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App不是家教All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feng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强大的运算功能以及远距离信息交流功能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现代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大多迅猛地进入网络信息系统状态,一种家校联系的新方式——App也应运而生,牵动了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交流互动的方方面面。
  家校App带来了什么
  基于學生基本信息和各科学习信息网络管理平台的App,学校、教师可以通过此平台记录统计分析学生成绩(尤其是学科考试成绩),似乎也可以比较全面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或进程,学生出勤率、作业完成率等基本信息更是一目了然,学生、家长通过PC和手机终端即可以快捷、便捷地获取。学生成绩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快捷度以及准确度等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多维管理更加精细、系统,尤为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升了反映学业成绩的快捷度
  学校只要系统使用在线数据库管理,PC、手机终端就会成为浏览查询信息的主要途径。这种变革使得教师、学生、家长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了解变得易如反掌。学生任何一次的作业练习、测试、考试等学习活动,只要学校、教师予以记载,其结果基本可以同步出现在App中。
  这样的处理数据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突出地提升了教师统计、分析、管理学生学业成绩的效率。尤其对成绩的延展性管理、学生群体的数据分析、学生个体数据的横纵向比照、学生信息的跟踪处理,应有尽有。“大数据”似乎使教育教学管理工具性特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提高了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参与可以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家长的参与,一度也被认为是学生学习成绩形成高低差异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传统管理方式下,基本是通过每学期一次或两次的家长会议单向通报,才能够获得分享有限的信息。新技术来临后,可以保证学校和家庭、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实现学生数据即时、同步、全面的交流与分享。教师、家长也可以通过微信群直接获取、交换信息,并共同讨论、交流。应该说,只要教师、家长有主观要求,理论上可以没有时空隔阂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这极大地促成了家长对学生学业成绩等各个方面的自觉干预,也使得部分家长对学生学业成绩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深度或过度的干预。
  3.提高了对学生学业成绩跟踪的全面性
  对学生评价的传统方式是学生成绩报告书,以教师评语、学生学业成绩、学生出勤情况等定量定性结合而成。这种方式在当下家长曾经有过的学校生活记忆中根深蒂固。而App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性、系统性,不仅能够呈现出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能得到充分展示,与传统成绩报告书比较有着明显的优势。如果学校、教师能将现代化信息管理软件系统与传统教学管理方式有机融合,学生学业成绩的各个维度都会得到展示。信息处理系统将学生学业成绩转化为数据,再运用综合数学统计和数据挖掘的技术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以进一步发现学生学习结果与学习内容、学习资源以及师生教与学行为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预测到学生的学习动态与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自适应和个性化学习的时代已经来临。
  家校App还带来了什么
  事物的出现与发展都会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反映,细细品味高效快捷的家校联系App,也必定具有工具性不可忽略的弱点和潜在“疑点”。
  1.家校App并不一定全面适用
  互联网产品推出的方式就是“海量”“高速”,未来“互联网+教育”也许会产生颠覆性的革命。但教育这个行业、这份事业离不开“人”,是以服务于“人”生长、成长为最高宗旨,所以迈出的每一步都必须充分思考、实验与认证。这样的记录反馈方式明显有两点慎用。
  第一,不适用于所有学段。基于学生学业成绩乃至考试分数的评价与诊断,明显不适用于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幼儿园突出对幼儿发展过程的评价,小学一二年级会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基本听说读写算能力的发展,这两个阶段都是成长的初级阶段,即朦胧期。学习结果的偶然性、随机性极大,数据也许是客观的、真实的,但处理出的结果和结论亦可能是粗糙的、武断的、机械的、错误的。
  第二,不适用于面广量大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城市学校、家长拥有着各类优势以及对学生学习更多、更有效的干预,已经在客观上形成这两大群体的分化。教育既是国计又是民生,教育与生俱来的公平性是教育第一价值体现。当前,城市、城区学校尤其窗口学校“择校热”“大班额”现象愈演愈烈,且无法有效遏制,已经挑战着社会正常健康的发展和教育必须坚守的底线。当一种工具的高效性有可能严重违背现代工具的人文性时,就不得不思考应该不应该使用和如何使用这样的工具了。
  2.家校App的结果与初衷有可能南辕北辙
  现代信息化系统数据处理分析的快捷有效具有客观性与科学性,但怎样更科学合理地管理使用才是这些数据存在的真正意义所在。伴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的许多方面值得回味。最明显的是个人信息的无条件被暴露,人应有的权利、隐私、尊严被忽略,App传递给家长的信息带来的最大负面效应就是家长获得了“不断”“不法”监控学生的便利和权利。家长的威力和学生的压力同步剧增,直接促进了家长对学生学业成绩过度干预,家长极容易变身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教练”或“裁判”。对学生引导的基本思维前提——“换位思考”“代入法”荡然无存,学生生长、成长的过程性、复杂性、艰难性、差异性被完全忽略。“别人家的孩子”成为教育孩子的主要榜样与目标,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与教师、家长的严重对立。当下家长对学生学业成绩、考试分数的过分在意与追求会演变成使学生物化为考试刷题的“机器人”或应试的“奴隶”。中小学阶段,教师有效甚至高效地完全主宰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必将使学生升入高校后,立马成为学业上毫无方向感的绵羊,或变为沉溺于网游世界的“顽主”。这大概就是中小学“拼命学”,进入大学“拼命玩”的归因所在,一个人终身学习必须有的自觉性、自主性从何而来?   3.家校App有可能降低家长与学生的现实交流
  当下,互联网尤其是智能手机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中小学学生白天大量的时间在校,家长也忙于工作,和学生的现实交往、交流的时空交集本来就太少太小。过多的在线即时信息,既会误导家长对学生在校现实生活真正全面的了解,也会使家长通过和孩子现实沟通了解的主觀意愿降低,偏听偏信必然出现。家长、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与把握一定首先是现实交流,而现实交流是直接的、真实的、全面的、带有体温的。人是复杂的复合体。数据可以系统描述,但永远不能够代替人现实表现的本然流露。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断言:无人可做教师。他的哲思不是否认教师、教育的作用,而是引出贯穿于整个教育史的一个主题“相信人成长的内在力量,教育只是外在引导”。古希腊教育有一个基本教育思想:教育只是将已经存在于学生身上的潜能吸引、激发出来,真正的学习只能靠学习者自己,只有学习者才是自己真正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告诫,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4.家校App有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
  苏格拉底说,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家长、教师要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必须从尊重孩子的隐私开始。家校联系App应该是点对点的,应该是私密的,但教师、家长不可抗拒地需要对学生学习情况全知晓、全比较,这样势必会使学生学习成绩这些隐私类信息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所谓个人隐私,就是“自己不愿他人知晓的事情”。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考得不合期望的成绩一定属于“不愿他人知晓”的范畴。设想漫长的十多年学生学业生活完全呈透明状,其对学生个体尤其是学业遭遇困难的学生来说,受到的伤害、危害就会是触目惊心了。
  首先,过繁过度地曝光必然会麻痹孩子的羞耻心,孩子的过失、过错随意公开,本来具有的难堪和痛苦必将“麻木”,“破罐子破摔”应运而生。孩子成长也需要仪式感,考试过频会失去考试本身的意义。
  其次,会削弱孩子的自省力。有孩子曾经和自己的父母气急败坏地表白:对学习成绩最在乎的永远是我自己,你们需要的只是面子,脸上有光而已。缺乏“换位思考”的随意批评,或具有针对性意义的指导,都会削弱孩子自省的欲望和能力。
  再次,还会破坏师生关系或孩子与亲人的亲密关系。学校、教师反映的学生信息一定会有对学生的肯定、赞许和表扬,但这些“正面”信息极易被过滤和边缘化。信息中的“负面”部分可以起到背后“告状”的恶性效能。教师、家长的善意在这样的状况下走向了反面,产生了隔阂。同时,本应该长期培养可以形成的良好师生关系和亲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完全可能被削弱、被破坏,更坏的后果是还会严重伤害孩子自我成长的自信心。
  孩子成长不会是同一路径,任何孩子的成长经验都是不可以复制的。自信才是人自我成长的核动力。海伦·凯勒的人生信条“信心是命运的主宰”,任何教育工具再先进也不能逾越遵循教育规律这个底线。“以人为本”,更合理、更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和手段,才是每一个教育者必须时刻警醒的戒条。
  家庭教育AII可以是什么
  新东方俞敏洪先生说,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必将是终身的老师。把孩子的教育全盘托付给学校、教师,是家长的严重失职行为。从时空上讲,学校教育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对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尤其是小学生,其目的就是从法理上给孩子在家接受家庭教育留出了应有的时空。我们的家长观念正好相反,他们普遍认为,学生在学校才是教育、在教室才是学习。
  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点,其一是宽容。对待孩子像孩子,给孩子正常的应有的生活,保护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孩子童年生活或许不太需要有意义、有目的,有意思才是童年学习的开始。安排孩子生活不能只是加法思维。做加法的前提首先是减法,不要寄希望于孩子只吃营养液、生长素,吃饱粗茶淡饭才是人的正常饮食。当下家长逼迫孩子掌握的十八般技能,似乎杂技表演的小狗也具备。其二是等待。孩子需要早期教育,但早期教育并不意味着是提前教育。基础教育的基础亦如农村砌房屋打下的地基,它一定是宽泛的、扎实的、粗糙的、看不见的,承载着它应该承载的重负。一位孩子对爸爸妈妈说,我的成长如我的身高一样是一点一点生长而成的。孩子的感悟多么精辟。其三是发现。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有一双慧眼,既能真正发现孩子,也能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发现他的个性、发现他的与众不同和无可替代,家长要“细心”地发现、“粗心”地应对,孩子需要自由自在地生长,就像一棵小树,只要细心耐心地观察、呵护,如果不停不断地浇水、施肥、洒药、剪枝等,它又会长成怎样?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孩子的人格养成与精神成长。人格养成、精神成长主要源自家庭,必须从小做起,“3岁看小,7岁看老”,“看”的一定不仅仅是孩子的智商与知识学习水平,兴趣与习惯、孝顺与感恩、宽容与爱心、正直与友善、敬畏与守规、分享与合作等更重要,而这些都来自家庭、来自家长的言传身教、来自家庭的耳濡目染。人格养成还必须以生活能力的培养为前提,一代独生子女性格、人格的缺陷何尝不是个人生活自主能力的缺失而导致,一个人自顾不暇,何以顾及他人、团队……
  家庭教育的核心途径是陪伴。家长社会角色再多再大,回到家庭只会是一个角色,这个基于血脉相融的角色定位,孩子面前普普通通的爸爸妈妈是最值得繁忙中的家长珍惜的。有一种说法,孩子小时候父母欠缺的陪伴,将在他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做出偿还。本来主动、积极、有意识、正面的陪伴或许会变成被迫、消极、强制性、负面的补偿。陪伴首先是共处,有共处才会有言传身教,才会其乐融融、心心相印,才会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
  家庭教育一定不是学科教育的补充与延伸,更应该是播撒种子、种植思想、传承家风。言传身教需要家长利用每一个可能的机会激励自己、提升自己。父母的终点才是孩子的起点。孩子的起点在家长一点一点提升中升高,孩子的格局在家长视野、眼界一点点打开中开阔。陪伴最重要的还有共读。阅读的种子根植于家庭,就像童年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一样,童年阅读的价值也远远没有得到重视。童年阅读的书籍、影视、儿歌把人类的最美好悄然地藏在人物、动物的命运里,孩子的价值观从此开始建构、生成。共读开始于亲子共读,父母读给、讲给孩子听,孩童时期一旦养成阅读的习惯,必将终身受益。
  任何一种工具都不会代替“口口相传”“心心相印”。走近并走进孩子,才是家庭教育的归宿所在。立德树人的号角已经吹响,现代家长必然会铸造出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其他文献
班会背景  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我行我素,喜欢表现自己,而不太在意他人的感受。课堂上,他们也往往只注意说,而忽略了“听”;或是只注重“听”的形式,而不注重“听”的实质,尤其是情感上的支持和交流。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注意自己的言行,掌握倾听的艺术与技巧,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班会目标  1.认知:明确倾听的含义,懂得倾听的重要性;了解有效倾听的技巧,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倾
期刊
文章探讨预设、歧义与语境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与工作原理.预设是说话人假定为双方共有知识的一种基本意义成分,它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发展着语境,同时又被语境操纵甚至消除.在说
活动背景  培养具有友善待人的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是我校“博雅文化”课程的特色。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渴望独立,希望成为受欢迎的中心人物。在人际交往中,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的感受,对待同伴缺乏宽容和友爱,对待师长缺少尊重。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友善的力量与价值,获得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特设计“沟通连着我和你”主题班会课,帮助学生学会和他人相处。  活动目标  1.使学生掌握“我—信息”等人际
期刊
班会背景  现实中,性骚扰并不少见。但面对性骚扰,被骚扰者却常常无法正确应对。有的因性教育的缺失而不知道自己被性骚扰,有的因利益纠葛而忍受性骚扰,有的因害怕或面子而无奈面对。这些都给被骚扰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同时,还有一些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性骚扰,游走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同样可以算作性教育缺失的受害者。  班会目标  1.让学生了解性骚扰的概念,懂得识别性骚扰。  2.培养学生良好的
期刊
中队管理的根本宗旨在于促进队员自主意识的发展,增长队员的内在力量。无论是从培养未来公民的角度,还是从强化队员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的角度,中队构建这一平台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笔者尝试通过组建成长小组的方式,强化中队管理的自主程度,促进队员自身能力的不断生长。  一、科学筹划编制团队,确保小组形式稳定  中队成员缺乏应有的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在很大限度上是由于大家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期刊
我们发现,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教育改革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尽管教育改革措施层出不穷,如建议改变教学方法、课程、班额、标准化考试等等,但结果似乎总不尽人意。究
做班主任不易,做好一个中途接班的“后妈”班主任更难。由于学生对前任班主任班级管理方式、方法的适应,他们对“后妈”一开始都比较挑剔。学生和家长会不自觉地将前后班主任进行比较,甚至还会拿新任班主任的缺点与前任班主任的优点相比,让处在“后妈”位置的班主任倍感尴尬,一时难以适从。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师生关系,还会使教育教学工作阻力重重。很多班主任不太愿意中途接班,因为“后妈”实在不好当。但因工作原因,不
期刊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他与任课教师区别在于班主任承担着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双重任务。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单凭一颗爱心,不讲究工作方法,是不能很好地完成班主任工作的。只有不断反思、积极探索,努力成为一名有智慧的班主任,才能高效达成教育目标。对如何做一个智慧型班主任,笔者结合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摆正教学与教育关系,树立育人为先的理念  在实际工作
期刊
从教多年,有许多事情都似过眼云烟随风飘散,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但是彭彭的故事,至今仍在我脑海中,不能忘却,时时让我警醒,提醒着我应该怎样关爱身边这些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孩子们,应当怎样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调皮的孩子,这些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当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有时情况有了好转,过一阵子又会出现反复,如果一时松懈,就可能会前功尽弃。因此,对待调皮
期刊
学校是一个大群体,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可避免会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邻近平等个体之间在与各种社会关系产生作用时,其中某一个体的行为与决策会影响到另一个体,这被称之为“同伴效应”。同伴群体往往会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学习环境和作用机制,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态度行为和学业表现等。对班主任而言,了解并掌控班级的同伴教育,将会进一步促进班级管理的完善,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  一、建设学习小组,让同伴效应得以产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