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禾空间创办人文白女士策展的曾翔、蔡大礼、李强、李晖“大江东·北京四家篆刻作品展”于2018年7月29日在北京海淀万泉庄路21号朗禾空间如期开展,精美的同名作品集亦随同开幕酒会一并推出。作为朗禾空间开馆以来首个联展,四位参展艺术家每人十二方为“大江东”而全新创作的篆刻作品一经亮相,即受到篆刻界的普遍关注。正在精心制作中的、每一册均由艺术家亲笔签名题跋的限量版手拓印谱,亦被篆刻界和篆刻爱好者广泛期待。石开先生为此次联展亲笔题写的“大江东”更是锦上添花。
“这个展览虽然不大,但水平很高、很经典,而且这个沙龙展以雅集形式呈现更亲近。没有排场,没有奢华开幕式,大家都是自由的在展厅、在作品之间,按照各自的审美去理解、去面对。”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曾来德先生饶有兴致地观展后对媒体说。
现场展出的大江东专属印谱纸钤印作品,精心装裱后混搭陈列,与展柜中或朴拙、或隽永的原印遥相呼应,相近的审美取向、根植于胸的狂放不羁,因个性的不同、经历的差异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曾翔的放浪形骸“不做他人左右的我”,蔡大礼的不激不厉“溪山在窗”,李强的妙然妙染“大块假我以文章”,李晖的蓦然回首“放下”,一字排开却一眼即可辨认出作品出自哪位艺术家之手。曾翔、蔡大礼、李强、李晖四位小刀会核心成员同时出刀,将曾经名噪一时、至今仍被篆刻界津津乐道的“小刀会”,以“大江东”的磅礴气势再次推到幕前。
“或许,每个人的心里其实早构建下了一个自己的小刀世界,是承继昔日风采,还是顺其自然消散,时间本身可能会给出最好的答案。“小刀会”不可能走失在春风秋雨里,它早已如鸟儿飞过天空,在艺术的大千世界里,留下挥之不去的痕迹。”80后作家、书法家、出版人施晗如是说。
大江东去,27年弹指一挥间,淘尽浮世铅华,初心不改,沉淀的是立志于传统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探索精神;大江东去未去,浮生掠过壮志未酬,不变的是对印学的严谨钻研,对技法的孜孜追求;大江东去将去,摒弃方寸羁绊,驰骋于浩渺碧波、璀璨星空,“波翻浪涌竞争先”。石开先生为四位艺术家现场即兴篆刻的多面印作品“大江东”印花欣然题跋“看诸公刻印心生欢喜”,是肯定,亦是鞭策。
曾翔表示,本次展览上的作品,是从四十多方印作中精心挑选出的八方。我们秉承“小刀会”过去的理念,互相挑作品,互相审查,互相批评。我们四个人的参展作品都是经过四人投票,如果作品有一票反对,那这个作品就不能展出,还有的作品感觉差那么一点,就要拿回去重刻。这是我们小刀会一直坚持的批判精神。
蔡大礼介绍说,“小刀会”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篆刻界的一个传奇,由十人左右当时最活跃、最富活力的年轻的篆刻艺术家组成的雅集性质的团体,在全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在篆刻界“小刀会”一度成为一种印风,成为当时北方的写意抒情篆刻艺术的代表。2000年小刀会在中国美术馆办过一场大型的展览,在学术研讨会上,崔志强先生(著名书法篆刻家)说,以往有人说小刀会的这些艺术家风格比较雷同,接近,现在看他们完全不一样,他们都很独,独到,独特。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艺术观念,艺术风格和艺术发展方向。若干年之后,大家艺术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年轻时候的意气,激情的东西过去之后,大家的思考会越来越多,每个人都产生了各自的艺术面貌,本次展览就是小刀会中的四位成员若干年之后艺术变化的呈现。
李强说,这次展览虽然展示的作品不多,但是我认为反映了这个时代写意篆刻的风格。我觉得小刀会在这个时代存在的最大的意义是:在这个注重精整,甚至注重卖相的篆刻环境下,我们依然坚守自我,坚守个性,坚守锋芒,坚守一种大气。有个朋友说得很好,小刀会引领了上一个时代,她必将引领下一个时代。
李晖现场接受采访时介绍说,本次展览作品是专门为大江东专门创作的作品,每人十二方印,总共是四十八方印,集中了我们最新创作手法,是我们最新的一种思想意念的表现。
自1991年成立“小刀会”,二十七年,十二个成员,出了四期报纸,办了一个展览,仅此而已。但是,它却足足引起了一个时代的关注,超越了他们个体所想,形成了具有鲜明痕迹的“小刀会现象”。那个时代,他们不懂得宣传,也没有社会强加的任何枷锁,甚至组织机构都没有设会长、秘书長等等任何职务。只因个体的忠诚和优秀,使得他们更加专业、更加执着、更加向往、更加迷恋。
就是在那样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小刀会”成员以其独有的气质与“以义相合”的精神,拨弄着艺术界的琴弦,成为了印学界的弄潮儿。这一切在石开先生写的《直击小刀会》、徐正濂先生写的《小刀会英雄榜》里,已经真真实实地凸显了出来;从“以‘小刀会’命名篆刻组织,这似乎就意味着该组织非等闲之辈……”
直到二十七年后的今天,当他们其中的四位代表,曾翔、蔡大礼、李强、李晖在北京的朗禾空间以“大江东”的名字再次合展出现时,人们依然更愿承认这是“小刀会”的重出江湖。然而,世事总非眼见那么简单明了,在蔡大礼、李强、李晖三人看来的重聚,而在曾翔的心里,他却认为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刀会”展览,仅仅是参与的四个成员曾经在“小刀会”真实开心的存在过……听到这话,不免让人有几分惆怅落寞,亦如他自己在展览现场,说着说着,眼圈已红。或许,每个人的心里其实早构建下了一个自己的小刀世界,是承继昔日风采,还是顺其自然消散,时间本身可能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事实上“小刀会”不可能走失在春风秋雨里,它早已如鸟儿飞过天空,在艺术的大千世界里,留下挥之不去的痕迹。
某天,在北京理工大学的陶艺工作室,我们几个人同席创作,一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仿佛瞬间穿越27年的时空,重新燃起了当年兴酣走刀的激情,我们就是那样结识的。 记得小刀会有篇专题中,引用朱子的话“朋友,以义合者”开篇,所谓气同则从,声比则应,这种志同道合的状态,抛却功利与私心,一切源于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回想那个时代我们拥有的,不仅是风华正茂,还有勇敢、纯粹和无所顾忌。
亲历了异军突起、激情奋进的十年,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小刀会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个具有独立思考、个性鲜明的群体,走向成熟期后势必产生艺术观念与方向的分野,个别专家已从2000年小刀会十年篆刻展敏锐地捕捉到这样的信息……这情形好像一棵树,只有分孽枝叶才能长得高大,艺术终归是一条孤独的路。
当机缘把我们重新聚在一起,那一天我们才真正成熟,从此我们拥有了更大的星空,“朋友,以义合者”可以无声地蜕变为“君子和而不同”,珍惜过往,走向明天,就是这个展览的初心所在。
20年前,我居住在南方,当初对小刀会就仰慕不已,恨自己不生在北方,我要是生活在北方就自然而然是小刀会中人。
我的篆刻分三个时期,年轻时期是学我的先生,很逼真地模仿我的先生怎么刻的;中年阶段是学古、学秦汉,具体是在秦的字的当中混刻些汉印的文字;到北京以后算是后期,我实际是学大家,比如学曾翔的、学在座的朋友,我都是暗地里学,非常认真地学,但我的学习方式是我不露痕迹,有时大家看不出来。我后来发现,王镛先生也有这个“毛病”,他也是很认真地看当代人的。当代人的一些写字、篆刻、绘画我都在学,所以,当代人给我的印象非常的深。民国的、清代的一些书法家都有一个同样的毛病,就是学当代的人他们耻于说,都是说越古越好。大概我们也得了这个毛病,没有很直坦心胸说我是学了谁,但其实都是在切磋。学时人也要有基础,要懂传统,说江湖点就是传统中有什么把戏要尽量明白,然后在当代人中就能发现更好的方式,所以当代这些朋友其实各个都是我的老师。
恕我直言,曾翔兄这次提供的作品不是他最精彩的,他曾经刻过非常精彩的,比如说邵岩那个朱文印,刻得多好,好到简直是超过古印,非常非常之好。特别是粗边细文,表现得淋漓尽致,细文他能刻到那么虚,粗狂得又腾挪有度,不得了。但这次有种应酬的感觉,但应酬我想也对,因为他的人生有种嬉皮观点,他不愿意把艺术做得那么认真,我们都格局太小,他是可以喊叫的。大家要是知道美国嬉皮士那种哲学,套在他身上,就知道曾翔是有哲学体系的,他是有哲学理念来指导他艺术路程的,所以,我知道不用劝他坚持什么,这是自己的小格局。曾翔是一种完全开放的,跟世界行为艺术接轨的一种行为,非常了不得。
蔡大礼这个“老先生”原来很拘谨的一个人,他的刻法表达方式是比较严谨的,这十来年可能受同伴的影响,突然也开放了。这个开放可能对他有冲击,但一个人完全要改变性格是很难的事情,所以他转变过程中可能有些夹生的味道。但这个夹生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他就是追求这个夹生有何不可,这个夹生代表着思考的过程。哪一天也许我们自己太程式化了反而不好,应该学学这种“夹生”。
李强篆书写得非常的好,他只要把自己的篆书刻在印章里面来,他就非常的棒,但他始终没有把自己篆书的造诣点滴不漏地刻到石头上来。
李晖还保持着齐白石的那种本色,格局是没有变化的,但是,他不大运用齐白石的刀法。
诚惶诚恐,我跟四位都是平辈人,现在突然把我当作贵宾似的,我心里大不平衡。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两种东西特别让人兴奋,第一是一支毛笔、一张纸;第二是一把刀一块石头。这样两种特殊的、普通的工具和材料,却诞生了几千年不衰不灭的中国审美,就是书法和篆刻。书法和篆刻看起来是两大门类,实际上密不可分。篆刻家首先是书法家,没有书法的功底,篆刻也不会有生命力。但是,篆刻毕竟是篆刻,篆刻除了我们通常认为的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之外,换个角度,站在当代人、现代人,或是站在西方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篆刻是最当代的、最现代的、中国式的当代艺术。方寸之间包罗万象,印虽然很小,但他里面的气象、气势,它的人文修养、它的精神趣味,这些都深深的坐落在印里面。
这就是过去我们北京小刀会其中的四位先生举办的,而这四位先生正是当代篆刻界的佼佼者、代表人物,每个人风格迥异,他们在篆刻的技法上、形式上、风格上,或用篆刻的方式来传播中国艺术、文化之门上,都属于代表人物。我本身对篆刻是外行,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对他们四位充满敬意。
曾翔是个极具个性化,很率真、很坦诚、也很豪放的艺术家,他的书法篆刻我觉得都与众不同。他曾经大喊大叫地写字,他也可以大喊大叫地刻印,但是,无论他怎么喊、怎么叫,他都把他的东西注入到了书法和篆刻中去。他并不是形式上的,他的艺术充分地吸取了这种状态,对书法和篆刻形成注入式的影响,所以我觉得曾翔的书法和印也许很多人读不懂,读不懂不是曾翔的问题,只要他的探索、他的创新,只要他在寻找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美。 蔡大礼是一位艺术、学养和学术并举的书法篆刻家。他的篆刻温文尔雅,充满文采文气,不激不厉,感觉很亲近、很人文。我想,大礼的篆刻就跟他的名字一樣,总是有礼有节,给人感觉很亲和。我想字如其人,艺也如其人。
李强作为东北大汉,几十年在北京一直围绕书法、篆刻和艺术没日没夜地耕耘和奋斗,我们看到他的书法、他的印越来越自如。在他现在的年龄段还在读博士,说明他对学问的苛求,对知识的追求,对修养的奢望一直没有停过,所以他的印这几年也是突飞猛进的。
李晖很年轻的时候就看到了天才的表现,而且非常独特。对于刻印的人和书法不同,我们看书法往往看年龄,往老了看,往大了看,但看印不同,很多年轻印人我觉得刻得非常精彩,他们可以把自己的艺术追求达到极致,达到无人超越,我想李晖就是属于这样的。李晖很多年做了别的事情,我们曾经担心他回不来了,但这两年突然杀了个回马枪,而且表现得依然还是像过去一样充满活力,对艺术的敏感一点没有减弱。当然艺术生命是不能中断的,所以,我用最高的要求和标准来期待他。
今天这个展览虽然不大,但水平很高、很经典,而且这个(沙龙展)以雅集形式更亲近。没有排场,没有奢华开幕式,大家都是自由地在展厅、在作品之间,按照各自的审美去理解去面对。我希望,篆刻就是一把刀,他们以后更加勤奋,更加有力量,更加具有现代意识,通过他们的努力,把中国篆刻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境界和高度。
“这个展览虽然不大,但水平很高、很经典,而且这个沙龙展以雅集形式呈现更亲近。没有排场,没有奢华开幕式,大家都是自由的在展厅、在作品之间,按照各自的审美去理解、去面对。”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曾来德先生饶有兴致地观展后对媒体说。
现场展出的大江东专属印谱纸钤印作品,精心装裱后混搭陈列,与展柜中或朴拙、或隽永的原印遥相呼应,相近的审美取向、根植于胸的狂放不羁,因个性的不同、经历的差异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曾翔的放浪形骸“不做他人左右的我”,蔡大礼的不激不厉“溪山在窗”,李强的妙然妙染“大块假我以文章”,李晖的蓦然回首“放下”,一字排开却一眼即可辨认出作品出自哪位艺术家之手。曾翔、蔡大礼、李强、李晖四位小刀会核心成员同时出刀,将曾经名噪一时、至今仍被篆刻界津津乐道的“小刀会”,以“大江东”的磅礴气势再次推到幕前。
“或许,每个人的心里其实早构建下了一个自己的小刀世界,是承继昔日风采,还是顺其自然消散,时间本身可能会给出最好的答案。“小刀会”不可能走失在春风秋雨里,它早已如鸟儿飞过天空,在艺术的大千世界里,留下挥之不去的痕迹。”80后作家、书法家、出版人施晗如是说。
大江东去,27年弹指一挥间,淘尽浮世铅华,初心不改,沉淀的是立志于传统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探索精神;大江东去未去,浮生掠过壮志未酬,不变的是对印学的严谨钻研,对技法的孜孜追求;大江东去将去,摒弃方寸羁绊,驰骋于浩渺碧波、璀璨星空,“波翻浪涌竞争先”。石开先生为四位艺术家现场即兴篆刻的多面印作品“大江东”印花欣然题跋“看诸公刻印心生欢喜”,是肯定,亦是鞭策。
曾翔表示,本次展览上的作品,是从四十多方印作中精心挑选出的八方。我们秉承“小刀会”过去的理念,互相挑作品,互相审查,互相批评。我们四个人的参展作品都是经过四人投票,如果作品有一票反对,那这个作品就不能展出,还有的作品感觉差那么一点,就要拿回去重刻。这是我们小刀会一直坚持的批判精神。
蔡大礼介绍说,“小刀会”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篆刻界的一个传奇,由十人左右当时最活跃、最富活力的年轻的篆刻艺术家组成的雅集性质的团体,在全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在篆刻界“小刀会”一度成为一种印风,成为当时北方的写意抒情篆刻艺术的代表。2000年小刀会在中国美术馆办过一场大型的展览,在学术研讨会上,崔志强先生(著名书法篆刻家)说,以往有人说小刀会的这些艺术家风格比较雷同,接近,现在看他们完全不一样,他们都很独,独到,独特。他们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艺术观念,艺术风格和艺术发展方向。若干年之后,大家艺术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年轻时候的意气,激情的东西过去之后,大家的思考会越来越多,每个人都产生了各自的艺术面貌,本次展览就是小刀会中的四位成员若干年之后艺术变化的呈现。
李强说,这次展览虽然展示的作品不多,但是我认为反映了这个时代写意篆刻的风格。我觉得小刀会在这个时代存在的最大的意义是:在这个注重精整,甚至注重卖相的篆刻环境下,我们依然坚守自我,坚守个性,坚守锋芒,坚守一种大气。有个朋友说得很好,小刀会引领了上一个时代,她必将引领下一个时代。
李晖现场接受采访时介绍说,本次展览作品是专门为大江东专门创作的作品,每人十二方印,总共是四十八方印,集中了我们最新创作手法,是我们最新的一种思想意念的表现。
施晗:“小刀会”重出江湖,往事并不如烟
自1991年成立“小刀会”,二十七年,十二个成员,出了四期报纸,办了一个展览,仅此而已。但是,它却足足引起了一个时代的关注,超越了他们个体所想,形成了具有鲜明痕迹的“小刀会现象”。那个时代,他们不懂得宣传,也没有社会强加的任何枷锁,甚至组织机构都没有设会长、秘书長等等任何职务。只因个体的忠诚和优秀,使得他们更加专业、更加执着、更加向往、更加迷恋。
就是在那样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小刀会”成员以其独有的气质与“以义相合”的精神,拨弄着艺术界的琴弦,成为了印学界的弄潮儿。这一切在石开先生写的《直击小刀会》、徐正濂先生写的《小刀会英雄榜》里,已经真真实实地凸显了出来;从“以‘小刀会’命名篆刻组织,这似乎就意味着该组织非等闲之辈……”
直到二十七年后的今天,当他们其中的四位代表,曾翔、蔡大礼、李强、李晖在北京的朗禾空间以“大江东”的名字再次合展出现时,人们依然更愿承认这是“小刀会”的重出江湖。然而,世事总非眼见那么简单明了,在蔡大礼、李强、李晖三人看来的重聚,而在曾翔的心里,他却认为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刀会”展览,仅仅是参与的四个成员曾经在“小刀会”真实开心的存在过……听到这话,不免让人有几分惆怅落寞,亦如他自己在展览现场,说着说着,眼圈已红。或许,每个人的心里其实早构建下了一个自己的小刀世界,是承继昔日风采,还是顺其自然消散,时间本身可能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事实上“小刀会”不可能走失在春风秋雨里,它早已如鸟儿飞过天空,在艺术的大千世界里,留下挥之不去的痕迹。
蔡大礼:“大江东”缘起
某天,在北京理工大学的陶艺工作室,我们几个人同席创作,一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仿佛瞬间穿越27年的时空,重新燃起了当年兴酣走刀的激情,我们就是那样结识的。 记得小刀会有篇专题中,引用朱子的话“朋友,以义合者”开篇,所谓气同则从,声比则应,这种志同道合的状态,抛却功利与私心,一切源于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回想那个时代我们拥有的,不仅是风华正茂,还有勇敢、纯粹和无所顾忌。
亲历了异军突起、激情奋进的十年,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小刀会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个具有独立思考、个性鲜明的群体,走向成熟期后势必产生艺术观念与方向的分野,个别专家已从2000年小刀会十年篆刻展敏锐地捕捉到这样的信息……这情形好像一棵树,只有分孽枝叶才能长得高大,艺术终归是一条孤独的路。
当机缘把我们重新聚在一起,那一天我们才真正成熟,从此我们拥有了更大的星空,“朋友,以义合者”可以无声地蜕变为“君子和而不同”,珍惜过往,走向明天,就是这个展览的初心所在。
石开:看诸公刻印心生欢喜
20年前,我居住在南方,当初对小刀会就仰慕不已,恨自己不生在北方,我要是生活在北方就自然而然是小刀会中人。
我的篆刻分三个时期,年轻时期是学我的先生,很逼真地模仿我的先生怎么刻的;中年阶段是学古、学秦汉,具体是在秦的字的当中混刻些汉印的文字;到北京以后算是后期,我实际是学大家,比如学曾翔的、学在座的朋友,我都是暗地里学,非常认真地学,但我的学习方式是我不露痕迹,有时大家看不出来。我后来发现,王镛先生也有这个“毛病”,他也是很认真地看当代人的。当代人的一些写字、篆刻、绘画我都在学,所以,当代人给我的印象非常的深。民国的、清代的一些书法家都有一个同样的毛病,就是学当代的人他们耻于说,都是说越古越好。大概我们也得了这个毛病,没有很直坦心胸说我是学了谁,但其实都是在切磋。学时人也要有基础,要懂传统,说江湖点就是传统中有什么把戏要尽量明白,然后在当代人中就能发现更好的方式,所以当代这些朋友其实各个都是我的老师。
恕我直言,曾翔兄这次提供的作品不是他最精彩的,他曾经刻过非常精彩的,比如说邵岩那个朱文印,刻得多好,好到简直是超过古印,非常非常之好。特别是粗边细文,表现得淋漓尽致,细文他能刻到那么虚,粗狂得又腾挪有度,不得了。但这次有种应酬的感觉,但应酬我想也对,因为他的人生有种嬉皮观点,他不愿意把艺术做得那么认真,我们都格局太小,他是可以喊叫的。大家要是知道美国嬉皮士那种哲学,套在他身上,就知道曾翔是有哲学体系的,他是有哲学理念来指导他艺术路程的,所以,我知道不用劝他坚持什么,这是自己的小格局。曾翔是一种完全开放的,跟世界行为艺术接轨的一种行为,非常了不得。
蔡大礼这个“老先生”原来很拘谨的一个人,他的刻法表达方式是比较严谨的,这十来年可能受同伴的影响,突然也开放了。这个开放可能对他有冲击,但一个人完全要改变性格是很难的事情,所以他转变过程中可能有些夹生的味道。但这个夹生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他就是追求这个夹生有何不可,这个夹生代表着思考的过程。哪一天也许我们自己太程式化了反而不好,应该学学这种“夹生”。
李强篆书写得非常的好,他只要把自己的篆书刻在印章里面来,他就非常的棒,但他始终没有把自己篆书的造诣点滴不漏地刻到石头上来。
李晖还保持着齐白石的那种本色,格局是没有变化的,但是,他不大运用齐白石的刀法。
诚惶诚恐,我跟四位都是平辈人,现在突然把我当作贵宾似的,我心里大不平衡。
曾來德:篆刻是中国式的当代艺术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两种东西特别让人兴奋,第一是一支毛笔、一张纸;第二是一把刀一块石头。这样两种特殊的、普通的工具和材料,却诞生了几千年不衰不灭的中国审美,就是书法和篆刻。书法和篆刻看起来是两大门类,实际上密不可分。篆刻家首先是书法家,没有书法的功底,篆刻也不会有生命力。但是,篆刻毕竟是篆刻,篆刻除了我们通常认为的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之外,换个角度,站在当代人、现代人,或是站在西方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篆刻是最当代的、最现代的、中国式的当代艺术。方寸之间包罗万象,印虽然很小,但他里面的气象、气势,它的人文修养、它的精神趣味,这些都深深的坐落在印里面。
这就是过去我们北京小刀会其中的四位先生举办的,而这四位先生正是当代篆刻界的佼佼者、代表人物,每个人风格迥异,他们在篆刻的技法上、形式上、风格上,或用篆刻的方式来传播中国艺术、文化之门上,都属于代表人物。我本身对篆刻是外行,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对他们四位充满敬意。
曾翔是个极具个性化,很率真、很坦诚、也很豪放的艺术家,他的书法篆刻我觉得都与众不同。他曾经大喊大叫地写字,他也可以大喊大叫地刻印,但是,无论他怎么喊、怎么叫,他都把他的东西注入到了书法和篆刻中去。他并不是形式上的,他的艺术充分地吸取了这种状态,对书法和篆刻形成注入式的影响,所以我觉得曾翔的书法和印也许很多人读不懂,读不懂不是曾翔的问题,只要他的探索、他的创新,只要他在寻找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美。 蔡大礼是一位艺术、学养和学术并举的书法篆刻家。他的篆刻温文尔雅,充满文采文气,不激不厉,感觉很亲近、很人文。我想,大礼的篆刻就跟他的名字一樣,总是有礼有节,给人感觉很亲和。我想字如其人,艺也如其人。
李强作为东北大汉,几十年在北京一直围绕书法、篆刻和艺术没日没夜地耕耘和奋斗,我们看到他的书法、他的印越来越自如。在他现在的年龄段还在读博士,说明他对学问的苛求,对知识的追求,对修养的奢望一直没有停过,所以他的印这几年也是突飞猛进的。
李晖很年轻的时候就看到了天才的表现,而且非常独特。对于刻印的人和书法不同,我们看书法往往看年龄,往老了看,往大了看,但看印不同,很多年轻印人我觉得刻得非常精彩,他们可以把自己的艺术追求达到极致,达到无人超越,我想李晖就是属于这样的。李晖很多年做了别的事情,我们曾经担心他回不来了,但这两年突然杀了个回马枪,而且表现得依然还是像过去一样充满活力,对艺术的敏感一点没有减弱。当然艺术生命是不能中断的,所以,我用最高的要求和标准来期待他。
今天这个展览虽然不大,但水平很高、很经典,而且这个(沙龙展)以雅集形式更亲近。没有排场,没有奢华开幕式,大家都是自由地在展厅、在作品之间,按照各自的审美去理解去面对。我希望,篆刻就是一把刀,他们以后更加勤奋,更加有力量,更加具有现代意识,通过他们的努力,把中国篆刻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境界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