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治所在固镇说考辨

来源 :邯郸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bao_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正义》在引用《括地志》对武安地理位置的记载时,误将“武安县西南五里”写成了“武安县西南五十里”,导致一些文章误将固镇遗址作为了隋唐以前武安的治所.上个世纪70年代,贺次君依据《元和郡县图志》的条载,已经对《括地志》原文进行了详细考辨.汉代时,武安治所在今武安市西南五里,唐代时,武安治所在已在今武安市区.固镇在公元222年至1073年间并不隶属于武安,更不可能作为武安治所.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后,以建筑领域为先,境外设计力量陆续在中国拓展业务并取得成功.尤其是面向产业的工业设计相关行业内,境外设计已经以不同形式深入渗透.通过对境外设计本土实践的策略进行分析,认为境外设计力量加速扩张不仅会使工业设计行业本身面临危局,还会限制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水平,甚至影响国家文化形象的梳理和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因此,无论从产业经济还是文化话语的角度考量,中国本土设计把握设计主动权都至关重要.作为一种应对,国家必须高屋建瓴地建立全面联动的政策来为本国设计营造良好环境.而在把握设计主动权的前提下,中国本土
在逆全球化现象频频出现,全球生产过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重心都在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本文综合运用叙事学、传播学、广告学相关理论,论述中国制造OBM自主品牌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诠释OBM自主品牌的广告叙事功能,及其广告话语与品牌态度塑造愿景下的广告文化本体传播语言及文化本体调性培育.通过本土传播语言深厚的文化因子应用,传递商品的优点及品牌的价值观,取得消费者心理的深层认同,帮助我国OBM自主品牌尽快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
冯小红主编的《邯郸学院藏太行山文书系列丛刊·明清文书》是关于太行山文书的一部大型资料集,共收录文书1166件、4063页面.该资料集选录文书数量多、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整理文书采用图录并举的方式,整理方法更为科学规范.在民间文书整理范式方面,该资料集在文书归户信息的提炼和文书原始信息的保存、文书图版的平整和清晰度、录文的规范和准确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示范作用.此外,该资料集公布了大量一手资料,为学界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史料.
荀子的《乐论》在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哲学等精辟论述中,提及不少先秦时期的乐器.这些乐器有的至今还在展示其光彩,有的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为丰富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史料的研究,展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魅力,促进相关学者对我国古代失传乐器进行复原或再现提供一定的启示,就荀子《乐论》中所见乐器的形制、音色、文化内涵等方面加以考.
期刊
郁风从“左翼”女画家、抗战女报人到新中国美术工作者,其职业经历、女性身份、女性创作与民国女性择业意向与职业拓展有着深层的关联.1930年代郁风初涉文化宣传工作,体现了民国知识女性择业意向上的觉醒;1940年代前后她投身革命工作,从事抗战美术宣传,反映了女性艺术从业者的现实选择及其女性表达.考察郁风于民国时期的职业足迹与女性创作,为了解20世纪中国女性艺术运动及研究进程,提供一个更为具体的视角.
“诚”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之源,自《中庸》以来就日益确立起形而上学最高本体的地位,《易传》中对“诚”的发微使其美学内涵愈加丰满,周敦颐在《通书》中明确“诚”作为本体的美学思想及牟宗三侧重从心性美学角度生发“诚体”,这些对“诚”各角度的审视使“诚”成为了儒家哲学不可跳过的美学之维.同时,“诚”有着通天命与立人极的美学作用,“诚”之美既可显露于形上之天道,又可呈现于形下之人道,并可实现中西互通、互动的凝视.追溯其美感之源,主要体现于本体与“体诚”过程的纯粹美、境界形态与人格修养的道德心性美、圆融通达的中和美以及崇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实现其侵略扩张图谋,瓦解中华民族抗战意志,彻底实现对华殖民统治,对中国各级各类教育大肆破坏,实行文化教育侵略,推行奴化教育.为此,国民政府根据形势需要对教育政策加以调整,制定战时教育方案,重组教育资源,提供特定教育服务,维持各项教育秩序.同时,注重统一民族共同意识,以及反抗日本奴化教育.其中政策的内容及实际推行确实有形式化及片面性等问题存在,但从整体而言,为延续民族教育文化历史和取得抗战胜利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能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关键在与构建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主要围绕构建教师胜任力模型和提升教学实效性两个方面展开.而基于”扎根理论\"视角构建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和优化,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仍有一些问题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武术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优秀的传统”形象所对应的现实世界确呈现出对武术的质疑、怀疑等负面现象,将武术引入时代的困境之中,甚至影响了文化的传承;为了理清这一现象的因果关系,破解传统武术的文化之困,研究以胡潇《文化现象学》为理论支撑,应用其观点和方法,从哲学视角,以人为本,借助多领域的材料,从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己的文化为起点,追溯文化的本质,从传统武术历史社会中的“生”与“活”的生态土壤,探究其文化存在及发展的动能,最终反映出,现在的武术在人与社会的物质生产关系中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在社会制度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