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教才能把“艰苦的任务”变成“宝贵的礼物”?如果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兴致勃勃中学习,在学习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鼓舞,学生就会感到课堂上有无穷的乐趣,并把课堂学习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活动、难得的精神享受,从而就会把“学习任务”当成“学习礼物”了。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呢?
一、情绪感染
情绪感染法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言行表现出对工作的自信和热爱,并用这种自信和热爱去影响学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课时,要精神焕发,兴致勃勃、情绪高昂、满腔热情,有人曾说:“上记叙文课,要像动人的艺术家;上说明文课,要像严谨的科学家;上议论文课,要像雄辩的政治家。”不管上什么课都要有饱满的情绪。教师讲课的语气要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面部表情也随之变化,不要一种语气,一副面孔。要以教师的情绪影响学生情绪,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他们犹如一块乌黑的煤炭,蕴涵着巨大的能量,他们需要的是火花,教师就是火花,起的作用就是点燃,一经火花点燃,他们将释放巨大的能量,燃烧成熊熊大火。教学中,教师以自身浓烈的感情来感染和打动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学生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陶冶学生的情操,强化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如于漪执教《春》一开始就激起了同学们对春的热爱。他说:“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明媚春光;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很多诗人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的美丽……”
二、信心激励法
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时机激励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情绪高昂、信心百倍,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如钱梦龙执教《故乡》时,仅两节课中就两次激励初二学生给语文杂志社投稿,一次是一个问题讨论完了,他见缝插针地说:“这个问题(指判断谁埋碗碟)大家解决得真好,使我特别高兴。我曾经看到杂志上也讨论过这个问题,结论大概是闰土绝不会偷埋的,理由呢?跟我们这位同学所说的完全一样。这位同学如果写了文章,也可以在杂志上发表了嘛。我们要树立自信心,用不着看不起自己,对么?”第二次又说:“这个问题(《故
乡》中所提的三种生活)杂志上好像也争论过,而你们却一下子就解决了,所以你们完全有能力写文章到杂志上发表。”可以预料,这些激励的话语,点燃了学生自信的火焰,鼓舞他们攀向更高的目标。
三、传情带意法
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感情容易激动的孩子。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文时首先要“自己进入角色”,然后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传情带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在这点上我主张“以趣激情”,“以情激情”,“以美激情”。我在执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就采取了“循文寻情”、“因情悟道”、“情景交融”的方法,先用感情色彩很浓厚语言渲染气氛,使学生耳边仿佛响起高亢悲壮的旋律,进入到山谷回响、大海呼啸的境界;而后配上低沉悲伤的音乐,声泪俱下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感情的海洋中,从而感受到失去总理的悲痛,产生对人民的好总理无比崇敬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四、表扬式评价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教师除不断激励自己外,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表扬式评价法是抓住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有利时机,寓夸奖于评价中。这样,学生答题、讨论就会更加积极、踊跃,课堂情绪就会始终高涨。当老师评价某个同学问题回答得非常好时,这个同学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其他学生也因此被带动起来,都想争取得到表扬。于是课堂可能会出现竞争的局面,这时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情绪更加高涨,感情也更加激动,课堂上出现热烈气氛,那么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也就出现了在课堂学习中,此法关键是:“评+夸”、“寓夸于评”。 例如,钱梦龙老师在上《故乡》一文时,当一名学生回答说“迅哥儿是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时,他喜不自胜:这话说得多好啊!语言多丰富啊!录音机已经把这话录进去了。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运用这种夸奖式语言来评价,表现出热情的鼓励,充分肯定,学生对老师很快就产生了亲切感,师生感情融洽了,课堂情绪就更轻松愉快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
五、巧设悬念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
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前可向学生讲:许多年前,有一个愚蠢的国君为了满足自己爱新装的欲望,不惜花重金请来了两个骗子,这两个骗子扬言能织出人间最美的布,不仅美观,而且,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至于这种布有何奇怪的特性,国君是否上当了,欲知详情,请阅读《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兴趣,促进他们在兴趣中获得知识。又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前,对学生讲: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童年时期在百草园的生活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故事吗?这样就引起学生对下节课的期盼。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教才能把“艰苦的任务”变成“宝贵的礼物”?教师怎样教才能从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不仅仅只有以上几种方法。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教学时的“学习任务”转化为学生的 “学习礼物”,让 “学习礼物”变成“学生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教师的语言艺术》
[2]《赞扬的艺术》
[3]《教育心理学》
作者单位:灌南县北陈集中学
一、情绪感染
情绪感染法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言行表现出对工作的自信和热爱,并用这种自信和热爱去影响学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课时,要精神焕发,兴致勃勃、情绪高昂、满腔热情,有人曾说:“上记叙文课,要像动人的艺术家;上说明文课,要像严谨的科学家;上议论文课,要像雄辩的政治家。”不管上什么课都要有饱满的情绪。教师讲课的语气要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面部表情也随之变化,不要一种语气,一副面孔。要以教师的情绪影响学生情绪,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他们犹如一块乌黑的煤炭,蕴涵着巨大的能量,他们需要的是火花,教师就是火花,起的作用就是点燃,一经火花点燃,他们将释放巨大的能量,燃烧成熊熊大火。教学中,教师以自身浓烈的感情来感染和打动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在学生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陶冶学生的情操,强化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如于漪执教《春》一开始就激起了同学们对春的热爱。他说:“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明媚春光;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很多诗人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的美丽……”
二、信心激励法
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时机激励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情绪高昂、信心百倍,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如钱梦龙执教《故乡》时,仅两节课中就两次激励初二学生给语文杂志社投稿,一次是一个问题讨论完了,他见缝插针地说:“这个问题(指判断谁埋碗碟)大家解决得真好,使我特别高兴。我曾经看到杂志上也讨论过这个问题,结论大概是闰土绝不会偷埋的,理由呢?跟我们这位同学所说的完全一样。这位同学如果写了文章,也可以在杂志上发表了嘛。我们要树立自信心,用不着看不起自己,对么?”第二次又说:“这个问题(《故
乡》中所提的三种生活)杂志上好像也争论过,而你们却一下子就解决了,所以你们完全有能力写文章到杂志上发表。”可以预料,这些激励的话语,点燃了学生自信的火焰,鼓舞他们攀向更高的目标。
三、传情带意法
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感情容易激动的孩子。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文时首先要“自己进入角色”,然后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传情带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在这点上我主张“以趣激情”,“以情激情”,“以美激情”。我在执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就采取了“循文寻情”、“因情悟道”、“情景交融”的方法,先用感情色彩很浓厚语言渲染气氛,使学生耳边仿佛响起高亢悲壮的旋律,进入到山谷回响、大海呼啸的境界;而后配上低沉悲伤的音乐,声泪俱下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感情的海洋中,从而感受到失去总理的悲痛,产生对人民的好总理无比崇敬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四、表扬式评价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教师除不断激励自己外,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表扬式评价法是抓住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有利时机,寓夸奖于评价中。这样,学生答题、讨论就会更加积极、踊跃,课堂情绪就会始终高涨。当老师评价某个同学问题回答得非常好时,这个同学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其他学生也因此被带动起来,都想争取得到表扬。于是课堂可能会出现竞争的局面,这时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情绪更加高涨,感情也更加激动,课堂上出现热烈气氛,那么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也就出现了在课堂学习中,此法关键是:“评+夸”、“寓夸于评”。 例如,钱梦龙老师在上《故乡》一文时,当一名学生回答说“迅哥儿是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时,他喜不自胜:这话说得多好啊!语言多丰富啊!录音机已经把这话录进去了。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运用这种夸奖式语言来评价,表现出热情的鼓励,充分肯定,学生对老师很快就产生了亲切感,师生感情融洽了,课堂情绪就更轻松愉快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
五、巧设悬念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
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前可向学生讲:许多年前,有一个愚蠢的国君为了满足自己爱新装的欲望,不惜花重金请来了两个骗子,这两个骗子扬言能织出人间最美的布,不仅美观,而且,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至于这种布有何奇怪的特性,国君是否上当了,欲知详情,请阅读《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兴趣,促进他们在兴趣中获得知识。又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前,对学生讲: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童年时期在百草园的生活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故事吗?这样就引起学生对下节课的期盼。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教才能把“艰苦的任务”变成“宝贵的礼物”?教师怎样教才能从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不仅仅只有以上几种方法。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教学时的“学习任务”转化为学生的 “学习礼物”,让 “学习礼物”变成“学生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教师的语言艺术》
[2]《赞扬的艺术》
[3]《教育心理学》
作者单位:灌南县北陈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