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Segway在国内就正式开始销售了。但是,它与所有国产平衡车品牌面临同样的问题。甚至于,我认为国产平衡车厂商目前的商业特色就是模仿Segway,连缺点都一起学来了。而这个缺点,恰恰是造成Segway没有全面流行的原因。那就是,平衡车从来就没有作为消费电子产品被销售过。
过去十年,Segway自己都没搞清楚应该怎样卖平衡车,这个问题丢给中国人的结果,就是贸易方针取代了一切。
Segway最早忙于解决法律政策的问题,并且以国礼的形式赠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走的是高层路线。而收获的,是包括警察局在内的公共服务订单。于是,Segway以场地巡逻专用设备的面貌登场——这可不是一个好开头。
在Segway已经诞生16年,卖到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情况下,任何Segway的损坏报修,都必须发回美国总部维修。国内有大量持有Segway的用户,其中有不少是因为故障后维修过于不便,而彻底放弃使用平衡车的。
谁能接受这样的情况而持续购买Segway呢?设备租赁商。
三亚此类企业最多,有许多掮客从租赁公司以一整天的价格租来Segway,开到各个五星级酒店的私家海滩上,以半小时300~500元的价格租给游客玩耍。
这种情况下,Segway成为了一种生产工具,一些企业的收入业务所在。忙于追求短期销售业绩的Segway从一开始就搞砸了“平衡车”的大众心理认知。它引起了大众的好奇,却丝毫不在意如何建立起产品与购买者的感情。对企业用户的关注远远超过个人用户。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Segway眼里,平衡车与挖掘机或者电钻也没什么区别。所以Segway至今没有成功——作为生产工具,Segway是低效的,因为它的实用性是最大的短板,而且不存在刚需。
Segway的这个坏毛病,同样传染了国内在2006年之后逐步进入平衡车行业的人们。
这种传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平衡车这个产品本身在中国国产化的过程,就是供应链企业下探到终端产品的过程;另一方面,Segway本身没有做好产品的定位,以至于国内同行也不知道该借鉴什么模式来销售平衡车——甚至不知道如何给平衡车定义。
在美国,Segway不仅仅是一个品牌,而且被定义为一种品类。所以,在中国需要取一个新名字,结果五花八门的名字都出来了——脱胎于音译的“摄位车”、“思维车”,根据研发技术的“智能载具”、“代步机器人”,根据使用方法的“体感车”,根据品牌的“易步车”……不一而足。
最初,来自供应链体系的贸易习惯,让平衡车厂商以把车卖到经销商环节为己任。这其实是推卸责任,因为经销商也不是很清楚应该怎样销售平衡车。于是,在似乎取得初步的成功后,厂商和代理经销商都陷入了困惑。
接下来,双方共同开始了摸索。大多有门店经营经验的专业经销商们,开始采用专营店的方式销售,并随着零售地产的转型(从百货到城市综合体)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结果是,经过了两三年的发展,平衡车卖出去不少,但是消费者还在计较平衡车的实用性,而大众认知层面几乎要认为这种产品是场地巡逻专用工具,或者是富家小孩的高级玩具,而不是一个大众产品。给他们讲平衡车与手机一样应该成为中产阶级以上的标配电子设备会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甚至于大部分购买了平衡车的私人拥有者,常常不好意思驾驶平衡车出门。
我个人的判断是平衡车这个品类,会在两年时间内爆发,就像两年前的国产手机一样。理由很简单,目前所有智能设备的趋势都是互相连接和互动。家庭Wi-Fi环境成就了第一波基于不同屏幕联动的智能设备的爆发——你的手机、平板、电视机已经成为了一个环绕个人的智能链条。
而第二波的两个趋势已经来临——智能汽车与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特斯拉,几乎所有的汽车品牌,都开始启动在新品上开发,能加入无线网络与家庭网络环境的系统。更不必说移动互联网基因足够正统的可穿戴设备系类。
而包括平衡车在内,更加新酷炫的智能设备将成为个人的第三个智能链条;或者平衡车这个单品会成为打通家庭Wi-Fi环境和汽车网络的关键点——有许多可能性。平衡车已经可以安装3G SIM卡了,那么离大规模嵌入操作系统并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还有多远呢?
但这个机会已不属于Segway,会属于Ninebot、小米?也不好说。只能说,谁最先把自己的产品真正当做能够引爆流行的消费电子产品,谁最先梳理清供应链、产能以及经销商关系,谁最先完成平衡车日常应用的市场培育……谁的机会就最大。
过去十年,Segway自己都没搞清楚应该怎样卖平衡车,这个问题丢给中国人的结果,就是贸易方针取代了一切。
Segway最早忙于解决法律政策的问题,并且以国礼的形式赠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走的是高层路线。而收获的,是包括警察局在内的公共服务订单。于是,Segway以场地巡逻专用设备的面貌登场——这可不是一个好开头。
在Segway已经诞生16年,卖到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情况下,任何Segway的损坏报修,都必须发回美国总部维修。国内有大量持有Segway的用户,其中有不少是因为故障后维修过于不便,而彻底放弃使用平衡车的。
谁能接受这样的情况而持续购买Segway呢?设备租赁商。
三亚此类企业最多,有许多掮客从租赁公司以一整天的价格租来Segway,开到各个五星级酒店的私家海滩上,以半小时300~500元的价格租给游客玩耍。
这种情况下,Segway成为了一种生产工具,一些企业的收入业务所在。忙于追求短期销售业绩的Segway从一开始就搞砸了“平衡车”的大众心理认知。它引起了大众的好奇,却丝毫不在意如何建立起产品与购买者的感情。对企业用户的关注远远超过个人用户。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Segway眼里,平衡车与挖掘机或者电钻也没什么区别。所以Segway至今没有成功——作为生产工具,Segway是低效的,因为它的实用性是最大的短板,而且不存在刚需。
Segway的这个坏毛病,同样传染了国内在2006年之后逐步进入平衡车行业的人们。
这种传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平衡车这个产品本身在中国国产化的过程,就是供应链企业下探到终端产品的过程;另一方面,Segway本身没有做好产品的定位,以至于国内同行也不知道该借鉴什么模式来销售平衡车——甚至不知道如何给平衡车定义。
在美国,Segway不仅仅是一个品牌,而且被定义为一种品类。所以,在中国需要取一个新名字,结果五花八门的名字都出来了——脱胎于音译的“摄位车”、“思维车”,根据研发技术的“智能载具”、“代步机器人”,根据使用方法的“体感车”,根据品牌的“易步车”……不一而足。
最初,来自供应链体系的贸易习惯,让平衡车厂商以把车卖到经销商环节为己任。这其实是推卸责任,因为经销商也不是很清楚应该怎样销售平衡车。于是,在似乎取得初步的成功后,厂商和代理经销商都陷入了困惑。
接下来,双方共同开始了摸索。大多有门店经营经验的专业经销商们,开始采用专营店的方式销售,并随着零售地产的转型(从百货到城市综合体)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结果是,经过了两三年的发展,平衡车卖出去不少,但是消费者还在计较平衡车的实用性,而大众认知层面几乎要认为这种产品是场地巡逻专用工具,或者是富家小孩的高级玩具,而不是一个大众产品。给他们讲平衡车与手机一样应该成为中产阶级以上的标配电子设备会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甚至于大部分购买了平衡车的私人拥有者,常常不好意思驾驶平衡车出门。
我个人的判断是平衡车这个品类,会在两年时间内爆发,就像两年前的国产手机一样。理由很简单,目前所有智能设备的趋势都是互相连接和互动。家庭Wi-Fi环境成就了第一波基于不同屏幕联动的智能设备的爆发——你的手机、平板、电视机已经成为了一个环绕个人的智能链条。
而第二波的两个趋势已经来临——智能汽车与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特斯拉,几乎所有的汽车品牌,都开始启动在新品上开发,能加入无线网络与家庭网络环境的系统。更不必说移动互联网基因足够正统的可穿戴设备系类。
而包括平衡车在内,更加新酷炫的智能设备将成为个人的第三个智能链条;或者平衡车这个单品会成为打通家庭Wi-Fi环境和汽车网络的关键点——有许多可能性。平衡车已经可以安装3G SIM卡了,那么离大规模嵌入操作系统并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还有多远呢?
但这个机会已不属于Segway,会属于Ninebot、小米?也不好说。只能说,谁最先把自己的产品真正当做能够引爆流行的消费电子产品,谁最先梳理清供应链、产能以及经销商关系,谁最先完成平衡车日常应用的市场培育……谁的机会就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