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生活是大树,人类是小虫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qiuli86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育出叛逆之心


  写《大树小虫》,池莉花了10年。
  10年前,她开始反思过去那种喷发式的写作:“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星期,我自己都感到了惊吓,太快了,以至后来写长篇,都是不假思索地顺手写下去。我突然觉得,如此熟练地炮制小说,可能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她开始构思一种新的长篇形式,订了很多科技类的杂志,突然对量子力学产生了兴趣,读着读着,就从物理“歪曲”到了人文。她说:“其实人类社会,就像量子叠加和纠缠的状态。人和人之间,从来不存在一种单纯的关系、一种固定的模式、一种明确的走向。”
  “一只盲目的甲虫在弯曲的树枝表面爬动,它没有注意到自己爬过的轨迹其实是弯曲的,而我很幸运地注意到了。”当年爱因斯坦曾这样通俗地向小儿子解释广义相对论,池莉把这句话放在了《大树小虫》的第一页。
  在她看来,生活就是一棵大树,人类就是小虫,在奋力地生活,奋力地爬行。
  这是池莉迄今为止体量最庞大的作品:40万字,12个主要人物,3代人,两个家族,近百年的沧桑历史。她尽可能地丢掉虚字,不用“的地得”,基本都是句号。她说:“这就是我们当下真实的生活节奏。没有那么多逗号的停顿,没有那么多虚词的修饰,一个动作完成了,马上进入下一个事件。”
  “谁说语言就有一定之规?我就是要打乱,就是要重新诉说。”池莉开玩笑,说自己到了中老年又“发育”出一颗叛逆之心。

神圣的烦恼人生


  池莉的叛逆,并不像她自己所说的来得那么晚。
  她生于1957年,在一个不断发生着深刻变迁的时代中成长为——用她自己的话说——“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孩子”。父亲是干部,母亲是医生,她在机关宿舍里长大,吃着丹麦进口的全脂奶粉,享受着革命小主人的自豪。她也见识过另一种生活,来自外公外婆家,那里有母亲的旗袍和高跟鞋,有外婆存放在樟木箱里头的绣片与丝绸,有饭桌上摆着的成套细瓷餐具。
  “誰也没有真正注意我这个新孩子,无论在哪儿,无论和谁在一起,我都被孤独的感觉纠缠着。”在《写作的意义》中,池莉写道。6岁那年,她在阁楼上发现一本缺了封皮的《红楼梦》,竖版繁体字,因为读得吃力、紧张而汗流满面。大人们发现了大吃一惊,一把夺过去,他们希望她专注功课,少读课外书。
  9岁那年,“文革”开始,父亲被打倒,阅读和写作成了唯一的寄托。1975年,池莉高中毕业,下乡成为生命的第一次复苏。但每天不管回来多累,也要挑灯夜战,写一篇关于人定胜天的战斗诗篇。和农民交朋友,找老红军也找老地主聊天,回来做笔记;甚至恐怖的杀猪过程,想着今后写作可能用得上,也硬着头皮看下去……
  3年后,她拎着一只装满私人写作物的木箱进了冶金医专,又弃医从文,考进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她的写作灵感“如火山爆发”,但写来写去,始终是旧有的内核,是别人的假嗓子,是被灌输的话语。
  “脱胎换骨”的时刻,发生在写《烦恼人生》的那几天。在这部4万字的小说中,池莉写了轧钢厂工人印家厚日常生活的困窘、辛酸与纠葛,但它不仅别无选择、不可逾越,而且亦不乏一点点温情、一点点快乐。稿子给了几个刊物,要么看不上;要么得修改,昂扬一点,英雄主义一点,至少得加一个光明的尾巴。池莉坚决不改:“我反叛的就是宏大语言、假大空,我要写中国最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1987年,《烦恼人生》深锁抽屉几个月后,在《上海文学》首发,主编周介人在卷首语里写道:“一个主义开始了——新写实。”在“新写实”的麾下,池莉和她的同伴们——刘恒、刘震云、方方等步入文学前台。他们写卑微残酷的城市贫民,写围着房子、孩子、蜂窝煤打转的小职员,写买不起胃药、发不起论文的大学教授,将一幅幅困窘而丰满、琐屑而真切的市井众生图,铺展在时代的前面。

我与武汉,就像狗与狗窝


  她几乎每部作品都能热卖。《来来往往》被改编为红极一时的电视剧,《生活秀》被改编成电影、电视连续剧和话剧,女主角来双扬卖的鸭脖子,从此在神州大地流行开来……
  在她之前,很少有人关注武汉盛夏里那些地道的小市民,他们大汗淋漓地在拥挤的公用厨房做饭,在自家门口的马路上摆开竹床,喝酒、吃饭、看电视、聊天,聊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聊金日成访武汉吃汤包,掰开指头数武汉的小吃……生活平庸琐碎,却流溢出别样的光华。
  池莉喜欢观察生活,眼睛就像一个高倍摄像头,一眼扫过去,不用记录,都在脑子里了。30多年来,这个摄像头常常会从一些细微的视角记录下时代的变迁。她的人生半径基本不出武汉:“这地方江湖,清淡,散漫,任性,千人千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是一个写小说的好地方。”这些年,池莉露面很少,有点闲云野鹤的味道。她爱烧菜,把这看作生活的头等大事。
  在《盛夏之妖》里,池莉形容她与武汉的关系就像狗和狗窝:“多年来,我在这窝里扒拉,嗅嗅,转圈,睡觉,做梦和哭泣。我习惯了。我与它气场匀和了。光凭气息和声音,我就知道自己不是陌生人,于是就安心了。”
  (摘自《环球人物》,本刊有删节)(责编 悬塔塔)
其他文献
生于1995年的张丽佳,是网友在短视频里看见的“壁画师佳佳”,这位瘦小的女生让山水、草木、孔雀、敦煌九色鹿……都在水泥墙面上“活”了起来。  她的自我介绍是:“我是刮腻子的小女孩壁画师。”600多万抖音粉丝和6位数月收入,从事壁画师这个职业,让张丽佳实现经济独立。“壁画有很多美好的寓意,比如鹿代表了福禄寿,孔雀寓意着富贵吉祥。壁画传承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我希望大家在家里就能看到这种美好
每当看到孩子那红扑扑的小脸,我的心中就漾满了满足与幸福的色彩,总是安慰自己说:为了孩子的笑容,怎么累,怎么苦,我都心甘情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更是不断告诫自己和老公:多一些呵护,少用批评,杜绝惩戒。  然而,渐渐地,我越来越多地感觉到了一些无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欲求越来越多了,不合理的也与日俱增。当我弯下腰来和他说理时,他时常听不进去。  我的理智呼唤我对孩子说“不”,然而孩子更为强烈:他时
糖塑是我国传统民间塑作的一个特殊种类,主要是利用食糖可塑的特性将之制作成形。糖塑多以俗称“糖稀”的麦芽饴糖和玉米糖为原料,综合采用捏、堆、贴、剪、吹、搓、拽、按、浇、拉等制作手段和绘、染、刻、划、点、戳、印、插、缀等装饰手法完成作品的塑造。糖塑制品既可欣赏娱玩,又可直接食用。2008年,歷史悠久的天门糖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门糖塑俗称“吹糖人”,是流行于湖北省天门市一带
在甘肃省金昌市公安系统的警營大家庭里有着这样一位女警,在丈夫的眼里,她是贤惠能干的好妻子;在女儿的眼里,她是和蔼可亲的好妈妈;在公婆的眼里,她是温婉孝顺的好儿媳;在同事的眼里,她是尽职尽责的好警察……她,就是金昌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四级警长王克蕊。  面对丈夫王彦禄长期驻守雪域高原,工作繁忙,她把浓浓的思念之情化在忙碌的工作中。丈夫守护国家,她守护着小家……  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华夏大地,
市级骨干老师的复评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仔细阅读文件,才发现今年的标准与以往有所不同。说所有参评教师需要上交各级各类的获奖证书、发表文章的原件。为什么非要原件呢?我们都在猜测,心里挺纳闷。复印件难道不好吗?我向来生怕原件上交后可能丢失,再说材料多了不好整理。不过,疑惑归疑惑,最后还是按照上级精神认真执行。  慢慢地,我才知道事情的原委,说是有些评选活动中有老师造假,把别人的证书复印了上交,把
初心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也是全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东乡族女性大多精于刺绣工艺,绣品栩栩如生、配色大胆。曾经,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东乡族女性无法走出家门,刺绣虽是她们为数不多的乐趣,却没能形成经济效益。  “90后”女孩马箫箫是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舀水村为数不多的女大学生,每每回乡,看到自己曾经的玩伴早早嫁人、守着灶台和孩子、从未出过远门、毫
住在纽约曼哈顿区的琳达,即将被所供职的生化企业调往旧金山,担任分公司的财务总监。她动身前,要把住处租下。旧金山管租房的物业经纪人罗萨琳把5个选择发给琳达,5分钟以后获得回复,10分钟以后琳达把定金发来。罗萨琳很是惊讶,想不透为何琳达选得“有点蠢”。不是吗?那是最旧、租金也不便宜的“林肯大道2901号公寓507”。罗萨琳为表示替客户着想,提醒琳达,另外的两处比它好得多。琳达在脸书回复:“你有所不知,
关于爱,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表达  敬一丹和先生的情感表白带有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特点。1981年,哈尔滨的小伙儿问:“我妈问咱俩啥时结婚?”姑娘看了看日历说:“那就9月20日吧。”  敬一丹的先生是学经济学的。有一次,两个人在松花江边散步,夕阳西下,本可吟诗作对,不料他说的却是:“你看,这些沙子在这儿不是商品,如果运出去,附加了运输过程中的劳动就变成商品了。”敬一丹心说:这话怎么这么耳熟?这不是
陈薇是谁?  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第8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抗击“非典”、埃博拉、炭疽等传染病的杰出科学家,新冠肺炎疫情中的“逆行者”。在29年与病毒共舞的日子里,来自江南水乡的陈薇,成为国家级抗病毒女战神。“疫情就是军情,疫区就是战场!”2020年春天,陈薇临危受命,投身武汉。面对病毒的肆虐,陈薇带着团队果断出手,上演与病毒共舞的高光一笔。放弃高薪白领从戎 
2020年12月31日,全国妇联召开第十二届全国五好家庭暨家庭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和2020年全国最美家庭揭晓电视电话会议,金昌市永昌县河西堡镇玉河路社区林惠莲家庭荣获“2020年第二批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林惠莲是河西堡镇玉河路社区金铁家属院的一位残疾老人,现年77岁,她曾从事居委会工作十多年,离开工作岗位后,一直热心社区公益事业,她把“助人为乐”当作一种信念、一种心态,她是辖区居民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