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小学阅读教学充满创新呢?浅谈我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鼓励学生“动”起来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我”……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了起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吸引学生“钻”进去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三、引导学生“创”开来 。《新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无疑指明了只有多读书,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的思想启迪,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教学《童年的发现》一文,课文讲的是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对求知的渴望和孩子们惊人的想像力。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办?学生兴奋不已,纷纷发表个性见解,继而交流了他们各自童年的发现----“我发现了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我发现鸡与蛋的关系”“我发现了月亮中的嫦娥爱搬家”……学生创造的火花迸发开来,汇成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童年诗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并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创新的成功和喜悦。
总之,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我们应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让学生学会思考,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要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天地,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鼓励学生“动”起来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我”……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了起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吸引学生“钻”进去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三、引导学生“创”开来 。《新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无疑指明了只有多读书,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的思想启迪,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教学《童年的发现》一文,课文讲的是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对求知的渴望和孩子们惊人的想像力。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办?学生兴奋不已,纷纷发表个性见解,继而交流了他们各自童年的发现----“我发现了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我发现鸡与蛋的关系”“我发现了月亮中的嫦娥爱搬家”……学生创造的火花迸发开来,汇成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童年诗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并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创新的成功和喜悦。
总之,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我们应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让学生学会思考,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要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天地,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感受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