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等到我和小弟的心儿总算在新搬的家落定后,除了九斤婶和她的丈夫,七婆和她的儿子,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邻居——安冬。
确切地说,我和小弟是先知道了安冬这个名字,再认识这个人的。
和九斤婶他们不同,安冬还只是一个六岁的男孩子。
我的小弟名字中有个“航”字,这在我们当地的方言中省去姓氏加个后缀音,叫起来就像“安咚”,所以有好多回,当听见有人唤着六岁的安冬时,我都以为是在唤我的小弟。
安冬家的大门正对着我们房子的侧门。我们两家间隔着的小巷,就是弯弯窄窄的何宅巷。除了巷口那三两个卖菜小贩外,平日穿行于这条小巷的,多数是住在这一带的人。
“安冬——安冬——”
那个傍晚,第一次聽见有人这么喊时,我正拖出煤球炉子,准备在挨着老屋的门前空地上生火。于是,我一边没头没脑地应答着,一边放下手中的铁铗子。可等我循着声音过去时,偏又不见有什么人候着。
等到小弟也经历了两回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事后,我们便知道,原来那个声音是从我们侧门对着的那座房子里传出来的。
那是一座三层高的楼房,露在巷子这边的墙刷着正经的白色。白墙两边的老房子紧挨着它,就像两个老太太靠着一位披着白大衣的夫人似的,第一眼看上去着实有些滑稽,可再多看几回,也就顺眼了。
有了好奇,自然就多了几分留意,终于,我见到了那个叫安冬的小男孩。
安冬的皮肤很白,头发则像我小弟小时候一样,黄黄的。
那时,安冬正被一个提着菜篮、身材有些发胖的妇女从大门里抱着走出来。他一眼就看到对面站着的我和小弟,张大嘴巴喊着要下去,身子还在不停扭动,一直到被抱出很远了还在不停地“啊啊”叫。显然,他是想自己下地走呢。
眼看安冬的小身子像泥鳅一样往下滑,抱着他的妇女也拗不过他,索性将他放下了。这时,巷口有个人拎着一把青菜路过,和那妇女聊了起来。
安冬背贴着墙角,怯生生又有些好奇地向我和小弟靠过来。
“你就是安咚吗?”小弟先开口问道。
“嗯,我叫安冬。安冬的安,冬天的冬。”
“哈哈!”小弟先忍不住笑了。安冬眨巴着亮晶晶的小眼睛,跟着“咯咯咯”地笑。这便是小弟和安冬的第一次对话。
安冬说话的声音很好听,是我模仿不了的声音。小弟说,估计整个东岭的大小孩子加在一起,也没一个能模仿得了那个声音的。闲聊时,小弟的嘴边总还时不时挂着我们的老家东岭。
比起别的小孩儿,安冬的性格明显有些内向,他也很少出
来玩。我猜这与他的父母有关。他家的大门是铁门,平
日总是紧闭着。小弟不止一次和母亲说起安冬
家的神秘,可母亲听了只是笑笑,然后就忙
她自己的事去了。但我们两家毕竟门对
门,我们见到安冬的机会还是比其他邻居多了些。
等到小弟再与安冬对话时,已经是四天后的事。
那一日,安冬探着头往我家瞧时,我一边拖出煤球炉子,一边催促着刚放学的小弟在生字簿上写字。
“安冬,我姐姐又在催我写字呢!你快进来玩啊!”小弟说着就起身去扶安冬,因为我家侧门的门槛着实有些高。
小弟拿出自己折的三角包给安冬,安冬摇摇头;小弟又取来自己的弹弓,安冬还是摇摇头。安冬到底想玩什么呢?向来机灵的小弟这回可没辙了。
“安冬,我们家就这么一个大屋子,没什么可玩的,不像在我们东岭,可以捕鸟雀,抓山蛙,捞泥鳅……”小弟还没有说完,安冬用小手指了指窗口那张大桌子上放着的彩色蜡笔。
“原来他是想画画呢!”小弟对我说。
知道安冬想画画,小弟顺手就撕下作业本的最后一页递给他。
我们以为想要画画的安冬会画画,可是,他只是拿着蜡笔在纸上来回涂着圈圈。
“安冬,画可不是这样画的,你在幼儿园没学过吗?”小弟问。
“有一天我不小心在幼儿园摔跤了,我就没去幼儿园了!”
“摔跤很正常啊,我小时候就经常摔跤呢!你还是该去幼儿园的!”我在门口忍不住插嘴道。
安冬抬头看看我,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我和小弟一时不知怎么安慰,这时,侧对面的门开了。
安冬捏着被涂得矮了一节的蜡笔,扑到那个妇人的身上,嘴里喊着:“妈妈,我要上幼儿园!我要上幼儿园!”
就在妇人抱着哭闹不止的安冬进他们家门时,我突然瞧见了一眼门内的情景。
这不瞧不要紧,一瞧可把我惊到了。我想到了东岭的华女。
在东岭,皮肤最白的要数放牛的华女。可是,安冬家的那个人远比华女要白,要胖。她坐在那里,像一座雪山。
煤球炉子里的烟,随着木片火熄了后,再次浓重了起来。“姐,你在想什么呢,是不是又忘记加木炭啦?”小弟捏着鼻子扯开嗓门喊。
九斤婶仿佛从天而降,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我的身后:“哟,这女娃又在生火做饭呢!瞧这烟吓人的,要我帮忙吗?”话刚说完,九斤婶就咳了起来。我也咳。小弟机灵,已经退回到屋里去了。我听见有人喊着“安冬——安冬——”以及一道铁门打开又关上的声音。
她是谁呢?她怎么那么白?安冬又为什么不再去上幼儿园了呢?……我的心里一个接一个冒着泡泡。
“我”和小弟认识安冬,与认识七婆的儿子一样,都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过程中都给人留下悬念。随着“我”与家人在何宅巷的安家落户,这里隐藏的“秘密”,人们生活中的幸与不幸,都渐渐透过“我”的眼睛呈现出来。
确切地说,我和小弟是先知道了安冬这个名字,再认识这个人的。
和九斤婶他们不同,安冬还只是一个六岁的男孩子。
我的小弟名字中有个“航”字,这在我们当地的方言中省去姓氏加个后缀音,叫起来就像“安咚”,所以有好多回,当听见有人唤着六岁的安冬时,我都以为是在唤我的小弟。
安冬家的大门正对着我们房子的侧门。我们两家间隔着的小巷,就是弯弯窄窄的何宅巷。除了巷口那三两个卖菜小贩外,平日穿行于这条小巷的,多数是住在这一带的人。
“安冬——安冬——”
那个傍晚,第一次聽见有人这么喊时,我正拖出煤球炉子,准备在挨着老屋的门前空地上生火。于是,我一边没头没脑地应答着,一边放下手中的铁铗子。可等我循着声音过去时,偏又不见有什么人候着。
等到小弟也经历了两回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事后,我们便知道,原来那个声音是从我们侧门对着的那座房子里传出来的。
那是一座三层高的楼房,露在巷子这边的墙刷着正经的白色。白墙两边的老房子紧挨着它,就像两个老太太靠着一位披着白大衣的夫人似的,第一眼看上去着实有些滑稽,可再多看几回,也就顺眼了。
有了好奇,自然就多了几分留意,终于,我见到了那个叫安冬的小男孩。
安冬的皮肤很白,头发则像我小弟小时候一样,黄黄的。
那时,安冬正被一个提着菜篮、身材有些发胖的妇女从大门里抱着走出来。他一眼就看到对面站着的我和小弟,张大嘴巴喊着要下去,身子还在不停扭动,一直到被抱出很远了还在不停地“啊啊”叫。显然,他是想自己下地走呢。
眼看安冬的小身子像泥鳅一样往下滑,抱着他的妇女也拗不过他,索性将他放下了。这时,巷口有个人拎着一把青菜路过,和那妇女聊了起来。
安冬背贴着墙角,怯生生又有些好奇地向我和小弟靠过来。
“你就是安咚吗?”小弟先开口问道。
“嗯,我叫安冬。安冬的安,冬天的冬。”
“哈哈!”小弟先忍不住笑了。安冬眨巴着亮晶晶的小眼睛,跟着“咯咯咯”地笑。这便是小弟和安冬的第一次对话。
安冬说话的声音很好听,是我模仿不了的声音。小弟说,估计整个东岭的大小孩子加在一起,也没一个能模仿得了那个声音的。闲聊时,小弟的嘴边总还时不时挂着我们的老家东岭。
比起别的小孩儿,安冬的性格明显有些内向,他也很少出
来玩。我猜这与他的父母有关。他家的大门是铁门,平
日总是紧闭着。小弟不止一次和母亲说起安冬
家的神秘,可母亲听了只是笑笑,然后就忙
她自己的事去了。但我们两家毕竟门对
门,我们见到安冬的机会还是比其他邻居多了些。
等到小弟再与安冬对话时,已经是四天后的事。
那一日,安冬探着头往我家瞧时,我一边拖出煤球炉子,一边催促着刚放学的小弟在生字簿上写字。
“安冬,我姐姐又在催我写字呢!你快进来玩啊!”小弟说着就起身去扶安冬,因为我家侧门的门槛着实有些高。
小弟拿出自己折的三角包给安冬,安冬摇摇头;小弟又取来自己的弹弓,安冬还是摇摇头。安冬到底想玩什么呢?向来机灵的小弟这回可没辙了。
“安冬,我们家就这么一个大屋子,没什么可玩的,不像在我们东岭,可以捕鸟雀,抓山蛙,捞泥鳅……”小弟还没有说完,安冬用小手指了指窗口那张大桌子上放着的彩色蜡笔。
“原来他是想画画呢!”小弟对我说。
知道安冬想画画,小弟顺手就撕下作业本的最后一页递给他。
我们以为想要画画的安冬会画画,可是,他只是拿着蜡笔在纸上来回涂着圈圈。
“安冬,画可不是这样画的,你在幼儿园没学过吗?”小弟问。
“有一天我不小心在幼儿园摔跤了,我就没去幼儿园了!”
“摔跤很正常啊,我小时候就经常摔跤呢!你还是该去幼儿园的!”我在门口忍不住插嘴道。
安冬抬头看看我,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我和小弟一时不知怎么安慰,这时,侧对面的门开了。
安冬捏着被涂得矮了一节的蜡笔,扑到那个妇人的身上,嘴里喊着:“妈妈,我要上幼儿园!我要上幼儿园!”
就在妇人抱着哭闹不止的安冬进他们家门时,我突然瞧见了一眼门内的情景。
这不瞧不要紧,一瞧可把我惊到了。我想到了东岭的华女。
在东岭,皮肤最白的要数放牛的华女。可是,安冬家的那个人远比华女要白,要胖。她坐在那里,像一座雪山。
煤球炉子里的烟,随着木片火熄了后,再次浓重了起来。“姐,你在想什么呢,是不是又忘记加木炭啦?”小弟捏着鼻子扯开嗓门喊。
九斤婶仿佛从天而降,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我的身后:“哟,这女娃又在生火做饭呢!瞧这烟吓人的,要我帮忙吗?”话刚说完,九斤婶就咳了起来。我也咳。小弟机灵,已经退回到屋里去了。我听见有人喊着“安冬——安冬——”以及一道铁门打开又关上的声音。
她是谁呢?她怎么那么白?安冬又为什么不再去上幼儿园了呢?……我的心里一个接一个冒着泡泡。
“我”和小弟认识安冬,与认识七婆的儿子一样,都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过程中都给人留下悬念。随着“我”与家人在何宅巷的安家落户,这里隐藏的“秘密”,人们生活中的幸与不幸,都渐渐透过“我”的眼睛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