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常熟文化的专属表情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ami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精彩!”这是我初见蒋伟国先生《常熟文化的专属表情》(广陵书社,2017年3月版)一书的第一个感觉。
  我也写过一些文字,编过几本书,但常常偷懒居多,很少会在题目上下功夫。有时候甚至就用“关于……”之类打发过去。有题实际上等于无题,顶多告诉读者这篇文字涉及的范围。而《常熟文化的专属表情》显然是用心拟出来的。果然,蒋先生在《后记》里专门谈到了这个问题:
  待到结集出版时题取一个什么书名,却让我犯了难:太直白,没有意蕴,引不起人们的关注;过于学究气,让人摸不着头脑,又难以使人产生共鸣。不温不火,恰到好处,既把意思表达清楚,又让人感到亲切,是不容易做到的。考虑再三,觉得所取书名要突出常熟文化内涵和外延的结合,把富于地方特色的属性展示和凸显出来。
  蒋先生没有直接界定究竟什么是“常熟文化的专属表情”。我想,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他不仅要让这个书名一下子抓住人的眼球,还要让读者油然产生一种知其究竟的迫切愿望,钻到他的书中去寻找、形成自己的答案。
  “文化的表情”,并非一个新鲜的概念,“专属表情”也是大家熟知的网络语言。但“文化的专属表情”,却是第一次见到。有没有人更早把它移用过来描述一种文化形象?我利用多种网络工具搜索,没有得到结果。蒋先生极有可能是第一个这么用的。
  那么,一种地域文化有它的专属表情吗?
  所谓表情,就是表现在人的面部或者姿态上的思想感情;而专属,意味着这种表情是为这个人独有的。可能有人会问,微笑、痛苦……这些表情,能为某个人独有吗?的确,这些表情是正常人都有的,不过蒙娜丽莎的微笑却是独一无二的。人人都有表情,但不是任何表情都是这个人的专属表情。专属表情应该是一个人思想感情与他的先天禀赋、后天学养以及人生阅历交相作用之后综合性地表现出来的形态,这就使它不可能被复制到另一个人的脸上。
  文化也是如此。我们说常熟文化崇文尚和,说常熟文化精致风雅……但崇文尚和也好,精致风雅也罢,都只是构成常熟文化专属表情的元素,不能说某一特征就是常熟文化的专属表情。当专属表情被分解成一个个元素之后,我们会发现,其他地区也会具有这样那样的特征,某个元素甚至可能比常熟表现得更为突出。常熟文化的专属表情是常熟的自然特征,常熟的历史文化以及在漫长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文化特性,常熟人对生活、对文化、对天人关系的理解追求等等交相作用之后的综合呈现。它像蒙娜丽莎的微笑那样迷人而又难以言表。
  尽管难以言表,历史上还是有无数人著书立说,试图一探蒙娜丽莎微笑的究竟。蒋先生的这本书做的是类似的工作。这本不足200页的书,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从城区街巷、经济生活、人口变动到名人望族、书学琴艺、文物赏鉴、非遗保护……既有像《试析常熟的传统文化精神》这样宏观的鸟瞰式的整体综览,又有像《明代木刻朱印路引》这样微观的解剖麻雀式的个案分析,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解析构成常熟文化专属表情的诸多元素。蒋先生的文章,往往不以展示一种文化现象为满足,而是由表及里,揭示这种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例如,《常熟古城区的街巷特点浅析》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篇佳作。写常熟街巷的文章为数众多,前两年还曾结集出版(《常熟街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5年版),但绝大多数是抒情性很强的散文,或者对一街一巷的考证,缺少整体性的理性提炼。蒋先生的文章弥补了这个不足。他以富有说服力的数据、事实为基础,概括出常熟古城区街巷“数量众多”“短小狭窄,错综复杂”“中心突出,主次分明”“临河筑街,跨河建桥”“因陋就简,铺设简便”“名目众多,富有诗意”这六大特点,又进而从建城目的(抗倭)、古代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地理环境的影响、民众的文化心理等方面揭示了形成常熟街巷基本特征的原因,让人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短短的6页内讲清这些问题,没有深厚的功力是做不到的。
  常熟是可爱的,常熟文化的专属表情是迷人的。这就很容易让常熟人的自豪、自信衍变为一种自恋、自负的心理。蒋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常熟和常熟的文化有热烈的爱,但又不乏冷静的观察和恳切的提醒。《不要让历史成为我们前行的包袱》一文,指出了历史文化成为常熟人包袱的三大表现:富足的生活,使人安于现状,缺乏闯荡世界的勇气;内敛的个性,使人谨小慎微,缺乏舍我其谁的豪气;传统的教育,使人故步自封,缺乏敢为人先的锐气。平心而论,每一点都是切中要害。忠言逆耳,迈向新时代的常熟,渴望创造新辉煌的常熟人需要这样的忠告。
  一切迷人的表情都不应是僵化的。我們说它专属,说它独一无二,不等于单一、不变,它是丰富的、可变的,或者说,是丰富与单纯、可变与不变、差异性与同质性的统一。常熟文化的专属表情同样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在历史上是如此,在现在和将来也是如此,它可以并且应该被不断地注入新的内涵。跟一般的常熟文化研究者不同,蒋先生长期处在领导岗位上,他关注的问题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势必与一般的研究者有差异。
  这部文集中的不少文章是在“释古”,但蒋先生显然更多地着眼于“构建”(即便看起来似乎单纯地“释古”的文章,其实归根到底也还是为了“构建”),着眼于让常熟文化的专属表情具有新的东西。用《代序》中的话说,就是思考怎样“打造常熟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的独特的文化形象”。而“构建”那种理想中的独特文化形象的抓手就是“塑造常熟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塑造常熟民众的文化形象”。前者主要依托常熟的历史文化资源,具体就是办好众多的文化设施;后者主要依托各种形式的文化呈现,具体就是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文集中的许多文章(特别是“遗产保护”和“传承路径”两组文章),反映了蒋先生以及常熟的文化人、文化部门为此作出的种种努力。在经济至上的年代,这些努力是特别值得我们钦佩的。他们的脸上所表现出来的坚毅表情,本身就已经成为新时代常熟文化专属表情的一个重要元素。
  对于希望更多、更深地了解常熟和常熟历史文化,关注、思考常熟文化将来的人来说,蒋先生的书是他为常熟文化的专属表情描绘的一幅精彩素描。它的笔法是洗练的,但简洁的线条背后,有足够丰富的意蕴耐人寻味。
  (作者系江苏省常熟市常熟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翻开张维迎教授新书《博弈与社会》之前,心想着又是一本充满公式的繁冗著作。离开学校十年,早将高等数学还给了老师,因此也没有抱一丝能读懂它的希望。谁知事情往往跟想象的不一样,我居然被其中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问题所吸引,一读再读,理解上竟也没有很吃力。  我的学习生涯于北大无缘,读完这本书才觉得这真是一件憾事。一般高校课堂上所讲的博弈论大多枯燥无味,而这本由张维迎教授的课堂讲义所改编的著作却远远超出了对博
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在香港离世,各社交媒体、社会各阶层的民众纷纷喟然长叹,缅怀这位武侠大师带给我们曾经的感动,无限的遐思。这是一个成人童话世界的终结,更是一个气度精神的逝去。怀念金庸,思念那些一边读鲁迅,一边读金庸的年轻岁月。  作为与传统文学相对对立的通俗文学,武侠小说在古代往往只是中下层民众休闲愉悦的一种消遣方式。可是經过金庸等现代一些武侠小说大师们现代意识的改造后,其
《两岸书》(河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是台湾诗人痖弦与河南舞钢作家杨稼生两位先生的通信集。全书于中原文化、台湾时政、教子育人、养生保健的侃侃杂谈中,渗透着一种深切的文化关怀与责任担当,一种立人达人而功成不居的仁者风范,一种上善若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境界。该书所体现的二位作者的精神品格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大爱无疆,大道低回”。大爱无疆,一种大气、包容、宽广的文明积淀;大道低回,
2003年九月初,吉尔吉斯斯坦秋日的阳光仍然像往常般灿烂,一片风和日丽,热情好客的主人在我们公务之余安排访问李白的出生地——碎叶。  恰逢时任外交部长李肇星同期访问吉尔吉斯斯坦,我们受主人之邀,从首都比什凯克出发,一路同行前往碎叶。  离开托克马克市郊公路后,车在便道上行走数公里,我们来到平原上的一座长满杂草的土丘。经过上千年的风吹日晒,地面上已经不存在任何的建筑,只见土丘上横卧着成方格状的一些断
冬日的暖阳里,沏一盏香茗,踡在榻上,读《陶文鹏说宋诗》,人间至乐之一味,便随茶烟氤氲开来了。  道是“说诗”,一时间想起“说书”来。“说书”,是说故事,有只说不唱的,有又说又唱的。陶先生“说诗”,感觉上也是“又说又唱”的。因其时而舒缓沉潜,时而飞扬灵动,是能扣人心弦的;因其每一篇文字,都如钱志熙先生《前言》所讲的那样“有响”儿,是能醒人耳目的。只不过,“说书”是曲艺之一种,那么“说诗”本身,该也是
格非继《江南三部曲》后,凭借着《望春风》再次回归乡村,作为对乡村的一次庄重的告别。“即便中国的乡村生活还远远没有结束,但它对我来说,是彻彻底底地结束了”,“再不去写,它可能真的就悄无声息地湮灭了”。《望春风》是小说中人物赵泊瑜讲述的关于他的故乡往事,故事中穿插了几十个人物交错复杂的命运。从1958年至2007年,时光荏苒,人生浮沉,从属于老一辈们的世界逐渐转变为“我”们的时代,整个村庄在大时代的浪
几个中短篇,其实就能知道小说家的一切秘密。  《遍地青菜》这部20万字的中短篇集,收录了杨静龙2005年到2010年的12个小说。其中起头的三个《苍耳》《田塍》《声音》与排在第九位的《江南丝竹》又有重叠的关系,作者自己在《江南丝竹》的末尾交代了一段:“这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小说,遵从《当代》编辑的意见,改写成三个独立的短篇,分别为《苍耳》《田塍》《声音》,发表在三家杂志上,似乎失去了原作的完整性和蕴含
余映潮,著名特级教师,原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语会名师教研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培训专家之一,被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著述丰富,已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500余篇,出版了《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等14本专著。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  邱:余老师,您好!众所周知,您是特级教师,是中
我的文集由中华书局以精装版出版发行后,有不少朋友表示遗憾,他们问我,为什么有许多篇很有影响的文章没有收入,我说这是因为我对文学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文学除了教科书上讲的认识、教育、审美、娱乐、批判等功能外,应该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祝福功能。近些年,我收集到了许多事例,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村上有两位小伙儿,一同闯世界,一位因犯罪被判八年,另一位因为偶然读到两本书,走上改过自新的道路,20
不久前,因为责编《袁世凯年谱长编》,其中有一些疑问,于是去查了《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社2008),无意中看到《李集》第37册“诗文”中收录了一篇李鸿章为清代理学名士吴廷栋年谱写的序,标题“《吴竹如先生年谱》序”下有编者注:“辑自黄彭年著《陶楼文钞·杂著》,台北文海出版社。原稿无时间,待考。”算是交代了此文出处。当时便觉得有些疑惑:既然是李鸿章写的,为什么要从“黄彭年著《陶楼文钞·杂著》”中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