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甘肃省环县第五中学自建校以来,就以生态教育为理想,遵从教育规律,大胆改革尝试,着力优化重分数而轻生命的学校教育生态,具体从优化教师发展生态、德育教育生态、课堂教学生态、课程开发生态、家校共建生态等五大方面进行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本文就从学校“生态式教育”的研究背景、基本愿景、实践路径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我校“生态式教育”的探索提供更为长远的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生态;自主;体验;课改;实践研究
环县第五中学2010年建校,2011年秋正式推开新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套改善学校教育生态的“生态式教育”成果,目前已立项为甘肃2016年度省级课题。
一、“生态式教育”的研究背景
1.理念的引入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唯教学质量论,为了教学质量,透支家长和社会的关注,牺牲师生的心身健康,破坏学校的生态发展。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弊端,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并不相适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等,仍然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艰难课题。该课题所实践的“生态式教育”,针对学校教育实践情况,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教育生态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叶澜《新基础教育论》、朱永新“新教育十大行动”以及高效课堂倡导者陈立的“新生态教育”理论等,將教育生态学知识运用到学校发展当中,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审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把持续的改进与不断的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途径,打破专家学者们把教育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研究的窠臼,避免对教育生态实现途径泛泛而谈却不能深入研究的缺陷,充分发挥学校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优势,坚持案例研究、行动研究、问题研究,让学校的发展遵循人的成长规律,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态势——即遵循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当作生命个体,把师生当作生命成长共同体,建设“让人成为人”的生态校园,使学校的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师生成长、校园文化、家校共建等都呈现出一种生态和谐之美。
2.实施背景
一是基于课改大背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后,对中小学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不少学校一时无所适从,不少一线教师执教陷入困境,如何有效地跟进时代步伐,体现国家意志,环县五中在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在借鉴外地、外校先进课改经验的前提下,深刻分析本土、本校实情,找准瓶颈问题,果断决定借国家课改政策之力,加快学校提质步伐。二是基于校情。环县五中是全县教育布局调整时为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上学难而新建的一所完全中学,建校初生源差,教师弱,大部分教师观念滞后,管理保守,是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为尽快摆脱办学的被动局面,学校在建校第二年就以全方位的改革为突破口来寻求出路,先从课堂教学改起,要什么就改什么,改什么就立什么。一路走来,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典型案例,形成了具有环县五中特色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13年成为市县课改示范校、2015年成为甘肃省乡村教师影子培训基地。
二、“生态式教育”的基本愿景
环县五中建校初,就形成了“以教师发展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虽然不够“高大上”,但它符合一所刚刚起步,正要上路的新建学校的校情;确定了环县五中校训“精细实,真善美”,具体内涵为进学修身“真善美”:真——心地纯真,做人本真,做事唯真,科学求真;善——心存善念,事行善举,平等友善,人文求善;美——爱美颂美,表美质美,乐成人美,艺术求美。为人师表“精细实”:精——上精品课,做精彩人,精诚团结,精益求精;细——教书育人,和风细雨;日常事务,细致入微;实——依实情,说实话;干实事,求实绩。“精细实”是五中人的工作作风,“真善美”是五中人追求的教育境界。在理念的引领下和校训的实践中,我们把构建生态学校,追求理想教育,办一所遵循教育规律,尊重生命本体,和谐、人本、激情、奋进的生态学校,作为环县五中追求的生态式教育愿景。
这一愿景主张转变教育和人才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不唯分数,注重能力。为此,学校为师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丰富的成长养料,不断丰富广义教育产品的供给,尽可能为师生提供自主、可选择的教育培养模式,把学校变成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健康、快乐、有尊严地成长的绿色环境,变成师生快乐成长的乐土。学校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践者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破除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痼疾和难题,形成教育事业整体健康发展的新生态。
三、“生态式教育”的实践路径
我校“生态式教育”重点是探索有校本特色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有助于改善学校教育生态的育人之路,具体分五大路径进行实践研究。
1.“听说读写”——教师成长生态工程
一所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走向。建校初,我校教师构成比较复杂,有农村中小学调入的、有县城高中转入的、有借调支教的、有大学刚毕业的,大多都比较年轻且经验欠缺。激活这些青年教师热心从教的源动力,引领其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不平凡的自我价值,不受当下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是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的前提。几年以来,我校通过听、说、读、写、做五大途径来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寻找教师职业幸福。
“听”——组织老师外出培训,转变教育理念;聘请名师进校示范,改变教育方式;鼓励老师实践探索,发现自身差距;拟定校本培训计划,提高专业素养。
“说”——定期搭建校内小平台,每年举办两次课改论坛,让教师阐述教学方法、分享管理经验、诉说教育故事、畅谈培训感想;积极联系校外大平台,新教育年会、市县课改现场会、“教响未来”交流会、李镇西教育思想研讨会等等,鼓励老师分享自己的教育智慧。帮助老师树立从教自信,获得了职业成就。 “读”——制定计划,教研组内开展读书沙龙活动,班级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全校营造读书氛围,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让读书有质量、有成果。以此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塑造教师人格魅力。
“写”——倡导教师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领导引领教师,教师带动学生,从“任务驱动”到“踊跃争先”,从“楼道张贴”到“网站展示”,从“校本结集”到“刊印出版”,一路“写”出教师的职业幸福。
“做”——通过“听、说、读、写”的耳濡目染,教师已树立职业自信,借此引导老师做“三年职业发展规划”,利用甘肃改琴基金会书法培训项目、甘肃省“金色教苑”乡村教师影子研训项目、市县级名师工作室项目等搭建新的平台,补短板破瓶颈,为教师专业进一步提升导航助力。
2.“自主体验”——学校德育生态情景
德育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且留守者居多,家庭复杂,性格偏执,心理问题普遍。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理及自立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的关键。几年来,我校逐步形成“自理守德”“自主明德”“自强立德”“生态润德”的德育新格局,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实践、感悟,以此来获取知识、养成习惯、砥砺品质,唤醒学生生命自觉、尊重学生生命和谐,以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自理守德”——以养成基本习惯、提高处事能力和培养健康心理为目标。抓好入学教育,通过制度强化、榜样引领、学生参与、讲座助力等形式,植根规范于脑海;采取“空间不留白,时间不留档”的策略,融细节于学生言行之中,“人人干事,事事關己”,由知到行,逐步将其培养成“讲文明、懂规范、善思考、会创新”的人。
“自主明德”——以学会自我管理、初步体验成功、培养自立能力为目标。在自主管理的岗位上,班级倡导民主轮岗、自主管理,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而能干事;年级提倡按需设岗、精英管理,通过精英带动让学生会干事;校级奉行统筹调岗、榜样管理,以榜样引领让学生干好事。经过学校自主管理体系这一平台的锻炼,使学生自立中能担当,逐步将其培养成“讲责任、明事理、有毅力、勤学习”的人。
“自强立德”——以亲身实践感悟,提高意志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成长在课堂”,借助体艺、健身、益智、思维拓展、地方民俗等校本课程为学生搭建个性张扬的平台;“走入学生心灵”,通过生态班会课、国旗下演讲、月主题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情感体验并自我完善;创设德育生态校园文化,让学生耳濡目染,塑其心,正其德。逐渐将其培养成“讲孝道、重实践、会合作、有公德”的人。
“生态润德”——以诱发生命触动,焕发生命活力,树立远大理想为目标。定期举办心理趣味互动测评等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心灵;举办图书漂流进教室等系列读书活动传承经典文化;举办庆“教师节”、感恩母校等系列主题艺术活动提升学生境界;举办走进大自然野营拉练等系列实践活动强化德育生态等等。让学生在生命体验中铸造品质,逐步将其培养成“讲诚信、懂自尊、爱生命、有理想”的人。
3.“七步n查”——课堂教学生态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建校初,我校师资匮乏,生源薄弱,班额超标,部分教师课堂专制把持,学生盲目被动、创新精神泯灭,师生关系紧张。如何构建科学、高效教学模式,营造平等、和谐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是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的基石。课改伊始,先在模仿育中方略“五步三查”的模式中上路,通过学习“育中方略”教育集团中各大名校的做法,回校不断实践后改进,最终定型为“七步n查”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抓手,以构建小组建设为保障,以课堂评价为引领,尊重学生个性,解放学生思想,激发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学习的幸福与快乐。
“七步”——目标认定、独学摸底、对群互补、小展示惑、大展解惑、达标测评、反思固化(复习巩固)。
“n查”——指每个环节依据需要都可检查,学生自查亦可老师抽查。
此模式非一成不变,其容量可大可小,步骤可多可少,只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情为助推的原则,课堂教学依势灵活运用即可。
4.“人文特色”——学校生态课程建构要素
课程是架构生活与学校、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如何构建科学生态的课程体系,这是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的核心内容。建校至今,我校认真贯彻相关文件精神,积极落实三级课程方案,打造凸显人文气息及地方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丰富三级课程——根据学情实际,调整整合国家课程,确保教学实施有效;利用《甘肃历史》《环县志》等地方教材和教育资源,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校本课程,如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等;充分发挥老师的一技之长或一艺之精,开发有意义有份量的校本课程,让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如书法课程已成为我校的品牌课程,成为省市确定的书法特色学校,科技课程也风生水起,成为清华大学“放飞梦想”乡村航空科普项目学校。
构建“一基四柱”的德育课程体系。“一基”指完善三级自主管理体系的德育基本课程。“四柱”就是德育工作四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板块,即习惯养成、生命教育、心理磨砺及品格锤炼四部分课程。
完善宏观管理课程——对办学理念、立校校训、发展愿景等文化内涵不断提炼、升华,形成学校发展理念课程;把理念和实践加以梳理,如“七步n查”课堂教学模式、“一主两翼”的课堂评价方式等,形成校本培训课程;按照“全、新、适”的原则,补充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使之成体系成系统,彰显文化力量,发挥应有作用。
5.“五步思维”——家校共建生态氛围
学校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而要走入家庭,走上社会。基于我校特殊生源现状,多数学生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本身教育素养底下、没有家校共建意识等问题。如何走出家校共建的困境,唤醒家长教育意识,激发家长参与积极性是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的保障。经过几年探索实践,我校初步形成“五步四维多向”的家校共建生态路径。 “五步”——第一步,学校主动,家长被动的三级承包(校级领导包级,中层人员包班,普通教师包学生);第二步,学校开放,家长主动的开放接待周;第三步,学校引导,家长关注的网络互动平台;第四步,学校民主,家长乐意的家长委員会;第五步,学校努力,家长积极的家长课堂。
“四维”——学校、教师、家庭、培训四个维度,实现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的多向互动,学校引领、助推,提高了家长教育素养,使家庭教育回归本位,给学生一个健康绿色的教育生态环境。
四、小结
短短几年,我校在实践“生态式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收到一些老师、家长及生活各界人士的反馈,表达了他们对“生态式教育”的认可。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棘手的、亟需改进的问题。如:行政干预教育太多,使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部分目标、措施为了应付上级部门而匆忙制定实施,令教育教学成为表面工程;固执的知识传授依旧充塞在部分老师的课堂,理念难以转变,教学效率低下;德育教育中,部分教师和家长一味去主导、作判断,忽视了实践体验的重要性,没有教学生如何正确地去处事,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管理课程、特色课程活动僵化不成体系,妨碍了师生人格的完善等。
教育历来就是涉及民生的重大议题,“生态式教育”更是关于学生发展、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学校生态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我校践行的“生态式教育”之路虽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将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9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刘惊铎.生态体验德育理论及其实践[J].中国德育,2016,(20):36-41
[4]陈旭宇.生态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J].学校管理,2010 (4):10-11
[5]范国睿,王加强.当代西方教育生态问题研究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36(9):39-45
[6]张卓玉.构建教育新模式[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6
[7]朱永新.新教育[M].漓江出版社(2014年修订)
[8]陈立.重构高效课堂[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6.6
[9]叶镧.新基础教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学校‘生态式教育’之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S(2016)GHB0788)
(附:甘肃省环县第五中学是市、县课改示范校,省乡村教师影子研训基地。)
【关键词】新生态;自主;体验;课改;实践研究
环县第五中学2010年建校,2011年秋正式推开新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步探索出了一套改善学校教育生态的“生态式教育”成果,目前已立项为甘肃2016年度省级课题。
一、“生态式教育”的研究背景
1.理念的引入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唯教学质量论,为了教学质量,透支家长和社会的关注,牺牲师生的心身健康,破坏学校的生态发展。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弊端,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并不相适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等,仍然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艰难课题。该课题所实践的“生态式教育”,针对学校教育实践情况,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教育生态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叶澜《新基础教育论》、朱永新“新教育十大行动”以及高效课堂倡导者陈立的“新生态教育”理论等,將教育生态学知识运用到学校发展当中,从生态学的视角来审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把持续的改进与不断的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途径,打破专家学者们把教育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研究的窠臼,避免对教育生态实现途径泛泛而谈却不能深入研究的缺陷,充分发挥学校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优势,坚持案例研究、行动研究、问题研究,让学校的发展遵循人的成长规律,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态势——即遵循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当作生命个体,把师生当作生命成长共同体,建设“让人成为人”的生态校园,使学校的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师生成长、校园文化、家校共建等都呈现出一种生态和谐之美。
2.实施背景
一是基于课改大背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后,对中小学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不少学校一时无所适从,不少一线教师执教陷入困境,如何有效地跟进时代步伐,体现国家意志,环县五中在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在借鉴外地、外校先进课改经验的前提下,深刻分析本土、本校实情,找准瓶颈问题,果断决定借国家课改政策之力,加快学校提质步伐。二是基于校情。环县五中是全县教育布局调整时为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上学难而新建的一所完全中学,建校初生源差,教师弱,大部分教师观念滞后,管理保守,是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为尽快摆脱办学的被动局面,学校在建校第二年就以全方位的改革为突破口来寻求出路,先从课堂教学改起,要什么就改什么,改什么就立什么。一路走来,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典型案例,形成了具有环县五中特色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13年成为市县课改示范校、2015年成为甘肃省乡村教师影子培训基地。
二、“生态式教育”的基本愿景
环县五中建校初,就形成了“以教师发展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虽然不够“高大上”,但它符合一所刚刚起步,正要上路的新建学校的校情;确定了环县五中校训“精细实,真善美”,具体内涵为进学修身“真善美”:真——心地纯真,做人本真,做事唯真,科学求真;善——心存善念,事行善举,平等友善,人文求善;美——爱美颂美,表美质美,乐成人美,艺术求美。为人师表“精细实”:精——上精品课,做精彩人,精诚团结,精益求精;细——教书育人,和风细雨;日常事务,细致入微;实——依实情,说实话;干实事,求实绩。“精细实”是五中人的工作作风,“真善美”是五中人追求的教育境界。在理念的引领下和校训的实践中,我们把构建生态学校,追求理想教育,办一所遵循教育规律,尊重生命本体,和谐、人本、激情、奋进的生态学校,作为环县五中追求的生态式教育愿景。
这一愿景主张转变教育和人才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不唯分数,注重能力。为此,学校为师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丰富的成长养料,不断丰富广义教育产品的供给,尽可能为师生提供自主、可选择的教育培养模式,把学校变成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健康、快乐、有尊严地成长的绿色环境,变成师生快乐成长的乐土。学校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践者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破除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痼疾和难题,形成教育事业整体健康发展的新生态。
三、“生态式教育”的实践路径
我校“生态式教育”重点是探索有校本特色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有助于改善学校教育生态的育人之路,具体分五大路径进行实践研究。
1.“听说读写”——教师成长生态工程
一所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走向。建校初,我校教师构成比较复杂,有农村中小学调入的、有县城高中转入的、有借调支教的、有大学刚毕业的,大多都比较年轻且经验欠缺。激活这些青年教师热心从教的源动力,引领其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不平凡的自我价值,不受当下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是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的前提。几年以来,我校通过听、说、读、写、做五大途径来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寻找教师职业幸福。
“听”——组织老师外出培训,转变教育理念;聘请名师进校示范,改变教育方式;鼓励老师实践探索,发现自身差距;拟定校本培训计划,提高专业素养。
“说”——定期搭建校内小平台,每年举办两次课改论坛,让教师阐述教学方法、分享管理经验、诉说教育故事、畅谈培训感想;积极联系校外大平台,新教育年会、市县课改现场会、“教响未来”交流会、李镇西教育思想研讨会等等,鼓励老师分享自己的教育智慧。帮助老师树立从教自信,获得了职业成就。 “读”——制定计划,教研组内开展读书沙龙活动,班级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全校营造读书氛围,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让读书有质量、有成果。以此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塑造教师人格魅力。
“写”——倡导教师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领导引领教师,教师带动学生,从“任务驱动”到“踊跃争先”,从“楼道张贴”到“网站展示”,从“校本结集”到“刊印出版”,一路“写”出教师的职业幸福。
“做”——通过“听、说、读、写”的耳濡目染,教师已树立职业自信,借此引导老师做“三年职业发展规划”,利用甘肃改琴基金会书法培训项目、甘肃省“金色教苑”乡村教师影子研训项目、市县级名师工作室项目等搭建新的平台,补短板破瓶颈,为教师专业进一步提升导航助力。
2.“自主体验”——学校德育生态情景
德育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且留守者居多,家庭复杂,性格偏执,心理问题普遍。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理及自立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的关键。几年来,我校逐步形成“自理守德”“自主明德”“自强立德”“生态润德”的德育新格局,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实践、感悟,以此来获取知识、养成习惯、砥砺品质,唤醒学生生命自觉、尊重学生生命和谐,以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自理守德”——以养成基本习惯、提高处事能力和培养健康心理为目标。抓好入学教育,通过制度强化、榜样引领、学生参与、讲座助力等形式,植根规范于脑海;采取“空间不留白,时间不留档”的策略,融细节于学生言行之中,“人人干事,事事關己”,由知到行,逐步将其培养成“讲文明、懂规范、善思考、会创新”的人。
“自主明德”——以学会自我管理、初步体验成功、培养自立能力为目标。在自主管理的岗位上,班级倡导民主轮岗、自主管理,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而能干事;年级提倡按需设岗、精英管理,通过精英带动让学生会干事;校级奉行统筹调岗、榜样管理,以榜样引领让学生干好事。经过学校自主管理体系这一平台的锻炼,使学生自立中能担当,逐步将其培养成“讲责任、明事理、有毅力、勤学习”的人。
“自强立德”——以亲身实践感悟,提高意志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成长在课堂”,借助体艺、健身、益智、思维拓展、地方民俗等校本课程为学生搭建个性张扬的平台;“走入学生心灵”,通过生态班会课、国旗下演讲、月主题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情感体验并自我完善;创设德育生态校园文化,让学生耳濡目染,塑其心,正其德。逐渐将其培养成“讲孝道、重实践、会合作、有公德”的人。
“生态润德”——以诱发生命触动,焕发生命活力,树立远大理想为目标。定期举办心理趣味互动测评等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学生心灵;举办图书漂流进教室等系列读书活动传承经典文化;举办庆“教师节”、感恩母校等系列主题艺术活动提升学生境界;举办走进大自然野营拉练等系列实践活动强化德育生态等等。让学生在生命体验中铸造品质,逐步将其培养成“讲诚信、懂自尊、爱生命、有理想”的人。
3.“七步n查”——课堂教学生态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建校初,我校师资匮乏,生源薄弱,班额超标,部分教师课堂专制把持,学生盲目被动、创新精神泯灭,师生关系紧张。如何构建科学、高效教学模式,营造平等、和谐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是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的基石。课改伊始,先在模仿育中方略“五步三查”的模式中上路,通过学习“育中方略”教育集团中各大名校的做法,回校不断实践后改进,最终定型为“七步n查”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抓手,以构建小组建设为保障,以课堂评价为引领,尊重学生个性,解放学生思想,激发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学习的幸福与快乐。
“七步”——目标认定、独学摸底、对群互补、小展示惑、大展解惑、达标测评、反思固化(复习巩固)。
“n查”——指每个环节依据需要都可检查,学生自查亦可老师抽查。
此模式非一成不变,其容量可大可小,步骤可多可少,只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情为助推的原则,课堂教学依势灵活运用即可。
4.“人文特色”——学校生态课程建构要素
课程是架构生活与学校、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如何构建科学生态的课程体系,这是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的核心内容。建校至今,我校认真贯彻相关文件精神,积极落实三级课程方案,打造凸显人文气息及地方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丰富三级课程——根据学情实际,调整整合国家课程,确保教学实施有效;利用《甘肃历史》《环县志》等地方教材和教育资源,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校本课程,如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等;充分发挥老师的一技之长或一艺之精,开发有意义有份量的校本课程,让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如书法课程已成为我校的品牌课程,成为省市确定的书法特色学校,科技课程也风生水起,成为清华大学“放飞梦想”乡村航空科普项目学校。
构建“一基四柱”的德育课程体系。“一基”指完善三级自主管理体系的德育基本课程。“四柱”就是德育工作四个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板块,即习惯养成、生命教育、心理磨砺及品格锤炼四部分课程。
完善宏观管理课程——对办学理念、立校校训、发展愿景等文化内涵不断提炼、升华,形成学校发展理念课程;把理念和实践加以梳理,如“七步n查”课堂教学模式、“一主两翼”的课堂评价方式等,形成校本培训课程;按照“全、新、适”的原则,补充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使之成体系成系统,彰显文化力量,发挥应有作用。
5.“五步思维”——家校共建生态氛围
学校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而要走入家庭,走上社会。基于我校特殊生源现状,多数学生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本身教育素养底下、没有家校共建意识等问题。如何走出家校共建的困境,唤醒家长教育意识,激发家长参与积极性是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的保障。经过几年探索实践,我校初步形成“五步四维多向”的家校共建生态路径。 “五步”——第一步,学校主动,家长被动的三级承包(校级领导包级,中层人员包班,普通教师包学生);第二步,学校开放,家长主动的开放接待周;第三步,学校引导,家长关注的网络互动平台;第四步,学校民主,家长乐意的家长委員会;第五步,学校努力,家长积极的家长课堂。
“四维”——学校、教师、家庭、培训四个维度,实现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的多向互动,学校引领、助推,提高了家长教育素养,使家庭教育回归本位,给学生一个健康绿色的教育生态环境。
四、小结
短短几年,我校在实践“生态式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收到一些老师、家长及生活各界人士的反馈,表达了他们对“生态式教育”的认可。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棘手的、亟需改进的问题。如:行政干预教育太多,使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部分目标、措施为了应付上级部门而匆忙制定实施,令教育教学成为表面工程;固执的知识传授依旧充塞在部分老师的课堂,理念难以转变,教学效率低下;德育教育中,部分教师和家长一味去主导、作判断,忽视了实践体验的重要性,没有教学生如何正确地去处事,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管理课程、特色课程活动僵化不成体系,妨碍了师生人格的完善等。
教育历来就是涉及民生的重大议题,“生态式教育”更是关于学生发展、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学校生态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我校践行的“生态式教育”之路虽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将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9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刘惊铎.生态体验德育理论及其实践[J].中国德育,2016,(20):36-41
[4]陈旭宇.生态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J].学校管理,2010 (4):10-11
[5]范国睿,王加强.当代西方教育生态问题研究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36(9):39-45
[6]张卓玉.构建教育新模式[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6
[7]朱永新.新教育[M].漓江出版社(2014年修订)
[8]陈立.重构高效课堂[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6.6
[9]叶镧.新基础教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学校‘生态式教育’之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S(2016)GHB0788)
(附:甘肃省环县第五中学是市、县课改示范校,省乡村教师影子研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