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设计基础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敏感度,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设计基础教学的深入探索研究,回归到观察表现的根本中来,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课程设计方法。
关键词:观察对象;自然形态;視角
最近十来年,有关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改革的消息屡见不鲜,文字汇报,成果展示如火如荼。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大家开始关注到如何更好地教学这件实事上面。
在担任设计基础教研室负责人的这些年里,经过几轮的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我们最终将设计基础课程转移到“观察与表现”这个核心板块中来,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重点学习观察与掌握形态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应用视觉观察语言进行有目的创造,并注重对造型基础的体验及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视觉审美、分析能力,着重于形式美感的培养。
一、为什么先要学会观察对象?
在《观察与表现》的课程的设计中,我们首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会观察这个大命题?从近现代的优秀大师作品中不难看出,无论是环境艺术还是平面视觉艺术,服装设计及其他优秀设计中,他们的创作来源皆来自于我们熟悉的自然界,着重于对自然形态的提取与表现,既然自然物象是近现代设计的研究重点,我们有必要从生活中寻找出那些司空见怪的对象,将他们进行逐个角度的分析,有针对性地重新观察,当我们在练习中逐渐树立了正确的观察思维与观察方法后,逐步从中发现事物美的特征,从中寻找出形式美的法则与构图形式。
今天的现代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反映客观世界,更是创造物质世界,同时也表现了精神世界。我们学习的设计,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造型”---------即创造形象。造型是没有具象、抽象、意象之分的,不仅仅是形象的摹写,也不只是规律的抽象与写生变化,而是我们相关的训练,由高考前的写实造型训练向专业学习转换,从而进入艺术与设计的学习状态。
你能表达什么,关键在于你能看见什么。对于一个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满足于再现客观自然形态是远远不够的,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词语如:消逝,童年,过往,空间等词语。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词语,选择其中一个进行联想思考,通过调研分析推导出选择的观察对象,对该对象进行重新观察与认识。老师将构图的知识与形式美法则的知识进行讲解后,学生即开始运用多种观察方式对其进行表现。在对开大小白卡纸上,进行前期观察思考的过程分析呈现,呈现的方式可以包括头脑风暴的清晰的导向图、多种角度的摄影表现、手绘表现、有着美观版式的贴图表现、文字阐述等形式,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学会将自己观察到的对象合理地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地去了解和观察自己将要表达的对象,变被动为主动,为下一阶段的表现做好准备。
二、如何表现?
视觉表现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对于刚刚上大学的学生,从静态的平面的视觉表现是非常合适的一种表现方式。
表现之一:形态解析。
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莫罗说:“我既不相信我能摸到的东西,也不相信我能看到的东西,我只相信我看不到和摸不到的东西。”他的话指出了现代艺术的信条和方向:艺术是一种情绪上的东西,是内在精神的表现,而非肉眼观察到的自然。在大量西方现代设计大师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常常不是以理智或客观的观察为基础,而是超越外表的直觉的内在力量和想象。
在课程设计上,延续之前学习的观察内容,将所观察的对象进行解析,重新打散,再进行构成。在解析之前,有必要对自然形态进行一定的结构分析。如选择核桃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形态进行解析,不难发现在核桃的形态结构中,整体及局部形态中都有其特定的结构特征。形态的结构形式有时是单元形的重复,有时又是多个单元形的重复组合。形态的构造特征能够在外形上体现得十分明确,并能够显示出具体的形状和体积。我们将其这些体量结构与支架结构转移到纸面中,将其手绘出来,进行具体画面的分析表达,同时,将这些分析表达重新整合成一个崭新的构形象。
表现之二:多种材料技法表现。
在人类客观形态审美的意象中,除了造型因素外,材料与机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因素。材料运用始于20世纪初,主要运用于现代绘画创作中,随着设计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材料的不断发现,材料逐渐成为现代设计艺术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
西方现代艺术可以把它称为新艺术的实验。其中材料的使用发展最为明显。材料在设计教学与艺术领域有其重要的共通性:如对自然事物的敏感性,超越物象外表的想象。可以断定,材料表现课程在当今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可发展空间很大,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课题进行研究能产生艺术审美的体验。
在课程设计中,学生可自行选择生活中的物品,如灯泡,吉他,啤酒瓶,咖啡杯等,进行多种技法尝试的创意表现,在表现的过程中,以体现该物品的特征属性为主。通过对材料的寻找,再设计,想象力的发挥,构成画面,学生对于应用视觉观察语言进行有目的创造,并注重对造型基础与色彩感觉的体验及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视觉审美、设计分析和创新能力,着重于形式美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形态的观察与表现》课程基本的教学要求,在于通过初步建立重新观察的方式与意识,培养学生运用形式美法则对画面构图的训练,建立审美秩序感和构图意识,掌握素描解析、重构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和表现物体内外结构特征的规律,并用正确的构成形式进行全新主题创作,使学生从原来的客观再现的单向思维转化到理性的、创造性的思维上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应用表达,为设计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英>E.H.贡布里希著《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1).
[2]<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
[3]刘晓陶《艺术中的自然》,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7).
[4]乐建敏《设计素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7).
关键词:观察对象;自然形态;視角
最近十来年,有关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改革的消息屡见不鲜,文字汇报,成果展示如火如荼。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大家开始关注到如何更好地教学这件实事上面。
在担任设计基础教研室负责人的这些年里,经过几轮的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我们最终将设计基础课程转移到“观察与表现”这个核心板块中来,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重点学习观察与掌握形态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应用视觉观察语言进行有目的创造,并注重对造型基础的体验及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视觉审美、分析能力,着重于形式美感的培养。
一、为什么先要学会观察对象?
在《观察与表现》的课程的设计中,我们首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会观察这个大命题?从近现代的优秀大师作品中不难看出,无论是环境艺术还是平面视觉艺术,服装设计及其他优秀设计中,他们的创作来源皆来自于我们熟悉的自然界,着重于对自然形态的提取与表现,既然自然物象是近现代设计的研究重点,我们有必要从生活中寻找出那些司空见怪的对象,将他们进行逐个角度的分析,有针对性地重新观察,当我们在练习中逐渐树立了正确的观察思维与观察方法后,逐步从中发现事物美的特征,从中寻找出形式美的法则与构图形式。
今天的现代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反映客观世界,更是创造物质世界,同时也表现了精神世界。我们学习的设计,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造型”---------即创造形象。造型是没有具象、抽象、意象之分的,不仅仅是形象的摹写,也不只是规律的抽象与写生变化,而是我们相关的训练,由高考前的写实造型训练向专业学习转换,从而进入艺术与设计的学习状态。
你能表达什么,关键在于你能看见什么。对于一个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满足于再现客观自然形态是远远不够的,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词语如:消逝,童年,过往,空间等词语。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词语,选择其中一个进行联想思考,通过调研分析推导出选择的观察对象,对该对象进行重新观察与认识。老师将构图的知识与形式美法则的知识进行讲解后,学生即开始运用多种观察方式对其进行表现。在对开大小白卡纸上,进行前期观察思考的过程分析呈现,呈现的方式可以包括头脑风暴的清晰的导向图、多种角度的摄影表现、手绘表现、有着美观版式的贴图表现、文字阐述等形式,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学会将自己观察到的对象合理地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地去了解和观察自己将要表达的对象,变被动为主动,为下一阶段的表现做好准备。
二、如何表现?
视觉表现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对于刚刚上大学的学生,从静态的平面的视觉表现是非常合适的一种表现方式。
表现之一:形态解析。
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莫罗说:“我既不相信我能摸到的东西,也不相信我能看到的东西,我只相信我看不到和摸不到的东西。”他的话指出了现代艺术的信条和方向:艺术是一种情绪上的东西,是内在精神的表现,而非肉眼观察到的自然。在大量西方现代设计大师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常常不是以理智或客观的观察为基础,而是超越外表的直觉的内在力量和想象。
在课程设计上,延续之前学习的观察内容,将所观察的对象进行解析,重新打散,再进行构成。在解析之前,有必要对自然形态进行一定的结构分析。如选择核桃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形态进行解析,不难发现在核桃的形态结构中,整体及局部形态中都有其特定的结构特征。形态的结构形式有时是单元形的重复,有时又是多个单元形的重复组合。形态的构造特征能够在外形上体现得十分明确,并能够显示出具体的形状和体积。我们将其这些体量结构与支架结构转移到纸面中,将其手绘出来,进行具体画面的分析表达,同时,将这些分析表达重新整合成一个崭新的构形象。
表现之二:多种材料技法表现。
在人类客观形态审美的意象中,除了造型因素外,材料与机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因素。材料运用始于20世纪初,主要运用于现代绘画创作中,随着设计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材料的不断发现,材料逐渐成为现代设计艺术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
西方现代艺术可以把它称为新艺术的实验。其中材料的使用发展最为明显。材料在设计教学与艺术领域有其重要的共通性:如对自然事物的敏感性,超越物象外表的想象。可以断定,材料表现课程在当今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可发展空间很大,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课题进行研究能产生艺术审美的体验。
在课程设计中,学生可自行选择生活中的物品,如灯泡,吉他,啤酒瓶,咖啡杯等,进行多种技法尝试的创意表现,在表现的过程中,以体现该物品的特征属性为主。通过对材料的寻找,再设计,想象力的发挥,构成画面,学生对于应用视觉观察语言进行有目的创造,并注重对造型基础与色彩感觉的体验及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视觉审美、设计分析和创新能力,着重于形式美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形态的观察与表现》课程基本的教学要求,在于通过初步建立重新观察的方式与意识,培养学生运用形式美法则对画面构图的训练,建立审美秩序感和构图意识,掌握素描解析、重构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和表现物体内外结构特征的规律,并用正确的构成形式进行全新主题创作,使学生从原来的客观再现的单向思维转化到理性的、创造性的思维上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应用表达,为设计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英>E.H.贡布里希著《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1).
[2]<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
[3]刘晓陶《艺术中的自然》,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7).
[4]乐建敏《设计素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