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名学生一到学校就头晕、呕吐;另有一名三年级的孩子进了课堂就心慌、焦虑,数次昏倒,不得不断断续续请假,耽误了学业。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患上了症状类似、被心理学专家称为心理障碍性疾病。这类症状需要我们对心理性疾病的产生与表现有充分认识,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心理障碍性疾病的含义与表现
心理障碍性疾病是指在某种特定处境或与人交往时个体产生强烈恐惧感,采用主动回避方式来解除焦虑不安,患者明知恐惧不对,但又无法控制,为此,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心理障碍性疾病是儿童发育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心理性疾病,是一种特殊型的恐怖症状,在小学生中非常普遍,病儿对上学有强烈的焦虑感,经过主观努力或客观施加各种压力,仍无法改善孩子的情绪。其症状不仅表现为对上学产生强烈的厌烦、抵制情绪,还会出现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躯体上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如腹痛、头痛、头昏、胸痛、发颤、心悸、恶心、肢体不适等。有的病儿遇强烈刺激,如训斥、打骂等非常体罚,还会出现暂时性休克;有的还可能情绪失控,做出极端之举。他们的发病阶段因人而异,有的发生在新学期开学之初,经一段时间的适应后逐渐消除;有的则是上学时重,放学或放假时减轻或消失。
一般来说,6岁、11岁和14—15岁是发病的高峰年龄段,据调查,少年儿童中此病的发病率为12.97%,其中以原因不明的主诉最多。患儿中老实、顷从、情绪不稳定性格的孩子居多,多发生于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或独生子女、过分依赖父母的孩子和夫妻感情破裂家庭的子女。此外,过分重视孩子轻微的躯体疾病也有可能诱发本病。
二、心理障碍性疾病的病因
心理障碍性疾病不只是儿童自身的问题,而且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从患儿本身来说有些孩子恐惧感特别重,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成天陷于恐怖之中,无法自拔,同时伴有焦虑反应和强迫症状,明显地干扰了儿童的正常行为;有的则神经系统脆弱,过于敏感,或具有其他生理上的缺陷。从家长方面来说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其一,对孩子娇生惯养,养成了孩子感情脆弱、缺乏毅力、爱面子等性格弱点,一旦遇到挫折就无法应对,缺乏自信,畏难情绪严重,消极逃避;其二,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苛求孩子考高分,忽视劳逸结合,用不科学的方法迫使孩子放弃所有兴趣去学习,使学生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压力,逐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从学校方面而言,片面追求升學率、布置作业太多、考试过严、老师缺乏同情心也是诱发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心理障碍性疾病的治疗
心理障碍性疾病的矫正与治疗,通常可采以下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
1,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和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示范作用,不能怕这怕那,承诺孩子的约定一定要兑现,让孩子理解治疗的目的。
2.倾听述说。教师要倾听学生的诉说,特别是他童年经历的诉说,挖掘童年或早期埋在心中的非理性思维,寻找恐惧心理的形成原因和分离性焦虑成因。
3.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教师或家长要想改变学生的焦虑状态,必须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疏导他的非理性认识和错误的观点,帮助他认识到:只有去学校好好学习,才能获得社会适应能力,将来从更高层次上去保护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现在的担心是多余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去学校上学,才能掌握全面本领。
4.调整学校的环境,延长在校的时间,逐步脱敏。当他到学校时,为了克服恐惧心理,教师可有意识地延长他的在校时间,让他参加一定集体活动,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互爱,比家庭、父母的爱更有意义
5.在矫治的诸多方法之中,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和学校的配合将起到积极的效果。首先要了解父母背景情况、行为方式等,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四、心理障碍性疾病支招
心理专家提醒说,如不对恐惧学校的孩子及时疏导治疗,孩子耽误学习不说,还会渐渐形成自信心不足、遇到问题逃避、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人际交往中总是防御戒备等具有明显缺陷的性格特点,将危害其一生。治疗心理障碍性疾病,心理专家提出了如下4个办法。
一是支持性心理疗法。对患儿加以疏导、鼓励,耐心地询问患儿的担心与焦虑,向他做出解释和指导,设法改善环境条件(如换一个教学环境)。
二是家庭治疗法。改变过于溺爱孩子的教育方式,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感情交流,对于家长本身心理存在问题的追根溯源,父母同治。
三是系统脱敏疗法。家长和学校积极配合,有计划地使孩子减轻对学校的障碍心理,开始的时候,每天让孩子在学校的时间短一点,之后逐渐延长。在治疗过程中,老师同学要多关心、支持、鼓励孩子,不过由于这些孩子一般都比较敏感,所以要注意掌握好度。
四是暴露疗法。孩子害怕去学校,偏偏采取一切办法强制他留在学校,日久没有指望了,他也会慢慢调整好心态。这种办法特别适用于刚上学不久的小朋友,具有强刺激性,但要注意配套的安全措施。
一、心理障碍性疾病的含义与表现
心理障碍性疾病是指在某种特定处境或与人交往时个体产生强烈恐惧感,采用主动回避方式来解除焦虑不安,患者明知恐惧不对,但又无法控制,为此,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心理障碍性疾病是儿童发育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心理性疾病,是一种特殊型的恐怖症状,在小学生中非常普遍,病儿对上学有强烈的焦虑感,经过主观努力或客观施加各种压力,仍无法改善孩子的情绪。其症状不仅表现为对上学产生强烈的厌烦、抵制情绪,还会出现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躯体上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如腹痛、头痛、头昏、胸痛、发颤、心悸、恶心、肢体不适等。有的病儿遇强烈刺激,如训斥、打骂等非常体罚,还会出现暂时性休克;有的还可能情绪失控,做出极端之举。他们的发病阶段因人而异,有的发生在新学期开学之初,经一段时间的适应后逐渐消除;有的则是上学时重,放学或放假时减轻或消失。
一般来说,6岁、11岁和14—15岁是发病的高峰年龄段,据调查,少年儿童中此病的发病率为12.97%,其中以原因不明的主诉最多。患儿中老实、顷从、情绪不稳定性格的孩子居多,多发生于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或独生子女、过分依赖父母的孩子和夫妻感情破裂家庭的子女。此外,过分重视孩子轻微的躯体疾病也有可能诱发本病。
二、心理障碍性疾病的病因
心理障碍性疾病不只是儿童自身的问题,而且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从患儿本身来说有些孩子恐惧感特别重,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成天陷于恐怖之中,无法自拔,同时伴有焦虑反应和强迫症状,明显地干扰了儿童的正常行为;有的则神经系统脆弱,过于敏感,或具有其他生理上的缺陷。从家长方面来说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其一,对孩子娇生惯养,养成了孩子感情脆弱、缺乏毅力、爱面子等性格弱点,一旦遇到挫折就无法应对,缺乏自信,畏难情绪严重,消极逃避;其二,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苛求孩子考高分,忽视劳逸结合,用不科学的方法迫使孩子放弃所有兴趣去学习,使学生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压力,逐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从学校方面而言,片面追求升學率、布置作业太多、考试过严、老师缺乏同情心也是诱发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心理障碍性疾病的治疗
心理障碍性疾病的矫正与治疗,通常可采以下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
1,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和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示范作用,不能怕这怕那,承诺孩子的约定一定要兑现,让孩子理解治疗的目的。
2.倾听述说。教师要倾听学生的诉说,特别是他童年经历的诉说,挖掘童年或早期埋在心中的非理性思维,寻找恐惧心理的形成原因和分离性焦虑成因。
3.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教师或家长要想改变学生的焦虑状态,必须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疏导他的非理性认识和错误的观点,帮助他认识到:只有去学校好好学习,才能获得社会适应能力,将来从更高层次上去保护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现在的担心是多余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去学校上学,才能掌握全面本领。
4.调整学校的环境,延长在校的时间,逐步脱敏。当他到学校时,为了克服恐惧心理,教师可有意识地延长他的在校时间,让他参加一定集体活动,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互爱,比家庭、父母的爱更有意义
5.在矫治的诸多方法之中,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和学校的配合将起到积极的效果。首先要了解父母背景情况、行为方式等,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四、心理障碍性疾病支招
心理专家提醒说,如不对恐惧学校的孩子及时疏导治疗,孩子耽误学习不说,还会渐渐形成自信心不足、遇到问题逃避、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人际交往中总是防御戒备等具有明显缺陷的性格特点,将危害其一生。治疗心理障碍性疾病,心理专家提出了如下4个办法。
一是支持性心理疗法。对患儿加以疏导、鼓励,耐心地询问患儿的担心与焦虑,向他做出解释和指导,设法改善环境条件(如换一个教学环境)。
二是家庭治疗法。改变过于溺爱孩子的教育方式,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感情交流,对于家长本身心理存在问题的追根溯源,父母同治。
三是系统脱敏疗法。家长和学校积极配合,有计划地使孩子减轻对学校的障碍心理,开始的时候,每天让孩子在学校的时间短一点,之后逐渐延长。在治疗过程中,老师同学要多关心、支持、鼓励孩子,不过由于这些孩子一般都比较敏感,所以要注意掌握好度。
四是暴露疗法。孩子害怕去学校,偏偏采取一切办法强制他留在学校,日久没有指望了,他也会慢慢调整好心态。这种办法特别适用于刚上学不久的小朋友,具有强刺激性,但要注意配套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