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景物描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布局谋篇,独到新颖,画面清新明快、和谐柔美;(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人景生辉;(3)巧用多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刻领会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关键词】孙犁 芦花荡 景物 描写 特点
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之所以被文学界称为“诗化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多层次、多角度的景物描写功不可没。综观全文,这篇小说在景物描写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整体布局,画面清新明快、和谐柔美;(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人景生辉;(3)巧用多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刻领会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一、布局谋篇,新颖独到,画面清新明快、和谐柔美
《芦花荡》是以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但是,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极力避开与战争相关的字眼,尽量选用色彩柔和、色调明亮的词句充分表现芦花荡水乡浓浓的诗意美。
请看小说开头一段充满诗意的环境描写: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作者仅用“深夜”、“苇塘”、“敌人的炮楼”、“炮火”等寥寥几字,便借写景交代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艰难的、残酷的抗日战争时期,真是惜墨如金啊。可是,作者却不惜笔墨深情描绘芦花荡夜景的宁静、祥和和优美,并以此奠定这篇小说清新明丽的画面色彩和浓浓的抒情基调:“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那象征着北洋淀军民顽强的抗日意志的“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紧接着,作者巧借写景之力引出故事的主人公——自信、自尊、有勇有谋、架船技术高超的老交通员:“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如此轻飘的小船,竟像一片苇叶在风中在水上轻扬,这样的自由洒脱,这样的轻捷明快,有谁会把老头子在月明风清之夜的出航与残酷、恐怖的抗日战争联系在一起?
此后,作品还多处抒写芦花荡水乡的旖旎风光: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两个小女孩)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
可见,在作者的笔下,芦花荡虽然经受着战火的洗礼,但画面依然清新明快,风光依旧迷人。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人景生辉
在《芦花荡》中,景是情化了的景,情是物化了的情。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一方面,使作品具有浓浓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也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请看作品中一段人景生辉的描写: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这是一幅两个小女孩在夜色下行军图的动画图。随着北斗、小麦、高粱、大雁等一个一个意象的转换,鲜明生动地勾勒出了两个抗日小女孩的成长画面。画面中,作者用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等,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暗喻着两个小女孩的成长。在生活的道路上,两个小女孩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请看,作品将两个小女孩子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再看小说结尾的那一段景物描写: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是对芦花荡优美宁静、清新明丽的的自然风光的再度渲染,同时也是对小说中人物心情的烘托:那“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的芦花荡美景,正是老人“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把鬼子致于死地后,“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俗话说“景随情移”,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景,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三、巧用多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
小说在写景的过程中,多处巧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作者用“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形容星星的晶莹剔透和夜空的深邃渺远,衬托芦花荡水乡在夜色中的宁静和幽美。又如:作者把急驶的小船比作“一片苇叶”,既写出了小船的形状像苇叶,又写出了小船行驶的轻快和老头子架船技术的高超,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富有北洋淀芦花荡水乡气息的月夜行船图。再如:作品中把烈日下悠悠然的水鸟比作“一团白绸子”,把浮动着“拉长的水草”的淀水比作平静的“镜子”、清远的“蓝天”等,分别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营造了北洋淀芦花荡祥和、宁静的气氛,从视觉的角度给予读者愉快的审美体验。此外,小说中“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一句,采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既赋予了苇子人的情感——“狠狠”,又把芦花荡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和打击日寇的决心表现得淋漓酣畅。
总之,《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多修辞等特点:既在整体布局上,力求画面清新明快、和谐柔美;又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现人物风采;还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一方面,营造北洋淀芦花荡明亮、祥和、宁静、幽美、清新、明快的环境气氛,赋予北洋淀芦花荡诗意般的意境,给读者带来诗意般的审美愉悦,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现出白洋淀芦花荡军民威武不屈的形象和顽强不屈的抗日决心。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上述几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细细品味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出版社
2.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人民出版社
3.李丽萍:《解读孙犁短篇小说<芦花荡>的轻喜剧色彩》,《刚坚少年报@语文教研版》,中国教育学会@全国目标教学管理专业委员会会报,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10
4.冯慧敏:《传奇的色彩“诗化”的写景——孙犁<芦花荡>赏析》,《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4.17期
5.颜善良、王健龙:《<芦花荡>卡片式学法导航》,《语文教学通讯》,2006.26期
【组稿编辑:李丽萍】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第十一中学)
【关键词】孙犁 芦花荡 景物 描写 特点
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之所以被文学界称为“诗化小说”,作者在小说中多层次、多角度的景物描写功不可没。综观全文,这篇小说在景物描写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整体布局,画面清新明快、和谐柔美;(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人景生辉;(3)巧用多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刻领会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一、布局谋篇,新颖独到,画面清新明快、和谐柔美
《芦花荡》是以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但是,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极力避开与战争相关的字眼,尽量选用色彩柔和、色调明亮的词句充分表现芦花荡水乡浓浓的诗意美。
请看小说开头一段充满诗意的环境描写: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作者仅用“深夜”、“苇塘”、“敌人的炮楼”、“炮火”等寥寥几字,便借写景交代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艰难的、残酷的抗日战争时期,真是惜墨如金啊。可是,作者却不惜笔墨深情描绘芦花荡夜景的宁静、祥和和优美,并以此奠定这篇小说清新明丽的画面色彩和浓浓的抒情基调:“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那象征着北洋淀军民顽强的抗日意志的“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紧接着,作者巧借写景之力引出故事的主人公——自信、自尊、有勇有谋、架船技术高超的老交通员:“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如此轻飘的小船,竟像一片苇叶在风中在水上轻扬,这样的自由洒脱,这样的轻捷明快,有谁会把老头子在月明风清之夜的出航与残酷、恐怖的抗日战争联系在一起?
此后,作品还多处抒写芦花荡水乡的旖旎风光: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两个小女孩)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
可见,在作者的笔下,芦花荡虽然经受着战火的洗礼,但画面依然清新明快,风光依旧迷人。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人景生辉
在《芦花荡》中,景是情化了的景,情是物化了的情。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一方面,使作品具有浓浓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也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请看作品中一段人景生辉的描写: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这是一幅两个小女孩在夜色下行军图的动画图。随着北斗、小麦、高粱、大雁等一个一个意象的转换,鲜明生动地勾勒出了两个抗日小女孩的成长画面。画面中,作者用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等,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暗喻着两个小女孩的成长。在生活的道路上,两个小女孩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请看,作品将两个小女孩子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再看小说结尾的那一段景物描写: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是对芦花荡优美宁静、清新明丽的的自然风光的再度渲染,同时也是对小说中人物心情的烘托:那“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的芦花荡美景,正是老人“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把鬼子致于死地后,“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俗话说“景随情移”,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景,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三、巧用多种修辞,语言生动形象
小说在写景的过程中,多处巧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作者用“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形容星星的晶莹剔透和夜空的深邃渺远,衬托芦花荡水乡在夜色中的宁静和幽美。又如:作者把急驶的小船比作“一片苇叶”,既写出了小船的形状像苇叶,又写出了小船行驶的轻快和老头子架船技术的高超,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富有北洋淀芦花荡水乡气息的月夜行船图。再如:作品中把烈日下悠悠然的水鸟比作“一团白绸子”,把浮动着“拉长的水草”的淀水比作平静的“镜子”、清远的“蓝天”等,分别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营造了北洋淀芦花荡祥和、宁静的气氛,从视觉的角度给予读者愉快的审美体验。此外,小说中“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一句,采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既赋予了苇子人的情感——“狠狠”,又把芦花荡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和打击日寇的决心表现得淋漓酣畅。
总之,《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多修辞等特点:既在整体布局上,力求画面清新明快、和谐柔美;又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现人物风采;还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一方面,营造北洋淀芦花荡明亮、祥和、宁静、幽美、清新、明快的环境气氛,赋予北洋淀芦花荡诗意般的意境,给读者带来诗意般的审美愉悦,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现出白洋淀芦花荡军民威武不屈的形象和顽强不屈的抗日决心。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上述几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细细品味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出版社
2.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人民出版社
3.李丽萍:《解读孙犁短篇小说<芦花荡>的轻喜剧色彩》,《刚坚少年报@语文教研版》,中国教育学会@全国目标教学管理专业委员会会报,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10
4.冯慧敏:《传奇的色彩“诗化”的写景——孙犁<芦花荡>赏析》,《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2004.17期
5.颜善良、王健龙:《<芦花荡>卡片式学法导航》,《语文教学通讯》,2006.26期
【组稿编辑:李丽萍】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