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改善河北省内的生态环境及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县城绿道绿廊建设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加快县城绿道绿廊建设步伐,进而提升园林绿化水平,完善绿地系统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塑造县城特色,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在接到省住建厅的通知后,各市县积极响应,并作出了相应的规划指导建设工作。从这点上来讲,确实符合政府的意愿。政策是好的,但是具体到实施阶段难免与政策本意有失偏颇。大拆大建、违规选址等一系列以提高城镇绿化率为目的做法,使我对这项政策的合理落实有几点看法和建议。本文就城市绿道建设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绿道绿廊;休闲游憩;城乡一体化
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一步步向外围扩张,乡村转化为中小城市。一方面,人们的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使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也造成了自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拥堵,居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渴望绿色、安全的休闲场所。现在已经有许多城市建设者意识到了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建设绿道成为了许多国家提供开放空间的一种途径。
绿道绿廊的建设发源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绿道,是指一种线形的绿色开敞空间,主要是通过利用现有的绿地资源,连接城市里水系、山体、田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绿地、城镇乡村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建成融生态、娱乐、文化为一体,供城乡居民、游客步行和骑游的绿色廊道。
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教授Jack Ahem提出的绿道概念,Ahem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的经验,将绿道定义为:那些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该定义强调了5点:①绿道的空间结构是线性的;②连接是绿道的最主要特征;③绿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④绿道是可持续的,是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⑤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现在绿道已经被认为是经规划、设计、管理的线状网络用地系统,具有生态、娱乐、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方式。更为重要的是,绿道规划是其他非线状风景园林规划的重要补充,通过连接其他非线状重要风景园林系统形成综合性整体,达到保护的目的,而不是取代其他规划。
结合国外先进理念及本地特色,河北省城镇绿道绿廊规划设计指引将绿道绿廊做了明确定义:
綠道——Greenway,以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为基底,串连成网的线形绿色游憩空间和健身休闲慢行系统;
绿廊——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为基底,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提供廊道和生境的绿色空间,以及发挥安全防护作用、美化景观的绿色隔离区域。
绿道绿廊建设的主要意义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为动植物的繁衍、迁徙提供廊道和生境,塑造良好城镇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同时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贴近自然的休憩场所和减灾、避险空间,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了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以及历史人文资源;以及避免城镇无序扩张,战略性控制城镇区域重要生态资源,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它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城乡规划中的一个体现。
绿道绿廊的规划,是连接城乡的一个纽带。对城乡综合考虑,统筹规划,是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一个契机。
它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打造出坚实的基础。大多数地方通过城市化的手段来实现城乡一体化,但这种一体化的实现模式是以消灭乡村固有的特色和破坏了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在绿道绿廊建设过程中,探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保护原生态、原民俗、原居民、原产权的方式来建设新农村和发展农村产业,既保留了乡村特色,又保留了农村、农民的发展权利;把游客引进农村,促使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实现农民就地就业,盘活农村空置物业,从而增加了农民的农产品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实现农村与城市经济收入均衡;绿道绿廊的建设使城市各项服务设施辐射至沿线各村庄,同时又可让城市居民享受到农村的自然环境,实现城乡社会生活的趋同;绿道绿廊作为带状的公共服务设施,串起了沿线城乡,以开放性和大众性的游憩方式使城乡交流的屏障削弱,把城乡一体化在空间上进行宏观呈现,构成了城乡空间上的融合。
绿道绿廊的功能主要是生态功能、游憩功能、社会与文化功能以及经济功能。根据绿道绿廊的功能将其分为三类主要是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河北省的绿道绿廊主要按照这三种类型进行规划建设。
生活的社区内部、社区之间、生活与工作场所,以及与休闲娱乐场所之间建立方便生活和工作及休闲的绿色步道及非机动道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可为步行及非机动车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健康、安全、舒适、游憩的步行通道,也可大大改善城市车行系统的压力,弥补集中绿地的不足。同时,鼓励人们弃车从步,走更生态和可持续的道路。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绿道绿廊的规划的出发点肯定是惠民利民的,这方面毋庸置疑。
但是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创造业绩,盲目建设,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绿地率提高了,景观打造出来了,却吸引不了人群,造成“家有美景数处,鲜有人问津”的局面。因为它违背了绿道绿廊因地制宜、因形就势、坚持便捷服务以及安全舒适、以人为本的原则。这种与广大人民的生活习惯脱离的“世外桃源”,仅仅是应付检查的摆设罢了。
当然,也有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比如某县在建设金水河景观的时候,产生很大的土方量。由于量大不变运出,于是地方政府结合河道及周边实际情况,将其作为一个微地形景观进行巧妙处理。既节约了成本,又创造出美好的景观。这是因地制宜、因形就势原则的体现,值得推广。
由于我省绿道绿廊建设工作起步较晚,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应该在错误中取得经验。不好的做法要坚决摒弃,成功的案例要得以发扬。绿道绿廊在其他国家建设比较早,理念及技术比较成熟,我们可以拿来借鉴。比如,早在60年代,WilliamH.Whyte就提出了绿道(Greenway)的概念(Little.1990.P.24),主张在城市中建立无机动车绿道系统,在70年代Denver实施了北美第一个较大范围内的绿色道路系统工程。
在绿道绿廊的设计中,遵循正确的政策指导。对城镇绿道绿廊的选线应以科学论证和分析为基础。同时结合城镇体系规划、交通规划和辖区内各设市、区、县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交通设施规划、河系防洪规划等专项规划成果,在现有交通体系与自然环境基础上,有效整合各种生态景观资源,实现城镇绿道绿廊景观性、多样性与通达性的有机统一。
结束语
在城镇绿道绿廊的规划设计中我们要遵循生态性原则、连通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便捷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节约用地原则,借鉴国际先进的建设理念,进而编制出符合地方特色、可实施性强、切实惠民利民的规划来正确指导地方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美)施瓦茨 编,弗林克,罗伯特,西恩斯 著,余青,柳晓霞,陈琳琳 译《绿道规划·设计·开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3
2、蔡云楠、方正兴、李洪斌、朱江、肖荣波、邓木林著,《绿道规划——理念·标准·实践》科学出版社2013.01
3、(荷)容曼,(英)蓬杰蒂 主编,余青,陈海沐,梁莺莺 译,《生态网络与绿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6
4、(美)芒福德著,宋俊岭译,《城市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8
5、徐文辉 著,《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7
作者简介:李士品,男,工作单位:邢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职称:助理工程师。
在接到省住建厅的通知后,各市县积极响应,并作出了相应的规划指导建设工作。从这点上来讲,确实符合政府的意愿。政策是好的,但是具体到实施阶段难免与政策本意有失偏颇。大拆大建、违规选址等一系列以提高城镇绿化率为目的做法,使我对这项政策的合理落实有几点看法和建议。本文就城市绿道建设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绿道绿廊;休闲游憩;城乡一体化
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一步步向外围扩张,乡村转化为中小城市。一方面,人们的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使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也造成了自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拥堵,居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渴望绿色、安全的休闲场所。现在已经有许多城市建设者意识到了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建设绿道成为了许多国家提供开放空间的一种途径。
绿道绿廊的建设发源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绿道,是指一种线形的绿色开敞空间,主要是通过利用现有的绿地资源,连接城市里水系、山体、田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绿地、城镇乡村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建成融生态、娱乐、文化为一体,供城乡居民、游客步行和骑游的绿色廊道。
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教授Jack Ahem提出的绿道概念,Ahem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的经验,将绿道定义为:那些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该定义强调了5点:①绿道的空间结构是线性的;②连接是绿道的最主要特征;③绿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④绿道是可持续的,是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⑤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现在绿道已经被认为是经规划、设计、管理的线状网络用地系统,具有生态、娱乐、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方式。更为重要的是,绿道规划是其他非线状风景园林规划的重要补充,通过连接其他非线状重要风景园林系统形成综合性整体,达到保护的目的,而不是取代其他规划。
结合国外先进理念及本地特色,河北省城镇绿道绿廊规划设计指引将绿道绿廊做了明确定义:
綠道——Greenway,以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为基底,串连成网的线形绿色游憩空间和健身休闲慢行系统;
绿廊——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为基底,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提供廊道和生境的绿色空间,以及发挥安全防护作用、美化景观的绿色隔离区域。
绿道绿廊建设的主要意义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为动植物的繁衍、迁徙提供廊道和生境,塑造良好城镇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同时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贴近自然的休憩场所和减灾、避险空间,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了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以及历史人文资源;以及避免城镇无序扩张,战略性控制城镇区域重要生态资源,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它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城乡规划中的一个体现。
绿道绿廊的规划,是连接城乡的一个纽带。对城乡综合考虑,统筹规划,是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一个契机。
它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打造出坚实的基础。大多数地方通过城市化的手段来实现城乡一体化,但这种一体化的实现模式是以消灭乡村固有的特色和破坏了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在绿道绿廊建设过程中,探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保护原生态、原民俗、原居民、原产权的方式来建设新农村和发展农村产业,既保留了乡村特色,又保留了农村、农民的发展权利;把游客引进农村,促使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实现农民就地就业,盘活农村空置物业,从而增加了农民的农产品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实现农村与城市经济收入均衡;绿道绿廊的建设使城市各项服务设施辐射至沿线各村庄,同时又可让城市居民享受到农村的自然环境,实现城乡社会生活的趋同;绿道绿廊作为带状的公共服务设施,串起了沿线城乡,以开放性和大众性的游憩方式使城乡交流的屏障削弱,把城乡一体化在空间上进行宏观呈现,构成了城乡空间上的融合。
绿道绿廊的功能主要是生态功能、游憩功能、社会与文化功能以及经济功能。根据绿道绿廊的功能将其分为三类主要是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河北省的绿道绿廊主要按照这三种类型进行规划建设。
生活的社区内部、社区之间、生活与工作场所,以及与休闲娱乐场所之间建立方便生活和工作及休闲的绿色步道及非机动道网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可为步行及非机动车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健康、安全、舒适、游憩的步行通道,也可大大改善城市车行系统的压力,弥补集中绿地的不足。同时,鼓励人们弃车从步,走更生态和可持续的道路。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绿道绿廊的规划的出发点肯定是惠民利民的,这方面毋庸置疑。
但是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创造业绩,盲目建设,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绿地率提高了,景观打造出来了,却吸引不了人群,造成“家有美景数处,鲜有人问津”的局面。因为它违背了绿道绿廊因地制宜、因形就势、坚持便捷服务以及安全舒适、以人为本的原则。这种与广大人民的生活习惯脱离的“世外桃源”,仅仅是应付检查的摆设罢了。
当然,也有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比如某县在建设金水河景观的时候,产生很大的土方量。由于量大不变运出,于是地方政府结合河道及周边实际情况,将其作为一个微地形景观进行巧妙处理。既节约了成本,又创造出美好的景观。这是因地制宜、因形就势原则的体现,值得推广。
由于我省绿道绿廊建设工作起步较晚,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应该在错误中取得经验。不好的做法要坚决摒弃,成功的案例要得以发扬。绿道绿廊在其他国家建设比较早,理念及技术比较成熟,我们可以拿来借鉴。比如,早在60年代,WilliamH.Whyte就提出了绿道(Greenway)的概念(Little.1990.P.24),主张在城市中建立无机动车绿道系统,在70年代Denver实施了北美第一个较大范围内的绿色道路系统工程。
在绿道绿廊的设计中,遵循正确的政策指导。对城镇绿道绿廊的选线应以科学论证和分析为基础。同时结合城镇体系规划、交通规划和辖区内各设市、区、县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交通设施规划、河系防洪规划等专项规划成果,在现有交通体系与自然环境基础上,有效整合各种生态景观资源,实现城镇绿道绿廊景观性、多样性与通达性的有机统一。
结束语
在城镇绿道绿廊的规划设计中我们要遵循生态性原则、连通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便捷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节约用地原则,借鉴国际先进的建设理念,进而编制出符合地方特色、可实施性强、切实惠民利民的规划来正确指导地方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美)施瓦茨 编,弗林克,罗伯特,西恩斯 著,余青,柳晓霞,陈琳琳 译《绿道规划·设计·开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3
2、蔡云楠、方正兴、李洪斌、朱江、肖荣波、邓木林著,《绿道规划——理念·标准·实践》科学出版社2013.01
3、(荷)容曼,(英)蓬杰蒂 主编,余青,陈海沐,梁莺莺 译,《生态网络与绿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6
4、(美)芒福德著,宋俊岭译,《城市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8
5、徐文辉 著,《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7
作者简介:李士品,男,工作单位:邢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职称: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