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他们是中国名村,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涌现的典型。他们是如何成功的,而其成功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带着这些读者关心的问题;本刊记者走进了这些中国名村……同时,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新农村建设有不同的模式,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从小渔村到中国第一蛇村
说起养蛇,浙江省德清县子思桥的每个村民都能说上一段蛇经。村民杨纺荣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养蛇,他说,一开始自己担心市场变幻,只是小打小闹地饲养母蛇。多养多富、笑搞小富,看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从捕蛇转向养蛇赚钱,2000年。杨纺荣越来越不满足自己的“小打小闹”,下了狠心扩大饲养量,在原来的数量上翻了一番。2007年6月,杨纺荣叉通过村委帮忙,利用贷款和积蓄到金华、上海等地收购母蛇。关注小蛇行情变化的杨纺荣向记者道出了他的“小九九”:“现在,小蛇卖出的价钱只有1块6毛5分一条,等到1块8毛时再卖出全部的小蛇,几个月的辛苦日子,赚上2万元应该没有问题。”
于思桥村负责人杨根妹说。子思桥村通过20年的发展,如今,170户。人家有150户从事养蛇,800多人的村庄饲养着300多万条蛇。她说,20年前的子思桥村还是个渔村,村民苦活累活不愿干,宁可在家闲着。村民间常发生口舌纠纷。现在村民整天围着蛇转。做得多的是蛇活、说得多的是蛇经,村里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村民修路、建桥,为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了。杨根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年来全村共出产幼蛇7000多万条,创产值1.3亿多元,直接给村民带来利润5000多万元,大多数村民每年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好的有十多万。她说,目前村里正打算规划土地成立设施完善的饲养基地,并成立蛇文化馆,带动当地的旅游和餐饮业,形成多条腿走路。让子思桥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感言:产业强村
“一村一品”在发展生产方面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因为抓好一个品种,可以富裕一方农民:做好一个产业,可以振兴一方经济。在此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就可以通过产业的发展,增强村庄的经济实力,逐步实现产业强村的目标。通过分析新市镇子思桥村蛇产业,我们可以看出,“一村一品”不仅搞活了区域经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成为加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动力。
进顺村的小康家园
在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的省份,江西南昌东郊的进顺村显得格外突兀。那里的村民住着花园洋房,过着“个个有股份,人人有保险。月月有薪水,年年有分红”的无忧生活。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命根子。进顺村愉恰是一个没有耕地的村庄,如今却成了江西首富村。记者近日慕名探访了这个著名的村庄。
进顺村原是个以种菜为主的贫困村。要说它的发家史,绕不开位于南昌市中心的鄱阳湖酒店。这是一座完全由农民投资的三星级酒店。进顺村的发展,就是由这座大酒店开始的。
1984年,年仅26岁的罗玉英当选村委主任,她作出一个大胆决定,关闭了4个村办企业,转让部分土地,集中村里资金。在南昌黄金地段建设都阳湖大酒店,迈出了发展三产的第一步。随后,组建了江西惟一的旅游企业集团。
1998年,罗玉英又作出一个更大胆的决策。把该村位于城区的12亩土地盘活。以一亩60万元的价格转让,又用1亩8万元的价格买了另外一块地。这样进顺村用12亩地置换了40亩土地,还多了300多万元用于建设进顺工业园。2002年该村又用同样的手法建设了昌东都阳湖工业园。
2003年,富裕起来的进顺村投资8000万在邻村土地上建设了面积8万平方米的“小康家周”,村委会也迁到此,成为中国农村罕见的将村委会和村子建在邻村的村庄。
如今,进顺村已是一个拥有3座宾馆酒店、2个工业区、5个市场的首富村,2006年,全村财政收入达20.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9547元,不少村民因此产生了小富即安的思想。对此,罗玉英提出了当时农民闻所未闻的“股份合作制”,让村民持有集体的股份。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进顺村将村办企业集团评估的8593万元折合成总股份8000万股,其中45%按不同比例配置给每一位村民,另外55%的股份为集体所有。
农民、村民、股民、员工、老板……如今的进顺村村民,每个人都有几个不同的身份。他们谈起股份合作、资本运营、产权明晰等新鲜的词汇,也如当年他们谈起自家种植的萝卜、白菜一样朗朗上口。
感言:工业企业富村
进顺村是以当地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_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乡村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是工业企业与乡村融为一体、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沪让亿元第一村
地处上海西南市郊结合部的闵行区九星河村,在新世纪一跃上升到上海市综合实力百强村的第10位。而在6年前,这里还是经济收入名列闵行区七宝镇倒数第二的穷村。
转折的关键出现在1994年。那一年,成立了九星实业有限公司,直接与市场对话,发展本村经济。6年后,九星1.5平方公里土地上,已是街道纵横交错,商场井井有条。商品琳琅满目,25公里水泥路、6座公路桥,白天车水马龙、晚上霓虹灯明。
上海九星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恩福认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九星经济发展的关键。6年前,九星村存在“企业大锅饭,体制不完善,管理松懈,村企关系不明”四种病根,吴恩福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的想法,独创了“合作形式,租赁性质,独资管理”的新模式及“外三户,内工业”的新思路。随即,村两委班子制定并打响了建立批发市场的战役。在“三场一路”(即农贸市场、停车场、禽畜场、虹莘路商业街)首次战役一举成功的基础上,先后建成了一、二区五金市场和三区食品干货市场。3年后,又建成了以建材装潢商品为主体,兼营五金、干货、陶瓷、茶叶、电器、油漆、灯饰、不锈钢、防盗门、名贵木材等商品的综合性商业物流中心,九星河村也因此步入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如今的九星河村,农民的就业、收入、生活等利益得到了足够的保证。该村实行养老退休制,村民退休每月兑现养老金325元。每年村里发给农民的各种补贴、实物达四五百万元,户均还有共享利润10D0多元。村里每年花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上的资金约1500万元。
感言:市场兴村
丸星河村通过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进而形成以当地农村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最终形成商贸发达、乡村繁荣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农村中的奇迹
花周村。地处浙江中部的金华东阳市南马镇。20世纪70年代的花同村是一个出了名的穷山村,1978年,花园村年人均收入仅为87元,要想村里变富,就要创新思想、走新路子。村支部书记邵钦祥清楚地认识到花园村,必须走企业路线。于是,他就与另外两人分别投入500元,开了家小型蜡烛厂。几经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花园村经济状况有了极大改观,一跃成为浙中山地乡镇企业的龙头之一。当时的乡镇企业虽然说“船小好掉头”,但是却有着各自为战的缺点。为了使花园村经济更上一层楼,邵钦祥以8家村办企业为骨干,联合46户企业,在1991年7月组建了村级工业公司,和村政结合为一体,开创了“村企合一,共同富裕”的崭新模式。因此,村里经济便扶摇直上,1993年7月15日,集科、工、农、贸为一体的浙江花园集团公司成立,1994年成为省级集团,1995年成为国家级集团。随着花园集团的不断壮大,花园村名声大扬,在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之后,邵钦祥并未就此满足,他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1995年又带领着花园村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并于1996年,与国家最高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走上了高科技发展之路。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花园村还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在村里办起了幼儿园、职业技校、党校,还成立秧歌队、腰鼓队、篮球队,并经常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村里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将村庄建设和生态环境统一起来。
感言:高科技兴村
带着恋恋不舍之情,我们结束了短暂的花园之旅,但是。花园村以高科技兴特的传奇却还在继续。据了解,花园村不仅将继续在村民的生活小区中全面推行绿化保洁制度,而且决定投入巨资配备先进设施,提高村里的垃圾和污水的日处理能力,为企业和村庄未采发展之路做好后备工作。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促使着花园村民继续奋斗在新农村建设中。
本刊记者 范蕾蕾
从小渔村到中国第一蛇村
说起养蛇,浙江省德清县子思桥的每个村民都能说上一段蛇经。村民杨纺荣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养蛇,他说,一开始自己担心市场变幻,只是小打小闹地饲养母蛇。多养多富、笑搞小富,看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从捕蛇转向养蛇赚钱,2000年。杨纺荣越来越不满足自己的“小打小闹”,下了狠心扩大饲养量,在原来的数量上翻了一番。2007年6月,杨纺荣叉通过村委帮忙,利用贷款和积蓄到金华、上海等地收购母蛇。关注小蛇行情变化的杨纺荣向记者道出了他的“小九九”:“现在,小蛇卖出的价钱只有1块6毛5分一条,等到1块8毛时再卖出全部的小蛇,几个月的辛苦日子,赚上2万元应该没有问题。”
于思桥村负责人杨根妹说。子思桥村通过20年的发展,如今,170户。人家有150户从事养蛇,800多人的村庄饲养着300多万条蛇。她说,20年前的子思桥村还是个渔村,村民苦活累活不愿干,宁可在家闲着。村民间常发生口舌纠纷。现在村民整天围着蛇转。做得多的是蛇活、说得多的是蛇经,村里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村民修路、建桥,为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了。杨根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年来全村共出产幼蛇7000多万条,创产值1.3亿多元,直接给村民带来利润5000多万元,大多数村民每年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好的有十多万。她说,目前村里正打算规划土地成立设施完善的饲养基地,并成立蛇文化馆,带动当地的旅游和餐饮业,形成多条腿走路。让子思桥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感言:产业强村
“一村一品”在发展生产方面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因为抓好一个品种,可以富裕一方农民:做好一个产业,可以振兴一方经济。在此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就可以通过产业的发展,增强村庄的经济实力,逐步实现产业强村的目标。通过分析新市镇子思桥村蛇产业,我们可以看出,“一村一品”不仅搞活了区域经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成为加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动力。
进顺村的小康家园
在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的省份,江西南昌东郊的进顺村显得格外突兀。那里的村民住着花园洋房,过着“个个有股份,人人有保险。月月有薪水,年年有分红”的无忧生活。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命根子。进顺村愉恰是一个没有耕地的村庄,如今却成了江西首富村。记者近日慕名探访了这个著名的村庄。
进顺村原是个以种菜为主的贫困村。要说它的发家史,绕不开位于南昌市中心的鄱阳湖酒店。这是一座完全由农民投资的三星级酒店。进顺村的发展,就是由这座大酒店开始的。
1984年,年仅26岁的罗玉英当选村委主任,她作出一个大胆决定,关闭了4个村办企业,转让部分土地,集中村里资金。在南昌黄金地段建设都阳湖大酒店,迈出了发展三产的第一步。随后,组建了江西惟一的旅游企业集团。
1998年,罗玉英又作出一个更大胆的决策。把该村位于城区的12亩土地盘活。以一亩60万元的价格转让,又用1亩8万元的价格买了另外一块地。这样进顺村用12亩地置换了40亩土地,还多了300多万元用于建设进顺工业园。2002年该村又用同样的手法建设了昌东都阳湖工业园。
2003年,富裕起来的进顺村投资8000万在邻村土地上建设了面积8万平方米的“小康家周”,村委会也迁到此,成为中国农村罕见的将村委会和村子建在邻村的村庄。
如今,进顺村已是一个拥有3座宾馆酒店、2个工业区、5个市场的首富村,2006年,全村财政收入达20.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9547元,不少村民因此产生了小富即安的思想。对此,罗玉英提出了当时农民闻所未闻的“股份合作制”,让村民持有集体的股份。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进顺村将村办企业集团评估的8593万元折合成总股份8000万股,其中45%按不同比例配置给每一位村民,另外55%的股份为集体所有。
农民、村民、股民、员工、老板……如今的进顺村村民,每个人都有几个不同的身份。他们谈起股份合作、资本运营、产权明晰等新鲜的词汇,也如当年他们谈起自家种植的萝卜、白菜一样朗朗上口。
感言:工业企业富村
进顺村是以当地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_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乡村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是工业企业与乡村融为一体、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沪让亿元第一村
地处上海西南市郊结合部的闵行区九星河村,在新世纪一跃上升到上海市综合实力百强村的第10位。而在6年前,这里还是经济收入名列闵行区七宝镇倒数第二的穷村。
转折的关键出现在1994年。那一年,成立了九星实业有限公司,直接与市场对话,发展本村经济。6年后,九星1.5平方公里土地上,已是街道纵横交错,商场井井有条。商品琳琅满目,25公里水泥路、6座公路桥,白天车水马龙、晚上霓虹灯明。
上海九星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恩福认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九星经济发展的关键。6年前,九星村存在“企业大锅饭,体制不完善,管理松懈,村企关系不明”四种病根,吴恩福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的想法,独创了“合作形式,租赁性质,独资管理”的新模式及“外三户,内工业”的新思路。随即,村两委班子制定并打响了建立批发市场的战役。在“三场一路”(即农贸市场、停车场、禽畜场、虹莘路商业街)首次战役一举成功的基础上,先后建成了一、二区五金市场和三区食品干货市场。3年后,又建成了以建材装潢商品为主体,兼营五金、干货、陶瓷、茶叶、电器、油漆、灯饰、不锈钢、防盗门、名贵木材等商品的综合性商业物流中心,九星河村也因此步入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如今的九星河村,农民的就业、收入、生活等利益得到了足够的保证。该村实行养老退休制,村民退休每月兑现养老金325元。每年村里发给农民的各种补贴、实物达四五百万元,户均还有共享利润10D0多元。村里每年花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上的资金约1500万元。
感言:市场兴村
丸星河村通过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进而形成以当地农村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最终形成商贸发达、乡村繁荣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农村中的奇迹
花周村。地处浙江中部的金华东阳市南马镇。20世纪70年代的花同村是一个出了名的穷山村,1978年,花园村年人均收入仅为87元,要想村里变富,就要创新思想、走新路子。村支部书记邵钦祥清楚地认识到花园村,必须走企业路线。于是,他就与另外两人分别投入500元,开了家小型蜡烛厂。几经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花园村经济状况有了极大改观,一跃成为浙中山地乡镇企业的龙头之一。当时的乡镇企业虽然说“船小好掉头”,但是却有着各自为战的缺点。为了使花园村经济更上一层楼,邵钦祥以8家村办企业为骨干,联合46户企业,在1991年7月组建了村级工业公司,和村政结合为一体,开创了“村企合一,共同富裕”的崭新模式。因此,村里经济便扶摇直上,1993年7月15日,集科、工、农、贸为一体的浙江花园集团公司成立,1994年成为省级集团,1995年成为国家级集团。随着花园集团的不断壮大,花园村名声大扬,在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之后,邵钦祥并未就此满足,他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1995年又带领着花园村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并于1996年,与国家最高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走上了高科技发展之路。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花园村还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在村里办起了幼儿园、职业技校、党校,还成立秧歌队、腰鼓队、篮球队,并经常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村里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将村庄建设和生态环境统一起来。
感言:高科技兴村
带着恋恋不舍之情,我们结束了短暂的花园之旅,但是。花园村以高科技兴特的传奇却还在继续。据了解,花园村不仅将继续在村民的生活小区中全面推行绿化保洁制度,而且决定投入巨资配备先进设施,提高村里的垃圾和污水的日处理能力,为企业和村庄未采发展之路做好后备工作。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促使着花园村民继续奋斗在新农村建设中。
本刊记者 范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