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觉得,与人辩论就是针锋相对地打倒对方。事实上,辩论并不是要打倒别人,而是要使人信服。真正的辩论高手,不会锋芒毕露,反而会用一些柔软的方式说服对方。
皖南事变后,刘少奇受命担任新四军政委。那时候新四军军部刚刚重建,工作很多,刘少奇生活十分简朴,就穿着一双补丁缀补丁的布鞋,东奔西走,没几天布鞋就“狮子大开口”,露出了脚趾头。大家都劝他换一双,他也不肯。军长陈毅看到了这种情况,拿着一双新布鞋给他,但是他还是不肯换。陈毅微笑着说:“我以军长的身份命令你,赶快换一双新鞋。”刘少奇也微笑着说:“你是军长,我是政委,现在战士们生活这么苦,我们要同甘共苦。你当军长,开口就是命令,做思想政治工作一点耐心都没有,我要反抗!”两人同时大笑了起来。
陈毅的“命令”,是出于一种善意和关心。刘少奇如果针锋相对地反驳,就辜负了这种善意。于是,他用开玩笑的方式表达自己要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观点,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这场“论辩”。生活中,不要总是板着脸跟别人理论,用开玩笑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蕴藏在笑声中,用善意替代锋芒,既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融洽双方关系,一举两得。
酈生向刘邦提建议,让刘邦封六国的后代为王,并说等各国复兴之后,一定会帮助刘邦一起攻打项羽。刘邦认可了这种观点,并说给张良听。张良听后,对刘邦说道:“我请求您允许我借用您面前的筷子为大王筹划一下形势。”刘邦允许后,张良开始进言,大意是:六国后人只会跟着强大的人,你的兵力比项羽强大吗?就算封了六国的后人,他们会服你吗?再者说,你手下的很多人,背井离乡跟着你打天下,无非是为了得到封赏,你把土地都分封给了六国的后代,拿什么来封赏你手下的人呢?他们还会跟着你吗?一番话说完,刘邦恍然大悟。
张良要反驳刘邦的观点,他同样不是针锋相对地直接提出异议,而是先请求“为大王筹划一下形势”,一句话便将自己的反驳变成了一种建议。一个是针锋相对的反驳,一个是耐心分析形势提建议,哪个更容易让人接受?我们辩论的目的不是让别人哑口无言,而是让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观点,用提建议这种更柔软的方式表达反驳的意见,岂不是更好?
有位企业家的儿子大学毕业便想创业,企业家知道儿子才智平庸,便要求他安心到自己的公司上班。儿子上了几年班后,对企业家抱怨:“我一个同学,公司都快上市了。当年要不是你非逼着我在公司上班,说不定我现在也已经成功了!”企业家问道:“一个人开车,是在城市的马路上开得快,还是在崎岖的山路上开得快?”儿子说:“当然是在马路上啊。”企业家说:“你在公司上班,就相当于在马路上开车,没有任何障碍;自己创业,相当于在山路上开车,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坎坷。在马路上尚且开不快,到了山路上怎么办?没有人比父亲更希望自己的儿子成长,你认真在公司工作,锻炼能力。等你成了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我会放你高飞的!”儿子听了赞同地点点头。
锋芒毕露的辩论,目的是否定别人,证明自己是对的。但是谁愿意被否定呢?就像这位企业家,如果直接反驳儿子:“让你去创业,现在早就赔死了!”会打击儿子的自信,伤害儿子的情感。他把反驳变成了点醒,用开车的类比,告诉儿子必须先有本事,才可能创业成功。一番话非常委婉,而且给儿子留下了无限的希望,扭转了儿子的认识。
善辩者无锋。能用锋利的言辞将自己的观点传达出去,攻击辩敌,这只是辩论的初级阶段。真正的辩论高手,懂得藏起锋芒,用更容易让别人接受的方式将观点送到对方的心里。
(摘自《演讲与口才》)
把反驳变成玩笑
皖南事变后,刘少奇受命担任新四军政委。那时候新四军军部刚刚重建,工作很多,刘少奇生活十分简朴,就穿着一双补丁缀补丁的布鞋,东奔西走,没几天布鞋就“狮子大开口”,露出了脚趾头。大家都劝他换一双,他也不肯。军长陈毅看到了这种情况,拿着一双新布鞋给他,但是他还是不肯换。陈毅微笑着说:“我以军长的身份命令你,赶快换一双新鞋。”刘少奇也微笑着说:“你是军长,我是政委,现在战士们生活这么苦,我们要同甘共苦。你当军长,开口就是命令,做思想政治工作一点耐心都没有,我要反抗!”两人同时大笑了起来。
陈毅的“命令”,是出于一种善意和关心。刘少奇如果针锋相对地反驳,就辜负了这种善意。于是,他用开玩笑的方式表达自己要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观点,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这场“论辩”。生活中,不要总是板着脸跟别人理论,用开玩笑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蕴藏在笑声中,用善意替代锋芒,既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融洽双方关系,一举两得。
把反驳变成建议
酈生向刘邦提建议,让刘邦封六国的后代为王,并说等各国复兴之后,一定会帮助刘邦一起攻打项羽。刘邦认可了这种观点,并说给张良听。张良听后,对刘邦说道:“我请求您允许我借用您面前的筷子为大王筹划一下形势。”刘邦允许后,张良开始进言,大意是:六国后人只会跟着强大的人,你的兵力比项羽强大吗?就算封了六国的后人,他们会服你吗?再者说,你手下的很多人,背井离乡跟着你打天下,无非是为了得到封赏,你把土地都分封给了六国的后代,拿什么来封赏你手下的人呢?他们还会跟着你吗?一番话说完,刘邦恍然大悟。
张良要反驳刘邦的观点,他同样不是针锋相对地直接提出异议,而是先请求“为大王筹划一下形势”,一句话便将自己的反驳变成了一种建议。一个是针锋相对的反驳,一个是耐心分析形势提建议,哪个更容易让人接受?我们辩论的目的不是让别人哑口无言,而是让别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观点,用提建议这种更柔软的方式表达反驳的意见,岂不是更好?
把反驳变成点醒
有位企业家的儿子大学毕业便想创业,企业家知道儿子才智平庸,便要求他安心到自己的公司上班。儿子上了几年班后,对企业家抱怨:“我一个同学,公司都快上市了。当年要不是你非逼着我在公司上班,说不定我现在也已经成功了!”企业家问道:“一个人开车,是在城市的马路上开得快,还是在崎岖的山路上开得快?”儿子说:“当然是在马路上啊。”企业家说:“你在公司上班,就相当于在马路上开车,没有任何障碍;自己创业,相当于在山路上开车,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坎坷。在马路上尚且开不快,到了山路上怎么办?没有人比父亲更希望自己的儿子成长,你认真在公司工作,锻炼能力。等你成了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我会放你高飞的!”儿子听了赞同地点点头。
锋芒毕露的辩论,目的是否定别人,证明自己是对的。但是谁愿意被否定呢?就像这位企业家,如果直接反驳儿子:“让你去创业,现在早就赔死了!”会打击儿子的自信,伤害儿子的情感。他把反驳变成了点醒,用开车的类比,告诉儿子必须先有本事,才可能创业成功。一番话非常委婉,而且给儿子留下了无限的希望,扭转了儿子的认识。
善辩者无锋。能用锋利的言辞将自己的观点传达出去,攻击辩敌,这只是辩论的初级阶段。真正的辩论高手,懂得藏起锋芒,用更容易让别人接受的方式将观点送到对方的心里。
(摘自《演讲与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