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不愿活,还是不敢活?
我问她“我知道你内心的恐惧,但是我想知道的就是。假如这个世界上,如果你父母辞世之后,还能有一个人,能够像母亲那样爱你,照料你,你还会想到安乐死吗?”
“世界上,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我的妈妈了。”
“我知道。”
“我现在在哭,因为我听到你的声音。”
“别难过,李燕,我们都在你身边,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像你妈妈一样,关切你,爱着你,知道吗?”
“但是这个世界上毕竟还是很现实,还有那么多很现实的东西无法改变。”
“你爱生命对吗?”
“……”
“李燕,请你一定要回答我这个问题,你爱生命,对吗?”
“对”
“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像你的母亲,假如这个世界上能够有这样的人,能够帮助你像你现在这样生活下去的话……”
“我觉得没有这种可能,即便有的,没有像我妈妈这么细致照顾我。我妈妈现在都把我照顾的细致到什么程度,我跟很多媒体都说过,我妈妈现在是兼职很多,厨师,妇科大夫,婴儿护理员,还有保洁员,还有其他的。”
“我知道现实。我只是想真的了解你心底最深的那个恐惧到底是什么,你到底是不愿活还是不敢活?”
“……”
“能不能说,如果能有像你妈妈这样的爱的话,你是愿意活下去的,我能这么理解吗?”
她停了一秒钟“能”。
——摘自柴静博客
为“安乐死”而忙碌
虽然李燕一直在通过博客寻找帮助,希望有人帮她提交安乐死立法的申请,但找上门来的却大多是记者。
在此之前,李燕一天会在网上泡7个小时,晚上12点左右休息,第二天9、10点钟才起床。而这几天,她都会在早晨7点起床,开始接受记者的采访。
3月13日那天,应对记者耗用的时间空前地达到15个小时。通过QQ、电话和面对面,李燕接受了近10家媒体的访问和预约。
当天最后一个访问,是新浪网为李燕连线进行的一次对网友问题的回复。“我表现得不好,回答得不够具体、详细。”对每个采访李燕都很用心,她担心被人误解,希望每次接受采访都能帮助她推动安乐死的立法。
由于太过繁忙,李燕将QQ留言设定为:我现在在接受采访,之后再跟你联系。 那么多记者上门,话免不了要重复,不过李燕总会面带笑容,——回复。虽然很多话,在她的博客里也早已说过。
她对记者说:“我只有靠你们了。”她认为记者是她与“立法”之间惟一的桥梁。
对于不断上门的记者,李燕的母亲一直笑意招呼,父亲则不大说话,甚至会在记者采访时走出门外。这个三口之家有各自的角色——李燕是家里的焦点;母亲跟她立场一致,贴身照顾她;父亲在外打工赚钱,默默支撑家庭。
对于李燕的选择,父母一般不会轻言反对。
痛苦但有尊严的生活
李燕从1岁时开始发病,走路最好的时候也需要人托着,到了3岁,她只能骑在小三轮车上,用还有些力气的左腿蹬着地前进。肌肉无力的症状此后一点点侵蚀她的全身——11岁时,她坐上了轮椅;15岁时,她再也端不起为她特意准备的塑料碗,重新像幼儿一样靠母亲喂饭;25岁左右,她的四肢几乎完全失去了运动功能,全身只有脖子能略微挪动。
李燕至今还记得自己左臂失去功能时的情景。那是一年冬天,她突然发现自己原本尚可活动的左臂不能动了,当时她穿着厚厚的鸭绒衣。“我试着锻炼,但衣服太厚了,我就想天暖和后再锻炼吧。天暖和后,就再也动不了了。”
除了无法活动,内脏的痛楚也时常侵袭李燕。“心脏像巨型大鼓在敲,胃里像有火在烧,吃什么吐什么。”
在李燕母亲的记忆里,李燕曾有三次因过于痛苦而拒绝饮食,李燕自己则说这样的情形至少有五六次之多。
在她精神还好,肉体的痛苦暂止侵袭时,李燕用“懒散”形容自己的生活。
每天妈妈会将她从床上抱到轮椅上,为她梳洗,喂她吃早餐。在家里的时候,妈妈会频繁帮她挪动坐姿;天气好的时候,会推她出去晒太阳;为她定期清洁,让李燕从不为卫生难堪。父亲在食物上准备得非常精心,“我的病不能缺营养,我吃得很好,营养很充分”。
2003年,李燕开始接触电脑和网络。开始,她坐着轮椅到网吧上网,后来家里买了电脑,装了宽带。靠着左右手可以勉强动的各三根指头,李燕迷上了电脑绘画,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喜欢在网上冲浪。而开始撰写安乐死博客后,李燕更是获得更多的动力。
母亲守护生活底线
2005年6月1日,李燕的母亲在院里一脚踩空致右脚骨折。在母亲养伤的20多天里,李燕的生活大乱。
虽然父亲也悉心照料李燕,但毕竟清理卫生上不能像母亲尽其所能。晚上为李燕翻身,白天给她调整坐姿,为她打开电脑,帮她打字这些活,也只有母亲才能做到无微不至。
“我妈妈是我的厨师、护理工、妇科病大夫。”李燕说,妈妈在为自己做个人卫生清洁时,从不戴手套、口罩。而如果是护理员来做,这样的装备是必须的。
“但如果那样对我,我觉得是对我的不尊重。这样我会觉得自己没有尊严,失去了人格。”
可除了母亲,谁能这样对她呢?
在李燕的博客里,记载着母女俩去看养老院的一次经历。母亲希望有一天自己不能照顾她时,可以把她送到那里继续生活。虽然不大情愿,但李燕最后还是答应看一下。一场大雨最终使母女俩未能成行。
李燕的博客并没有记载后来的事。后来,她们最终到了养老院。结果是,母女俩都觉得,不可以让李燕在那里生活。
如果没有了母亲,李燕无法接受活着。“我很反感那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李燕说,曾有人用这话劝她不要安乐死。“我只能说,他没有体会过我的生活,这样说,是不负责任的。”
遭遇网络质疑
“他们说我诈骗!”让母女俩都想不到的是,在李燕的博客受到全国网友关注的同时,有网友质疑,李燕的举动是希望吸引注意力以改善生活条件,具体的方式是吸引捐款。
事实上,在李燕的博客引起关注前,2006年,李燕确实收过两笔捐款。一笔是在李燕的事迹被当地纸媒体报道后,当地民政局给她带来了1000元捐款。另一笔,是宁夏电视台记者报道了她的事迹后,各界捐款2500元。李燕说,当时她就要把这笔钱捐给民政局,但被包括记者在内的所有人拒绝。
李燕说,她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那样怀疑她,“我生活的基础是很浅薄的。有钱能买到我爸爸和妈妈的长生不老吗?”在她的博客上,她特别标注:请不要将此文用于恶意性和诋毁性的转载。在一篇博客中,她干脆明确写着:不接受任何捐款和捐物。
安乐死与“重生”
在萌生安乐死的想法后,李燕曾给自己的父母写过一封未发出的信:
“爸妈别怪我。我活得实在太痛苦了,无论我多么努力地说,多么努力地笑,我还是无法像正常的人那样从心底里决乐。
我马上就30岁了,一晃眼40岁也会来到,我现在越来越害怕这些年年增长的数字了。它们越接近我,我就越来越痛苦,越来越恐惧,越来越焦虑。未来会带给我什么样的场景,我想不到,但我可以感应得到,会很可怕,生不如死。
与其等到你们都老了抱不动我的那一天再死,不如现在就开始,起码我看到的你们是能动的,这样我也就有了一点安慰。伤心、难过是难免的……要比天天受折磨要好得多……”
虽然直到现在,还没有人帮助李燕提交“安乐死立法”的申请,但她也知道,即使有人帮助,安乐死立法也不会那么容易通过。
在网上她已经知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2E忠诚在2006年两会时,就提出安乐死立法,但也没有通过。
对于不可知的未来,李燕说,只要还有人需要安乐死,自己就会不断努力。“我要让国家知道,有我这样一个人,我有这方面的需要……”
本栏目责编 包兴安
我问她“我知道你内心的恐惧,但是我想知道的就是。假如这个世界上,如果你父母辞世之后,还能有一个人,能够像母亲那样爱你,照料你,你还会想到安乐死吗?”
“世界上,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我的妈妈了。”
“我知道。”
“我现在在哭,因为我听到你的声音。”
“别难过,李燕,我们都在你身边,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像你妈妈一样,关切你,爱着你,知道吗?”
“但是这个世界上毕竟还是很现实,还有那么多很现实的东西无法改变。”
“你爱生命对吗?”
“……”
“李燕,请你一定要回答我这个问题,你爱生命,对吗?”
“对”
“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像你的母亲,假如这个世界上能够有这样的人,能够帮助你像你现在这样生活下去的话……”
“我觉得没有这种可能,即便有的,没有像我妈妈这么细致照顾我。我妈妈现在都把我照顾的细致到什么程度,我跟很多媒体都说过,我妈妈现在是兼职很多,厨师,妇科大夫,婴儿护理员,还有保洁员,还有其他的。”
“我知道现实。我只是想真的了解你心底最深的那个恐惧到底是什么,你到底是不愿活还是不敢活?”
“……”
“能不能说,如果能有像你妈妈这样的爱的话,你是愿意活下去的,我能这么理解吗?”
她停了一秒钟“能”。
——摘自柴静博客
为“安乐死”而忙碌
虽然李燕一直在通过博客寻找帮助,希望有人帮她提交安乐死立法的申请,但找上门来的却大多是记者。
在此之前,李燕一天会在网上泡7个小时,晚上12点左右休息,第二天9、10点钟才起床。而这几天,她都会在早晨7点起床,开始接受记者的采访。
3月13日那天,应对记者耗用的时间空前地达到15个小时。通过QQ、电话和面对面,李燕接受了近10家媒体的访问和预约。
当天最后一个访问,是新浪网为李燕连线进行的一次对网友问题的回复。“我表现得不好,回答得不够具体、详细。”对每个采访李燕都很用心,她担心被人误解,希望每次接受采访都能帮助她推动安乐死的立法。
由于太过繁忙,李燕将QQ留言设定为:我现在在接受采访,之后再跟你联系。 那么多记者上门,话免不了要重复,不过李燕总会面带笑容,——回复。虽然很多话,在她的博客里也早已说过。
她对记者说:“我只有靠你们了。”她认为记者是她与“立法”之间惟一的桥梁。
对于不断上门的记者,李燕的母亲一直笑意招呼,父亲则不大说话,甚至会在记者采访时走出门外。这个三口之家有各自的角色——李燕是家里的焦点;母亲跟她立场一致,贴身照顾她;父亲在外打工赚钱,默默支撑家庭。
对于李燕的选择,父母一般不会轻言反对。
痛苦但有尊严的生活
李燕从1岁时开始发病,走路最好的时候也需要人托着,到了3岁,她只能骑在小三轮车上,用还有些力气的左腿蹬着地前进。肌肉无力的症状此后一点点侵蚀她的全身——11岁时,她坐上了轮椅;15岁时,她再也端不起为她特意准备的塑料碗,重新像幼儿一样靠母亲喂饭;25岁左右,她的四肢几乎完全失去了运动功能,全身只有脖子能略微挪动。
李燕至今还记得自己左臂失去功能时的情景。那是一年冬天,她突然发现自己原本尚可活动的左臂不能动了,当时她穿着厚厚的鸭绒衣。“我试着锻炼,但衣服太厚了,我就想天暖和后再锻炼吧。天暖和后,就再也动不了了。”
除了无法活动,内脏的痛楚也时常侵袭李燕。“心脏像巨型大鼓在敲,胃里像有火在烧,吃什么吐什么。”
在李燕母亲的记忆里,李燕曾有三次因过于痛苦而拒绝饮食,李燕自己则说这样的情形至少有五六次之多。
在她精神还好,肉体的痛苦暂止侵袭时,李燕用“懒散”形容自己的生活。
每天妈妈会将她从床上抱到轮椅上,为她梳洗,喂她吃早餐。在家里的时候,妈妈会频繁帮她挪动坐姿;天气好的时候,会推她出去晒太阳;为她定期清洁,让李燕从不为卫生难堪。父亲在食物上准备得非常精心,“我的病不能缺营养,我吃得很好,营养很充分”。
2003年,李燕开始接触电脑和网络。开始,她坐着轮椅到网吧上网,后来家里买了电脑,装了宽带。靠着左右手可以勉强动的各三根指头,李燕迷上了电脑绘画,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喜欢在网上冲浪。而开始撰写安乐死博客后,李燕更是获得更多的动力。
母亲守护生活底线
2005年6月1日,李燕的母亲在院里一脚踩空致右脚骨折。在母亲养伤的20多天里,李燕的生活大乱。
虽然父亲也悉心照料李燕,但毕竟清理卫生上不能像母亲尽其所能。晚上为李燕翻身,白天给她调整坐姿,为她打开电脑,帮她打字这些活,也只有母亲才能做到无微不至。
“我妈妈是我的厨师、护理工、妇科病大夫。”李燕说,妈妈在为自己做个人卫生清洁时,从不戴手套、口罩。而如果是护理员来做,这样的装备是必须的。
“但如果那样对我,我觉得是对我的不尊重。这样我会觉得自己没有尊严,失去了人格。”
可除了母亲,谁能这样对她呢?
在李燕的博客里,记载着母女俩去看养老院的一次经历。母亲希望有一天自己不能照顾她时,可以把她送到那里继续生活。虽然不大情愿,但李燕最后还是答应看一下。一场大雨最终使母女俩未能成行。
李燕的博客并没有记载后来的事。后来,她们最终到了养老院。结果是,母女俩都觉得,不可以让李燕在那里生活。
如果没有了母亲,李燕无法接受活着。“我很反感那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李燕说,曾有人用这话劝她不要安乐死。“我只能说,他没有体会过我的生活,这样说,是不负责任的。”
遭遇网络质疑
“他们说我诈骗!”让母女俩都想不到的是,在李燕的博客受到全国网友关注的同时,有网友质疑,李燕的举动是希望吸引注意力以改善生活条件,具体的方式是吸引捐款。
事实上,在李燕的博客引起关注前,2006年,李燕确实收过两笔捐款。一笔是在李燕的事迹被当地纸媒体报道后,当地民政局给她带来了1000元捐款。另一笔,是宁夏电视台记者报道了她的事迹后,各界捐款2500元。李燕说,当时她就要把这笔钱捐给民政局,但被包括记者在内的所有人拒绝。
李燕说,她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那样怀疑她,“我生活的基础是很浅薄的。有钱能买到我爸爸和妈妈的长生不老吗?”在她的博客上,她特别标注:请不要将此文用于恶意性和诋毁性的转载。在一篇博客中,她干脆明确写着:不接受任何捐款和捐物。
安乐死与“重生”
在萌生安乐死的想法后,李燕曾给自己的父母写过一封未发出的信:
“爸妈别怪我。我活得实在太痛苦了,无论我多么努力地说,多么努力地笑,我还是无法像正常的人那样从心底里决乐。
我马上就30岁了,一晃眼40岁也会来到,我现在越来越害怕这些年年增长的数字了。它们越接近我,我就越来越痛苦,越来越恐惧,越来越焦虑。未来会带给我什么样的场景,我想不到,但我可以感应得到,会很可怕,生不如死。
与其等到你们都老了抱不动我的那一天再死,不如现在就开始,起码我看到的你们是能动的,这样我也就有了一点安慰。伤心、难过是难免的……要比天天受折磨要好得多……”
虽然直到现在,还没有人帮助李燕提交“安乐死立法”的申请,但她也知道,即使有人帮助,安乐死立法也不会那么容易通过。
在网上她已经知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2E忠诚在2006年两会时,就提出安乐死立法,但也没有通过。
对于不可知的未来,李燕说,只要还有人需要安乐死,自己就会不断努力。“我要让国家知道,有我这样一个人,我有这方面的需要……”
本栏目责编 包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