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施行,我国各大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满足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各大院校纷纷进行大量的资产购置,致使资产管理逐渐成为现阶段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本文以学校资产管理工作为出发点,对物联网技术在该项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展开研究分析。
关键词:学校 资产管理 物联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1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155-01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愈发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物联网指的是一种借助信息传感设备同互联网连接,达到智能化识别管理的现代技术。借助物联网技术对学校资产进行管理,可以推动该项管理工作朝着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维护学校资产的安全性。
一、物联网技术简单概述
有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构想,起源于美国军方,而后在20世纪末正式提出,指的是将所有物品,借助射频识别与条形码等设备,同网络进行有效连接,对物品展开识别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最后借助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实现信息数据的网络分享与交换,从而达到对相关物品进行动态化管理的最终目标。
二、在学校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一)学校资产管理系统的架构
正常情况下,物联网技术主导下的资产管理系统,主要由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三部分组成,通过与RFID技术的有机结合,完成对资产在各个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学校资产能够正常流通。其中,感知层主要包括手拿和固定的读写装备、固定资产标签等,该层显示的主要内容是同学校资产相关的资料,且不同类型的读写装置,可以对不同资产的清点工作标注上相应的标签,方便后续查阅和管理。[1]网络层是由校园网和无线网两大网络体系构成,通过对学校现有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起到传递校内信息数据的作用,并借助无线网的作用,补充校园网中缺失的内容,达到校园网络体系的无缝连接。应用层是由数据库管理与软件两个系统构成,其主要负责学校资产管理中,业务处理和数据存储工作,包含了计算机终端和手持前端两大结构。
(二)物联网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
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的学校资产管理系统,主要包含手持端和计算机端两大功能。计算机功能主要包含了合同和资产管理、系统维护和标签生产功能、信息提醒等工作内容。其中,合同管理代指将所有的合同条例都纳入到相应的管理系统中,确保资产管理内容能够同合同内容相匹配。相对来讲,学校资产管理工作带有一定的复杂性特点,其包括资产验收、盘点、领用和退还等管理内容。相關负责人只有准确把握资产动向,及时控制资产,明确了解资产流动情况,才可以保证资产管理的工作质量。从本质上来看,资产管理同信息提醒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信息提醒可以保证资产管理的及时性与全面性,当学校资产出现变动时,信息控制终端就会立即发出信息提醒,从而保证资产变动信息及时传达到相应部门。同该系统中其他功能相比,其构成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负责补充首次因为无法识别生成标签中缺失的部分,目的在于保证收集信息的完整性。手持端包括资产清点和验收两大功能,他对于推动学校资产的动态化管理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2]将手持端和计算机端的功能有机融合,能够极大地提升学校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
(三)应用物联网技术时的注意事项
同其他先进科技一样,要想保证物联网技术在学校资产管理中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不仅技术本身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相关技术人员也需要熟练地掌握和利用技术。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所以,在应用物联网技术之前,就必须提高此类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技术和人事作用的发挥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匹配度。具体来讲,学校领导者要在日常工作中强化对此类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其对物联网技术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知,快速掌握物联网技术的使用方案。[3]其次,招聘部门应当对资产管理人员素质进行严格控制,多招收一些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或者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加入到本校资产管理队伍。这些人或者是掌握了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或者是专门研究过物联网技术,将这些人纳入到资产管理队伍中,可以更好地发挥物联网技术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负责人在管理资产时,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确保不需要人工记录,就可以自动完成资产收入和支出情况的记录工作;不需要触碰货物,就能记录下货物在学校内部的流动情况等,有效避免货物盘查清点环节,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及时找出货物漏洞;最大限度地降低学校资产的重复购买率。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提升学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可靠性,提升其技术水平和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浩.物联网技术在学校资产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电子制作,2014(4x):166.
[2]李雪玲.物联网技术在学校资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 2016(10):163-164.
[3]李玉强.物联网技术在党校资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10):225-226.
责任编辑:杨国栋
关键词:学校 资产管理 物联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1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155-01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愈发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物联网指的是一种借助信息传感设备同互联网连接,达到智能化识别管理的现代技术。借助物联网技术对学校资产进行管理,可以推动该项管理工作朝着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维护学校资产的安全性。
一、物联网技术简单概述
有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构想,起源于美国军方,而后在20世纪末正式提出,指的是将所有物品,借助射频识别与条形码等设备,同网络进行有效连接,对物品展开识别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最后借助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实现信息数据的网络分享与交换,从而达到对相关物品进行动态化管理的最终目标。
二、在学校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一)学校资产管理系统的架构
正常情况下,物联网技术主导下的资产管理系统,主要由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三部分组成,通过与RFID技术的有机结合,完成对资产在各个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学校资产能够正常流通。其中,感知层主要包括手拿和固定的读写装备、固定资产标签等,该层显示的主要内容是同学校资产相关的资料,且不同类型的读写装置,可以对不同资产的清点工作标注上相应的标签,方便后续查阅和管理。[1]网络层是由校园网和无线网两大网络体系构成,通过对学校现有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起到传递校内信息数据的作用,并借助无线网的作用,补充校园网中缺失的内容,达到校园网络体系的无缝连接。应用层是由数据库管理与软件两个系统构成,其主要负责学校资产管理中,业务处理和数据存储工作,包含了计算机终端和手持前端两大结构。
(二)物联网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
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的学校资产管理系统,主要包含手持端和计算机端两大功能。计算机功能主要包含了合同和资产管理、系统维护和标签生产功能、信息提醒等工作内容。其中,合同管理代指将所有的合同条例都纳入到相应的管理系统中,确保资产管理内容能够同合同内容相匹配。相对来讲,学校资产管理工作带有一定的复杂性特点,其包括资产验收、盘点、领用和退还等管理内容。相關负责人只有准确把握资产动向,及时控制资产,明确了解资产流动情况,才可以保证资产管理的工作质量。从本质上来看,资产管理同信息提醒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信息提醒可以保证资产管理的及时性与全面性,当学校资产出现变动时,信息控制终端就会立即发出信息提醒,从而保证资产变动信息及时传达到相应部门。同该系统中其他功能相比,其构成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负责补充首次因为无法识别生成标签中缺失的部分,目的在于保证收集信息的完整性。手持端包括资产清点和验收两大功能,他对于推动学校资产的动态化管理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2]将手持端和计算机端的功能有机融合,能够极大地提升学校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
(三)应用物联网技术时的注意事项
同其他先进科技一样,要想保证物联网技术在学校资产管理中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不仅技术本身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相关技术人员也需要熟练地掌握和利用技术。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所以,在应用物联网技术之前,就必须提高此类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技术和人事作用的发挥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匹配度。具体来讲,学校领导者要在日常工作中强化对此类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其对物联网技术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知,快速掌握物联网技术的使用方案。[3]其次,招聘部门应当对资产管理人员素质进行严格控制,多招收一些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或者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加入到本校资产管理队伍。这些人或者是掌握了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或者是专门研究过物联网技术,将这些人纳入到资产管理队伍中,可以更好地发挥物联网技术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负责人在管理资产时,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确保不需要人工记录,就可以自动完成资产收入和支出情况的记录工作;不需要触碰货物,就能记录下货物在学校内部的流动情况等,有效避免货物盘查清点环节,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及时找出货物漏洞;最大限度地降低学校资产的重复购买率。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提升学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可靠性,提升其技术水平和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浩.物联网技术在学校资产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电子制作,2014(4x):166.
[2]李雪玲.物联网技术在学校资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 2016(10):163-164.
[3]李玉强.物联网技术在党校资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3(10):225-226.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