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合作意识的树立、合作小组的构建、合作方法的优选、个性习惯的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 合作学习 培养习惯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谓“合作学习”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1、营造学习氛围,树立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树立分工合作的意识必不可少。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合作探究氛围,给足交流探讨的时间,创设必要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在友好的合作实践、热烈的讨论辩别中,让学生养成勤于合作的习惯,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培养其合作精神。
2、构建合作小组,明确角色分工
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可以按学习水平、能力差异分,也可以按性格、个性差异分,有时是同质,有时是异质。同质分组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异质分组可以使每个学生能与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合作学习。一般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既要注意小组成员能力的搭配,又要注意使组员愉悦地接受这一小集体,并积极参与其中。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开展小组合作时,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组员分工要明确,如:组长、记录员、维持活动者及发言人。如:开展“统计水果数目”这一小组活动,小组内可安排一个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开展活动,调配各项任务,处理各项事宜;一名记录员,负责统计水果的数目;一名发言人,负责汇总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将结果进行汇报。当然,组员在小组中的身份不能一成不变,要注意调整、变换,让每个组员从不同的角色中获得不同的体验与收获。
3、优选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成效
“小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优选一定的合作学习方法,如,“轮流解题法”、“分块学习法”、“小组积分法”。举例分析:“小组积分法”适用于学习难度不大的教学内容,并尤其适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比较明显的班级。“小组积分法”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基准分”的设定和每位学生所贡献的积分数的计算方法。基本操作方式:(1)教师先就某一学习主题面向全班进行统一教学,以做好知识铺垫和问题引领;(2)将“问题提纲”交给“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就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做好检测准备;(3)每个小组的学生以个人的名义参加检测;(4)教师由检测分数计算出每组每位学生为小组赢得的积分,评比各组总积分的高低。
4、培养个性习惯,强化合作发展
4.1学会倾听
合作学习中应让学生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鼓励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惟有这样才能讓学生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4.2勤于表达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1)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针对实际,笔者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笔者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对于那些不善发言、怕言者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拨、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2)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教学中,我们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中,让学生边操作边循序渐进地表达,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4.3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而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耐心扶助、指导学生,与他们一起分析、思考,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4.4尝试评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认为,广泛的交流和多元化的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也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合作评价时,学生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教师应让学生认真审视其他同学的思维过程,作出正确判断评析,并对照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他人之长处,修正自己与他人的错误、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4.5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其学习的效果。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在学生不易理解时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再加上教师的点拨,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在小组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拓学生思路,同时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交锋中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
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生生间的互动,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有学习兴趣的养成、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探究中健全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数学教学 合作学习 培养习惯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谓“合作学习”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1、营造学习氛围,树立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树立分工合作的意识必不可少。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合作探究氛围,给足交流探讨的时间,创设必要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在友好的合作实践、热烈的讨论辩别中,让学生养成勤于合作的习惯,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培养其合作精神。
2、构建合作小组,明确角色分工
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可以按学习水平、能力差异分,也可以按性格、个性差异分,有时是同质,有时是异质。同质分组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异质分组可以使每个学生能与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合作学习。一般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既要注意小组成员能力的搭配,又要注意使组员愉悦地接受这一小集体,并积极参与其中。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开展小组合作时,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组员分工要明确,如:组长、记录员、维持活动者及发言人。如:开展“统计水果数目”这一小组活动,小组内可安排一个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开展活动,调配各项任务,处理各项事宜;一名记录员,负责统计水果的数目;一名发言人,负责汇总小组讨论的结果,并将结果进行汇报。当然,组员在小组中的身份不能一成不变,要注意调整、变换,让每个组员从不同的角色中获得不同的体验与收获。
3、优选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成效
“小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优选一定的合作学习方法,如,“轮流解题法”、“分块学习法”、“小组积分法”。举例分析:“小组积分法”适用于学习难度不大的教学内容,并尤其适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比较明显的班级。“小组积分法”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基准分”的设定和每位学生所贡献的积分数的计算方法。基本操作方式:(1)教师先就某一学习主题面向全班进行统一教学,以做好知识铺垫和问题引领;(2)将“问题提纲”交给“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就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做好检测准备;(3)每个小组的学生以个人的名义参加检测;(4)教师由检测分数计算出每组每位学生为小组赢得的积分,评比各组总积分的高低。
4、培养个性习惯,强化合作发展
4.1学会倾听
合作学习中应让学生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鼓励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惟有这样才能讓学生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4.2勤于表达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1)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针对实际,笔者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笔者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对于那些不善发言、怕言者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拨、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2)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教学中,我们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中,让学生边操作边循序渐进地表达,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4.3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而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耐心扶助、指导学生,与他们一起分析、思考,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4.4尝试评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认为,广泛的交流和多元化的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也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合作评价时,学生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教师应让学生认真审视其他同学的思维过程,作出正确判断评析,并对照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他人之长处,修正自己与他人的错误、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4.5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其学习的效果。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在学生不易理解时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再加上教师的点拨,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在小组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拓学生思路,同时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交锋中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
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生生间的互动,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有学习兴趣的养成、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探究中健全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