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筋经相传为少林达摩老祖所创,是中国传统武学上乘的内功,一直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青睐,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武林至宝”。在民国时期的著作和评述中都常常被提到,比如平江不肖生的《狭义英雄传》,评书如《三侠剑》、《白眉大侠》中曾经多方涉及。另外不同时期也曾有多种著述,更早可追溯到唐朝孙思邈的著作,明清时期紫凝道人、周述官也曾经分别著述论述。民同时期还曾出版过多种版本,少林弟子王祖源曾写过内功图说,连一代大侠甘凤池都有易筋经的传承,今天少林寺也曾推出几个版本,可以说众说纷纭。其版本之多,涉及到的名人数量之大,可以说在几千年的武林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其中既有小说家的推动,也有千百年来其笼罩的神秘面纱迟迟未被揭开的原因。本人无意去探讨武林人士的易筋经情结,只想从具体的训练上阐述个人的观点,以供武林同道参考。
从其传承来说,虽然易筋经版本甚多,但实际上大部分是以易筋经的外经十二大劲,或王祖源在易筋经的基础上结合了八段锦编排的养生易筋经为蓝本。古人常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套训练的东西,能够流传至今,足可以说明其有很强的生命力了。但从武术的角度看,许多人也曾提出过很多的看法,比如万籁生先生曾经说,易筋经练不好,就是铁人一具,对练功不得法的弊端可以说阐述得一针见血。更有很多的武林人士自豪地说自己的拳术已经把易筋经的内涵全都包括了,可以说大家各抒己见。笔者认为,是否已经全部概括了易筋经的内涵,首先应该搞清楚易筋经到底能有什么效果和内涵,如果确实某派武学能够全部达到这些效果,那我们自然也应该承认人家的建树。但要是对易筋经能够练出什么都不清楚,仅仅认为就是抻拔一下筋骨,那可说是隔靴搔痒,把老虎当猫看了。
开筋、开骨、易髓始终是传统武术修炼的课程,但是具体怎么定义、如何训练,其实大部分人知之甚少。其实传统武术界对此的定义是很严格的,也有明确的检验方法。
开筋包含着两种含义,大至周身,小至关节的末梢,只有把周身上下的大筋及末梢部位都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单纯的开筋不能达到易筋、易骨、易髓的目的,只是可以为后续的训练打好基础。
易骨训练是把周身的关节一节一节地催开,这一过程我们叫做开骨、润骨、透骨。所说的开骨,习练者能够感到骨节的拉动响声,在此基础上,以气血润养于骨节,使其骨密度加大,弹性韧性加大,身体的机能会有明显的改观。所说的透骨,周身的关节合为一体,与气血之鼓荡相互融合,以周身的气血润养于周身的筋骨,从技击的角度讲,脊背的大弓贯透到各个关节,要想把劲力打透,首先自身的劲力要和谐统一,各个关节力道要通透才能够使其骨力打出真正的功效。
至于易髓,牵涉面很广,待容后面另有专著论述。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易筋经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的都是传统武术的核心内容。在此我们重点申明,易筋经是一个体系,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十二大劲,训练内容应包括内经、外经、内养经,这远非几页纸就能概括的。外经主要以十二大劲为基础,现在大多传授的练功方法是每一式四十九下,使肌肉绷紧和层层加力来增长自身的劲力,有些再加一些意念相互配合,使习武者迅速增长功力。普通体育爱好者的利用器械和加大运动量以增强体能的锻炼方法,虽然也能很好地增强力量、速度和耐力,但这种方式和易筋经训练出来的效果区别很大。易筋经讲究易筋、易骨、易髓,是在十二大劲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姿态,同时通过特殊的呼吸方法,使气血鼓荡、滋润周身。易筋经又注重与呼吸相配合,用松紧转换的特殊用力方式,对全身筋骨进行抻拔。
介绍至此,大部分武术爱好者肯定会说,我之所学也是如此呀。但这个过程需要老师亲身示范,单靠语言是表达不清楚的。只有亲手按到老师的骨骼才能体会到抻筋拔骨的内涵。我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吃过咸盐的人,任凭你如何形容和描述,也很难让他体会到咸盐到底有多咸。只有让他吃上一口,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其滋味。易筋经也是如此,关键是看老师怎么做。让弟子体会到,他才会真正明白抻筋拔骨,可以做到周身的各个部位都能得到锻炼,它的效果是超出常人想象的。也许大家都知道抻筋拔骨,但是怎么拔,用多大的力度拔,拔到什么程度,在拔的过程中如何进行送进转换的训练,这些技巧没有口传师授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图谱各家大同小异,但是训练的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这就是是否得法,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结果。
其次,易筋经的训练内容是很多的,简单地说有站立的动功,有桩功,还有行功。即使是同样的一些动作,在不同的层次上也有着不同的训练内涵,这些是难以用语言尽述的。每一阶段的训练所取得的素质和达到的效果都不同。外经训练筋骨,培养各种动态的劲力,逐步深入到气血。易筋经的行功训练是把平时所练的各种劲道在运用当中如何有效的发挥,这步训练关系到易筋经的一个核心——“练有所用”,不是把劲憋到自己身上,而是把力量能够传导出去,这是少林易筋经的核心所在。易筋经训练的效果应该是劲力宏大且活,不是把身体训练成简单的铁板一块。
易筋经是个整体训练,是需要周身的气血、意念的调整、肌肉的松紧、皮肤的触感、筋骨的伸缩、周身整体的承接引化击打、整体全方位的训练,缺一不可,否则很难发挥出它原有的功效,它的每一个层次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某一个环节被忽略,它原有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其次,易筋经如果训练得法,其效果是非常惊人的。习练者上功很快,通过数月的练习,自己感到浑身气血充盈,胸腹、四肢有极强的膨胀感,内劲有明显的增长,体质有明显的改变。一般情况下,头部、面部、颈部及身体其他各部位都能得到一种超出常人的承受能力。
易筋经运用特殊的呼吸方法来鼓荡气血,使周身气血得以调整充盈,使人体所需营养得以充分的吸收和补充;又使人体内脏得到了充分锻炼,增强了内脏各器官的功能,短时间内就能使人感到自身体质的改善。例如很多习练者,他的头发可以任人撕拽,他的皮肤也可以由人撕拽拧抓,其原理在于易筋经很好地调节了脏腑的机能,内强外自然而壮,骨密度加强,他的头发自然就能够承受相当大的力量,内勇外坚,能够实实在在地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这是少林易筋经外经的初级表现形式。
经过一定阶段(大概两个月左右)的训练以后,需要在此基础上着重训练松紧转换使用力的方法,易筋经不是跑江湖卖大力丸的表演,而是武学上乘的内功,是完全为养生和技击服务的,决不能练出一身僵力,那样会对你的反应速度、力量的发放都埋下一些隐患。这是关系到能否运用到武学中的关键环节所能够达到的一些效果,也完全是练功过程中的副产品,如果以此为目的,那就本末倒置了,学者一定戒之。
易筋经训练的松紧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在实际运用当中根本没有你运气运劲的过程,更不知道对方要击打你何处,这是武术技击内功与表演硬气功的区别。它的承接和打击力量的根本素养,就是在我们平时瞬间凝聚周身之力,发于一点而得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整体力。易筋经通过周身的气血鼓荡伸缩的转换,使全身的筋膜膨起,对全身形成一层保护膜,别人击打上去如同打在牛皮上一样,力量很难渗透进去。筋膜膨起以后,对于击打能力也有很好的提高,瞬间的爆发力和调动周身力量的速度,也都会有大大的提高。
易筋经的体系训练,笔者一直没有对外公开,在此我首次公开所传承的易筋经的体系。
很多训练内容单靠语言文字是无法表述清楚的,必须靠口传身授,方能领悟,如果单一地想从提高一些劲力方面来说的话,练练十二大劲足矣。如果要寻求它的根本,最好系统地训练。借鉴前人的经验让我们后人去继承和验证。
从其传承来说,虽然易筋经版本甚多,但实际上大部分是以易筋经的外经十二大劲,或王祖源在易筋经的基础上结合了八段锦编排的养生易筋经为蓝本。古人常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套训练的东西,能够流传至今,足可以说明其有很强的生命力了。但从武术的角度看,许多人也曾提出过很多的看法,比如万籁生先生曾经说,易筋经练不好,就是铁人一具,对练功不得法的弊端可以说阐述得一针见血。更有很多的武林人士自豪地说自己的拳术已经把易筋经的内涵全都包括了,可以说大家各抒己见。笔者认为,是否已经全部概括了易筋经的内涵,首先应该搞清楚易筋经到底能有什么效果和内涵,如果确实某派武学能够全部达到这些效果,那我们自然也应该承认人家的建树。但要是对易筋经能够练出什么都不清楚,仅仅认为就是抻拔一下筋骨,那可说是隔靴搔痒,把老虎当猫看了。
开筋、开骨、易髓始终是传统武术修炼的课程,但是具体怎么定义、如何训练,其实大部分人知之甚少。其实传统武术界对此的定义是很严格的,也有明确的检验方法。
开筋包含着两种含义,大至周身,小至关节的末梢,只有把周身上下的大筋及末梢部位都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单纯的开筋不能达到易筋、易骨、易髓的目的,只是可以为后续的训练打好基础。
易骨训练是把周身的关节一节一节地催开,这一过程我们叫做开骨、润骨、透骨。所说的开骨,习练者能够感到骨节的拉动响声,在此基础上,以气血润养于骨节,使其骨密度加大,弹性韧性加大,身体的机能会有明显的改观。所说的透骨,周身的关节合为一体,与气血之鼓荡相互融合,以周身的气血润养于周身的筋骨,从技击的角度讲,脊背的大弓贯透到各个关节,要想把劲力打透,首先自身的劲力要和谐统一,各个关节力道要通透才能够使其骨力打出真正的功效。
至于易髓,牵涉面很广,待容后面另有专著论述。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易筋经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的都是传统武术的核心内容。在此我们重点申明,易筋经是一个体系,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十二大劲,训练内容应包括内经、外经、内养经,这远非几页纸就能概括的。外经主要以十二大劲为基础,现在大多传授的练功方法是每一式四十九下,使肌肉绷紧和层层加力来增长自身的劲力,有些再加一些意念相互配合,使习武者迅速增长功力。普通体育爱好者的利用器械和加大运动量以增强体能的锻炼方法,虽然也能很好地增强力量、速度和耐力,但这种方式和易筋经训练出来的效果区别很大。易筋经讲究易筋、易骨、易髓,是在十二大劲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姿态,同时通过特殊的呼吸方法,使气血鼓荡、滋润周身。易筋经又注重与呼吸相配合,用松紧转换的特殊用力方式,对全身筋骨进行抻拔。
介绍至此,大部分武术爱好者肯定会说,我之所学也是如此呀。但这个过程需要老师亲身示范,单靠语言是表达不清楚的。只有亲手按到老师的骨骼才能体会到抻筋拔骨的内涵。我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吃过咸盐的人,任凭你如何形容和描述,也很难让他体会到咸盐到底有多咸。只有让他吃上一口,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其滋味。易筋经也是如此,关键是看老师怎么做。让弟子体会到,他才会真正明白抻筋拔骨,可以做到周身的各个部位都能得到锻炼,它的效果是超出常人想象的。也许大家都知道抻筋拔骨,但是怎么拔,用多大的力度拔,拔到什么程度,在拔的过程中如何进行送进转换的训练,这些技巧没有口传师授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图谱各家大同小异,但是训练的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这就是是否得法,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结果。
其次,易筋经的训练内容是很多的,简单地说有站立的动功,有桩功,还有行功。即使是同样的一些动作,在不同的层次上也有着不同的训练内涵,这些是难以用语言尽述的。每一阶段的训练所取得的素质和达到的效果都不同。外经训练筋骨,培养各种动态的劲力,逐步深入到气血。易筋经的行功训练是把平时所练的各种劲道在运用当中如何有效的发挥,这步训练关系到易筋经的一个核心——“练有所用”,不是把劲憋到自己身上,而是把力量能够传导出去,这是少林易筋经的核心所在。易筋经训练的效果应该是劲力宏大且活,不是把身体训练成简单的铁板一块。
易筋经是个整体训练,是需要周身的气血、意念的调整、肌肉的松紧、皮肤的触感、筋骨的伸缩、周身整体的承接引化击打、整体全方位的训练,缺一不可,否则很难发挥出它原有的功效,它的每一个层次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某一个环节被忽略,它原有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其次,易筋经如果训练得法,其效果是非常惊人的。习练者上功很快,通过数月的练习,自己感到浑身气血充盈,胸腹、四肢有极强的膨胀感,内劲有明显的增长,体质有明显的改变。一般情况下,头部、面部、颈部及身体其他各部位都能得到一种超出常人的承受能力。
易筋经运用特殊的呼吸方法来鼓荡气血,使周身气血得以调整充盈,使人体所需营养得以充分的吸收和补充;又使人体内脏得到了充分锻炼,增强了内脏各器官的功能,短时间内就能使人感到自身体质的改善。例如很多习练者,他的头发可以任人撕拽,他的皮肤也可以由人撕拽拧抓,其原理在于易筋经很好地调节了脏腑的机能,内强外自然而壮,骨密度加强,他的头发自然就能够承受相当大的力量,内勇外坚,能够实实在在地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这是少林易筋经外经的初级表现形式。
经过一定阶段(大概两个月左右)的训练以后,需要在此基础上着重训练松紧转换使用力的方法,易筋经不是跑江湖卖大力丸的表演,而是武学上乘的内功,是完全为养生和技击服务的,决不能练出一身僵力,那样会对你的反应速度、力量的发放都埋下一些隐患。这是关系到能否运用到武学中的关键环节所能够达到的一些效果,也完全是练功过程中的副产品,如果以此为目的,那就本末倒置了,学者一定戒之。
易筋经训练的松紧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在实际运用当中根本没有你运气运劲的过程,更不知道对方要击打你何处,这是武术技击内功与表演硬气功的区别。它的承接和打击力量的根本素养,就是在我们平时瞬间凝聚周身之力,发于一点而得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整体力。易筋经通过周身的气血鼓荡伸缩的转换,使全身的筋膜膨起,对全身形成一层保护膜,别人击打上去如同打在牛皮上一样,力量很难渗透进去。筋膜膨起以后,对于击打能力也有很好的提高,瞬间的爆发力和调动周身力量的速度,也都会有大大的提高。
易筋经的体系训练,笔者一直没有对外公开,在此我首次公开所传承的易筋经的体系。
很多训练内容单靠语言文字是无法表述清楚的,必须靠口传身授,方能领悟,如果单一地想从提高一些劲力方面来说的话,练练十二大劲足矣。如果要寻求它的根本,最好系统地训练。借鉴前人的经验让我们后人去继承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