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中讲故事[组诗]

来源 :满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249879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圣的人
  转过几道弯,见到山花和树
  朝阳寺在凤凰山上
  兵燹远去,烧毁的殿门
  又被重新雕刻
  青石碑上的字迹,没有人
  认得清
  一个乾隆年间叫博明的古人
  在这里写了篇游记
  他在山花丛中饮酒,他说了
  很多酒话
  他大骂朝廷,佛祖听到了
  但佛祖不管这些凡间的琐碎
  登阁望南,柳条边内的民众
  在赛社酬神
  一些人在求雨,一些人在求子
  向北,二龙山上草木华滋
  二龙似乎要扑向一只绣球
  绣球是吉祥鸟凤凰,是凤凰的冠
  高句丽古城里,隋唐的旗帜迎着风
  一些马在奔跑,一些刀箭和弯弓
  射伤了一队面目不清的人
  是兵士,是先人?如今都化作石头
  列著队,沉默不语
  叫龙原的古城里十分热闹
  像翻开的小人书
  人来人往
  朝阳寺的庙门吱呀一声
  暮色里,钟声敲落满树梨花
  那个叫辽圣宗的皇帝没有进山
  他在叆河边洗了洗靴子
  他和他的步辇宝驹
  消失在驿道上,山花十里
  漫天飞扬的是尘土
  小沙弥从早到晚
  跟在师父身后,抬水喝
  吃斋,念经,给佛灯添油
  师父饮茶,他驱赶着蚊虫
  对弈的书生下山了
  一扇庙门关闭了暮色
  山外繁星如灯,山内
  清风几许
  不知师父何时
  为我持戒
  香火如星,更像佛祖的眼睛
  炙烫我的额头
  嗞一声,红尘远了
  嗞一声,爹娘远了
  诵经的人
  他己暮年,在青灯和古佛间
  只留下一串影子
  钟声吐出一朵朵云霞
  他抬头时总要双手合十
  他说,佛祖
  有时也住在云朵上
  佛祖更多的时候住在他的心里
  佛祖从来不说话,缭绕的烟火中
  他诵着经文
  风吹果落,他诵着
  月盈月亏,他诵着
  水涨水落,他诵着
  人去人归,他诵着
  风雪雷电,他诵着
  他天天对着佛祖讲话
  有时我想,他会不会在经文中
  加上自己的话
  讲山上的响马,去年的蝗灾和干旱
  讲柳五爷的钱庄,赵戏子的花轿
  讲鸡讲鸭,讲忏悔的人
  讲有罪的恶人
  二小姐要来,二小姐只有在大殿上
  才会静成一朵花
  二小姐说给佛的心事
  其实都讲给了诵经的人
  二小姐捐下银两,她相信
  只有诵经的人才能和佛祖说话
  宋员外也来,诵经的人只敲木鱼
  他不瞅宋员外,他喃喃自语
  “旧事旧矣,风去风无”
  张郎,李郎,袁长卿,于嘉佑等人也来
  诵经的人在山风中点燃了香火
  在佛案上捧起香灰
  装满每个人环佩的香囊
  “功名加身,入朝为仕
  佛天天看着你们怎样
  为众生劳心”
  诵经的人深藏的忧郁,在眉宇间打开
  临行
  诵经的人奉上了清茶
  经卷在月光下被风翻开
  一炷香火变得星星一样微小
  此刻,诵经的人神情肃穆
  仿佛,他站在佛的身旁
  诵经的人又敲起了木鱼
  一地月光,碎成了一地的梵音
  他的人生并非不系之舟
  他说,一根绳索连着红尘
  春来春去不见春
  今晚
  诵经的人要讲自己的人生
  讲给自己听
  面壁的人
  不都是一苇踏江而来,面壁的人
  不是掌灯向佛的人
  他不认识佛,他流泪告诉你的
  是一个女人的故事
  在面壁人流落的大山中
  鹰像一根黑钉子
  钉在云朵上一动不动
  风吹云落,一枚叶子轻轻地
  飘
  崖下的水把它送得很远很远
  面壁的人没在古庙里
  三奶奶说,光绪七年
  她的五太爷收留了他
  面壁的人不面壁的时候
  会和鸟儿说话和石头说话
  就是不和人说话
  他躲避着所有有着人的皮囊的家伙
  他有时候会撕毁五太爷的手札
  摔碎青瓷的花瓶
  然后,跪在五太爷面前哭笑,流泪
  我问三奶奶,面壁的人
  是个疯子吧
  是官府缉拿的恶人吧
  三奶奶说,好人和恶人谁能分得清
  面壁的人是个年少的公子
  是个有劫数的人
  是个不会疼的人
  他面壁之后,会把头撞向石壁
  直到头破血流
  面壁的人在一个风雪夜离开了
  有人说,看见他跳进了冰河
  有人说,那河塘下的竹笼里沉着
  他的表妹
  面壁的人留下一封手书
  几锭银子,一块玉佩
  他写清秀的书体,像
  风吹过的桃花
  “银子留给五太爷送终用吧
  如果有骑马坐轿的人来找我
  玉佩交给眉心有痣的流泪的老妇人
  那个
  是我娘”
其他文献
甘愿“最后灿烂一次”  皮肤向来爱好和平。只当盾牌,不做利器。只防守,不出击。不知道什么兵器会来,却知道永不动摇的应对和坚守。冷的水,热的汤,尖利的锐物,沉重的钝器,谁侵犯了它,它都只能默默承受。对它来说,结局和原因难分伯仲,不是被挑衅,就是被误伤。哪怕被野蛮者戳破,戳成筛孔也要坚守岗位,不能退缩。唯一要做的就是一次一次振作起来,忍痛“再建设”,力争尽早恢复原貌,恢复职能,再次担当起永不冒犯他人的
期刊
少小,在我老家屯头道北,有一株古榆,长得繁繁茂茂,郁郁苍苍。对于这株古榆,我留有两个印象:头一个是,每年到了春夏之交,也就是农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这三个庙会日期间,总有一些老妈妈、老奶奶,领着儿孙,来到树前,烧香上供,叩头许愿,认古榆为干妈妈或干姥姥。我曾问过,她们说,古榆寿长,认它做干亲,好养活,能长命百岁。另一个是,有一次,我在古榆下,看乡亲备犁,其中一位叔伯问我:“你是读书人,懂的多,
期刊
生在黄土高原上的人,大抵和水都没多少缘分。不像江南人,出门就上船,家里也是前店后河,一年四季都泡在水里。恐怕也是由于少水的缘故吧,我从小就喜欢水,不仅喜欢江河湖海的汹涌澎湃,烟波浩渺,也更喜欢林泉小溪的细流蜿蜒,石浅苔深。这些年凡到外地,总会觅着有水的地方流连忘返。朋友们说我是五行缺水,我没算过命,不知道是否真缺,但喜欢水却是真的。  我出生在乡下,是在塬上,也就是黄土高原上纵横的沟壑中间残存的那
期刊
我和母亲在说外公去世的事情。外公是十六岁参加剿匪的老革命,刚刚去世不到一个月。  外公不到一岁时,他的父亲跟着贺龙闹革命,在西湾起义后不幸被捕,地方团练将他绑在一棵漆树上,一刀一刀把他砍死。抗战胜利那年,不到十六岁的外公,投身参加了解放战争,解放后又带队清剿地方土匪,经历了太多生生死死。外公八十岁刚过,腿脚行动已有所不便,却依然乐天乐地。外公说,争取活到九十岁,不找死,不怕死。外公在自己还能主事时
期刊
中国传统农业中,耕田的称农民,放蚕的呼蚕民,捕鱼的叫渔民。突然有一天,泥腿泥胳膊的农民,有了几亩虾圈,撂下锄杆子去养对虾,身份便成了虾民。其实,农民、蚕民、虾民都没走出农业学科。耕田、养蚕是传统的谋生手段,养虾是他们斗胆干起前人没有干过的农事,旨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对虾的故乡在海洋里。渔民在海捕中有时一网能拉到上万斤鱼、蟹,乐得大呼“淘湾了”(东港渔人方言),但一潮水下来,却拉不到多少对虾。
期刊
造物主造人时,虽然用了心,却没考虑人的高矮。个儿高的当然高兴了,个儿矮的怎么办?  高个儿确实有很多优势。打篮球投篮的时候,轻轻一扣即可。矮个儿就得蹦起来。跟人打架也得蹦起来打对方的脸。这很伤自尊。  俗话说“一俊遮百丑”,其实一“高”也可以遮百丑。说一个人帅,基本要素就是这个人不矮。如果矮,长得再周正也没用,算不上帅。用“帅”字来形容个儿矮的人显得滑稽。如果个儿高,长相差一点也可以遮掩过去。这么
期刊
大海之命运交响曲  蓝色的大幕拉开——  风的卡拉扬上场。长喙般的乐棒,短暂的宁谧。倏然,如蓄意的火星触燃优美的旋律,照亮八月我恢宏的视听。  汹涌的波涛,激荡的海浪,大海之交响器乐——管、弦、號、笛、定音鼓……和谐的奏鸣,繁复的乐音与c调的大海融合。  快板敲打命运之门。  乌云漫上来了,涂改大海。狂野的风折断了蔚蓝,揪住大海的头颅往礁石上撞。大海在呐呼,在抗争……纷纭的怒涛耸起云水的山脉。幽蓝
期刊
期刊
王童 祖籍山东掖县,父辈闯关东至辽宁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 北京东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北京文学》月刊社社长助理,副编审。鲁迅文学院第二届高研班(主编班)学员。曾在《戏剧电影报》《信报》任主编助理、社长助理及评论版主编。中篇小说《美国隐形眼镜》入2001年中国小说学会文学排行榜,散文《雨中的女人》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散文《寻找北京的秋天》发表
期刊
古 戏 楼  二百年前想飞的念头  依然悬挂在檐角  管它楼顶是歇山还是硬山式  我关注的是蹲守的兽们  骨头里还有多少野性  神听和平的招牌下  细品味总含些诰命的味道  我辈俗人只为听个热闹  廊柱深处,恍惚间  开场的锣鼓敲得人仰马翻  出将入相,又一场好戏上演  从青衣到老旦,从小生到花脸  瞬息万变的人生  多少悲歡离合打台上过  一百种脸谱,一千种滋味  被妻的一声轻唤打断  道光年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