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一书中的数据曾被反复引用。实际上,创意在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可能给一个公司、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
创意将曼彻斯特从工业老城变为“贝克汉姆与辣妹”的时尚之都,创意把杭州打造为“中国最宜居城市”,创意使“798工厂”成为北京的新地标
在中国,创意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地正在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不仅很多以生产见长的中国公司希望自己发展成为创意型企业,而且越来越多的外资创意公司也开始抢滩中国市场。
来自荷兰的Mattmo登陆上海
提到创意产业,就不能不提荷兰。
上世纪80年代初,创意产业在荷兰开始逐渐兴旺发达起来。根据荷兰政府网站的数据,荷兰是全球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7年荷兰专职从事创意工作的从业者已经达到近50万人,约占荷兰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的47%左右。
荷兰的创意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从纯粹的商业运作中分离出来,单独成为一个行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也通过城市品牌的打造,使其获得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欧洲的时尚之都。
作为一家荷兰创意策略公司,荷兰Mattmo公司的中国之路可谓非常典型——从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进行巡回演讲,到2006年在中国创立了Dutch Room(荷兰之家)工作室,再到积极参与投标上海地铁7号线地铁站设计项目,直至去年9月在上海设立办事处。
该公司创始人Monique Mulder (以下译为“莫尼可”)和全球网络总监Dorothé Straeter (以下译为“施翠特”)在北京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时说,她们对中国并不陌生,5年来她们已经多次往返于中荷之间。
创意产业怎样界定?与传统的4A(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即美国广告代理协会,上世纪初由美国各大著名广告公司协商成立)有何不同?Mattmo公司在中国主要做什么业务?面对记者一连串的提问,施翠特,这位起家于市场关系领域,有着十几年大型广告公司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创意产业作为蓬勃兴起的新型产业,之所以变成热门话题,是因为它不仅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例如电影、电视、文化出版等,还包括艺术类服务产业,如策划演出和展览;又通过进行一系列商业设计,引发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像Mattmo这样的创意策略公司,就以为公司、政府部门和文化团体进行包装设计为主,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出潜在的价值和财富。
“Mattmo在中国的业务在过去五年里迅速增长,我们与中国的合作越来越密切,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Mattmo公司创始人莫尼可告诉记者,“希望不久我们在北京的办事处也会顺利开业,我们对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希望我们的设计成为上海新标识”
无论是与上海同济大学在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品牌的研究和战略发展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还是与瀚亚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合作,于2008年初在上海地铁7号线地铁站的设计方案竞标中胜出,与中国本土客户共同合作,进行研发设计在莫尼可的工作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莫尼可认为,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创意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注意并且喜欢上了创意为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在施翠特看来,中国的客户为了推进其国际化进程,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将所有的传播业务交给一家能够提供整合传播服务的专业机构。
上海地铁7号线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交通“大动脉”,沿线有5个站点分布于世博会园区内。该地铁线路将于年内建成通车。
“我们提出‘沟通’的理念,通过几种不同形式的沟通效果图,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我们的工作理念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为客户建立理想的形象和标识。希望我们的设计会让人眼前一亮,成为上海的新标识。”施翠特说。
“中国需要更好的创意来提升自己”
上海,可谓在中国创意产业之路上先行一步。截至2007年底,上海已有75个创意产业园区建成投入使用,有2500多家创意企业,2万多名从业人员入驻。
根据《上海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等政府文件,上海要在2010年使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全市GDP的10%以上;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上海建成亚洲最有影响的创意产业中心之一;用20年左右的时间使上海成为全球最有影响的创意产业中心之一。
“我们之所以选择在上海建立办事处,是因为许多国际广告代理机构都在这个城市设立了代理机构,并且我们也非常喜欢这座城市的气氛。”莫尼可告诉记者。
通过和中国知名大学的合作,莫尼可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涌现出令人惊奇的天赋和才能,“中国和西方工艺技术的差别并不是那么大”,莫尼可说,“问题在于中国的设计需要创新。”她认为中国的设计学院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中国本土设计师已经开始改变思维,投身到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设计中,但还需要不断改进,应该发挥团队的力量,“一个好的设计,应该通过设计师们的充分交流,分享成果,从而发现最美的东西。”莫尼可认为,目前许多中国设计师已经开始在海外工作,还有很多外资创意公司进入中国,这必然会帮助中国将创意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一个层次。
2008年,莫尼可领导她的团队在阿姆斯特丹建筑中心(ARCAM)每年一度的艺术节上,帮助设计中国的展会“China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中国当代建筑),她们发现经过包装之后的“中国一分钟电影”、“风水入门”、“功夫课程”等具有中国典型文化的设计,非常受欢迎。“中国的客户越来越多来到欧洲推销自己,他们在走出去时如果能够获得很好的包装设计,会取得惊人的效果,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沟通合作,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莫尼可说。
“阿姆斯特丹通过一系列创意提升了自己的城市品牌,成为品牌之都,希望中国也能在未来几年通过设计提升自己,成为创意大国。”莫尼可由衷地说。
创意将曼彻斯特从工业老城变为“贝克汉姆与辣妹”的时尚之都,创意把杭州打造为“中国最宜居城市”,创意使“798工厂”成为北京的新地标
在中国,创意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地正在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不仅很多以生产见长的中国公司希望自己发展成为创意型企业,而且越来越多的外资创意公司也开始抢滩中国市场。
来自荷兰的Mattmo登陆上海
提到创意产业,就不能不提荷兰。
上世纪80年代初,创意产业在荷兰开始逐渐兴旺发达起来。根据荷兰政府网站的数据,荷兰是全球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7年荷兰专职从事创意工作的从业者已经达到近50万人,约占荷兰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的47%左右。
荷兰的创意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从纯粹的商业运作中分离出来,单独成为一个行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也通过城市品牌的打造,使其获得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欧洲的时尚之都。
作为一家荷兰创意策略公司,荷兰Mattmo公司的中国之路可谓非常典型——从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进行巡回演讲,到2006年在中国创立了Dutch Room(荷兰之家)工作室,再到积极参与投标上海地铁7号线地铁站设计项目,直至去年9月在上海设立办事处。
该公司创始人Monique Mulder (以下译为“莫尼可”)和全球网络总监Dorothé Straeter (以下译为“施翠特”)在北京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时说,她们对中国并不陌生,5年来她们已经多次往返于中荷之间。
创意产业怎样界定?与传统的4A(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即美国广告代理协会,上世纪初由美国各大著名广告公司协商成立)有何不同?Mattmo公司在中国主要做什么业务?面对记者一连串的提问,施翠特,这位起家于市场关系领域,有着十几年大型广告公司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创意产业作为蓬勃兴起的新型产业,之所以变成热门话题,是因为它不仅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例如电影、电视、文化出版等,还包括艺术类服务产业,如策划演出和展览;又通过进行一系列商业设计,引发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像Mattmo这样的创意策略公司,就以为公司、政府部门和文化团体进行包装设计为主,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出潜在的价值和财富。
“Mattmo在中国的业务在过去五年里迅速增长,我们与中国的合作越来越密切,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Mattmo公司创始人莫尼可告诉记者,“希望不久我们在北京的办事处也会顺利开业,我们对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希望我们的设计成为上海新标识”
无论是与上海同济大学在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品牌的研究和战略发展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还是与瀚亚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合作,于2008年初在上海地铁7号线地铁站的设计方案竞标中胜出,与中国本土客户共同合作,进行研发设计在莫尼可的工作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莫尼可认为,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创意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注意并且喜欢上了创意为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在施翠特看来,中国的客户为了推进其国际化进程,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将所有的传播业务交给一家能够提供整合传播服务的专业机构。
上海地铁7号线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交通“大动脉”,沿线有5个站点分布于世博会园区内。该地铁线路将于年内建成通车。
“我们提出‘沟通’的理念,通过几种不同形式的沟通效果图,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我们的工作理念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为客户建立理想的形象和标识。希望我们的设计会让人眼前一亮,成为上海的新标识。”施翠特说。
“中国需要更好的创意来提升自己”
上海,可谓在中国创意产业之路上先行一步。截至2007年底,上海已有75个创意产业园区建成投入使用,有2500多家创意企业,2万多名从业人员入驻。
根据《上海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等政府文件,上海要在2010年使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全市GDP的10%以上;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上海建成亚洲最有影响的创意产业中心之一;用20年左右的时间使上海成为全球最有影响的创意产业中心之一。
“我们之所以选择在上海建立办事处,是因为许多国际广告代理机构都在这个城市设立了代理机构,并且我们也非常喜欢这座城市的气氛。”莫尼可告诉记者。
通过和中国知名大学的合作,莫尼可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涌现出令人惊奇的天赋和才能,“中国和西方工艺技术的差别并不是那么大”,莫尼可说,“问题在于中国的设计需要创新。”她认为中国的设计学院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中国本土设计师已经开始改变思维,投身到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设计中,但还需要不断改进,应该发挥团队的力量,“一个好的设计,应该通过设计师们的充分交流,分享成果,从而发现最美的东西。”莫尼可认为,目前许多中国设计师已经开始在海外工作,还有很多外资创意公司进入中国,这必然会帮助中国将创意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一个层次。
2008年,莫尼可领导她的团队在阿姆斯特丹建筑中心(ARCAM)每年一度的艺术节上,帮助设计中国的展会“China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中国当代建筑),她们发现经过包装之后的“中国一分钟电影”、“风水入门”、“功夫课程”等具有中国典型文化的设计,非常受欢迎。“中国的客户越来越多来到欧洲推销自己,他们在走出去时如果能够获得很好的包装设计,会取得惊人的效果,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沟通合作,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莫尼可说。
“阿姆斯特丹通过一系列创意提升了自己的城市品牌,成为品牌之都,希望中国也能在未来几年通过设计提升自己,成为创意大国。”莫尼可由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