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宗旨,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是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以服从和服务于高等教育目标为指导思想,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本文尝试从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角度探索其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基本模式和由此产生的育人功能。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形式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主要通过"一体两翼"的组织形式来凝聚广大青年团员。一体两翼是指以共青团组织为主体,以高校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为两翼,通过这样一种工作运行新格局,将共青团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优势、亲和力优势相结合,相互取长补短,为校园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3+1"模式的内涵
模式一词的指涉范围甚广,强调的是形式上的规律,而非实质上的规律。数字"3"是概括的数字,是将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划分为三个方向,即三种模式。"1"是在"3"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三种模式下所产生的育人功能。
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学术科技文化建设、艺术体育文化建设三方面的内容。
(一)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模式
思想政治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基础,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为学术科技文化和艺术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并且决定其发展的性质和方向,能够引导高校管理者创建科技含量高、现实意义大的学术科技文化和积极健康的艺术体育文化。思想政治文化建设主要通过导向、凝聚、激励、辐射作用表现出来。
导向作用是一种文化氛围,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文化建设通过系统的全面教育方式和潜移默化同时作用于受教育者,从而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的形成。高校共青团组织坚持用先进思想武装广大学生的头脑,通过主题讨论会、观摩会等活动,组织广大学生学理论、用理论,扎实发挥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文化好似粘合剂,将广大学生凝聚在一起。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将政治思想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和道德价值取向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的团日活动,升旗仪式,重温入党、入团誓词仪式等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将校园思想政治文化建设融入日常教育之中。
激励作用通过在高校内树立政治思想过硬、行为业绩突出的个体加以支持、表彰,强化个体自信力,推动其发展。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坚持树立"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等榜样的基础上,还可以探索更深层次的形式,如:开展"团干部形象在公寓"活动,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的体现,更把校园文化建设引向学生公寓奠定了基础。
辐射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中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方面,在高校内部进行流通。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通过各级团学组织积极发挥自身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等形式,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另一方面,随人才流动辐射社会,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向社会传播先进思想文化。
(二)学术科技文化建设模式
学术科技文化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依托,是发展科技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高校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包括:学术科技的学习、学术科技的创新和学术科技的应用。
学术科技的学习,要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相协调,要处理好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尽量开展与课堂教学有联系而又不重复的活动。高校共青团组织从活动入手,积极开展名师学术讲座活动、学术科技节、网页设计大赛等学术科技活动。这些活动带动了大学生对学术科技学习的主动性,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更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热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高校学术科技学习的实效性。另外,学术科技的学习活动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术科技的分量,明确了学术科技活动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学术科技的创新是伴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而逐渐确立其在社会发展中主导地位的。在高校共青团组织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为标志,将这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性竞赛活动,扎根于高校,确定了学术科技的创新活动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但"挑战杯"等对个人综合素质和团体合作都有很高要求的赛事,绝大多数学生参加的都只是科普活动、科技竞赛、调查研究等常规而传统的项目,这就需要高校管理部门、专业教师和相关学生组织、社团进行有针对性的运作: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制定规章条例,明确奖励政策,激发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专业实验室,配备专业能力强的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向专业化迈进;扶持学术科技性的学生组织和社团的活动,如科技创新协会、创业协会等,聘请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让社团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学术科技的应用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学术科技的学习和学术科技的创新基础上所追求的理想结果。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进行的科技发明、自主创业、学术成果、专利申报等方式,对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作用日益凸现,对当代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具有一定贡献。通过学术科技的应用活动的深入开展,取得了积极的社会、经济、人才综合效益。
(三)艺术体育文化建设模式
艺术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旨在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身心和谐、有创新精神、个性自由、人格完整的新时代大学生。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把艺术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围绕中心工作,努力营造优良学风,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高校团组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风气,如:开展英语学习活动月、读书征文等;扎实有效地开展艺术品牌创新活动,打造全方位育人的服务平台,如:开展各类艺术节、多元化音乐会等;运用多种媒体,加强团的宣传阵地建设,如:建立校刊、记者团、广播站等;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全方位组织社会实践工作,如:组织社会调查、扶贫支教、扫盲培训、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积极指导开展学生会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在教育、管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如:建立文学社团、大学生艺术团等;长期不懈的开展好青年志愿者活动,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体系;建设高校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景观,运用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等多种途径,以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与风气,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高校共青团组织在艺术体育文化建设中,利用活动来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鉴赏方式和比较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一)德育功能
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高校共青团组织对学生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对青年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作用,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大力促进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美育功能
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发掘校园文化的审美育人功能的具体表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美育作了深刻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校园里各种高雅的活动会使学生获得自我表现的良好机会,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困惑得以放松、淡化,摆脱心理困境,从而促使潜能、创造性、个性得到充分的开掘与协调的发展。
(三)实践功能
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是德育、美育工作的主战场,又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更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基地。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置身于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动手实践、接触实际,把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其中,既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在探索中激发学习兴趣,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又能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太佳良,聂铁志,吴静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1).
[2]张瑜.普通高校共青团工作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
[3]孙磊,李婷婷.如何营造高校良好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氛围[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X).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形式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主要通过"一体两翼"的组织形式来凝聚广大青年团员。一体两翼是指以共青团组织为主体,以高校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为两翼,通过这样一种工作运行新格局,将共青团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优势、亲和力优势相结合,相互取长补短,为校园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3+1"模式的内涵
模式一词的指涉范围甚广,强调的是形式上的规律,而非实质上的规律。数字"3"是概括的数字,是将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划分为三个方向,即三种模式。"1"是在"3"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三种模式下所产生的育人功能。
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学术科技文化建设、艺术体育文化建设三方面的内容。
(一)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模式
思想政治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基础,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为学术科技文化和艺术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并且决定其发展的性质和方向,能够引导高校管理者创建科技含量高、现实意义大的学术科技文化和积极健康的艺术体育文化。思想政治文化建设主要通过导向、凝聚、激励、辐射作用表现出来。
导向作用是一种文化氛围,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文化建设通过系统的全面教育方式和潜移默化同时作用于受教育者,从而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的形成。高校共青团组织坚持用先进思想武装广大学生的头脑,通过主题讨论会、观摩会等活动,组织广大学生学理论、用理论,扎实发挥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文化好似粘合剂,将广大学生凝聚在一起。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将政治思想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和道德价值取向通过开展主题鲜明的团日活动,升旗仪式,重温入党、入团誓词仪式等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将校园思想政治文化建设融入日常教育之中。
激励作用通过在高校内树立政治思想过硬、行为业绩突出的个体加以支持、表彰,强化个体自信力,推动其发展。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坚持树立"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等榜样的基础上,还可以探索更深层次的形式,如:开展"团干部形象在公寓"活动,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的体现,更把校园文化建设引向学生公寓奠定了基础。
辐射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中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方面,在高校内部进行流通。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通过各级团学组织积极发挥自身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等形式,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另一方面,随人才流动辐射社会,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向社会传播先进思想文化。
(二)学术科技文化建设模式
学术科技文化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依托,是发展科技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高校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包括:学术科技的学习、学术科技的创新和学术科技的应用。
学术科技的学习,要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相协调,要处理好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尽量开展与课堂教学有联系而又不重复的活动。高校共青团组织从活动入手,积极开展名师学术讲座活动、学术科技节、网页设计大赛等学术科技活动。这些活动带动了大学生对学术科技学习的主动性,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更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热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高校学术科技学习的实效性。另外,学术科技的学习活动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术科技的分量,明确了学术科技活动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学术科技的创新是伴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而逐渐确立其在社会发展中主导地位的。在高校共青团组织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为标志,将这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性竞赛活动,扎根于高校,确定了学术科技的创新活动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但"挑战杯"等对个人综合素质和团体合作都有很高要求的赛事,绝大多数学生参加的都只是科普活动、科技竞赛、调查研究等常规而传统的项目,这就需要高校管理部门、专业教师和相关学生组织、社团进行有针对性的运作: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制定规章条例,明确奖励政策,激发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专业实验室,配备专业能力强的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向专业化迈进;扶持学术科技性的学生组织和社团的活动,如科技创新协会、创业协会等,聘请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让社团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学术科技的应用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学术科技的学习和学术科技的创新基础上所追求的理想结果。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进行的科技发明、自主创业、学术成果、专利申报等方式,对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作用日益凸现,对当代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具有一定贡献。通过学术科技的应用活动的深入开展,取得了积极的社会、经济、人才综合效益。
(三)艺术体育文化建设模式
艺术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旨在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身心和谐、有创新精神、个性自由、人格完整的新时代大学生。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把艺术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围绕中心工作,努力营造优良学风,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高校团组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风气,如:开展英语学习活动月、读书征文等;扎实有效地开展艺术品牌创新活动,打造全方位育人的服务平台,如:开展各类艺术节、多元化音乐会等;运用多种媒体,加强团的宣传阵地建设,如:建立校刊、记者团、广播站等;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全方位组织社会实践工作,如:组织社会调查、扶贫支教、扫盲培训、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积极指导开展学生会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在教育、管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如:建立文学社团、大学生艺术团等;长期不懈的开展好青年志愿者活动,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体系;建设高校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景观,运用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等多种途径,以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与风气,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高校共青团组织在艺术体育文化建设中,利用活动来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鉴赏方式和比较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一)德育功能
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高校共青团组织对学生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对青年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作用,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大力促进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美育功能
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发掘校园文化的审美育人功能的具体表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美育作了深刻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校园里各种高雅的活动会使学生获得自我表现的良好机会,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困惑得以放松、淡化,摆脱心理困境,从而促使潜能、创造性、个性得到充分的开掘与协调的发展。
(三)实践功能
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是德育、美育工作的主战场,又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更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基地。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置身于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动手实践、接触实际,把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其中,既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在探索中激发学习兴趣,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又能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太佳良,聂铁志,吴静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1).
[2]张瑜.普通高校共青团工作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
[3]孙磊,李婷婷.如何营造高校良好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氛围[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