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逐渐确立。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呈现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点,提倡自由作文,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形成有个性、有特点的表达。所以,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
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一个人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且,个性不完全是由先天条件决定的,后天的教育环境和方式也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形成。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初中生在作文的学习过程中个性化严重缺失。而个性化也是新课标最为关注的问题,个性化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发展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对于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以下几点探讨:
一、 真情的感悟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而写作作为语文的一部分,其源泉也是生活。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和教师认为虚构才是写作的主要方式,诚然,虚构是必不可少的写作手段,可对于写作水平和生活经验都非常不足的初中生而言,虚构的写作方法就显得不那么适合了。因此,学生的写作还是应该立足于生活的描写来锻炼基本功的。可是,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很多学生都觉得没有素材可以写,这正是因为学生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缺少了对细微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敏感的触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从中挖掘自己的感受,从而反映真实的内心。由此可见,个性化的写作要求学生要再现真实的生活,展示出内心的情感体验。
所以,笔者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会加强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首先,笔者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比如:笔者每天都会拿出一段时间来让学生收听新闻,以让学生了解时事,不要与社会脱节。同时,笔者还会让学生观察校园中发生的故事,以及环境的变化,并且让学生以随笔的形式,每周写一篇自己对身边任何事物的感受。有的同学就写到了,夏天要来了,人们穿衣服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还有的同学写到了在自家小区里看到的吵架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形成了思考的习惯,并且增强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帮助学生吐露了真实的心声。由此可见,真实情感的培养,是个性化写作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
二、 独特的视角
个性化除了表现在真情实感之外,还体现在独特的视角上,写作的角度一定要新,要不落俗套。并且,只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够发现事物与众不同的特点,从而找到新的角度,并获得新的认识。所以,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以独特的视角,选择不同的写作角度,以突破常规的思维和素材范围,避开大家常用的素材,以不同的视角切入,在出乎意料的地方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并结合自身的体验,选取新颖有趣的材料,从而让选题本身就具备个性化的特点。
比如:在《安塞腰鼓》的过程中,首先,笔者让学生观看了腰鼓的视频,然后,学习完课文之后,笔者布置了读后感的作业任务。大部分同学都从赞美腰鼓的生命力的角度进行了描写,但是还有的学生就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的角度进行了写作。后者的角度,明显就要比前者新颖的多。
三、 创新的思维
个性化的作文教学还要求学生要有创新的思维,突破常规,从多角度思考,从而激发个性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学生要打破思维的固定模式,跳出条条框框的束缚,掌握时代的脉搏,从而激发写作的新意。
比如:在学习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谚语之后,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在当今社会,还是不能采用这么激烈的方式,毕竟只要有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学生的这种想法和思维,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模式,让学生能够从思维的各个层面除法,对事物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观察,不拘束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角度,面对一个作文的选题,要从多个角度、多个立意来考虑,去思考别人想不到的方向,只有通过这种方式,选题的角度才会有新意、有创意。
比如:在學习《伤仲永》的过程中,为了锻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笔者提出了:从这个故事中你都得到了哪些道理?等问题,要求每个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说,不能重复。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大致总结出了这样几个观点:1. 即使天资聪颖,也不应该炫耀。2. 天赋再强,不努力也没用。3. 后天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4. 教师的教育方法和观点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强的作用。由此可见,学生在发散思维,充分思考之后,是能够有所感悟的,思维的方式和角度也是可以创新和多变的。
总之,要想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就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用本心去体验生活,树立独特的视角,创新自己的思维,写他人从未写过的东西。
参考文献:
[1]赵京林,张燕.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探析[J].中华少年,2018(10):199.
[2]赵丽卿.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思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2):136-137.
作者简介:
饶玉萍,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三县岭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
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一个人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且,个性不完全是由先天条件决定的,后天的教育环境和方式也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形成。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初中生在作文的学习过程中个性化严重缺失。而个性化也是新课标最为关注的问题,个性化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发展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对于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以下几点探讨:
一、 真情的感悟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而写作作为语文的一部分,其源泉也是生活。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和教师认为虚构才是写作的主要方式,诚然,虚构是必不可少的写作手段,可对于写作水平和生活经验都非常不足的初中生而言,虚构的写作方法就显得不那么适合了。因此,学生的写作还是应该立足于生活的描写来锻炼基本功的。可是,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很多学生都觉得没有素材可以写,这正是因为学生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缺少了对细微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拥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敏感的触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从中挖掘自己的感受,从而反映真实的内心。由此可见,个性化的写作要求学生要再现真实的生活,展示出内心的情感体验。
所以,笔者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会加强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首先,笔者会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比如:笔者每天都会拿出一段时间来让学生收听新闻,以让学生了解时事,不要与社会脱节。同时,笔者还会让学生观察校园中发生的故事,以及环境的变化,并且让学生以随笔的形式,每周写一篇自己对身边任何事物的感受。有的同学就写到了,夏天要来了,人们穿衣服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还有的同学写到了在自家小区里看到的吵架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形成了思考的习惯,并且增强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帮助学生吐露了真实的心声。由此可见,真实情感的培养,是个性化写作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
二、 独特的视角
个性化除了表现在真情实感之外,还体现在独特的视角上,写作的角度一定要新,要不落俗套。并且,只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够发现事物与众不同的特点,从而找到新的角度,并获得新的认识。所以,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以独特的视角,选择不同的写作角度,以突破常规的思维和素材范围,避开大家常用的素材,以不同的视角切入,在出乎意料的地方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并结合自身的体验,选取新颖有趣的材料,从而让选题本身就具备个性化的特点。
比如:在《安塞腰鼓》的过程中,首先,笔者让学生观看了腰鼓的视频,然后,学习完课文之后,笔者布置了读后感的作业任务。大部分同学都从赞美腰鼓的生命力的角度进行了描写,但是还有的学生就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的角度进行了写作。后者的角度,明显就要比前者新颖的多。
三、 创新的思维
个性化的作文教学还要求学生要有创新的思维,突破常规,从多角度思考,从而激发个性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学生要打破思维的固定模式,跳出条条框框的束缚,掌握时代的脉搏,从而激发写作的新意。
比如:在学习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谚语之后,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在当今社会,还是不能采用这么激烈的方式,毕竟只要有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学生的这种想法和思维,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模式,让学生能够从思维的各个层面除法,对事物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观察,不拘束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角度,面对一个作文的选题,要从多个角度、多个立意来考虑,去思考别人想不到的方向,只有通过这种方式,选题的角度才会有新意、有创意。
比如:在學习《伤仲永》的过程中,为了锻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笔者提出了:从这个故事中你都得到了哪些道理?等问题,要求每个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说,不能重复。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大致总结出了这样几个观点:1. 即使天资聪颖,也不应该炫耀。2. 天赋再强,不努力也没用。3. 后天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4. 教师的教育方法和观点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强的作用。由此可见,学生在发散思维,充分思考之后,是能够有所感悟的,思维的方式和角度也是可以创新和多变的。
总之,要想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就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用本心去体验生活,树立独特的视角,创新自己的思维,写他人从未写过的东西。
参考文献:
[1]赵京林,张燕.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探析[J].中华少年,2018(10):199.
[2]赵丽卿.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思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2):136-137.
作者简介:
饶玉萍,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三县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