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习语文,除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外,积累非常重要。大部分学生虽然做了许多练习题,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必要的总结和积累,只会生搬硬套,没有在积累的基础上形成语文素养,若是题目稍加变化,就难以对付。
关键词:职校语文;教学效率;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54-01
一 利用投影片,激发想象
投影片直观、形象、感染力强,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如:学习《沁园春·长沙》一词,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观察画面,说出画面中有哪些景物,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局部观察,逐一说出各种事物的形态、色彩。
接着提问,让学生思考、想象:
①“独立”一词能不能换成“站立”?
②这一词体现出了怎样的境界?
③整个秋天的色调呈现出怎样的精神?
学生的兴趣很浓,极力地想象,争先恐后地发言。
最后,引导学生说出整个画面,特别强调让画面动起来,教师如同导游,把学生逐步带到一种极美的境界,从而体味出一代伟人别样的胸襟与抱负,从而进一步领会到山川之美。
二 注重外在才能的培养,塑造职校生外在美的形象
语文教学中外在才能训练,主要指口才和书法能力。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有利因素,注重学生口才和书法的训练与展示。西方社会把“舌头,金钱,电脑”称之为人类生存的“三大战略武器”,这“舌头”指的就是实际的语言交际表达能力。如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与时代主旋律相吻合的演讲比赛,是非辩论,这样做,一者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再者可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思想情感。此外,还可以利用班会、晚会和社会公益活动有意识让其主持,以培养学生临场应试、即兴演讲的口才能力。一手漂亮的硬笔书法似乎是谋职的一份丰厚的“见面礼”,有的企业面试财经人员甚至把它当作审美“第一关”。因此,强化硬笔书法的训练,对职校语文教学来说,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该郑重其事地把它摆上重要课程,或开设书法课或开展书法比赛。特别要注重平时作业,要求书写清楚、规范、工整、美观,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大力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三 改进学生的学习习惯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设计教案中要做到“五变”:一是变学生“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二是变学生“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三是变学生“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四是变学生“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五是使学生“单一向书本学”为“在体验中学”。在教学设计中,只有着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构,才有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注意知识的积累
学习语文,除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外,积累非常重要。大部分学生虽然做了许多练习题,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必要的总结和积累,只会生搬硬套,没有在积累的基础上形成语文素养,若是题目稍加变化,就难以对付。教师要改变学生这一不良习惯,在教学中,抓住典型的问题,加强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的训练,使其不断地积累解题经验。如识记汉字读音,不可畏难嫌烦,产生放弃心理。平时要日积月累,口到手到,勤查工具书(应以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为准),读准字音。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误读字摘抄本,及时记录课本中、生活中、阅读中、做题中碰到的难读字,分类分批有序地反复识记。又如《考试大纲》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用法。提醒学生注意:①依据课文,归类整理,并配以典型例句;②抓住语境,区分用法,注意总结规律;③仔细比较,分清真伪,不被假象迷惑。平时善于积累,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四 紧紧围绕育能这个中心,但是不能忽视了育德
育能,就是传授知识要点,比如传授技能、传授武艺等,都属于宏观层面上的育能。育德,就是传授做人的道理,更进一步讲,是传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或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堂在塑造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方面是无法替代的。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课教材,是经过众多教育专家、学者精心研究编纂的,系统性、知识性、针对性都很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传授给人们一种信息,一种乐观的、敢于勇敢面对人生挫折的,积极向上的信息,这样一套大餐,如果只尝“味道”,却忽视了“营养”,那就达不到编者的初衷了。因此,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智、德两者的相结合。比如,教材中有不少人物传记,他们往往是家庭条件差,通过后天努力取得伟大成就。教学内容结束后,我总要组织学生中展开大讨论,评价这个人为什么成功、有的时候甚至举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有一次,一名学生因私事偷偷翻出墙头,被保卫处查到。在班务会上,我并没有对他加以斥责,也没有让他写检查报告。而是在作文课上讲了一则小故事,就是围绕着那名学生所犯的错误,却不当众指明,并要求同学们评论,大家踊跃发言,当事者自然心中有数,从未再犯。再比如在《荷塘月色》这一课中,教师们习惯于强调辞藻和意境,我却要求学生们回忆自己是否有夜晚在某一场景的特别感受,然后再请他们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感受,与己相比较而形成情感呼应。仔细剖析作者的精神状态,用心去品味作者的心灵感触,去体会作者的纯洁品质。每天清晨,我总要在黑板上抄一段励志诗文,并和学生们一起大声朗读,说明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样的千古佳句的,请同学们感同身受。年终,我不要学生们送什么贺卡、礼物,只要求他们每人写一首诗歌,没有题目限制、没有格式限制、没有长短限制,但是主题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催人奋进的。笔者一直教导学生:你可以“智差”,但绝不可以“德弱”,而且我相信,只要坚持这样的一点一滴,学生的精神境界、处世态度肯定会发生积极的转变。
关键词:职校语文;教学效率;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54-01
一 利用投影片,激发想象
投影片直观、形象、感染力强,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如:学习《沁园春·长沙》一词,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观察画面,说出画面中有哪些景物,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局部观察,逐一说出各种事物的形态、色彩。
接着提问,让学生思考、想象:
①“独立”一词能不能换成“站立”?
②这一词体现出了怎样的境界?
③整个秋天的色调呈现出怎样的精神?
学生的兴趣很浓,极力地想象,争先恐后地发言。
最后,引导学生说出整个画面,特别强调让画面动起来,教师如同导游,把学生逐步带到一种极美的境界,从而体味出一代伟人别样的胸襟与抱负,从而进一步领会到山川之美。
二 注重外在才能的培养,塑造职校生外在美的形象
语文教学中外在才能训练,主要指口才和书法能力。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有利因素,注重学生口才和书法的训练与展示。西方社会把“舌头,金钱,电脑”称之为人类生存的“三大战略武器”,这“舌头”指的就是实际的语言交际表达能力。如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与时代主旋律相吻合的演讲比赛,是非辩论,这样做,一者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再者可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思想情感。此外,还可以利用班会、晚会和社会公益活动有意识让其主持,以培养学生临场应试、即兴演讲的口才能力。一手漂亮的硬笔书法似乎是谋职的一份丰厚的“见面礼”,有的企业面试财经人员甚至把它当作审美“第一关”。因此,强化硬笔书法的训练,对职校语文教学来说,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该郑重其事地把它摆上重要课程,或开设书法课或开展书法比赛。特别要注重平时作业,要求书写清楚、规范、工整、美观,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大力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三 改进学生的学习习惯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设计教案中要做到“五变”:一是变学生“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二是变学生“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三是变学生“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四是变学生“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五是使学生“单一向书本学”为“在体验中学”。在教学设计中,只有着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构,才有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注意知识的积累
学习语文,除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外,积累非常重要。大部分学生虽然做了许多练习题,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必要的总结和积累,只会生搬硬套,没有在积累的基础上形成语文素养,若是题目稍加变化,就难以对付。教师要改变学生这一不良习惯,在教学中,抓住典型的问题,加强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的训练,使其不断地积累解题经验。如识记汉字读音,不可畏难嫌烦,产生放弃心理。平时要日积月累,口到手到,勤查工具书(应以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为准),读准字音。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误读字摘抄本,及时记录课本中、生活中、阅读中、做题中碰到的难读字,分类分批有序地反复识记。又如《考试大纲》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用法。提醒学生注意:①依据课文,归类整理,并配以典型例句;②抓住语境,区分用法,注意总结规律;③仔细比较,分清真伪,不被假象迷惑。平时善于积累,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四 紧紧围绕育能这个中心,但是不能忽视了育德
育能,就是传授知识要点,比如传授技能、传授武艺等,都属于宏观层面上的育能。育德,就是传授做人的道理,更进一步讲,是传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或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堂在塑造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方面是无法替代的。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课教材,是经过众多教育专家、学者精心研究编纂的,系统性、知识性、针对性都很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传授给人们一种信息,一种乐观的、敢于勇敢面对人生挫折的,积极向上的信息,这样一套大餐,如果只尝“味道”,却忽视了“营养”,那就达不到编者的初衷了。因此,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智、德两者的相结合。比如,教材中有不少人物传记,他们往往是家庭条件差,通过后天努力取得伟大成就。教学内容结束后,我总要组织学生中展开大讨论,评价这个人为什么成功、有的时候甚至举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有一次,一名学生因私事偷偷翻出墙头,被保卫处查到。在班务会上,我并没有对他加以斥责,也没有让他写检查报告。而是在作文课上讲了一则小故事,就是围绕着那名学生所犯的错误,却不当众指明,并要求同学们评论,大家踊跃发言,当事者自然心中有数,从未再犯。再比如在《荷塘月色》这一课中,教师们习惯于强调辞藻和意境,我却要求学生们回忆自己是否有夜晚在某一场景的特别感受,然后再请他们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感受,与己相比较而形成情感呼应。仔细剖析作者的精神状态,用心去品味作者的心灵感触,去体会作者的纯洁品质。每天清晨,我总要在黑板上抄一段励志诗文,并和学生们一起大声朗读,说明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样的千古佳句的,请同学们感同身受。年终,我不要学生们送什么贺卡、礼物,只要求他们每人写一首诗歌,没有题目限制、没有格式限制、没有长短限制,但是主题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催人奋进的。笔者一直教导学生:你可以“智差”,但绝不可以“德弱”,而且我相信,只要坚持这样的一点一滴,学生的精神境界、处世态度肯定会发生积极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