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散文经典,《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在写景、抒情上各具特色。北平这座故都,经过两位大家的笔墨润泽,氤氲出清新淡雅的韵味。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流溢着不尽的诗情画意;在情感抒发上,都折射出自己的人生遭际和时代背景,都有那个年代挥之不去的伤感和苦闷——“喜悦”之中含“忧愁”,“清”“静”之外有“悲凉”。
《荷塘月色》写景如同一幅工笔画,优美精致,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集中笔墨写月下“日日走过”的荷塘,浓墨重彩地展示了荷塘与月色的水乳交融之美。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挖掘每一处亮点:极富情态的动词(挨着、泻、浮、笼等)凸显景之情趣,一系列叠词(曲曲折折、亭亭、层层、缕缕等)尽现音韵和谐之美,别有一番韵味。一连串比喻、拟人将荷叶、荷花、月光描绘得极具诗情画意,美不胜收。特别是通感手法的运用,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把声、香加以联系,让嗅觉与听觉沟通,更显荷香之醇。“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句则将色、曲联系起来,让视觉与听觉沟通,显出一种和谐之美。形、色、味,远、近、高、低,正面、侧面,作者娓娓道来,不放过每一处细节,精雕细琢,将每一处美抒发得淋漓尽致。
《故都的秋》则从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五幅秋景图入笔,纵情演绎北平之秋。看似笔墨分散,实则是选取有代表性的风物加以发挥。敏感的作者善于调动各种感官对比、联想、捕捉北平秋色,选择适于情感色彩的景物表达心境,多而不繁。写景文字像一幅写意画,寥寥几笔,轻描淡写,略带写实的风格,看似随意,却将秋之神韵勾画出来。比如写“秋雨”,作者选取了以下的角度:从视觉写雨——“灰沉沉的”;从听觉写雨——“息列索落”;从感觉写雨——阵阵“冷风”。等等。
另外,作者浓郁的主观感受直接决定了对客观景物的选取。围绕秋色(碧天、日光、牵牛花、秋草、落蕊、果树)和秋声(驯鸽、秋蝉、秋雨、人声、扫帚声),作者利用敏感的视觉、听觉、触觉,从碧绿的天色到落蕊、秋虫,让景物处处显出情感烙印。纵观五幅秋景图,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比如写北国的槐树那一段,渲染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写了悲凉之感,作者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静谧清冷的环境,更显作者悲凉心境。
在抒情方式上,由于题材、作者、时代、创作风格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差异。
《荷塘月色》抒发了淡淡的情感,时忧时喜,随性自然,显得含蓄朦胧,读者只能从字里行间揣摩个大概。情绪也时有变化:为排遣不宁静的心绪而寄寓自然,从景之美中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喜悦,美景短暂地舒缓了内心的苦闷;暂时的安宁,终究不能消除烦恼。矛盾、起伏的情感,体现了大时代下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越现实、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无法解脱的怅惘。淡雅幽静的环境,正适宜一个人独处时放逐情感——“喜悦”之中含“忧愁”。
《故都的秋》则直抒胸臆,情感浓烈、深沉,开篇即定下“清”“静”“悲凉”的感情基调,以情驭景,厚重的情感渗透入每一处景物,可以说,景物的描写与情感高度融合,浑然天成。景物色彩使用冷色调,夹杂着苦涩味,使得写景与抒情相得益彰。同时,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之美,但现实又让人落寞、“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地就抹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清”“静”之外有“悲凉”。
另外,在情感抒发上,借北平故都之景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和传承中国文人悲秋情结方面,本文情感痕迹比《荷塘月色》明显。
《荷塘月色》写景如同一幅工笔画,优美精致,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集中笔墨写月下“日日走过”的荷塘,浓墨重彩地展示了荷塘与月色的水乳交融之美。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挖掘每一处亮点:极富情态的动词(挨着、泻、浮、笼等)凸显景之情趣,一系列叠词(曲曲折折、亭亭、层层、缕缕等)尽现音韵和谐之美,别有一番韵味。一连串比喻、拟人将荷叶、荷花、月光描绘得极具诗情画意,美不胜收。特别是通感手法的运用,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把声、香加以联系,让嗅觉与听觉沟通,更显荷香之醇。“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句则将色、曲联系起来,让视觉与听觉沟通,显出一种和谐之美。形、色、味,远、近、高、低,正面、侧面,作者娓娓道来,不放过每一处细节,精雕细琢,将每一处美抒发得淋漓尽致。
《故都的秋》则从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五幅秋景图入笔,纵情演绎北平之秋。看似笔墨分散,实则是选取有代表性的风物加以发挥。敏感的作者善于调动各种感官对比、联想、捕捉北平秋色,选择适于情感色彩的景物表达心境,多而不繁。写景文字像一幅写意画,寥寥几笔,轻描淡写,略带写实的风格,看似随意,却将秋之神韵勾画出来。比如写“秋雨”,作者选取了以下的角度:从视觉写雨——“灰沉沉的”;从听觉写雨——“息列索落”;从感觉写雨——阵阵“冷风”。等等。
另外,作者浓郁的主观感受直接决定了对客观景物的选取。围绕秋色(碧天、日光、牵牛花、秋草、落蕊、果树)和秋声(驯鸽、秋蝉、秋雨、人声、扫帚声),作者利用敏感的视觉、听觉、触觉,从碧绿的天色到落蕊、秋虫,让景物处处显出情感烙印。纵观五幅秋景图,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比如写北国的槐树那一段,渲染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写了悲凉之感,作者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静谧清冷的环境,更显作者悲凉心境。
在抒情方式上,由于题材、作者、时代、创作风格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差异。
《荷塘月色》抒发了淡淡的情感,时忧时喜,随性自然,显得含蓄朦胧,读者只能从字里行间揣摩个大概。情绪也时有变化:为排遣不宁静的心绪而寄寓自然,从景之美中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喜悦,美景短暂地舒缓了内心的苦闷;暂时的安宁,终究不能消除烦恼。矛盾、起伏的情感,体现了大时代下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越现实、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无法解脱的怅惘。淡雅幽静的环境,正适宜一个人独处时放逐情感——“喜悦”之中含“忧愁”。
《故都的秋》则直抒胸臆,情感浓烈、深沉,开篇即定下“清”“静”“悲凉”的感情基调,以情驭景,厚重的情感渗透入每一处景物,可以说,景物的描写与情感高度融合,浑然天成。景物色彩使用冷色调,夹杂着苦涩味,使得写景与抒情相得益彰。同时,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之美,但现实又让人落寞、“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地就抹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清”“静”之外有“悲凉”。
另外,在情感抒发上,借北平故都之景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和传承中国文人悲秋情结方面,本文情感痕迹比《荷塘月色》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