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的转化初探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tkj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教育不好学生的老师。”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正确认识每一个学生,善于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就能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经多年研究指出:“除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与百分之二、三的低能儿童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与动机方面并无多大的差别。”大量事实证明,只要有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与条件,世界上大多数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伟大科学家牛顿、爱迪生上小学时由于成绩不好,老师认为他们“顽劣不化”、“难以教育”;爱因斯坦五岁时还不能开口说话,十岁时被老师责骂为“笨头笨脑的孩子”。正是这些被定为“无可救药”的后进生,由于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均成了世界上极负盛名的伟大科学家。如何转化后进生,是众多家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感到头痛的事情。笔者从事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
  
  每一位儿童由于社会、家庭及所生活的环境不同,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自然有先有后,有快有慢,这是符合事物变化规律的,不能以同一标准衡量。假如教师总是对他们漠然视之,轻视、歧视他们,必将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与教师、同学格格不入,认为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从而自暴自弃,不可避免地出现恶性循环,这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前途。反之,如果学校领导、老师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长善救失,正确加以引导,真诚地关心、爱护、理解他们,并在集体中发挥他们的特长,那么“差生”不一定差,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加深,他们会逐步自我完善,也会以和其他学生同等的心态对待自己、发展自己。特别是步入社会后,会逐步成熟起来,同样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来。
  
  二、用爱心鼓起后进生的上进心
  
  “后进生”被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压制着,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逆反心理。这就需要用爱心去滋润他们干枯的心田,鼓起他们的上进心。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他们“后进”的原因,与他们多谈心、交朋友,在学习、生活、思想上耐心关照,时刻发现并发扬他们的优点,使其满足被他人理解、尊重和爱的需求。如此,与后进生们关系和谐,自然会得到他们同样的回报。如:在邓家铺中心小学支教时,我遇到这样一位学生,平时少言寡语,上课“老老实实”,是个“乖”孩子,可是他的成绩却总在40分左右。为了找到他学习落后的原因,我与他一起散步,一起玩球。言谈中,他向我敞开了心扉:他因家中困难,家长多次要他退学,在家帮助做事,所以背上思想包袱,对学习毫无兴趣。为了帮助他放下包袱,我三次家访,最后做通了家长思想工作,使他安心学习了。我又加紧给他补课,帮助他改进学习方法,他进步很快,期末语文91分,数学86分。
  
  三、帮助后进生提高学习效率
  
  引起后进生自卑,与集体、他人格格不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在才智、能力方面得不到家长、老师、同学的认可与赞赏。我认为后进生之所以“后进”,除了少数是学习不认真外,多数是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在转化后进生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实践证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就会愈好。很多后进生习惯于被动地、机械地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而教师急于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没有注意去改变他们的这种状态,仍旧进行传统的传授教育,这样既不利于素质的培养,也难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让学生主动地学。其次,教师应由“说教者”变成帮助者,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后进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肯定与认同,存在很重的自卑心理。我们必须看到他们的长处,去发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多鼓励、多肯定,实施分层教学,多给他们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扬起前进的风帆。
  
  五、帮助后进生掌握学习与思考的方法
  
  后进生多数思维能力薄弱,习惯于机械记忆。这就要求教师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与思考的方法。我常用的做法是:1、指导阅读:2、揭示思维过程,指出思考的途径。有一位学生思维能力很差,我经常帮助他思考问题,每次作业都要他说出思考过程,训练他的思维能力,后来提高很快。
  
  六、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在心理上会减少许多刚开始做事的阻力。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我常采取一些必要的强制措施,培养他们坚持到底的毅力,逐步使他们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认真做作业的习惯、按时复习的习惯、解题细心的习惯等等。
  由于我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后进生的转化有了显著的成效。我在邓家铺中心小学支教时所教的一个班,仅一年的时间,后进生就由原来的38%下降到7%,有68%的后进生跃入了先进行列,其余也达到了中等水平。
  (作者单位:422400 湖南省武冈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目的要培养学生敢思、敢为的创新勇气,不怕挫折的创新意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深刻的感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建立备课新模式    创新教育应当建立“备课——说课——评课”一体化的备课模式,规范备课活动,提高备课
期刊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一、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
期刊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对于人的品德与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我们的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例如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当今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竞争十分激烈,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交际日益频繁,因此,人们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小学是一个人的启蒙时期,也正是培养一个人口语交际能力的奠基阶段,小学教师除了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口语教学外,还需为广大学生寻找广阔的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素质教育之核心。中国要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基础教育必须高瞻远瞩、固本强基。而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是靠创造性教育来培养的。我认为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指导阅读创新,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满堂灌”、“满堂讲”,
期刊
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本文主要探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化学课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化学知识的任务,还有对学生进行思维教育的任务。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发掘了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德育素材,在化学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国内的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人才出现,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面对中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交往和掌握知识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在实践中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事。  【关键词】心理素质 常规教育 自信心 激励    新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不仅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综合实力的竞争,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一个班级带得好与差,与班主任有着重要的关系。笔者认为,具体抓好一个班,班主任是关键,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班主任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教师的劳动对象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一个孩子入学后,大部分时间是和老师一起度过的。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即使是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头,都对学生产生特殊的教育意义。  正在成长的
期刊
当前教育战线正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笔者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必须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是指智能之外又同智能活动效益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任何智力的有效发展都离不开非智力因素,任何智力活动都是在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下才得以进行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高涨与低落、情
期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五育之中,德育为先。几年来,我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狠抓德育工作,于是出现了千人涌动、平静祥和的大好局面。大家深知“安全大于一切,生命重于上天”。今天,虽然大局看好,但问题学生的偶尔释放却成为校园的亮点。对此领导担心,老师忧心,一有风吹草动就浑身紧张,目光如炬,时时小心,事事谨慎,随时监控其一举一动,丝毫不得马虎。这不禁使人想起近期的一则骇人报道,题目是“中国学生哪里出了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