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弥补传统能量重心定位方法的不足,综合考虑薄板结构上孔的非对称分布,创造性地提出一种基于加权能量重心定位的撞击识别方法.通过有限元模拟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而准确地对非对称、非连续薄板结构的撞击位置和撞击应力进行识别判定.研究成果可为结构撞击识别方法的改进优化提供理论支持,为工程中复杂结构的撞击监测和识别提供技术支撑.
【机 构】
: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8;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弥补传统能量重心定位方法的不足,综合考虑薄板结构上孔的非对称分布,创造性地提出一种基于加权能量重心定位的撞击识别方法.通过有限元模拟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而准确地对非对称、非连续薄板结构的撞击位置和撞击应力进行识别判定.研究成果可为结构撞击识别方法的改进优化提供理论支持,为工程中复杂结构的撞击监测和识别提供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为提升船用燃气轮机涡轮叶片的内部冷却性能,对双层壁构型中的内腔进行格子阵列化设计,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格子阵列结构和光滑结构的流动传热特性.结果表明,格子阵列中形成的有序大尺度强制纵向涡,能够在大幅强化内腔传热的同时,使外腔射流冲击获得更高的初始动量,克服横流影响,强化靶面传热,形成内外协同的强化传热能力.格子阵列能有效改善射流冲击的孔间分配,从而提高靶面传热的展向均匀性.研究结果对涡轮叶片双层冷却构型的优化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以SC单回路感应器为热源,建立船用钢板感应加热的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并对感应加热过程中钢板的涡流功率分布和升温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加热钢板过程中,感应器轴线方向上涡流生热区域的扩散和最高生热区域的转移导致主要加热区域略微偏离钢板成形的加热线;涡流生热区域向钢板厚度方向的扩散受电磁特性的影响,无法使整块钢板都直接生热;钢板上表面加热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虽然升温速度逐渐放缓,但在温度接近居里温度时会迅速上升.
基于一套三桩腿自升式平台“踩脚印”试验系统,通过设置典型工况条件,测量平台桩腿上的弯矩、水平力和平台整体的倾斜角度,研究偏心距、脚印尺寸和单、双坑因素的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桩靴周围土体不对称是引起踩坑桩腿底部弯矩的主要原因;桩腿上的最大载荷和平台整体的倾斜角度随着偏心距的增大而减小,随着脚印尺寸的增大而增大;非踩坑桩腿顶部是整个平台受力最大、最易损坏的位置,对深刻认识“踩脚印”问题和指导实际作业具有重要意义.
邮船乘客活动区域的模块种类多样、数量繁多,需寻求一种比传统方法更高效、更快速的布局设计方法.定义游客关注度、体闲需求度、模块耦合度和布置频次系数等模块特征属性,并将改进人工蜂群算法应用于乘客活动区域模块布局设计中.根据游客感性需求和邮船工程要求构建邮船乘客活动区域布局模型;将选择、交叉和变异等遗传行为融入人工蜂群算法中,用以求解布局模型;以嘉年华Vista邮船为例,验证该方法的适用性和优越性.结果 表明,该方法能实现乘客活动区域模块布局的快速设计,对未来邮船智能化布局设计具有适用性.
针对目前海上大型半潜式水秀平台强度评估缺少专业的系统解决方案这一问题,基于船级社规范,对海上大型半潜式水秀平台进行结构设计,并用Fluent软件对平台进行多工况流固双向耦合计算.最后,按海上移动平台入级规范进行强度衡准和性能评估,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应用.因此,对于设计类似海上大型半潜式水秀平台,应用船舶设计规范和强度评估是可行的.
针对船舶或海上平台安装空间狭小的问题,基于集成化思想和柱塞泵的基本原理,提出一种集电机、柱塞泵、增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于一体的反渗透海水淡化电机泵,其中自冷却流道作为原海水循环流道,用以带走电机定转子产生的热量,保证电机泵整体的热平衡,突显出电机泵的结构紧凑,节能高效、低噪音等优点.通过流场分析技术,获得冷却流道主要结构参数对其内部低压原海水流动速度及流动均匀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自冷却流道腰形孔周向开度角和径向宽度的增加,会导致自冷却流道内低压原海水的流动速度有所下降,但同时会使得自冷却流道的通流面积有
利用适用于太湖工况的SWAN风浪场模型分析不同方向风、浪、流对移动式水上作业平台的叠加影响及三者联合作用下平台的稳定性.搜寻产生最大响应幅值的危险环境条件,确定平台最佳布设方位,获取系泊缆安全系数.结果 表明,风浪入射角在0°~180°范围内变化时,平台晃荡运动幅值先增大后减小,系泊缆安全系数则与之相反,两者均在60°附近出现转折,在180°附近出现最小晃荡幅值和最大系泊安全系数.因此就平台布设而言,60°为危险方位,180°为最佳方位;塔吊转动作业时平台整体的晃荡幅度较小,有较大的安全储备,系泊安全系数
采用文献研究法,在现有国内外压载水取样装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压载水取样装置设计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设计方向与思路.得到以下结论:取样端口的设计主要考虑通用性问题,端口的类型尺寸与船舱空间相关;通过对现有的取样探针理论进行研究整合,推导出取样探针设计初步的经验公式,解决当下取样探针设计无经验公式参考的问题;对模拟试验中常用的浓缩收集装置进行评定,认为浮游生物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流量、压差和排水量的限制,并不适用船舶模拟试验,并提出浓缩收集装置设计的方向.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的压载水取样收集装置设计
随着海洋传感器、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向着超高频、超高速、小型化、高集成度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在其元器件、连接件及电子封装的引脚、贴片、焊端表面、电镀层与基板的交接处、集成电路互联线根部及端部等部位,晶须自发生长的问题日益突出.针对海洋电子元器件在海洋风、波浪、潮汐和海流等复合交变载荷,高盐雾、高压、高温、缺氧、霉菌、化学、生物腐蚀、电迁移、剧毒以及海底热液和冷泉热循环等特殊服役环境下晶须的生长现象、形成机理以及缓解策略开展探索性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海洋电子系统的可靠性提供理论和试验支持.
针对现有特定电力系统故障恢复方法存在故障恢复速度慢和未考虑负载均衡的问题,提出基于负载均衡的特定电力系统快速故障恢复方法.在兼顾优先恢复重要负荷和最大限度恢复负荷基础上,以各备用电源负载率期望值为目标,实现特定电力系统快速故障恢复.以复杂舰船环形供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所提出故障恢复方法与现有智能化故障恢复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提高了故障恢复速度,还使恢复后电力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