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口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英汉口译实践过程中,由于不同语言所负载的生态、物质、社会、宗教等文化信息各异,在口译过程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因而口译在有些情况下必然顾此失彼,造成文化信息的走失。文化信息的走失破坏了语义的连贯性,影响了目的语听众对整个源语信息的准确理解,无法通过口译圆满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本文分析英汉口译中文化信息走失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文化补偿策略。
【关键词】口译 文化信息 走失 补偿
口译通过语言的手段来传递文化信息。作为一种跨文化信息交流的活动,口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移植。口译与语言、文化密切相关,这已成为口译界的共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艺术交流不断深化,口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口译的文化交流功能日益增强。
一、口译过程中文化信息走失的原因
从译介学的角度看,翻译不能只考虑语言转换问题,还要关注原文在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口译亦是如此。口译过程中文化信息走失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语言层面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源语中的词语没有一致性是口译过程中的难题,也是导致文化信息缺失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口译过程中,语言层面上的转换程度是比较大的。
文化层面差异。由于不同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各民族的语言所载负的文化信息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这也造成了文化信息在口译过程中的走失现象。
针对译语中文化信息的走失,要如何在现场及时进行补偿,使文化信息走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口译中文化信息走失的几种补偿方法
口译实践中如何处理好语言中的文化走失,就成了广大译员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译员在口译中应尽可能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补偿措施将其文化信息走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常见的现场补偿方法有以下几种:
1.增译法。为了准确地传达出源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往往需要对源语作一些补充。所谓增译法,就是在源语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从而使目的语在文化背景、词语联想方面与原文保持一致,以达到目的语与源语在内容、形式和精神方面对等起来的目的。
例1 Your invention is fantastic. You should send it to Munich.
译:你的发明真奇妙,你应该把它送到慕尼黑的德国专利局。
如果照字面口译成“你的发明真奇妙,你应该把它送到慕尼黑”,表面上似乎忠实、通顺,但目的语听众很可能对原文中Munich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不了解,也就无法准确了解讲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在将这种负载有文化信息的英文词语口译成汉语时,必须采取增译法,以传达出源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因此,在译文中增添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于听众理解源语信息、更深入体会源语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增加不是无中生有地随意增加,而是增加原文中虽无其词却有其意的一些部分。从理论上说可以根据具体的上下文增加任何词, 但在什么时候增加什么样的词,才能恰到好处,而不超出一定的界限,则需要悉心体会。
2.灵活套译法。所谓套译法,就是套用一种语言里现成的文化词语来传译另一种文化语言里的文化词语。虽然中英语言文化各有其个性,但是两种不同文化中仍旧存有共性,我们可以在两种语言文化中找到对等的表达方式,在口译中相互套用,这样有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套译法实际上是一种归化译法。
例2 不三不四
译:neither fish nor fowl
汉英两种语言里都有大量数词组成的词组,如:“七上八下”、“三心二意”、“at sixes and sevens”、“talk nineteen to the dozen”等。绝大多数词组的意义都是不完全对应或者根本不对应的。口译时应尽量参照各自的文化传统,以可行性或可接受性为原则。在例子中,汉语数词成语“不三不四”在英语里没有对应的数词习语,如果直译为“neither three nor four”很难让英语读者理解。原文运用套译法译为“neither fish nor fowl”,与汉语“不三不四”所表达的文化含义基本相同,都是“不伦不类”的意思,从而更好地传递了原文的文化内涵。
3.释义法。释义法是指舍弃原文中的具体形象,直接解释出原文的意思。在口译一些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词语,如成语、典故时,如果直译不能让目的语的读者明白意思,而加注又使译语太啰嗦。这种补偿策略既可使译文简洁明了,又不损害对原文信息的传达。
例3 等他们赶来增援时,已是“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月啦”。
译:But they were too late for a rescue.
汉语中有不少歇后语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涉及到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地点、典故等,有的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及人们的宗教信仰有关。在中国,门神一般都是正月初一贴的,把旧的撕下来,贴上新的,除旧迎新,而正月十五再贴就迟了半个月。若直接口译字面意义则会让目的语读者困惑不解,因此译文通过释义法直接口译出原文的实际意义,更好地传递了源语的文化信息。
译员在现场处理文化信息时,应该注意:在准确传递文化信息的同时,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信息的表达方式;在目的语的听众明显不能接受的情况下,大胆采取变通的表达方式。
三、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现场及时进行文化信息的补偿方法,口译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双语语言能力,而且还要有双文化乃至多元文化的知识。文化差异对译员造成的严重问题,比语言结构造成的要多得多。因此,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克服口译过程中文化信息走失是非常有必要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译员在即席的口译中辨别出哪些内容是目标语听众不能理解的,进而对该内容进行有效、及时、准确的处理。译者不仅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外国文化。要掌握源语言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要努力了解双方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民俗等的渊源与发展,最大程度地去了解两种文化差异。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以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源语特有的文化意象,以避免信息走失。
参考文献:
[1]周跃新,汤仁云.试论翻译中文化信息的走失与补偿[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8):95-97.
[2]刘静溪.口译中文化信息缺失及应对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6):150-151.
[3]李明.英汉互动翻译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79.
[4]尹富林,阮玉慧.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273.
[5]Nida,E.A.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6]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关键词】口译 文化信息 走失 补偿
口译通过语言的手段来传递文化信息。作为一种跨文化信息交流的活动,口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移植。口译与语言、文化密切相关,这已成为口译界的共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艺术交流不断深化,口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口译的文化交流功能日益增强。
一、口译过程中文化信息走失的原因
从译介学的角度看,翻译不能只考虑语言转换问题,还要关注原文在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口译亦是如此。口译过程中文化信息走失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语言层面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源语中的词语没有一致性是口译过程中的难题,也是导致文化信息缺失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口译过程中,语言层面上的转换程度是比较大的。
文化层面差异。由于不同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各民族的语言所载负的文化信息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这也造成了文化信息在口译过程中的走失现象。
针对译语中文化信息的走失,要如何在现场及时进行补偿,使文化信息走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口译中文化信息走失的几种补偿方法
口译实践中如何处理好语言中的文化走失,就成了广大译员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译员在口译中应尽可能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补偿措施将其文化信息走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常见的现场补偿方法有以下几种:
1.增译法。为了准确地传达出源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往往需要对源语作一些补充。所谓增译法,就是在源语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从而使目的语在文化背景、词语联想方面与原文保持一致,以达到目的语与源语在内容、形式和精神方面对等起来的目的。
例1 Your invention is fantastic. You should send it to Munich.
译:你的发明真奇妙,你应该把它送到慕尼黑的德国专利局。
如果照字面口译成“你的发明真奇妙,你应该把它送到慕尼黑”,表面上似乎忠实、通顺,但目的语听众很可能对原文中Munich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不了解,也就无法准确了解讲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在将这种负载有文化信息的英文词语口译成汉语时,必须采取增译法,以传达出源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因此,在译文中增添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于听众理解源语信息、更深入体会源语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增加不是无中生有地随意增加,而是增加原文中虽无其词却有其意的一些部分。从理论上说可以根据具体的上下文增加任何词, 但在什么时候增加什么样的词,才能恰到好处,而不超出一定的界限,则需要悉心体会。
2.灵活套译法。所谓套译法,就是套用一种语言里现成的文化词语来传译另一种文化语言里的文化词语。虽然中英语言文化各有其个性,但是两种不同文化中仍旧存有共性,我们可以在两种语言文化中找到对等的表达方式,在口译中相互套用,这样有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套译法实际上是一种归化译法。
例2 不三不四
译:neither fish nor fowl
汉英两种语言里都有大量数词组成的词组,如:“七上八下”、“三心二意”、“at sixes and sevens”、“talk nineteen to the dozen”等。绝大多数词组的意义都是不完全对应或者根本不对应的。口译时应尽量参照各自的文化传统,以可行性或可接受性为原则。在例子中,汉语数词成语“不三不四”在英语里没有对应的数词习语,如果直译为“neither three nor four”很难让英语读者理解。原文运用套译法译为“neither fish nor fowl”,与汉语“不三不四”所表达的文化含义基本相同,都是“不伦不类”的意思,从而更好地传递了原文的文化内涵。
3.释义法。释义法是指舍弃原文中的具体形象,直接解释出原文的意思。在口译一些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词语,如成语、典故时,如果直译不能让目的语的读者明白意思,而加注又使译语太啰嗦。这种补偿策略既可使译文简洁明了,又不损害对原文信息的传达。
例3 等他们赶来增援时,已是“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月啦”。
译:But they were too late for a rescue.
汉语中有不少歇后语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涉及到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地点、典故等,有的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及人们的宗教信仰有关。在中国,门神一般都是正月初一贴的,把旧的撕下来,贴上新的,除旧迎新,而正月十五再贴就迟了半个月。若直接口译字面意义则会让目的语读者困惑不解,因此译文通过释义法直接口译出原文的实际意义,更好地传递了源语的文化信息。
译员在现场处理文化信息时,应该注意:在准确传递文化信息的同时,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信息的表达方式;在目的语的听众明显不能接受的情况下,大胆采取变通的表达方式。
三、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现场及时进行文化信息的补偿方法,口译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双语语言能力,而且还要有双文化乃至多元文化的知识。文化差异对译员造成的严重问题,比语言结构造成的要多得多。因此,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克服口译过程中文化信息走失是非常有必要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译员在即席的口译中辨别出哪些内容是目标语听众不能理解的,进而对该内容进行有效、及时、准确的处理。译者不仅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外国文化。要掌握源语言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要努力了解双方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民俗等的渊源与发展,最大程度地去了解两种文化差异。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以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源语特有的文化意象,以避免信息走失。
参考文献:
[1]周跃新,汤仁云.试论翻译中文化信息的走失与补偿[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8):95-97.
[2]刘静溪.口译中文化信息缺失及应对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6):150-151.
[3]李明.英汉互动翻译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79.
[4]尹富林,阮玉慧.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273.
[5]Nida,E.A.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6]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