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厌学心理,主要表现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一种厌恶感,学习动力不足,往往对数学课采取一种敷衍的态度,迫于压力而勉强完成各项数学活动,因而数学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致使中职学校出现了庞大的数学学困生.如何有效地转化这庞大的数学学困生,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广大职教战线的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 笔者多年来一直关注中职数学的教学改革进程,在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实践表明有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某些学科缺乏学习积极性,往往是由于对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一旦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理解了所学内容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就会油然而生.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就业而进行的定向教育,学生职业兴趣定向较早,他们一进校门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兴趣集中于固定的专业.由于这种心理特征,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重专业轻基础,对数学课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甚至产生学不学无所谓,只要能混过去就行的心理,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的意义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生的求知需要.
特别地,教师要根据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结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作为一门计算工具的重要性,真正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当然强化数学学习动机,不能只靠简单、乏味的学习目的性教育,不能仅靠学习重要性的讲解.
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结合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数学的学科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突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如对财经类学生就可以多举例子说明当今经济学的很多内容,特别是计量经济学和数学经济学,都是直接应用数学的,如1975年,康托维奇因创建“物质最优调拨理论”而获奖;1981年,托宾因绘出“投资决策的数学模型”而获奖.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和数学有关的科普读物,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课,使学生增强学有所用的意识,增加他们对数学的特殊情感.如用分段函数解决出租车的计价问题,用概率统计知识解释摸奖游戏的中奖率问题等.
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般说,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这种学习效果的满足感又进一步强化了学习的兴趣.相反,缺乏学习兴趣必然减弱学习的动机,影响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产生较差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效果的不满足恰恰又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并抑制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景,恰当地设置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引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时,首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一个大富翁和一个年轻人订立了一个合同,一个月内年轻人每天需给富翁10万元,而富翁第一天需付给年轻人1分钱,第二天2分钱,第三天4分钱……以后每天富翁付给年轻人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请问这合同对谁有利?
这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他们很急切地想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效果就像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分解”那样吸引着学生.
三、让学生在成功中重塑自我
相对普高生,中职生多数存在“升学无望,升学失败”的心理,他们的自卑感较重,总摆脱不了中考“失败”的心理阴影,总认为自己是“落榜生”,一进了职业学校的大门,就成了“二等公民”,就断了上正规大学的希望,总觉得前途渺茫,因而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这种不良的情绪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常多采用应付、消极的,另外加上以往学业上的失败和学业上的困难,也产生了不少的学习障碍,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学习中极易陷入非良性循环的轨道.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特别是在以往数学学习中屡屡碰壁的中职生更需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竞争和取胜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教师不能只关注好学生,而应把更多的注意力偏向差生.对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的目标,不强求统一.教学要求上要克服“平均主义”,切忌“一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例题、课堂练习题、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采取不同的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注意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能力;对差生则着力基础知识的过关,做到“段段清”,因材施教,既让“尖子生”更加拔尖,又能让差生“正常发育”,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教学上,教师可以从让学生取得成绩入手(哪怕是微小的成绩),促使他们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和动力,随着成绩不断提高,学习动力会越来越大,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特别是教授难点教材,教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顺应学生思路,因势利导,一步一步地质疑,解疑,使学生学习的新知识都能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一天天浓厚,其认知结构也会不断得到完善.通常新学期刚开始时,可适当放慢速度,讲课不必片面追求快进度,进度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在传授新知识时,要注意提示新旧知识的内部联系,以便巩固已有的知识.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把一些过于繁杂的证明、计算可适当删除或简单处理,改编一些难的例题、练习题、习题,以适应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细致地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获得克服困难后的成功喜悦.
四、及时反馈
反馈就是将学习结果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对调节、保持和强化学习动机有重要的作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包括学习进度的快慢、运用知识的成败、解答问题的正误及考试成绩的好坏等.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一位考试专家认为,没有评分,学生的学习就缺乏引导,而且也丧失了一定的学习动力.
及时反馈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有关的实验表明,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显著的,尤其是每天反馈,较之每周反馈效果更佳.
及时反馈原则是一条重要的学习原则.贯彻及时反馈原则需注意两点:
第一,及时性.在每次作业、测验、考试之后,学生对成绩评价的期待较为急切,此刻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考核情况,领略到成功的喜悦或体验到失败的不快与思考,就能收到明显的反馈效果;否则,延时过长,期待下降,反馈作用就会减弱.
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业上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成就,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批改,切忌拖延,要及时批改并返还给学生.如有位优秀教师就经常安排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上交,当堂为学生批阅,完成较好的当面给予表扬或在作业本上写上赞语;完成不够好的,立刻辅导后,再叫他重做,效果较好.
第二,全面性.反馈信息要全面而具体,评定不能过于笼统,如批改作业不能只给“对”或“错”,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一个有针对性的评定,这样的反馈效果较好.
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或批阅测验、考试试卷时,不能只贪求自己的方便,一味给学生简单地划个“”或划个“×”,甚至于有些教师看到学生的作业错误百出,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不问青红皂白,便给个大大的鲜红的“×”,以解心头之“恨”.教师是否想过学生看到作业本上的鲜红大“×”号是何滋味?他会想教师在故意羞辱他,看不起他,在否定他,会对教师产生不满的敌对情绪,使他更加感到灰心、沮丧,并严重损害他的自尊和自信,为维护自尊,便会产生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其表现之一就是逃避困难,如缺交作业或抄袭作业;另一方面,过多的失败体验和经常被贬低,势必影响他的自我信念的确定,产生“我确实不行”的自我认同,以致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在写评语时要力求做到客观、公正,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不掺杂主观印象,既不过分夸大也不故意扭曲,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反馈效果.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检验能力,通过自我搜寻反馈信息来自我激励.
五、结语
总之,职教数学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注意培养、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等.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郭德俊、雷雳.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3]邵瑞玲、皮连生.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张浪平.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王子兴等.中学数学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朱水根、王延文.中学数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许长捷.试论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中国科学教育,2005(2).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厌学心理,主要表现在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一种厌恶感,学习动力不足,往往对数学课采取一种敷衍的态度,迫于压力而勉强完成各项数学活动,因而数学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致使中职学校出现了庞大的数学学困生.如何有效地转化这庞大的数学学困生,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广大职教战线的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 笔者多年来一直关注中职数学的教学改革进程,在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实践表明有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某些学科缺乏学习积极性,往往是由于对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一旦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理解了所学内容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就会油然而生.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就业而进行的定向教育,学生职业兴趣定向较早,他们一进校门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兴趣集中于固定的专业.由于这种心理特征,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重专业轻基础,对数学课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甚至产生学不学无所谓,只要能混过去就行的心理,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的意义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生的求知需要.
特别地,教师要根据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结合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作为一门计算工具的重要性,真正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当然强化数学学习动机,不能只靠简单、乏味的学习目的性教育,不能仅靠学习重要性的讲解.
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结合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数学的学科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突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如对财经类学生就可以多举例子说明当今经济学的很多内容,特别是计量经济学和数学经济学,都是直接应用数学的,如1975年,康托维奇因创建“物质最优调拨理论”而获奖;1981年,托宾因绘出“投资决策的数学模型”而获奖.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和数学有关的科普读物,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课,使学生增强学有所用的意识,增加他们对数学的特殊情感.如用分段函数解决出租车的计价问题,用概率统计知识解释摸奖游戏的中奖率问题等.
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般说,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这种学习效果的满足感又进一步强化了学习的兴趣.相反,缺乏学习兴趣必然减弱学习的动机,影响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产生较差的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效果的不满足恰恰又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并抑制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景,恰当地设置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引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时,首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一个大富翁和一个年轻人订立了一个合同,一个月内年轻人每天需给富翁10万元,而富翁第一天需付给年轻人1分钱,第二天2分钱,第三天4分钱……以后每天富翁付给年轻人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请问这合同对谁有利?
这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他们很急切地想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效果就像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分解”那样吸引着学生.
三、让学生在成功中重塑自我
相对普高生,中职生多数存在“升学无望,升学失败”的心理,他们的自卑感较重,总摆脱不了中考“失败”的心理阴影,总认为自己是“落榜生”,一进了职业学校的大门,就成了“二等公民”,就断了上正规大学的希望,总觉得前途渺茫,因而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这种不良的情绪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常多采用应付、消极的,另外加上以往学业上的失败和学业上的困难,也产生了不少的学习障碍,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学习中极易陷入非良性循环的轨道.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特别是在以往数学学习中屡屡碰壁的中职生更需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竞争和取胜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教师不能只关注好学生,而应把更多的注意力偏向差生.对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的目标,不强求统一.教学要求上要克服“平均主义”,切忌“一刀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例题、课堂练习题、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采取不同的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注意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能力;对差生则着力基础知识的过关,做到“段段清”,因材施教,既让“尖子生”更加拔尖,又能让差生“正常发育”,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教学上,教师可以从让学生取得成绩入手(哪怕是微小的成绩),促使他们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和动力,随着成绩不断提高,学习动力会越来越大,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特别是教授难点教材,教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顺应学生思路,因势利导,一步一步地质疑,解疑,使学生学习的新知识都能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一天天浓厚,其认知结构也会不断得到完善.通常新学期刚开始时,可适当放慢速度,讲课不必片面追求快进度,进度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在传授新知识时,要注意提示新旧知识的内部联系,以便巩固已有的知识.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把一些过于繁杂的证明、计算可适当删除或简单处理,改编一些难的例题、练习题、习题,以适应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细致地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获得克服困难后的成功喜悦.
四、及时反馈
反馈就是将学习结果提供给学习者.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对调节、保持和强化学习动机有重要的作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包括学习进度的快慢、运用知识的成败、解答问题的正误及考试成绩的好坏等.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一位考试专家认为,没有评分,学生的学习就缺乏引导,而且也丧失了一定的学习动力.
及时反馈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有关的实验表明,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显著的,尤其是每天反馈,较之每周反馈效果更佳.
及时反馈原则是一条重要的学习原则.贯彻及时反馈原则需注意两点:
第一,及时性.在每次作业、测验、考试之后,学生对成绩评价的期待较为急切,此刻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考核情况,领略到成功的喜悦或体验到失败的不快与思考,就能收到明显的反馈效果;否则,延时过长,期待下降,反馈作用就会减弱.
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业上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成就,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批改,切忌拖延,要及时批改并返还给学生.如有位优秀教师就经常安排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上交,当堂为学生批阅,完成较好的当面给予表扬或在作业本上写上赞语;完成不够好的,立刻辅导后,再叫他重做,效果较好.
第二,全面性.反馈信息要全面而具体,评定不能过于笼统,如批改作业不能只给“对”或“错”,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一个有针对性的评定,这样的反馈效果较好.
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或批阅测验、考试试卷时,不能只贪求自己的方便,一味给学生简单地划个“”或划个“×”,甚至于有些教师看到学生的作业错误百出,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不问青红皂白,便给个大大的鲜红的“×”,以解心头之“恨”.教师是否想过学生看到作业本上的鲜红大“×”号是何滋味?他会想教师在故意羞辱他,看不起他,在否定他,会对教师产生不满的敌对情绪,使他更加感到灰心、沮丧,并严重损害他的自尊和自信,为维护自尊,便会产生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其表现之一就是逃避困难,如缺交作业或抄袭作业;另一方面,过多的失败体验和经常被贬低,势必影响他的自我信念的确定,产生“我确实不行”的自我认同,以致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在写评语时要力求做到客观、公正,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特点,不掺杂主观印象,既不过分夸大也不故意扭曲,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反馈效果.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检验能力,通过自我搜寻反馈信息来自我激励.
五、结语
总之,职教数学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注意培养、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等.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郭德俊、雷雳.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3]邵瑞玲、皮连生.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张浪平.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王子兴等.中学数学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朱水根、王延文.中学数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许长捷.试论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中国科学教育,2005(2).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