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q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世纪哲学经历了教父哲学时期,见证了经院哲学的鼎盛直至衰败,以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在这前后延续时间长达一千年之久的历程中,诞生了一种独特的哲学形态--基督教哲学,我们也可将中世纪哲学称为基督教哲学。一方面,我们要在中世纪时代背景下对哲学与基督哲学教做以区别,去了解两种事物的界限。另一方面,探究哲学与宗教的结合与哲学与其他的结合区别,毕竟,这两者的关联性不仅支持了宗教教义的发展,更推动了整个哲学的前进。
  关键词:古希腊哲学;基督教;信仰与理性;张力关系
  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49-02
  一、哲学与科学、哲学与神学不分是希腊哲学的独特表现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哲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要回答“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时,不同流派、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但我们仍然可以将哲学定义为“理论化的世界观”,再通过它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来确定它的位置。
  就哲学、科学及宗教的关系而言,作为哲学,它的位置处于宗教与科学之间。宗教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去追寻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而作为科学,它的对象是物质世界,其目的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至于哲学,它既像宗教诉诸于人文关怀,又像科学追求理性,从而凸显了哲学的特殊性。科学源于实验观察,其研究对象是现象界,而哲学与科学分界在于研究对象本身,宗教与哲学的分界在于追问方式不同。
  “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的理论形态的历史演进,直接地取决于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的历史性变化;而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的历史性变化,则深层地取决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的转换”[1]。变化无常的环境,使人们把目光开始从具体物质转移到物质背后。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本质,世界背后也有一个本质。本体论的追问直指宇宙本体论,让物体被动静止。而康德认为是先天的认识的形式和范畴,这是一种悖论也是一种循环。理性思维静止下来,面对变化的环境,确定下的思维,才是行动的基础。由个人设定出发,使对象设定合理化,再在构造对象时,设定自我认识的正确路径。
  公元前6世纪,正是古希腊哲学的生发时期。古代希腊地域辽阔,由于它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丰富的文化背景等因素,使其成为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源头。这可以追溯到“前苏格拉底”时期,后人称为“自然哲学”时期。当时科学与哲学的区分并不大,最初科学与哲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保证自身存在的独立性。通过对世界认识,让个人有所依托,以保证“我”的存在。随着对本体认识的深入,哲学开始出现了变化,这就是本体论转向。原来的每一个东西都是抓不着的,现在本原落在一个个具体的物质上,这是对理性思维的把握。任何一个事物背后都有一个本质,把握背后的东西,即真正把握事物。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家也是科学家,哲学与科学自然而然成为一体,这是希腊哲学的独特表现,那个时代还没有神学。古希腊哲学一共经历了3个时期,其中晚期希腊哲学的时代正式基督教文明形成、传播的关键时期。以基督教哲学为主干的中世纪哲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西方近代哲学可以说是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哲学相互交融的产物。基督教哲学不仅提出了关于超验的存在问题,还试图调解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从而为近代哲学唤起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准备了条件。
  二、基督教是自上而下的创世论,哲学是自下而上的追问
  希腊哲学晚期与中古哲学时期在时间上上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因为在希腊哲学晚期,基督教思想已经开始形成并逐渐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哲学追求的是一个本体,基督教的第一原则是一神论,而基督教教义与古希腊哲学的融合使一个新的哲学形态出现了。
  基督宗教的产生于公元1世纪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地区。罗马人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区,身处下层的犹太人发起了反抗罗马人的斗争。基督教起源于犹太教,以贫苦农民、渔民和小手工业者为主,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教派。基督宗教与希腊哲学的遭遇、对立、冲突与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上演的。“所谓基督教哲学,指的是一种由信仰坚定的基督徒建构的、自觉地以基督教的信仰为指导的、但又以人的自然理性论证其原理的哲学形态”[2]。哲学与圣经讨论的范围是一样的,背后的东西是一致的,两者的最终归宿相同,此岸的现象,用彼岸的原因解释。但科学哲学与宗教哲学讨论的领域不一样,语言哲学涉及的是语形、语义、语调等。基于确定性的必然性规律,宗教是原罪说,不知如何获救,救赎论在西方传统宗教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罪”的意识在基督教的理论传统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自基督教出现以来,就认为人生来就有原罪。在这里,“罪”的原始含义是没有遵守上帝的旨意。哲学则追求最终确定性,但是追寻不到。回答问题、追问问题的方式是哲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重要标志。“一旦确定哲学作为基督宗教信仰合理性辩护的基本原则之一,希腊哲学的众多观念与方法就会以不同方式进入到基督宗教之中。其结果是既提升了早期教父的辩护水平,同时也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促进了基督宗教神学思想体系的建立”[3]。正是在以这种方式建立神学体系的过程中,古希腊哲学在一定意义上为基督教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也是哲学发展史上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三、宗教与哲学之间具有的信仰与理性的张力关系
  基督教哲学的最基本问题,首席就是理性与信仰的问题,还有就是唯名论与唯实论的斗争问题,其实这也是宗教与哲学的问题。唯名论注重的是一个名称,属于语言构造,而唯实论则侧重于这个东西为什么如此存在,基督教哲学的衰落与唯名论的兴起直接相关。
  以早期的教父哲学、经院哲学为线索,随着晚期希腊罗马产生的,基督教教义理论的初创者——希腊教父、拉丁教父以及希腊本土及本土之外的希腊化教父,都坚持企业版理性的方式——自上而下的追问。一般地说,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圣经》是西方文化的两个源头。这两种思想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结果便是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诞生。但在基督教哲学与神学思想史上,对希腊哲学所代表的理性与《圣经》所代表的信仰是否相容和能否共生的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论,并且是以希腊哲学为资源的,主要是对基督教理论进行构造,并对上帝是如何造世、原罪说的内涵进行争论。立足于希腊哲学的理性,构造基督教教义,理性真理就等于哲学真理,路径不同,但殊途同归。理性信仰不等于真理只有一个,但在上帝那里,上帝是绝对真理。
  法国哲学史家吉尔松的《中世纪哲学精神》的面世,使“基督教哲学”的定义得到了更大范围的认可:“将信仰真理转化成知识真理的努力,确实是基督教智慧的生命,这种努力给我们提供的理性真理的总和,就是基督教哲学本身。”基督教哲学始终处于理性与信仰的矛盾之中,当时是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时代,这使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诉诸信仰的宗教神学具有绝对的权威,然而哲学的思辨却需要理性的力量。所以这一时期基督教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哲学形态,基督教哲学试图调和两者。在中世纪,上帝以非上帝的方式存在的,而不是以自因的方式存在的,即是被理解的方式存在的。
  宗教的根本问题是对神圣者的信仰问题,无论何种形式的宗教,这都是其核心与基础。因此,当讨论宗教信仰的超越性时,我们必须首先从宗教信仰入手。不管是制度性宗教,还是精神性宗教,当探讨其历史发展时我们会发现,从生存论维度下出发的宗教信仰,才是我们理解宗教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正聿.简明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1.
  〔2〕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7.
  〔3〕翟志宏.早期基督教与古希腊哲学的相遇[D].武汉大学,2011.
  (责任编辑 孙国军)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探究唐君毅的道德哲学思想,本文对他的中心观念的确立加以考察,即唐君毅如何由“道德自我”树立起了“心之本体”。涉及到“道德自我”与“心之本体”的关系;“心之本体”确立的途径;“心之本体”的特性及对道德生活所起的作用等内容,并试图以此来解释唐氏道德哲学、人生哲学的前提。  关键词:道德自我;本心本性;天;心之本体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从底层人民的生存哲学和王葡萄对自身情感和欲望的追求两个方面阐述其对人道主义的开掘。葡萄窝藏孙怀清,农民们在饥荒中的智慧都显示出对生存的渴望,是一种生命伦理人道主义;王葡萄与四个男人的感情纠葛,她的毫不掩饰自身对性的需求,又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人道主义。这是一曲人性的赞歌,是对生命和欲望的礼赞。  关键词:人性;人道主义;生命;欲望  中图分类号:I207.42
期刊
摘 要:在休谟的伦理思想中,其用情感代替了理性,从而把道德归于情感,认为情感是道德评判和道德原则的标准,把德恶归于苦乐感觉,把德恶关系归于印象观念间及自我与对象间的机械因果性,从而开创了伦理学思维的新世界。因此,重新解读休谟,有助于把握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脉络,进一步明确其在西方伦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休谟;理性;道德情感;道德评价  中图分类号:I382.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量刑轻缓化是刑法人道和谦抑精神的要求,但理念的优势并不足以论证其可行性,当社会系统不能消解各方的刑罚需求时就不具备其展开的条件。轻缓的刑罚评价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对待越轨行为者的怜悯和对自身有序运行的自信,怜悯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其代价的。需罚性消解概念是对怜悯代价的阐释,连接着理念与具体制度的功能,需罚性得以消解的空间限定着刑罚轻缓化理念实现的场域。  关键词:量刑轻缓化;刑罚需求;需罚性消解
期刊
摘 要:严歌苓在中篇小说《白蛇》中,以独特的叙事手段和细腻的女性视点为读者讲述了一段两位女性在"文革"期间的同性恋经历。该作品以神话隐喻模式为铺展叙事的背景,并采用复调多声部的叙述形式,充分展示了作者作为海外华裔女作家所独具的叙述视点与取材视域。本文将以“阐发法”为方法论,并结合复调模式、神话人类学、阴性书写等理论,来探寻作者在文本中所采用的现代叙事策略以及“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女性心灵和身体的扭曲
期刊
摘 要: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内容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外宣中存在一些问题。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旨在探讨以钧瓷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译者应在该策略指导下,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直译、意译、归化、异化、音译等方法形成良好的外宣翻译,提高外宣水平,实现中原文化崛起。  关键词:顺应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钧瓷  中图分类号:H315
期刊
摘 要:本文就女儿国神话传说的体系进行界定,认为女儿国神话传说存在三个体系:西方女儿国体系、印度女儿国体系、东方女儿国体系,认定依据是繁殖方式、女性形象及对待男婴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彝族女儿国神话《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认为它兼具西方、印度、东方女儿国体系的特点,既体现了其东方文化的底蕴又体现了该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传统文化特点。  关键词:女儿国神话传说;体系;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学教师的摇篮。中学新课改、高考改革、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改革这“三重改革”对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是其中心环节。针对课程设置这一中心环节,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对贵州三所高师院校的调查分析,从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四个方面探索性地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期刊
摘 要:20世纪京剧在台湾儿童中的传播与接受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本文以史料和田野考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对20世纪台湾儿童的京剧审美教育之发展历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力图客观完整地再现了其肇始与发展历程,解析了台湾儿童的京剧审美教育兴起和传播的社会文化动因,发展特色与途径,进而阐释了台湾地区的京剧传统在当代依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因素,有助于我们从中寻求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京
期刊
摘 要:在高校深入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高校和国家,要求高校学生具备较高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同时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高校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途径。因此如何更好的在“互联网+”的形势下创新高校的法治教育模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通过分析传统的法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于互联网在法治教育中的应用给出若干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法治教育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