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意识流小说因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增加了其欣赏难度。以《喧哗与骚动》为例,在意识流小说教学中,着重从艺术手法运用、人物形象刻画和作品主题表达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解构,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理解晦涩难懂的文字表面蕴含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意识流小说 教学策略 喧哗与骚动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4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与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从内容到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它既是一种文学创作的原则、技巧,又是一种全新的审美思维模式。意识流作家不再重视外部环境的刻画,创作视点由“外”向“内”转,人物的意识活动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淡化叙事情节,打破时空界限,作品表现出极大的虚幻性与跳跃性。与传统小说相比,意识流小说的动态性、非理性的特征,增加了学生欣赏作品的难度。《喧哗与骚动》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一起并称为意识流小说三大杰作。
《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创造性和实验性的作品之一,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福克纳的创作开创了意识流文学新的范式,为其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在《喧哗与骚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疑问比较多,如为什么第一章要从智障班吉的视角开篇?书中的象征意象有何含义?为什么福克纳要把故事的时间打乱,把人物叙说的片段安排得乱七八糟等。课堂教学中,着重从写作手法运用、人物形象刻画、作品主题表达三个方面对《喧哗与骚动》进行解构,着重阐述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特点与艺术特征,提供新的作品审美维度,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一.《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
1.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指的是作家对事件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决定了小说的结构、语言,同时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在教学中,要想深入探讨作品的内容和思想,首先要从作家独特的叙述角度入手,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发掘小说内涵的能力,提高小说教学的效率。
《喧哗与骚动》讲述了美国南部的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族的故事,时间跨度从1910年到1928年。在这大约十八年的时间中,福克纳只截取了四天,他把这四天中发生的事情,巧妙地串联起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其中最主要的角色是康普生先生的三个儿子和女儿凯蒂。小说按照时间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和4月8日,但是在建构小说结构时,福克纳则打破依照时间顺序叙述的直线型常规格式。第一部分是1928年4月7日,这天是通过康普生家的小儿子班吉的视角讲述的。班吉是个是个先天性智障,这天是他33岁的生日,但是智力水平只相当于一个三岁的孩子。他没有逻辑思维能力,脑子里只有感觉和印象。他讲述的故事是前后颠倒的,反复出现的是由火、光、味等引发的联想,还有关于姐姐凯蒂的片段。第二部分是1910年6月2日,以康普生的大儿子昆丁的视角展開叙述。昆丁是家中的长子,天资聪颖,本来应该是家族的希望,但他性格守旧又脆弱,妹妹的堕落对他造成致命的打击,他无法忍受家族名誉受到这样的玷污,自杀了。第三部分是1928年4月6日,以康普生的二儿子杰生和他母亲的谈话展开,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讲述康普生家的现状。第四部分时间是1928年4月8日,通过描写康普森先生的黑人女佣迪尔西一天的活动,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将这个家族几十年间的变化及其家族成员的命运遭遇又客观地讲述了一遍。福克纳选用了四天的时间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在时间和空间的运用上别具匠心:“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调去,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我抛开时间的限制,随意调度书中的人物,结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极好。”小说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跨越时空界限将各种生活片段、意识活动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尽管只选取了物理时间上的四天时间,但却深刻地展现了一个大家族几十年的兴衰。这种独特的构思和创作手法,使《喧哗与骚动》成为文学史上重要的经典之作。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结构的整体分析和解读,重点对意识流小说对时间空间界限的重构,交叉式、多角度描写的特点进行引导性总结,使学生从整体上对作品和作家的艺术风格产生初步了解,并对意识流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产生直观认识。
2.意识流手法
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一般都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描写,逐渐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用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替人物发声。现代主义文学的核心美学追求是反叛性、先锋性、实验性,是对传统文学规范的颠覆,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具体来说,就是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由流动的状态。
《喧哗与骚动》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很多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的精神活动中展现出来的,福克纳将“意识流”这种现代文学写作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人物的意识活动像流水一样自由无序,不受时空的限制,表达上的概念化、片面性很容易给学生造成阅读的障碍,理解的困难。《喧哗与骚动》的前面三个部分都是通过一个个的意识活动来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虽然在作品之中经常是人物的一个思绪跳到另一个思绪,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阅读的话,还是能够其中的线索进行分辨。人物的意识活动的展开往往由看到的某样东西,听到的一句话或闻到的一种味道展开。如小说开篇,班吉听到别人在喊球童“开弟”,因为跟凯蒂的名字谐音,因此让他想起了姐姐:“凯蒂让把我的衣服从钉子上解下来,我们钻了过去……把手插在兜里,凯蒂说。不然会冻坏的。快过圣诞节了,你不想让你的手冻坏吧,是吗”[1]由于智力上的缺陷,班吉遭到母亲的嫌弃,姐姐凯蒂给了他缺失的母爱,所以班吉明对姐姐有非常深厚的依恋。班吉对姐姐的印象不是她的音容相貌,而是她身上的气味:“凯蒂跪下来,用两只胳膊搂住我,把她那张发亮的冻脸贴在我的脸颊上。她有一股树的香味。”[1]在班吉明的潜意识里,树是最自然、古朴、纯洁的象征。由于身体的缺陷,班吉对故事的讲述是片段化的,混乱模糊的“意识流”。福克纳首先提供给读者的就是班吉没有规律和时间的混沌的内心世界:“我首先通过一个白痴孩子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利用一个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来讲这个故事,效果会更好”。福克纳通过混乱智障班吉的混乱的意识活动,将康普生家几十年的经历若隐若现地展现了出来。小说的第二个部分主要以昆丁一天的思绪展开,讲述家族故事中的一些重要细节。因为是昆丁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他的思绪汹涌澎湃跌宕起伏,意识流时空转换200多次。[1]昆丁的各种回忆、印象和复杂的情感交错出现,因此在这个部分出现了多达五页没有任何标点的文字,意识流的运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美国哲学家巴雷特说:“这一节描写,以及这部书本身,是一个杰作,或许堪称迄今为止美国人写出来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2]《喧哗与骚动》的第三个部分的叙述者是杰生,他是一个唯利是图的恶棍,不同于班吉部分的碎片化,昆丁部分的紧张急促,杰生的内心独白条理比较清晰,简洁流畅。通过这个部分,读者比较清楚地梳理了康普森家族变故的前因后果。小说的第四部分,通过迪尔西这位黑人老女仆人的眼光,又将家族几十年间的发展及每个人的命运又客观地叙述了一遍。迪尔西作为一个旁观者,无限感慨地说:“我看到了开头,现在又看到了结局。”四个人物的意识流动围绕着凯蒂这一中心人物展开,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点,而且还使得康普生家族的故事生动立体。 《喧哗与骚动》推动了小说从客观现实世界向主观内心世界的变革,从传统构思模式向意识流思维的转变,开启了意识流小说这一新型文学的序幕。基于《喧哗与骚动》在意识流小说领域的开创性地位,作品中人物的独白式意识流动的描述更加具有典型性,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自主阅读、讨论总结等环节,让学生对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的区别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此基础上深化总结,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二.《喧哗与骚动》的人物形象刻画
人物是小说最主要的元素。在教学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在《喧哗与骚动》中,塑造了丰富而立体的人物形象:天生智障的班吉、守旧脆弱的昆丁、自私残忍的杰生、善良叛逆的凯蒂、勇敢诚实的迪尔西,而其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缠和故事的冲突都是围绕着凯蒂的人生故事展开。凯蒂是这个家族故事的主角,但福克纳并没有用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凯蒂的三个兄弟和黑人女仆的个人感受与经验来讲述她的人生经历:叛逆的凯蒂与一位推销员未婚先孕,家人为了掩盖这桩丑闻,把她嫁给了一个银行家,而新婚丈夫发现凯蒂怀了别人的孩子便抛弃了她,凯蒂生下女儿小昆丁之后便离家出走了。小说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每个人对凯蒂的感情:班吉对于姐姐的依恋、昆丁对妹妹的疼爱、杰生的仇恨和迪尔西的爱护。让不同人物从各自的角度观察同一事件,这种多重内聚焦型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相互冲突或补充的效果。作为故事核心人物的凯蒂,虽然从未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发声,但是随着故事的延展,她的形象逐步丰满并且越来越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小说的第四部分,福克纳巧妙地加入了女仆迪尔西的视角,对这个“美丽而悲惨的小姑娘”从完全客观的角度进行叙述,说明了凯蒂的故事不仅仅只是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了解康普生家族衰败的关键,她代表着没落的贵族家庭在经济、政治地位的衰退和道德的沦丧。作者以异于常规的讲述角度,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多维刻画,给读者提供多种视角,使人物形象饱满且具有說服力,让读者通过意识流的表述方式建立起故事的脉络和人物的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人物形象的构建过程进行分步式分析,对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加深意识流小说刻画人物形象过程中的艺术风格。
三.《喧哗与骚动》的主题
意识流小说淡化小说的故事情节,颠覆传统的时间顺序,通过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来解构作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对传统小说的认知,从叙事视角而不是情节发展去分析作品,深度探寻作家的创作立场。《喧哗与骚动》并没有讲述史诗般的故事,为什么在文学史上有如此高的地位呢?福克纳从四个不同的叙事角度出发讲述康普生家族几十年发生的故事,揭示出美国南方贵族庄园主的没落衰亡这一重大主题。从主题上来看,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具有相似性。但是,二者在叙事角度的选择与处理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写高老头的故事,巴尔扎克要先写他住的伏盖公寓所在的巴黎的日内维新街,然后写伏盖公寓的外观,甚至具体到公寓里房间的气味,因为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巴尔扎克的这种叙事方法类似于绘画艺术中的“焦点透视”,即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像照相机一样把摄入镜头的景象如实的拍下来,客观还原事实。但由于受到视野的限制,很难看到画面的纵深感。福克纳为了讲述康普生家族的故事,从不同的人物视角把同一个故事讲了四遍,这种独特的构思和创新,让我们领略了叙述的可塑性。《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方式则与绘画艺术中的“散点透视”相似,观察者根据需要移动立足点进行观察,不受时空的局限,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事物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作品中,从而使画面更加丰富完整。所以,纳福克纳继承并变革了巴尔扎克传统的叙事技巧。
意识流小说开创了认识世界的一种新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模式,丰富了小说的形式。作为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不但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而且在时空的运用上也别具匠心,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意识流小说虽然表面上晦涩难懂,但掌握了此类作品的文学特征和阅读技巧,较好地抓住人物的思维的流动轨迹,就可以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较好地与作者对话、与人物共鸣。因此,在意识流小说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建立以作品文体特征为总纲,以写作手法、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的解读为主要切入点的教学策略,逐步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的范囿,帮助他们提升阅读技能,从更全局的视野理解作品,促进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心灵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美]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M].李文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2][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段德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54.
课题项目:凯里学院校级课题“美育背景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研究”(编号:JG202006)
(作者介绍:李景,凯里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
关键词:意识流小说 教学策略 喧哗与骚动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4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与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从内容到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它既是一种文学创作的原则、技巧,又是一种全新的审美思维模式。意识流作家不再重视外部环境的刻画,创作视点由“外”向“内”转,人物的意识活动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淡化叙事情节,打破时空界限,作品表现出极大的虚幻性与跳跃性。与传统小说相比,意识流小说的动态性、非理性的特征,增加了学生欣赏作品的难度。《喧哗与骚动》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一起并称为意识流小说三大杰作。
《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创造性和实验性的作品之一,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福克纳的创作开创了意识流文学新的范式,为其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在《喧哗与骚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疑问比较多,如为什么第一章要从智障班吉的视角开篇?书中的象征意象有何含义?为什么福克纳要把故事的时间打乱,把人物叙说的片段安排得乱七八糟等。课堂教学中,着重从写作手法运用、人物形象刻画、作品主题表达三个方面对《喧哗与骚动》进行解构,着重阐述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特点与艺术特征,提供新的作品审美维度,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一.《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
1.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指的是作家对事件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决定了小说的结构、语言,同时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在教学中,要想深入探讨作品的内容和思想,首先要从作家独特的叙述角度入手,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发掘小说内涵的能力,提高小说教学的效率。
《喧哗与骚动》讲述了美国南部的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族的故事,时间跨度从1910年到1928年。在这大约十八年的时间中,福克纳只截取了四天,他把这四天中发生的事情,巧妙地串联起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其中最主要的角色是康普生先生的三个儿子和女儿凯蒂。小说按照时间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和4月8日,但是在建构小说结构时,福克纳则打破依照时间顺序叙述的直线型常规格式。第一部分是1928年4月7日,这天是通过康普生家的小儿子班吉的视角讲述的。班吉是个是个先天性智障,这天是他33岁的生日,但是智力水平只相当于一个三岁的孩子。他没有逻辑思维能力,脑子里只有感觉和印象。他讲述的故事是前后颠倒的,反复出现的是由火、光、味等引发的联想,还有关于姐姐凯蒂的片段。第二部分是1910年6月2日,以康普生的大儿子昆丁的视角展開叙述。昆丁是家中的长子,天资聪颖,本来应该是家族的希望,但他性格守旧又脆弱,妹妹的堕落对他造成致命的打击,他无法忍受家族名誉受到这样的玷污,自杀了。第三部分是1928年4月6日,以康普生的二儿子杰生和他母亲的谈话展开,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讲述康普生家的现状。第四部分时间是1928年4月8日,通过描写康普森先生的黑人女佣迪尔西一天的活动,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将这个家族几十年间的变化及其家族成员的命运遭遇又客观地讲述了一遍。福克纳选用了四天的时间讲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在时间和空间的运用上别具匠心:“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调去,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我抛开时间的限制,随意调度书中的人物,结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极好。”小说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跨越时空界限将各种生活片段、意识活动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尽管只选取了物理时间上的四天时间,但却深刻地展现了一个大家族几十年的兴衰。这种独特的构思和创作手法,使《喧哗与骚动》成为文学史上重要的经典之作。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结构的整体分析和解读,重点对意识流小说对时间空间界限的重构,交叉式、多角度描写的特点进行引导性总结,使学生从整体上对作品和作家的艺术风格产生初步了解,并对意识流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产生直观认识。
2.意识流手法
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一般都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描写,逐渐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用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替人物发声。现代主义文学的核心美学追求是反叛性、先锋性、实验性,是对传统文学规范的颠覆,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具体来说,就是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由流动的状态。
《喧哗与骚动》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很多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的精神活动中展现出来的,福克纳将“意识流”这种现代文学写作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人物的意识活动像流水一样自由无序,不受时空的限制,表达上的概念化、片面性很容易给学生造成阅读的障碍,理解的困难。《喧哗与骚动》的前面三个部分都是通过一个个的意识活动来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虽然在作品之中经常是人物的一个思绪跳到另一个思绪,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阅读的话,还是能够其中的线索进行分辨。人物的意识活动的展开往往由看到的某样东西,听到的一句话或闻到的一种味道展开。如小说开篇,班吉听到别人在喊球童“开弟”,因为跟凯蒂的名字谐音,因此让他想起了姐姐:“凯蒂让把我的衣服从钉子上解下来,我们钻了过去……把手插在兜里,凯蒂说。不然会冻坏的。快过圣诞节了,你不想让你的手冻坏吧,是吗”[1]由于智力上的缺陷,班吉遭到母亲的嫌弃,姐姐凯蒂给了他缺失的母爱,所以班吉明对姐姐有非常深厚的依恋。班吉对姐姐的印象不是她的音容相貌,而是她身上的气味:“凯蒂跪下来,用两只胳膊搂住我,把她那张发亮的冻脸贴在我的脸颊上。她有一股树的香味。”[1]在班吉明的潜意识里,树是最自然、古朴、纯洁的象征。由于身体的缺陷,班吉对故事的讲述是片段化的,混乱模糊的“意识流”。福克纳首先提供给读者的就是班吉没有规律和时间的混沌的内心世界:“我首先通过一个白痴孩子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利用一个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来讲这个故事,效果会更好”。福克纳通过混乱智障班吉的混乱的意识活动,将康普生家几十年的经历若隐若现地展现了出来。小说的第二个部分主要以昆丁一天的思绪展开,讲述家族故事中的一些重要细节。因为是昆丁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他的思绪汹涌澎湃跌宕起伏,意识流时空转换200多次。[1]昆丁的各种回忆、印象和复杂的情感交错出现,因此在这个部分出现了多达五页没有任何标点的文字,意识流的运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美国哲学家巴雷特说:“这一节描写,以及这部书本身,是一个杰作,或许堪称迄今为止美国人写出来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2]《喧哗与骚动》的第三个部分的叙述者是杰生,他是一个唯利是图的恶棍,不同于班吉部分的碎片化,昆丁部分的紧张急促,杰生的内心独白条理比较清晰,简洁流畅。通过这个部分,读者比较清楚地梳理了康普森家族变故的前因后果。小说的第四部分,通过迪尔西这位黑人老女仆人的眼光,又将家族几十年间的发展及每个人的命运又客观地叙述了一遍。迪尔西作为一个旁观者,无限感慨地说:“我看到了开头,现在又看到了结局。”四个人物的意识流动围绕着凯蒂这一中心人物展开,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特点,而且还使得康普生家族的故事生动立体。 《喧哗与骚动》推动了小说从客观现实世界向主观内心世界的变革,从传统构思模式向意识流思维的转变,开启了意识流小说这一新型文学的序幕。基于《喧哗与骚动》在意识流小说领域的开创性地位,作品中人物的独白式意识流动的描述更加具有典型性,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自主阅读、讨论总结等环节,让学生对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的区别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此基础上深化总结,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二.《喧哗与骚动》的人物形象刻画
人物是小说最主要的元素。在教学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在《喧哗与骚动》中,塑造了丰富而立体的人物形象:天生智障的班吉、守旧脆弱的昆丁、自私残忍的杰生、善良叛逆的凯蒂、勇敢诚实的迪尔西,而其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缠和故事的冲突都是围绕着凯蒂的人生故事展开。凯蒂是这个家族故事的主角,但福克纳并没有用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凯蒂的三个兄弟和黑人女仆的个人感受与经验来讲述她的人生经历:叛逆的凯蒂与一位推销员未婚先孕,家人为了掩盖这桩丑闻,把她嫁给了一个银行家,而新婚丈夫发现凯蒂怀了别人的孩子便抛弃了她,凯蒂生下女儿小昆丁之后便离家出走了。小说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每个人对凯蒂的感情:班吉对于姐姐的依恋、昆丁对妹妹的疼爱、杰生的仇恨和迪尔西的爱护。让不同人物从各自的角度观察同一事件,这种多重内聚焦型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相互冲突或补充的效果。作为故事核心人物的凯蒂,虽然从未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发声,但是随着故事的延展,她的形象逐步丰满并且越来越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小说的第四部分,福克纳巧妙地加入了女仆迪尔西的视角,对这个“美丽而悲惨的小姑娘”从完全客观的角度进行叙述,说明了凯蒂的故事不仅仅只是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了解康普生家族衰败的关键,她代表着没落的贵族家庭在经济、政治地位的衰退和道德的沦丧。作者以异于常规的讲述角度,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多维刻画,给读者提供多种视角,使人物形象饱满且具有說服力,让读者通过意识流的表述方式建立起故事的脉络和人物的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人物形象的构建过程进行分步式分析,对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加深意识流小说刻画人物形象过程中的艺术风格。
三.《喧哗与骚动》的主题
意识流小说淡化小说的故事情节,颠覆传统的时间顺序,通过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来解构作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对传统小说的认知,从叙事视角而不是情节发展去分析作品,深度探寻作家的创作立场。《喧哗与骚动》并没有讲述史诗般的故事,为什么在文学史上有如此高的地位呢?福克纳从四个不同的叙事角度出发讲述康普生家族几十年发生的故事,揭示出美国南方贵族庄园主的没落衰亡这一重大主题。从主题上来看,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具有相似性。但是,二者在叙事角度的选择与处理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写高老头的故事,巴尔扎克要先写他住的伏盖公寓所在的巴黎的日内维新街,然后写伏盖公寓的外观,甚至具体到公寓里房间的气味,因为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巴尔扎克的这种叙事方法类似于绘画艺术中的“焦点透视”,即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像照相机一样把摄入镜头的景象如实的拍下来,客观还原事实。但由于受到视野的限制,很难看到画面的纵深感。福克纳为了讲述康普生家族的故事,从不同的人物视角把同一个故事讲了四遍,这种独特的构思和创新,让我们领略了叙述的可塑性。《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方式则与绘画艺术中的“散点透视”相似,观察者根据需要移动立足点进行观察,不受时空的局限,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事物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作品中,从而使画面更加丰富完整。所以,纳福克纳继承并变革了巴尔扎克传统的叙事技巧。
意识流小说开创了认识世界的一种新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模式,丰富了小说的形式。作为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不但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而且在时空的运用上也别具匠心,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意识流小说虽然表面上晦涩难懂,但掌握了此类作品的文学特征和阅读技巧,较好地抓住人物的思维的流动轨迹,就可以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较好地与作者对话、与人物共鸣。因此,在意识流小说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建立以作品文体特征为总纲,以写作手法、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的解读为主要切入点的教学策略,逐步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的范囿,帮助他们提升阅读技能,从更全局的视野理解作品,促进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心灵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美]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M].李文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2][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段德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54.
课题项目:凯里学院校级课题“美育背景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研究”(编号:JG202006)
(作者介绍:李景,凯里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