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霉素、链霉素、阿莫西林、头孢、阿奇霉素……相信大家对这些药品的名字都不陌生,也相信很多人都用过这些药物。是的,这些都是我们常说的抗生素,虽然我们认识这些药物,但是对于它们的使用却存在着诸多的误区,这就导致了今天严峻的抗生素滥用问题。
NO.1
术后防感染用抗生素
人们往往把手术和伤口感染发炎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多手术后都应用抗生素做抗感染预防,其实这是一个抗生素应用的误区。据临床统计,在常规无菌手术后不使用抗生素和使用抗生素的感染率并没有差异,也就是说在没有任何指征的情况下,无菌手术后仅以预防为目的使用抗生素是没有价值的,是一种抗生素的滥用。随着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颁布和滥用抗生素整治活动的加强,无菌术后防感染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已得到了极大改善。
NO.2
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的,而生活中有很多非细菌感染性疾病也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比如最为常见的感冒,90%都是由感冒病毒引发的,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且会引发细菌耐药,而现实中却有70%的感冒患者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再比如哮喘患者,很多人出现哮喘的时候经常到医院要求输液治疗,其实哮喘的发作跟细菌感染也完全是两码事,这都属于抗生素应用的误区,导致抗生素滥用。
NO.3
一拉肚子就用氟哌酸
生活中有很多人只要一拉肚子就赶紧买来氟哌酸服用,氟哌酸也是抗生素的一种。据专家介绍,其实拉肚子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未必是细菌感染肠道所致,比如腹部受凉会引起肠蠕动加快导致拉肚子,吃鱼虾过敏也会引起肠道的变态反应引发腹泻,而这些腹泻都没有细菌感染的存在,还有儿童的秋季腹泻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引发的,因此只要一拉肚子就吃抗生素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专家指出,如果只是大便性状比平时稀,次数增多,颜色无异常,只需服用止泻药物即可;如果大便里面出现了脓血、黏液,则证明肠道已经发生感染,这时需尽快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
NO.4
发烧就要用抗生素
很多人认为发烧是细菌在体内作怪导致的,因此就要用抗生素。其实很多病毒感染也会引起发烧甚至是高烧,比如流感,流感100%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患者常常会出现高热的症状,抗生素既不能对抗病毒,也不是退热药无法退热,因此发烧要分清情况,只有确认是细菌感染引发的发烧才能使用抗生素。
NO.5
有炎症输液好得快
生病了想尽快好,这是人之常情,所以门诊中常见这样的患者,听医生说自己属于细菌感染有炎症就要求输液治疗,认为输液好得快。其实这也是抗生素使用的一种误区。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抗生素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正确的抗生素使用应该根据病情轻重、感染的细菌种类及病人的身体素质等进行综合判断,然后正确给药。
NO.6
抗生素越新越贵才越好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抗生素品种越新、价格越贵,效果就越好,尤其是给孩子治病的时候更是习惯选择新的贵的药物。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忽略了新老各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不仅造成了药物的浪费,而且可能产生耐药性,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以头孢为例,对于术后感染、烧伤后创面感染等阴性杆菌感染的疾病,的确是越新越好,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明显超过二代和一代;但是对于皮肤组织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疾病,三代头孢的疗效却不如一代和二代,所以说不是新品种抗生素就一定优于老品种,要遵医嘱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
NO.7
有好转就减量或停服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患者,他们对抗生素的知识了解不全面,认为抗生素有副作用,因此只要病情有所好转,他们就开始减量服用或者是干脆直接停药。殊不知,减药或停药的后果是不仅治不好病,反而会使已经好转的病情因为残余细菌的作怪而反弹,导致病情反复需再次用药,这就给细菌对该药物产生耐药性提供了机会和时间,所以对于抗生素的使用必须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NO.8
急于见效随意更换
有一些患者使用某种抗生素治疗一两天后没见明显好转,就认为药不对症,然后迫不及待地自行换服另外一类抗生素,这种急于见效随意更换抗生素的做法问题更大,会让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以后再碰到细菌感染就会无药可用。其实任何药物发挥作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抗生素的服用至少要观察三天,如果三天以后依然未见好转,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更换药物。
NO.9
效果不佳联合用药
还有些患者应用一种抗生素治疗,感觉效果不够明显,认为几种药物联用,可能效果会更好。专家指出,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感染性疾病应用一种抗生素就能发挥作用,而且药物之间存在着排斥作用,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很有可能造成用药无效或引发混合感染。临床中,只有在病原菌不明、一种抗生素无法控制、较长期应用某种抗生素出现细菌耐药或者是联合应用能减少药物剂量的情况下,医生才指导患者联合应用抗生素。
NO.1
术后防感染用抗生素
人们往往把手术和伤口感染发炎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多手术后都应用抗生素做抗感染预防,其实这是一个抗生素应用的误区。据临床统计,在常规无菌手术后不使用抗生素和使用抗生素的感染率并没有差异,也就是说在没有任何指征的情况下,无菌手术后仅以预防为目的使用抗生素是没有价值的,是一种抗生素的滥用。随着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颁布和滥用抗生素整治活动的加强,无菌术后防感染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已得到了极大改善。
NO.2
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的,而生活中有很多非细菌感染性疾病也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比如最为常见的感冒,90%都是由感冒病毒引发的,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且会引发细菌耐药,而现实中却有70%的感冒患者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再比如哮喘患者,很多人出现哮喘的时候经常到医院要求输液治疗,其实哮喘的发作跟细菌感染也完全是两码事,这都属于抗生素应用的误区,导致抗生素滥用。
NO.3
一拉肚子就用氟哌酸
生活中有很多人只要一拉肚子就赶紧买来氟哌酸服用,氟哌酸也是抗生素的一种。据专家介绍,其实拉肚子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未必是细菌感染肠道所致,比如腹部受凉会引起肠蠕动加快导致拉肚子,吃鱼虾过敏也会引起肠道的变态反应引发腹泻,而这些腹泻都没有细菌感染的存在,还有儿童的秋季腹泻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引发的,因此只要一拉肚子就吃抗生素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专家指出,如果只是大便性状比平时稀,次数增多,颜色无异常,只需服用止泻药物即可;如果大便里面出现了脓血、黏液,则证明肠道已经发生感染,这时需尽快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
NO.4
发烧就要用抗生素
很多人认为发烧是细菌在体内作怪导致的,因此就要用抗生素。其实很多病毒感染也会引起发烧甚至是高烧,比如流感,流感100%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患者常常会出现高热的症状,抗生素既不能对抗病毒,也不是退热药无法退热,因此发烧要分清情况,只有确认是细菌感染引发的发烧才能使用抗生素。
NO.5
有炎症输液好得快
生病了想尽快好,这是人之常情,所以门诊中常见这样的患者,听医生说自己属于细菌感染有炎症就要求输液治疗,认为输液好得快。其实这也是抗生素使用的一种误区。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抗生素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正确的抗生素使用应该根据病情轻重、感染的细菌种类及病人的身体素质等进行综合判断,然后正确给药。
NO.6
抗生素越新越贵才越好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抗生素品种越新、价格越贵,效果就越好,尤其是给孩子治病的时候更是习惯选择新的贵的药物。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忽略了新老各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不仅造成了药物的浪费,而且可能产生耐药性,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以头孢为例,对于术后感染、烧伤后创面感染等阴性杆菌感染的疾病,的确是越新越好,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明显超过二代和一代;但是对于皮肤组织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疾病,三代头孢的疗效却不如一代和二代,所以说不是新品种抗生素就一定优于老品种,要遵医嘱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
NO.7
有好转就减量或停服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患者,他们对抗生素的知识了解不全面,认为抗生素有副作用,因此只要病情有所好转,他们就开始减量服用或者是干脆直接停药。殊不知,减药或停药的后果是不仅治不好病,反而会使已经好转的病情因为残余细菌的作怪而反弹,导致病情反复需再次用药,这就给细菌对该药物产生耐药性提供了机会和时间,所以对于抗生素的使用必须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NO.8
急于见效随意更换
有一些患者使用某种抗生素治疗一两天后没见明显好转,就认为药不对症,然后迫不及待地自行换服另外一类抗生素,这种急于见效随意更换抗生素的做法问题更大,会让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以后再碰到细菌感染就会无药可用。其实任何药物发挥作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抗生素的服用至少要观察三天,如果三天以后依然未见好转,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更换药物。
NO.9
效果不佳联合用药
还有些患者应用一种抗生素治疗,感觉效果不够明显,认为几种药物联用,可能效果会更好。专家指出,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感染性疾病应用一种抗生素就能发挥作用,而且药物之间存在着排斥作用,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很有可能造成用药无效或引发混合感染。临床中,只有在病原菌不明、一种抗生素无法控制、较长期应用某种抗生素出现细菌耐药或者是联合应用能减少药物剂量的情况下,医生才指导患者联合应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