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历提高”为目标的成人教育在20年左右的大发展之后,出现了生存危机。公正地说,国民对学历的盲目追求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促进了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随着普通高校的连年扩招、就业市场的学历上移,成人教育生员总量不足,部分专业无人问津,已经不是短期现象,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冲击。从成人教育存在的现实基础看,打碎泡沫是必然的,成人教育必须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变为了追求文凭而学习为“业本学习”。当前大力开展高层次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改革培训内容和方式,完善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并存、并重、并用制度,成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重点。
一、职业资格培训的两个重点
正如人生的境遇一样,生存和发展是两个可能相继亦或烛立的过程。当前,我国既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1100万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又有百万计的高薪者、高层次专门人才在不同部门和岗位上流动。这样,前者的就业、再就业培训和后者的“充电”,就成为职业资格培训的两个重点。
(一)认证考试,高层次人才培训市场的热点
知识经济的今天,人才的作用空间变得更大,在“人才股”升值的同时,通过不断“充电”使自己能量升级的冲动,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强烈。人才市场也随之出现了新的概念,由原来的高学历、高职称即人才,转变为有需要即人才。而人才的供需状态是变化的,这世界惟一不变的恐怕就是“变化”这两个字。随着职业半衰期变得越来越短,职业资格证书的保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一般最长不超过5年。人才不充电就会折旧,所有高薪者,不学习,不到5年就会跌入低薪。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各类资格证书达300种以上,并且每年出现50种以上新的证书。以往市场上以电脑、英语入门培训和技能培训为主,如今高级管理类培训几乎占据了培训市场的半壁江山。雅思(1ELTS)、托福(TOEFL)、NIIT课程及证书、CISCO认证、注册银行审计师(CBA)、国际项目管理资格认证(1PMP)等等,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二)资格证书,就业准入通行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4月26日发表《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中对于就业基本状况的概括是这样的,“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项长远的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灰领”人才在经济持续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也为大学生(包括成人教育学生) 提供了广阔的职业选择空间。“灰领”并不是介于“蓝领”与“白领”之间的中间地带,它是指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新兴技能人才,就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人才。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新的有独立性的智能结构、职业特征的人才类型,它标志着中国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转型已经开始。资料显示,中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1.4亿人,其中高级技师仅占0.41%,技师只占3.1%,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达到20%-40%;也就是说,中国至少还缺3400万“灰领”。在服务领域也从传统的一般性服务向更高级的服务,比如电子商务、信息咨询这些发展。我国近年已初步建立起就业准人制度框架,目前已经对90多个技术性强、服务质量要求较高和覆盖面广、流动性大的职业实行了就业准入制度,涉及到的职业工种1000多个,劳动者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从2002年开始,国家实施《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并启动了“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训计划”,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技能振兴行动,加快培养一大批技术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提高全体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着重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培养一批企业急需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中国政府把再就业培训作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常规性制度确立下来,政府组织实施了“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拒绝结构性失业,实行“业本学习”计划,为转岗分流、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教育和培训,继续教育应该有所作为。
二、建立与职业资格培训相契合的继续教育教学体系
(一)以职业资格证书主导我国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
继续教育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摆脱普通高校的模式。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是单一的固定学年制,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按部就班地一学期一学期地完成学业,学校视学生为无差别,同等对待,按同一标准、同一速度进行教学,学生没有选择权,不能自己选择兴趣爱好、学习速度。 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是要害所,在。与国外的能力本位职成教教学模式相比,虽然教学大纲规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5:5,学校在最后一学期或最后一学年都为学生安排有实习训练,但是由于经费、时间等等原因使得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必须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主导,促进教学改革,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两种证书制度。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设计职业标准,以职业标准为考核标准,摒弃单纯的死记硬背知识式的考核。建立自己的职业资格认证系统,鼓励企业、行业建立完善自己的职业岗位标准、认证。
加快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实行质量评估和学分、学历认证制度,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高涨的教育需求。“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为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提出了一些制度创新措施,如“逐步确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体、用人单位支持、政府予以必要资助的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对各种非全日制教育培训学分的认证及累计制度”等。试图整合普通高校和高中后及大学后继续教育各类资源,建立相互沟通衔接融合的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形成终生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
(二)编写与职业资格培 训相适应的继续教育教材 教育内容与实际生产力发展相脱节是一个突出的现象,以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课程教材为例,大部分是普通大专教材的压缩本,编写方式也是按照传统模式,遵循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由概念讲起,经过定理分析,最后进行应用解题,课堂时间往往被定理的推导占去大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更没有把当前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最近成果融人进去。虽然近期新的职教,教材在内容上增添了前沿性知识,在编排上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但还是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模式。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编写的职业资格培训教材给了我们启发。该套教材的特点是。
首先,定位于中短期职业培训教材培训时间在3—6个月的培训用教材,服务目标以在职人员培训教学为主体,兼顾参加转岗和再就业培训的人员。
其次,以“实用”、“管用”、 “够用”为编写原则强调教材的非系统性,最大限度地体现技能培训教材的特色,以岗位技能培训为教材内容的重点,并杜绝“偏多” “偏深” “偏难”。内容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实际以最新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为尺度进行编写。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对《标准》中要求的技能和有关知识,均作了详细的介绍。 另外,参照“模块式”教材编写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设备(工具)知识、技能训练五大基本模块构成教材体系结构。充分重视内容的先进性,在强调内容实用性、典型性的同时,针对该工种的当前特点和发展趋势,尽可能地把一些相关联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方法介绍给读者。
(三)应用电子远程教育开展职业资格培训 应用电子远程教育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是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发展趋势。但是,在我国,由于各地经济条件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在推行职业资格培训时,出现了制约发展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职业培训经费不足,培训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的需要;缺乏能覆盖地区及全国的现代化的职业培训设施和手段;师资条件非常薄弱;适合远程教育使用的文字、音像教材和教学软件也相当欠缺;教学方法、技术手段落后,特别是适合开展远程职业培训的网络技术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中国加入WTO后,只有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人才共享,才有利于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利用电子远程教育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不仅可缓解在职业资格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职业资格教育培训的升级与质量的提高,这也是适应教育资源开放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的要求。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以职业资格培训为主导的继续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既要有扎扎实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要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又要有职业技能证书。这样的人才不多,所以要拓宽招聘渠道。使科研单位、工厂、企业的专家、教授、工程师、科研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和完善职业证书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的必由之路和历史使命。
一、职业资格培训的两个重点
正如人生的境遇一样,生存和发展是两个可能相继亦或烛立的过程。当前,我国既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1100万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又有百万计的高薪者、高层次专门人才在不同部门和岗位上流动。这样,前者的就业、再就业培训和后者的“充电”,就成为职业资格培训的两个重点。
(一)认证考试,高层次人才培训市场的热点
知识经济的今天,人才的作用空间变得更大,在“人才股”升值的同时,通过不断“充电”使自己能量升级的冲动,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强烈。人才市场也随之出现了新的概念,由原来的高学历、高职称即人才,转变为有需要即人才。而人才的供需状态是变化的,这世界惟一不变的恐怕就是“变化”这两个字。随着职业半衰期变得越来越短,职业资格证书的保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一般最长不超过5年。人才不充电就会折旧,所有高薪者,不学习,不到5年就会跌入低薪。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各类资格证书达300种以上,并且每年出现50种以上新的证书。以往市场上以电脑、英语入门培训和技能培训为主,如今高级管理类培训几乎占据了培训市场的半壁江山。雅思(1ELTS)、托福(TOEFL)、NIIT课程及证书、CISCO认证、注册银行审计师(CBA)、国际项目管理资格认证(1PMP)等等,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二)资格证书,就业准入通行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年4月26日发表《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中对于就业基本状况的概括是这样的,“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项长远的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灰领”人才在经济持续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也为大学生(包括成人教育学生) 提供了广阔的职业选择空间。“灰领”并不是介于“蓝领”与“白领”之间的中间地带,它是指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新兴技能人才,就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人才。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新的有独立性的智能结构、职业特征的人才类型,它标志着中国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转型已经开始。资料显示,中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1.4亿人,其中高级技师仅占0.41%,技师只占3.1%,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达到20%-40%;也就是说,中国至少还缺3400万“灰领”。在服务领域也从传统的一般性服务向更高级的服务,比如电子商务、信息咨询这些发展。我国近年已初步建立起就业准人制度框架,目前已经对90多个技术性强、服务质量要求较高和覆盖面广、流动性大的职业实行了就业准入制度,涉及到的职业工种1000多个,劳动者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从2002年开始,国家实施《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并启动了“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训计划”,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技能振兴行动,加快培养一大批技术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提高全体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着重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培养一批企业急需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中国政府把再就业培训作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常规性制度确立下来,政府组织实施了“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拒绝结构性失业,实行“业本学习”计划,为转岗分流、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教育和培训,继续教育应该有所作为。
二、建立与职业资格培训相契合的继续教育教学体系
(一)以职业资格证书主导我国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
继续教育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摆脱普通高校的模式。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是单一的固定学年制,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按部就班地一学期一学期地完成学业,学校视学生为无差别,同等对待,按同一标准、同一速度进行教学,学生没有选择权,不能自己选择兴趣爱好、学习速度。 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是要害所,在。与国外的能力本位职成教教学模式相比,虽然教学大纲规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5:5,学校在最后一学期或最后一学年都为学生安排有实习训练,但是由于经费、时间等等原因使得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必须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主导,促进教学改革,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两种证书制度。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设计职业标准,以职业标准为考核标准,摒弃单纯的死记硬背知识式的考核。建立自己的职业资格认证系统,鼓励企业、行业建立完善自己的职业岗位标准、认证。
加快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实行质量评估和学分、学历认证制度,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高涨的教育需求。“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为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提出了一些制度创新措施,如“逐步确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体、用人单位支持、政府予以必要资助的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对各种非全日制教育培训学分的认证及累计制度”等。试图整合普通高校和高中后及大学后继续教育各类资源,建立相互沟通衔接融合的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形成终生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
(二)编写与职业资格培 训相适应的继续教育教材 教育内容与实际生产力发展相脱节是一个突出的现象,以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课程教材为例,大部分是普通大专教材的压缩本,编写方式也是按照传统模式,遵循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由概念讲起,经过定理分析,最后进行应用解题,课堂时间往往被定理的推导占去大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更没有把当前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最近成果融人进去。虽然近期新的职教,教材在内容上增添了前沿性知识,在编排上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但还是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模式。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编写的职业资格培训教材给了我们启发。该套教材的特点是。
首先,定位于中短期职业培训教材培训时间在3—6个月的培训用教材,服务目标以在职人员培训教学为主体,兼顾参加转岗和再就业培训的人员。
其次,以“实用”、“管用”、 “够用”为编写原则强调教材的非系统性,最大限度地体现技能培训教材的特色,以岗位技能培训为教材内容的重点,并杜绝“偏多” “偏深” “偏难”。内容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实际以最新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为尺度进行编写。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对《标准》中要求的技能和有关知识,均作了详细的介绍。 另外,参照“模块式”教材编写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设备(工具)知识、技能训练五大基本模块构成教材体系结构。充分重视内容的先进性,在强调内容实用性、典型性的同时,针对该工种的当前特点和发展趋势,尽可能地把一些相关联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方法介绍给读者。
(三)应用电子远程教育开展职业资格培训 应用电子远程教育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是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发展趋势。但是,在我国,由于各地经济条件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在推行职业资格培训时,出现了制约发展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职业培训经费不足,培训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的需要;缺乏能覆盖地区及全国的现代化的职业培训设施和手段;师资条件非常薄弱;适合远程教育使用的文字、音像教材和教学软件也相当欠缺;教学方法、技术手段落后,特别是适合开展远程职业培训的网络技术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中国加入WTO后,只有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人才共享,才有利于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利用电子远程教育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不仅可缓解在职业资格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职业资格教育培训的升级与质量的提高,这也是适应教育资源开放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的要求。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以职业资格培训为主导的继续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既要有扎扎实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要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又要有职业技能证书。这样的人才不多,所以要拓宽招聘渠道。使科研单位、工厂、企业的专家、教授、工程师、科研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和完善职业证书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的必由之路和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