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选取教育政策执行的滞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在认识到教育政策决策滞后的前提下,从人性理论角度讨论对教育政策执行阶段的滞后问题如何消解究,以解决教育政策执行滞后所带来的思想上的困惑和行为上的迷茫。
【关键词】人性理论;教育政策;滞后;消解
一、合理认识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价值
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具有其自身的价值实现需求,教育政策推进时必须考虑到教育政策执行主体自身价值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满足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需求,这种需求既包括物质的,更包括精神的。对待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必须关注其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而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关注其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靠物质能够满足的,必须在制度设计上,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而对于组织层面的教育政策执行主体来说,教育政策设计必须能够满足作为群体利益的组织的需求,在政策上区分对待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的教育政策执行主体,使之能够在整体上获得尊重和满足感,从而达到其对于教育政策内容认可,与教育政策制定主体在教育政策目标上达成一致。
二、提升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力以及明确权责范围
有效的教育政策执行力是以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有效能动性为前提的,提升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力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第一,创造较好的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工作环境。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上级机关应当积极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创设舒心的工作环境,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第二,提升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自身修养。教育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对教育政策的认知度,而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对于教育政策的认知度又是优质高效的政策执行力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被赋予一定的权威,代表教育政策制定主体推进教育政策的执行,由于教育政策内容的普遍性和教育政策执行环境的特殊性,教育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的矛盾,使得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在“规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被赋予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是教育政策执行主体作为行政机关而被赋予的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在制度框架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的权力。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必须保持价值取向的客观性,保证价值中立才能保证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否则,当教育政策执行主体与教育政策制定主体之间价值取向发生异化时,就会发生教育政策执行滞后问题。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是政策有效执行的所有问题的前提。在教育政策执行主体自由裁量权的基础上,必须强调权责一致,使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在负有权力的同时也必须清楚自身肩负的责任,以防止权利使用的泛滥。
三、促进教育政策制定主体与执行主体的有效互动
第一,教育政策制定主体需要积极主动地对教育政策内容、要求、目标等进行解读和阐释,包括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和教育政策制定主体对于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和解读等等。而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应当积极主动地向教育政策制定主体索取教育政策的相关信息,以使自身行为更具可操作性,这样更能丰富其对教育政策内容的理解,使政策解读更有针对性。第二,教育政策制定主体和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应当就教育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交流,教育政策制定主体需要了解设计出来的教育政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运行状况,教育政策制定主体应根据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反馈的信息决定对于教育政策是继续、调整还是停止,或者对于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方式提出修订意见。教育政策执行主体也应当针对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的具体情况主动向教育政策制定主体进行信息的反馈,并根据教育政策制定主体的新的指令,调整自身行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教育政策执行滞后问题由于人性限制,每个教育政策执行主体与教育政策制定主体在利益和价值上会有一种博弈。正是由于教育政策执行主体自身具有这种复杂性,所以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会由于这种博弈而产生行动的滞后,影响教育政策的常态执行。人性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不但需要通过组织和制度来规约人的行为,还需要关注教育政策目标群体的切身需求,以提升教育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可度,使得教育政策执行滞后问题得到消解。
参考文献
[1]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6~181,34~35
[2]章建石,张康华.教育政策的时间延滞效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6):59~62
[3]李江源.教育政策失真的因素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16~23
[4]杨润勇.教育政策调整的必要性与实施途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4):90~94
[5]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0
[6]胡春梅.教育政策执行概念的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1):45~46
【关键词】人性理论;教育政策;滞后;消解
一、合理认识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价值
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具有其自身的价值实现需求,教育政策推进时必须考虑到教育政策执行主体自身价值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满足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需求,这种需求既包括物质的,更包括精神的。对待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必须关注其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而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关注其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靠物质能够满足的,必须在制度设计上,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而对于组织层面的教育政策执行主体来说,教育政策设计必须能够满足作为群体利益的组织的需求,在政策上区分对待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的教育政策执行主体,使之能够在整体上获得尊重和满足感,从而达到其对于教育政策内容认可,与教育政策制定主体在教育政策目标上达成一致。
二、提升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力以及明确权责范围
有效的教育政策执行力是以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有效能动性为前提的,提升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力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第一,创造较好的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工作环境。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上级机关应当积极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创设舒心的工作环境,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第二,提升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自身修养。教育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对教育政策的认知度,而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对于教育政策的认知度又是优质高效的政策执行力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被赋予一定的权威,代表教育政策制定主体推进教育政策的执行,由于教育政策内容的普遍性和教育政策执行环境的特殊性,教育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的矛盾,使得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在“规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被赋予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是教育政策执行主体作为行政机关而被赋予的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在制度框架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的权力。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必须保持价值取向的客观性,保证价值中立才能保证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否则,当教育政策执行主体与教育政策制定主体之间价值取向发生异化时,就会发生教育政策执行滞后问题。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是政策有效执行的所有问题的前提。在教育政策执行主体自由裁量权的基础上,必须强调权责一致,使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在负有权力的同时也必须清楚自身肩负的责任,以防止权利使用的泛滥。
三、促进教育政策制定主体与执行主体的有效互动
第一,教育政策制定主体需要积极主动地对教育政策内容、要求、目标等进行解读和阐释,包括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和教育政策制定主体对于教育政策问题的认定和解读等等。而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应当积极主动地向教育政策制定主体索取教育政策的相关信息,以使自身行为更具可操作性,这样更能丰富其对教育政策内容的理解,使政策解读更有针对性。第二,教育政策制定主体和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应当就教育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交流,教育政策制定主体需要了解设计出来的教育政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运行状况,教育政策制定主体应根据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反馈的信息决定对于教育政策是继续、调整还是停止,或者对于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方式提出修订意见。教育政策执行主体也应当针对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的具体情况主动向教育政策制定主体进行信息的反馈,并根据教育政策制定主体的新的指令,调整自身行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教育政策执行滞后问题由于人性限制,每个教育政策执行主体与教育政策制定主体在利益和价值上会有一种博弈。正是由于教育政策执行主体自身具有这种复杂性,所以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会由于这种博弈而产生行动的滞后,影响教育政策的常态执行。人性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不但需要通过组织和制度来规约人的行为,还需要关注教育政策目标群体的切身需求,以提升教育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可度,使得教育政策执行滞后问题得到消解。
参考文献
[1]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6~181,34~35
[2]章建石,张康华.教育政策的时间延滞效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6):59~62
[3]李江源.教育政策失真的因素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1):16~23
[4]杨润勇.教育政策调整的必要性与实施途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4):90~94
[5]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0
[6]胡春梅.教育政策执行概念的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