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5月上海出台“科创22条”后,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杨创”)总经理谢吉华就像“打了鸡血”似的,有如“空中飞人”连轴工作。“科创22条”即《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魅力在于进一步明确了“创新是市场释放出来的,不是政府管理出来的”,核心思想就是为“双创”简政放权。作为上海资产规模最大的孵化器的杨创是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的重要一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这里摁下了市场化改革的开关,把上海的“双创”开放给了市场。
取消事业编打造“双创”服务链
上海的创新创业是敢为天下先的,杨创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事转企”市场化改革的典范。杨创成立于1997年,最初希望依托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创新优势培育创业企业,但当年作为一家传统的事业单位,仅靠着6000平方米糖果厂旧厂房的租金勉强度日。从2001年起,杨浦区政府“忍痛割腕”决定对其实行市场化改革。
“完全靠政府输血,大家捧着铁饭碗,跟机关一样办事,这不是孵化器的出路。”谢吉华一上任就对体制机制下狠手,要让孵化器完全市场化运作,并规定上海市科委、杨浦区、复旦大学3家股东不能安排任何人进公司。第一步,属于事业单位的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上海高科技企业杨浦孵化基地有限公司重组为现在的杨创,取消原有事业编制,从总经理到员工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第二步,杨创建设孵化器集团,形成一系列不同功能的业务子公司和专业化服务公司,比如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商务公司、物业公司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专业孵化器,将公益性与盈利性结合起来。第三步,杨创建“创业苗圃”和“加速器”,把创业服务做成产品线,形成孵化器集群。“在创业苗圃内,只要是一个像样的点子就行。项目进入后,办公、水电等支出都由公共服务提供,完全零成本,培育期为半年,有前途就升级。”谢吉华的思路是,孵化器的客户应该是政府,一方面接受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无偿为企业创业提供优质服务。
体制机制一变天地宽,政府开放了市场,市场同样回馈了政府。短短十多年,杨创已从原来6000多平方米的旧厂房发展到总资产30亿元,现有服务企业近1600家,为企业融资总额从2008年的8000多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15亿元。现在杨创是上海首个税收破亿的孵化器,所服务的企业每年创造杨浦区企业专利总量的三分之一。
营造开放公平的“双创”生态环境
在上海,政府主动为“双创”主体清障搭台,激发市场活力。2015年以来,上海各委办局协同研究制定了多项“双创”政策,重点是《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关于本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对商事制度改革、创新创业人才保障、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完善,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提供便捷创新创业服务、激励大众创新创业等方面细化了落实举措。
具体而言,在政府管理方面,允许初创企业依法合规自愿变更股东,工商管理部门不实施实质性认定审查;在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方面,改变部门各自分钱分物的管理办法,建立跨部门的财政科技项目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允许企业集中登记、一址多照,旨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创新创业人才保障方面,对通过市场主体评价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创业人才、创业投资管理运营人才、企业科技和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居住证转办户口年限由7年缩短为2—5年;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试点实施支持个人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和转让的政策,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归属研发团队所得比例不低于70%。值得称赞的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决定不再认定市级孵化器,而是把孵化器的认定和评判权交给市场。走访创业企业,记者听到最多的是,当政府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双创”,不单是让创新创业变简单了,更是为创客提供了无限的创业空间,将不断孕育出科技与资本碰撞的商业新模式。
【政府说“双创”】
上海市副市长 周 波
上海“双创”体现在“三个宽”上:一是宽容失败的环境。上海对改革创新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有关单位和个人依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决策、实施,且勤勉尽责、未牟取私利的,不作负面评价,依法免除相关责任。二是宽松的管理。上海市政府的管理理念是边规范边发展。新事物刚刚起步难免有各种问题,如果管死了,就根本没法再规范。只有等发展到一定规模,才知道问题在哪里,这时再规范效果更好,也不会把创新扼杀在萌芽状态。三是宽松的体制和机制。就是让创新创业者没有后顾之忧,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离职去创业创新,5年以后想回来还可以回来。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寿子琪
政府对于“双创”应做到四个字“退、放、进、变”。“退”就是对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要退,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并配合开展协同工作。“放”就是对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有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腾出空间,让社会各方力量来参与,发展更多的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机构。“进”就是要面向市场失灵领域主动作为,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持续稳定地抓战略、抓重大、抓前沿、抓基础。“变”就是从“踢点球”式的支持转向需求面和普惠型支持,让更多创新创业主体都有机会参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