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总结了生姜在主要发育阶段的有机丰产栽培技术,以期指导姜农生产达到30t/hm2以上的目标产量。
关键词 生姜 有机 丰产 栽培技术
一、姜田选择和目标产量及施肥量
生产有机生姜应在已通过有机转换的种植区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丰富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且前2年未种过姜科作物。前茬作物为茄科、薯芋类作物及粘重涝洼地不宜作为姜田。鲜姜目标产量为30t/hm2以上,其产量结构为种植10.5万株/hm2,平均单株根茎鲜重300~500g,有机肥施用量为氮(N)345~360kg/hm2,磷(P2O5)150~195kg/hm2、钾(K2O)360~390kg/hm2。
二、主要生育阶段及栽培技术措施
1、发芽期
(1)培育壮芽。春分前后,选择晴天把姜种平铺于背风向阳平地的晒垫上,晾晒1~2d,傍晚收进室内防冻,中午避免强光直射曝晒过度,勿使种姜失水干缩。晒后置于室内堆放2~3d,下垫干草,上盖草帘,温度保持在11~16℃,促进养分分解。于室内放置一煤炉,隔一定距离在四周垫一圈草垫,选择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质地硬且无病的姜块装入编织袋内扎口,堆放于草垫上成圆桶形,外围加盖草帘保温。控制炉火使姜种温度达22~25℃,定期翻堆,使姜种受热均匀,连续约15d可生成适播幼芽。壮芽标准:芽长0.5~1.0cm,洁白、鲜亮、肥壮、顶部纯圆,芽基部突起而尚未发根。
(2)播前准备。深耕土壤20~25cm,头耙前撒生石灰粉750kg/hm2,充分耙碎,整平田面。按东西向或南北向做畦,畦面宽120cm,沟宽40cm,沟深20cm,畦长不超过15m,沟沟相通,中沟和围沟应比畦沟稍深。在畦上按行距40cm开3行种植沟,深约13cm。选择位于种姜上部和外侧的姜块作种块,每块姜种应在50g以上,保留1个矮壮芽,其余芽全部抹去,用草木灰蘸伤口,置于室内1~2d后播种,约需用种块3t/hm2。
(3)播种盖肥。谷雨前后选择晴暖天气播种。按株距17cm将种块水平按入播种沟内,使姜芽与沟内土面相平,姜芽按同一方向与播种沟垂直。用火土灰22.5t/hm2盖种,再盖腐熟牛栏粪26.25t/hm2,最后覆土3~6cm,约在5月上中旬可出苗。
2、幼苗期(5月中旬至大暑左右)
幼苗期以主茎生长和发根为主,管理上应升温促根,除草遮荫保湿,主攻目标是培育健壮苗。整个苗期应搞好清沟排水,做到沟沟相通,雨停沟干。出苗后苗高10~15cm时,用腐熟猪尿水26.25t/hm2淋施蔸边作提苗肥。当杂草幼苗达4cm左右时,用稻草5.25t/hm2覆盖压草,并盖土保湿。夏至后追施壮苗肥,用腐熟猪尿水30t/hm2淋施蔸边。当姜苗生长到“三股杈”期(主茎加2个分枝),在覆盖的稻草上加盖腐熟堆肥或牛栏粪22.50t/hm2,并培土覆盖形成高垄。
3、发棵期(大暑——白露)
主攻目标是加强水肥,促使植株健壮分枝达15~25个,枝叶茂盛,防止植株脱肥早衰。7~8月正是枝叶旺盛生长期,遇旱应及时灌溉,于傍晚土温降低时灌水,深度不宜超过地下茎的高度,第2天清晨排干。立秋前后,重施发棵肥,用氨基酸有机肥(南京农大研制,含有机质43%,全N 7.6%,氨基酸态N 5.3%,P2O5 1.6%,K2O 2.4%)900kg/hm2点施于姜苗侧旁,培土深盖加高土层10~13cm,将姜行培成龟背形,不使姜块外露。约8月下旬植株群体进入封行期。
4、根茎膨大期(白露——立冬)
9月中旬后气温渐转凉和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累积,主攻目标是加强肥水管控,养根保苗,促使植株生长稳健,维持较大叶面积,促进根茎膨大,获得丰产。9月初根据植株长势,补施孙姜肥,用氨基酸有机肥225~300kg/hm2溶于50倍水淋施蔸边。生长后期最忌渍水,必须清沟沥水防渍。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方法同前)。收获嫩姜一般在秋分前后开始,采收越早产量越低,具体收获期根据加工要求而定。收鲜姜可在11月上中旬后,待地上部茎叶开始枯黄、根茎充分膨大老熟时进行。
三、病害防治
1、姜炭疽病和姜瘟病主要发生在6~8月份,发病初期可用等量式波尔多液喷施,间隔10~15d连续喷雾2~3次。姜瘟病严重时应及时挖除病株及带菌土壤,集中烧毁或深埋,并在病窝内撒250~500g生石灰,用无菌土封填。姜斑点病一般在7~8月份发生,可用石硫合剂500~800倍液喷防。
2、虫害防治
蓟马为害在5~6月份,可在姜田内放置蓝色粘板诱捕。姜螟发生在5~7月份,可用振频式杀虫灯和黄板诱杀成虫,幼虫可找到虫口剥开茎杆捕杀。小地老虎在6~7月和10~11月有2个发生盛期,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清晨人工捕捉幼虫。蚜虫为害在6~8月份,可用黄色粘板诱捕。虫害严重时可用苦参碱、茶皂素、除虫菊等植物源生物杀虫剂防治。
关键词 生姜 有机 丰产 栽培技术
一、姜田选择和目标产量及施肥量
生产有机生姜应在已通过有机转换的种植区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丰富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且前2年未种过姜科作物。前茬作物为茄科、薯芋类作物及粘重涝洼地不宜作为姜田。鲜姜目标产量为30t/hm2以上,其产量结构为种植10.5万株/hm2,平均单株根茎鲜重300~500g,有机肥施用量为氮(N)345~360kg/hm2,磷(P2O5)150~195kg/hm2、钾(K2O)360~390kg/hm2。
二、主要生育阶段及栽培技术措施
1、发芽期
(1)培育壮芽。春分前后,选择晴天把姜种平铺于背风向阳平地的晒垫上,晾晒1~2d,傍晚收进室内防冻,中午避免强光直射曝晒过度,勿使种姜失水干缩。晒后置于室内堆放2~3d,下垫干草,上盖草帘,温度保持在11~16℃,促进养分分解。于室内放置一煤炉,隔一定距离在四周垫一圈草垫,选择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质地硬且无病的姜块装入编织袋内扎口,堆放于草垫上成圆桶形,外围加盖草帘保温。控制炉火使姜种温度达22~25℃,定期翻堆,使姜种受热均匀,连续约15d可生成适播幼芽。壮芽标准:芽长0.5~1.0cm,洁白、鲜亮、肥壮、顶部纯圆,芽基部突起而尚未发根。
(2)播前准备。深耕土壤20~25cm,头耙前撒生石灰粉750kg/hm2,充分耙碎,整平田面。按东西向或南北向做畦,畦面宽120cm,沟宽40cm,沟深20cm,畦长不超过15m,沟沟相通,中沟和围沟应比畦沟稍深。在畦上按行距40cm开3行种植沟,深约13cm。选择位于种姜上部和外侧的姜块作种块,每块姜种应在50g以上,保留1个矮壮芽,其余芽全部抹去,用草木灰蘸伤口,置于室内1~2d后播种,约需用种块3t/hm2。
(3)播种盖肥。谷雨前后选择晴暖天气播种。按株距17cm将种块水平按入播种沟内,使姜芽与沟内土面相平,姜芽按同一方向与播种沟垂直。用火土灰22.5t/hm2盖种,再盖腐熟牛栏粪26.25t/hm2,最后覆土3~6cm,约在5月上中旬可出苗。
2、幼苗期(5月中旬至大暑左右)
幼苗期以主茎生长和发根为主,管理上应升温促根,除草遮荫保湿,主攻目标是培育健壮苗。整个苗期应搞好清沟排水,做到沟沟相通,雨停沟干。出苗后苗高10~15cm时,用腐熟猪尿水26.25t/hm2淋施蔸边作提苗肥。当杂草幼苗达4cm左右时,用稻草5.25t/hm2覆盖压草,并盖土保湿。夏至后追施壮苗肥,用腐熟猪尿水30t/hm2淋施蔸边。当姜苗生长到“三股杈”期(主茎加2个分枝),在覆盖的稻草上加盖腐熟堆肥或牛栏粪22.50t/hm2,并培土覆盖形成高垄。
3、发棵期(大暑——白露)
主攻目标是加强水肥,促使植株健壮分枝达15~25个,枝叶茂盛,防止植株脱肥早衰。7~8月正是枝叶旺盛生长期,遇旱应及时灌溉,于傍晚土温降低时灌水,深度不宜超过地下茎的高度,第2天清晨排干。立秋前后,重施发棵肥,用氨基酸有机肥(南京农大研制,含有机质43%,全N 7.6%,氨基酸态N 5.3%,P2O5 1.6%,K2O 2.4%)900kg/hm2点施于姜苗侧旁,培土深盖加高土层10~13cm,将姜行培成龟背形,不使姜块外露。约8月下旬植株群体进入封行期。
4、根茎膨大期(白露——立冬)
9月中旬后气温渐转凉和且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累积,主攻目标是加强肥水管控,养根保苗,促使植株生长稳健,维持较大叶面积,促进根茎膨大,获得丰产。9月初根据植株长势,补施孙姜肥,用氨基酸有机肥225~300kg/hm2溶于50倍水淋施蔸边。生长后期最忌渍水,必须清沟沥水防渍。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溉(方法同前)。收获嫩姜一般在秋分前后开始,采收越早产量越低,具体收获期根据加工要求而定。收鲜姜可在11月上中旬后,待地上部茎叶开始枯黄、根茎充分膨大老熟时进行。
三、病害防治
1、姜炭疽病和姜瘟病主要发生在6~8月份,发病初期可用等量式波尔多液喷施,间隔10~15d连续喷雾2~3次。姜瘟病严重时应及时挖除病株及带菌土壤,集中烧毁或深埋,并在病窝内撒250~500g生石灰,用无菌土封填。姜斑点病一般在7~8月份发生,可用石硫合剂500~800倍液喷防。
2、虫害防治
蓟马为害在5~6月份,可在姜田内放置蓝色粘板诱捕。姜螟发生在5~7月份,可用振频式杀虫灯和黄板诱杀成虫,幼虫可找到虫口剥开茎杆捕杀。小地老虎在6~7月和10~11月有2个发生盛期,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清晨人工捕捉幼虫。蚜虫为害在6~8月份,可用黄色粘板诱捕。虫害严重时可用苦参碱、茶皂素、除虫菊等植物源生物杀虫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