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分布在中国不同气候区的131个成熟天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层(0~10、10~20、20~30、30~50和50~100 cm)土壤有机碳(SOC)密度,分析其与气象因子、土壤性质的关系,研究天然林SOC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0~30 cm土层SOC密度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在0~100 cm土层,SOC密度地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01296),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2021A1515010652),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20M67286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000)资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分布在中国不同气候区的131个成熟天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层(0~10、10~20、20~30、30~50和50~100 cm)土壤有机碳(SOC)密度,分析其与气象因子、土壤性质的关系,研究天然林SOC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0~30 cm土层SOC密度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在0~100 cm土层,SOC密度地带性分异明显,温带针叶林SOC密度显著高于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SOC密度显著高于亚热带落叶阔
其他文献
为了明确页岩油压裂焖井开发初期的产能控制因素,应用层次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数据分析方法,对里151区生产井的储层静态参数、压裂施工参数以及产油量数据进行
储层渗透率是储层产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针对常规测井渗透率模型在孔隙连通性差的低渗砂岩储层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利用深度置信网络算法结合常规测井曲线预测储层渗透率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灰色关联法对测井曲线进行了关联度分析,依据相关度排序选取了特征敏感测井曲线,结合深度置信网络的有监督学习调优与对比散度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建立了渗透率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在以往BP神经网络的基础上改善了局部优化的问题,提高了网络模型的训练效率与预测精度。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9.1%,相比常规渗透率模型,降低了20%左右。通过对
以壳斗科栎属白栎组的5个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叶片几何形态学分析(GMMs)。选取了20个天然种群,共采集182个个体,887张叶片,对每张叶片采用几何形态学的标点法,数字化叶形态特征,使5个种的叶形态差异可视化。结果表明:广义普氏分析可以有效地排除叶片位置和大小对叶片形状的影响。基于个体水平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槲树分别与槲栎和枹栎2个种的叶片形态差异明显,基于个体水平的典型变量分析表明,叶片的对称组分可以将槲栎与其他4个种准确区分。叶片非对称组分的多变量分析表明,5个种彼此间区别不明显。基于叶片水平的分析表明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中,CO2-EOR(碳捕集、封存与提高采收率)是CCUS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应对高成本、低油价对CO2驱油形成的压力,推动CCUS项目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江苏华扬液碳有限责任公司参照数字化油气田建设的模板,按照“生产自动化、安全联锁化、现场无人化、管理集中化”的工作思路,加强CO2运输、驱油现场先进信息技术与生产管理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入安全监控系统和信息
页岩气的成功开发,有效推动了中国能源结构优化,但在页岩气井生产规律、合理生产制度、现场管理等方面,传统的人工+计算机模式已无法满足同步跟踪分析及精细气藏管理的需要,
参照CTFS(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技术规范在山西关帝山4 hm2样地(GDS样地)190个采样点进行调查,研究样地更新苗的分布,以及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等养分及pH值等14个土壤指标的空间格局,分析树木更新与土壤养分分布的空间关联性,探究云杉次生林树木更新格局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氮、有效钾、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镍及有效锌含量低的斑块中更新苗存活数量较多,且除有效钾外其他6个土壤养分因子与地径(GD)相对
南川区块页岩气资源丰富,平桥、东胜两个构造带目前已探明储量近2000×108 m3,以常压页岩气藏为主,构造、应力双复杂,资源品质相对较差。受保存条件、埋深、地应力、复杂构造、裂缝发育不均以及压裂改造效果的影响,同平台单井产能差异较大,部分井测试产量、产能、单井EUR(最终可采储量)未达预期,极大地限制了规模上产和效益开发。开展地质、开发、工程多维度典型井生产效果对比分析,认为在资源落实区,地层压力系数、天然缝网发育程度、局部复杂构造、地应力是影响常压页岩气开发
在页岩气井水平段钻井过程中,为保证井下安全,国内常用油基钻井液体系施工,尤其需要解决井漏与井塌的问题。通过对化学固化堵漏工艺的研究,并根据重庆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岩样XRD(X射线衍射)分析优选纳微米级粒径封堵材料,探索页岩气井堵漏防塌的新工艺。现场应用化学固化技术有效解决了焦页某井的井漏问题,满足了后续施工的要求;钻进过程中,使用了室内优选的聚硅纤维和纳微米级封堵剂,不仅完全控制了坍塌与掉块现象,而且日均钻井液消耗量降低1/3,达到防渗防塌的目的。实践证明化学固化和微纳米封堵是解决页岩气井堵漏防塌的有效方法
川东南地区地形高差大,地表条件复杂,同时地层倾角大,地下条件复杂,精确成像难。该地区前期处理资料在页岩气勘探开发支撑中存在井震波组产状不一致、断层假象及井震预测误差的问题。针对该地区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井控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并应用于上述三维工区,通过提高速度模型精度从而提高复杂褶皱区的地震成像精度,对指导后期的井位部署及水平井导向,提高优质页岩钻遇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两个方面对偏移速度模型精度进行了精细刻画,通过高精度网格层析速度建模、井约束旅行时恒定层析成像技术(TPT)、TTI
矿物多采用表皮系数表征钻井流体的储层伤害程度,但无法定量表征工作流体具体性能指标与储层伤害程度的关系,不能有效指导现场钻井流体性能优化和调整。而大数据方法在多因素分析上优势明显,基于此,建立多参数钻井流体储层伤害模型,实现工作液优化以保护储层。为此,收集9口绒囊钻井流体完钻井及邻井6口其他钻井流体完钻井的现场数据,以绒囊钻井流体完钻井与邻井平均日产量差为目标函数表征储层伤害程度,以钻井流体密度、表观黏度、塑性黏度、漏斗黏度、动塑比、动切力、pH值7项参数为自变量,首先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多参数模型,然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