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初中三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每一课,都有“实话实说”、“心理讲坛”、“训练策略”、“反思体验”、“活动设计”等,根据课本的设计,除心理讲坛的课题外,其余课题都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话实说”、“心理讲坛”、“训练策略”、“反思体验”、“活动”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训练,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这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精心导演,通过学生的各种表演和训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呈现很多有创造性的生动画面。如在学习《青春的雨季》一课时,通过教师分析讲解,同学们懂得,步入青春期,由于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紧张、焦虑和烦恼,学习生活的不适应,考试的失败、父母未经许可翻阅日记、老师的错怪、人际交往困难……。同学们通过热烈讨论,提出了调节和控制这些消极情绪的方法:首先“科学地认识自己,理智地把握自己”,多阅读青春期的必要知识书籍,帮助自己释疑解惑,消除心理危机。其次是以宽容、豁达、幽默、自嘲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不愉快。三是学会合理宣泄,找信任的人或知心朋友倾诉、运动“让泪水变成汗水”、或在郊外大吼一阵、或听听舒缓的音乐,或看轻松愉快的喜剧电影电视等,都可以消除和控制消极的不良情绪。这些都是同学们在学习掌握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总结的消除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
二、利用活动情境载体,促进学生增长知识
学生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课堂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让同学们玩自己亲手设计的活动方案,然后自己根据设计的活动方案,组织成小组开展活动,同学们兴趣浓厚,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如教《与父母沟通》一课时,我让同学们根据教材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各小组的十多人推举三人,根据设计的活动方案和情境,两人当“父母”一人当“孩子”,要求孩子不厌其烦地向“小爸爸小妈妈”提出各种合理要求,在“小爸爸小妈妈”忙得应付不过来的时候故意找茬,而且对小妈妈的各种教导、要求置之不理。同学扮演家长的,可以居高临下地向“孩子”说话,可命令孩子做这做那,可以在他们想看球赛时粗暴关掉电视……情景的再现,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父母的不易,通过学习和老师的小结,也使同学们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为了家庭所付出的艰辛;学会了与父母沟通的一些方法:让父母了解你,从而指导你、帮助你、支持你。
三、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微笑带进课堂。教师在课上要善于运用感官来表达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如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句话语,都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崇敬亲密之情。培根也说过: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永远的介绍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心境愉快的情况下,思维才活跃,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才能强烈。
当你对学生微笑时,能增强你的亲和力,能消除孩子们对你的防范意识,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知道,教学是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微笑就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微笑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当我们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时,当我们热爱身边的每一个学生时,我们就会认真刻苦地去学习和钻研义务知识,就会耐心细致地去观察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备好上好每一堂课。我在上初三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良好的情绪,幽默豁达,笑容可掬,感染着每一名同学,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到心理健康知识。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课堂。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必须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获取知识,达到心理健康之目的,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的之所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发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需要好心情,从而延伸到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好心情。因此,我们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学习的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初中三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每一课,都有“实话实说”、“心理讲坛”、“训练策略”、“反思体验”、“活动设计”等,根据课本的设计,除心理讲坛的课题外,其余课题都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话实说”、“心理讲坛”、“训练策略”、“反思体验”、“活动”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训练,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这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精心导演,通过学生的各种表演和训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呈现很多有创造性的生动画面。如在学习《青春的雨季》一课时,通过教师分析讲解,同学们懂得,步入青春期,由于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紧张、焦虑和烦恼,学习生活的不适应,考试的失败、父母未经许可翻阅日记、老师的错怪、人际交往困难……。同学们通过热烈讨论,提出了调节和控制这些消极情绪的方法:首先“科学地认识自己,理智地把握自己”,多阅读青春期的必要知识书籍,帮助自己释疑解惑,消除心理危机。其次是以宽容、豁达、幽默、自嘲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不愉快。三是学会合理宣泄,找信任的人或知心朋友倾诉、运动“让泪水变成汗水”、或在郊外大吼一阵、或听听舒缓的音乐,或看轻松愉快的喜剧电影电视等,都可以消除和控制消极的不良情绪。这些都是同学们在学习掌握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总结的消除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
二、利用活动情境载体,促进学生增长知识
学生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课堂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让同学们玩自己亲手设计的活动方案,然后自己根据设计的活动方案,组织成小组开展活动,同学们兴趣浓厚,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如教《与父母沟通》一课时,我让同学们根据教材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各小组的十多人推举三人,根据设计的活动方案和情境,两人当“父母”一人当“孩子”,要求孩子不厌其烦地向“小爸爸小妈妈”提出各种合理要求,在“小爸爸小妈妈”忙得应付不过来的时候故意找茬,而且对小妈妈的各种教导、要求置之不理。同学扮演家长的,可以居高临下地向“孩子”说话,可命令孩子做这做那,可以在他们想看球赛时粗暴关掉电视……情景的再现,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父母的不易,通过学习和老师的小结,也使同学们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为了家庭所付出的艰辛;学会了与父母沟通的一些方法:让父母了解你,从而指导你、帮助你、支持你。
三、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微笑带进课堂。教师在课上要善于运用感官来表达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如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句话语,都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崇敬亲密之情。培根也说过: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永远的介绍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心境愉快的情况下,思维才活跃,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才能强烈。
当你对学生微笑时,能增强你的亲和力,能消除孩子们对你的防范意识,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知道,教学是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微笑就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微笑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当我们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时,当我们热爱身边的每一个学生时,我们就会认真刻苦地去学习和钻研义务知识,就会耐心细致地去观察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备好上好每一堂课。我在上初三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良好的情绪,幽默豁达,笑容可掬,感染着每一名同学,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到心理健康知识。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课堂。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必须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获取知识,达到心理健康之目的,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的之所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发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需要好心情,从而延伸到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好心情。因此,我们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学习的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