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地到高峰,纵横“舌尖湖北”的邹志平

来源 :党员生活·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ei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邹志平,1973年10月出生于湖北黄冈,中共党员,从事烹饪工作30余年。现任湖北经济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教授、楚菜研究院院长,兼任多项社会职务。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工匠”“武汉市十大杰出青年”“改革开放40年中国餐饮突出贡献人物”等多项荣誉。
  4月12日16时45分,北京中国外交部大楼。一场“英雄的湖北:浴火重生 再创辉煌”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正在外交部南楼蓝厅举行。
  几百米外的外交部大楼厨房内,楚菜大师邹志平和他的团队正在为推介活动后的晚餐做最后的准备。据悉,他们将在这里开展“湖北特色美食月”活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楚菜推介。
  这已经是邹志平第二次参与外交部为湖北召开的推介活动。早在2018年7月,他就作为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动亮点——楚菜冷餐会的总厨师长向中外嘉宾推介湖北的美食文化。
  在厨艺界,邹志平这三个字早已和楚菜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刀光火影中练就一身绝技
  出发前往北京准备推介会的前一天,记者在翠柳村客舍见到了身穿一身白色厨师袍的邹志平。他说,只要回到酒店,他就会换上这身衣服。当天上午,他刚参加完一场厨艺技能大赛的籌备会。
  接到任务时,距离外交部推介会仅剩两天时间。短时间内,邹志平需要确定参与人员、定制菜单以及食材储备。他拿起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拨了出去,从人员到菜单,从时间到菜品呈现,事无巨细,他都一一安排。
  风风火火间,一切准备就绪。
  眼前的邹志平,身上有太多的称号:国家级技能大师、中国烹饪大师、“武昌鱼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的代表……
  从一个门外汉走到今天诸多荣誉加身,30年多来,邹志平穿梭在餐饮界的各大厨房,在刀光火影之间练就了一身绝技。
  1989年,初出茅庐的邹志平从老家黄冈来到了武汉一家小餐馆打工。看着那些出入在星级酒店、穿着气派白袍的厨艺大师,16岁的邹志平在心底埋下了梦想的种子,他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要成为这个城市最知名的厨师。
  他从小餐馆一步步做起,别人嫌脏嫌累的事,邹志平都抢着干。为了争取上灶的机会,还是学徒的他就抢着炒工作餐。就如同一块海绵,邹志平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技艺,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很快便可以独当一面。
  海阔凭鱼跃。
  小有收获的邹志平,没有止步于眼前的一片小天地,他拿着资料一家家酒店上门毛遂自荐。1993年,邹志平带着一群厨师成功入职一家酒店,成为厨师长,此时距他入行不过6年。
  一条活的鳝鱼从宰杀、去骨到打花刀、做成一盘爆鳝花,最快需要多久?
  2分38秒——这是邹志平给出的答案。2005年底,得知次年将要举办“全国首届中华厨艺技能大赛”,邹志平想到了师傅,楚菜掌门人卢永良的拿手绝活“大刀杀鳝鱼”。
  鳝鱼全身光滑难以抓握,放在案板上还会不停扭动,一刀下去没中要害,反而更难缠。即便花了几分钟把鳝鱼杀好,剩下的也是残缺不整的皮肉。
  为了练好这项绝活,确保一刀击中要害且皮肉完整,邹志平每天凌晨5点就开始练习,一天下来至少练习30斤鳝鱼。自己酒店的鳝鱼不够用,他就去别的酒店免费杀鳝鱼。为了提高速度,他还专门去菜场里找杀鳝鱼的高手,比赛计时并用手机录下画面,反复推敲不足。
  就这样坚持了近10个月,2006年,他凭借着“大刀杀鳝鱼”和“桔瓣鱼元”两项绝活,获得了“首批中华厨艺绝技”认定。至此,在厨艺的江湖,邹志平有了自己的绝杀技。
  如今身为行政总厨的邹志平,手下带领500多人的团队。每一道菜,从顾客点单到出现在餐桌,考验的是总厨的整场把控能力。
  快速、完美的呈现是基本。如果把厨房比作战场,邹志平就是这场战役的指挥长。每天,他都要发出一道道精确的指令,直达每一位厨师,保证餐厅的高效有序运转。
  每一次上场,都是对菜品节奏和品质的严格把控。做了30多年菜的邹志平,就像庖丁解牛早已得心应手。
  三尺讲台播撒传承的火种
  相对于厨房里的快和急,在烹饪教学的课堂上,邹志平的工作节奏显得慢而细。
  一道菜从原料产地、原料特点到烹饪技巧、技术要领,邹志平都会在湖北经济学院的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课堂上,慢慢地和学生讲细讲透。
  东坡肉应该选取何种肉?能否举一反三做出东坡牛肉或羊肉?珊瑚鱼除了常见的鳜鱼做法,能否用武昌鱼、草鱼或青鱼?
  课堂上,邹志平一边讲解一边演示。一节课下来,菜品出锅时,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发出“哇”的感叹声。“上课节奏比酒店要慢一些,会有更多时间去享受做菜本身的过程。”邹志平说。
  在湖北经济学院,邹志平的课程常常是“秒光”。但作为专业老师的他,上课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精力则放在了指导学生们参加技能大赛上。
  2017年底,为迎接备战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邹志平作为作为烹饪(西餐)项目湖北集训队专家教练组长,在全省范围开展选拔。湖北经济学院学生沈思静在选拔中脱颖而出,映入邹志平的眼帘。随后,更为严格地训练开始了。
  每天17个小时,从早上9点到凌晨2点,备赛期间,沈思静在邹志平的指导下开启了高强度训练。白天,邹志平在酒店忙业务,晚上下了班就赶到学校检查一天的练习效果,再一一详细示范。
  从切片的力度到倾斜度,邹志平手把手教。这项世界级的大赛,对菜品的要求非常高,甚至于食材和成品的克重,都必须控制在2克的误差内。
  “师父教我们10遍不行就100遍,每练一次都要比上一次更好。”回忆起那段日子,沈思静依然感动于邹志平的鼓励和严格要求。最终,她拿下了湖北省总决赛第一名、全国总决赛第三名的好成绩并受聘为国家队专业教练助理。
  这位1998年出生的小姑娘,从厨房小白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并留校成为湖北经济学院专任教师。原本从未想过会从事烹饪行业的她如今坚定地走上了这条道路,成为了邹志平年龄最小的徒弟。   “她虽然年龄不大,但能吃苦,每天坚持训练,从不偷懒。”谈起收徒弟的标准,邹志平首先强调的就是对厨艺的热爱和坚持。邹志平一直鼓勵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已有8名学生获“湖北省技术能手”称号。如今,邹志平有80多个徒弟,遍及世界各地,不乏行业内的领头羊。
  “师父最让我敬佩的就是他对极致的追求,我觉得他把职业精神诠释到了极致。”如今身为葛洲坝美爵大酒店餐饮总监的董新洲,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参加技能大赛的前一晚,邹志平陪他一遍又一遍练习菜品的画面。第二天早上6点的比赛,他们一直练到了凌晨4点。
  让楚菜文化走向世界
  在邹志平的厨艺江湖里,对极致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做一条武昌鱼,大到鱼的选取、辅料的搭配、器皿的选择,小到鱼嘴是张开还是闭合、配料选择葱花还是葱丝,甚至于葱摆放的数量和位置,邹志平都要精确到毫米。
  这种极致不仅体现在做菜上,在推广楚菜文化上,邹志平也是从不惜力。相比于川菜、粤菜、湘菜等知名菜系,楚菜的推广依然让邹志平感到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提起楚菜,食客们首先想到的是排骨藕汤。逢年过节,湖北人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莲藕。作为鱼米之乡,莲藕是湖北菜中最为著名的代表。
  为了把楚菜的名号叫响,邹志平在莲藕上做起了文章。追溯莲藕的产地、考察莲藕的种类、搜寻莲藕的做法,从2013年开始,邹志平带领他的团队每年都要访遍省内各大莲藕主产地,有时还会亲身参与挖藕。
  3年时间,邹志平和团队一共研发了莲藕的140种做法。2016年在第26届中国厨师节上,邹志平撰写的《中国莲藕菜》一书正式对外发布。
  全书按照莲藕的生长过程,分春、夏、秋、冬四个篇章,呈现了多样的炒煨蒸炸技法。书里的照片,都是邹志平在走访过程中一一拍下来的。
  这本书填补了市场上莲藕菜专辑的空白,在“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系列活动中,被“一带一路”28国家收藏,是湖北省首部对外版权输出的烹饪书籍,获得了第四届“湖北省政府出版奖”。
  除了深入挖掘楚菜文化,举办楚菜技能大赛能等方式外,邹志平还强调,楚菜文化要积极走出去与外界交流。他先后到30多个国家交流,表演楚菜。2015年和2016年,邹志平分别随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赴法国参加“中法高级别人文机制交流会”和“一带一路”巴黎中国美食文化节,走进联合国,制作“中华非遗美食品鉴宴”,被授予“中餐国际推广突出贡献奖”。
  2020年1月,湖北省楚菜研究院在省商务厅主办的楚菜产业发展大会上正式揭牌。作为楚菜研究院的院长,2020年底,邹志平高规格筹备召开了湖北楚菜学术论坛,邀请全国饮食文化专家、餐饮行业企业家、知名楚菜大师、以及湖北省楚菜联席会的19个省直厅局主要负责人等近百人参会,着力把楚菜从文化宣传到产业发展全面推广出去。
  “我们就是要把楚菜的影响力做到最大,”被问到希望楚菜走到哪一步时,邹志平坚定地说,“成为公认的五大菜系之一。”对此,他有十足的信心。
其他文献
“别看小伙子个子不高身材瘦瘦的,可能吃苦了,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帮忙的喊一声就到了,我们都很喜欢他……”  村民们赞不绝口的“贵州娃”名叫潘超,来自贵州毕节,2020年大学毕业后考上鄂州市选调生,组织分配到段店镇工作,现任鄂州市段店镇陶胡村书记助理。凭着对工作的一份初心和对群众的一副热心,“贵州娃”获得单位同事和辖区群众的广泛好评。  2020年年初,在疫情最紧张最严重的时候,对口支援鄂州的贵州省及时
期刊
3月30日下午,天上下着小雨,在鄂州花湖机场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  鄂州机场名声在外,是我国第一个、目前唯一获批建设的专业国际货运枢纽机场,采用的是“航空货运枢纽+龙头航空物流企业”的国际主导模式,是亚洲第一个、全球第四个该模式的专业货运枢纽机场,将代表国家参与全球航空物流竞争。项目由湖北省和顺丰集团共同打造。  2018年2月9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复同意新建湖北鄂
期刊
时间定格在2021年1月2日。  那个身材伟岸、阳光正气、充满干劲的硬气汉子;那个一心装着公益诉讼、愿用生命守护绿水青山的检察卫士;那个敢于创新、带领大家夺得“红旗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因突发心脏病,永远离开了我们。  “我至今不相信他真的走了!”  “时常翻看与他的微信对话,来回播放着他的语音……”  几乎相同的话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每个人提起他都忍不住红了眼眶、流下热泪。  他的桌上还保持着原来
期刊
面对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唯有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以一流营商环境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才能在新发展阶段展现新作为。  新年伊始,湖北省委、武汉市委相继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作为挺起“共和国钢铁脊梁”的老工业基地,青山区因企而建、因企而兴,全力服务企业、深化政企协同。面对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唯有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以一流营商环境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才能在新发展阶段
期刊
2020年10月15日,“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开幕式在湖北省武漢市举行。这一展览由中宣部指导,湖北省委、省政府主办,共分6个部分,展出照片1100余张,实物展品1000余件,视频45个,大型场景33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期刊
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律侣坝村,年逾古稀的王大寿是位小有名气的“剃头匠”。说起他,乡亲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他出名不是因为剪发技艺高超,而是他退伍回乡以后,带着从部队学到的手艺和自费购买的理发工具,为乡亲们免费理发44年,为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提供了很多便利。  1970年1月,20岁的王大寿怀着对军人的憧憬步入了军营。就在他立下宏愿干出一番名堂之际,传来急需一名理发师的消息。比起上阵杀敌、保家卫国的理想,理
期刊
三月的麻城,干净整洁,柳绿花红,所有的景物都显得格外靓丽。  “以前根本不愿上街,到处脏乱差,现在环境好了,散步的人越来越多。”清晨跑步的鼓楼社区居民张趋深有感慨。  2020年10月,麻城坚持党建引领,以书记带支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举全市之力,率先在黄冈市启动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不到半年,城乡面貌发生颠覆性变化,杜鹃花城焕发别样生机活力。  党委领跑 组织力激活战斗力  建设大别山区域性
期刊
汉川市湾潭乡有一位快70岁高龄的老党员,退役回村后,埋头学习研究养殖技术,从门外汉变成养猪技术能手,自己带头致富并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村民们都说:“他养殖生猪有经验,跟着他干,心里踏实。”他就是汉川市湾潭乡新颜村老党员岳中环。  岳中环退役回乡后,军人的情结让他想为不富裕的村民们做点什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决定去养猪。虽然对养猪技术一窃不通,但他不愿服输,他一边向养猪的老乡们请教,一边在家拿着养
期刊
融内容,让教学“与时俱进,常讲常新”;融课堂,让学生“脑袋抬起来,耳朵竖起来,眼睛亮起来”;融团队,形成互通互融格局;融传播,让方式“丰富多样,实时高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入脑入心,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当
期刊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象征光明,象征信仰、凝聚力量和引领未来。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象征光明,象征信仰、凝聚力量和引领未来。红色基因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别山精神,其核心要义是“朴诚勇毅、不胜不休”,它凝聚着鄂豫皖苏区革命先烈的鲜血,闪耀着共产主义理想的火花。  要在学党史中厚植信仰、感悟初心、砥砺前行。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学习党史,要厚植“俯首甘为孺子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