘》也因其节奏明快、西域风格明显而传唱一时,近来,一曲《沙漠骆驼》更是成为2018年末的当红歌曲,被无数人翻唱。可以看出,西域文化是一处富矿,里面有很多可开发的资源等待人们去发掘。而且人们已经形成共识,西域文化不光是我们中国的,它更是属于全人类的,那是人类永远需要发现与守护的共同物质精神文化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