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孩子难管。”这是许多班主任的观点,也是许多班主任抱怨的缘由。的确,班主任工作由于涉及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等很多方面,事务繁杂,工作量大,加上一些特殊事情时有发生,班级间学习成绩、管理成绩的评比,学生的叛逆情绪等,常常令许多教师抱怨不已。须知:许多时候,我们百事缠身一筹莫展不一定全是学生的原因,与我们自身“智慧”不足有很大关系。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实践者。”赫尔巴特也说过:“管理是教育前的准备工作,但它们本身并不是教育”。
回看许多大师的教育:用泥块打了同学,陶行知却“奖励”了这个孩子“四颗糖”;花盆打碎以后,阿莫纳什维利引导孩子们体会仙人掌的痛苦;而苏霍姆林斯基,为一个勤恳文静乖顺的男孩子忧心忡忡,因为怕他失去思想及人格的独立性,所以用书点燃他思想的火把。大师们的手段独到,往往出人意料,而且和风细雨游刃有余,其效果也非比寻常。所以我们要好好想想,怎样“智慧地工作”了。
师生关系与教育成败
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说:“一段教育的失败一定能从师生关系失败上找出原因。”他认为简单直接的教育有时候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应该注意观察学生情绪上的变化。布贝尔《品格教育》中说:“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成功,在于教育者“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那么在教育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一个让学生喜爱的老师、班主任,极为必要。而拥有真诚亲切的笑容是进入学生心灵的敲门砖。
这并非小事一桩,看看社会给我们的评论:“你是当老师的吧?看上去挺严厉的。”“你是当老师的吧,说话一套一套的。”大家心里对普通教师的定义,与教师严厉的面孔和脱离实际的理论有莫大关系。难怪学生们自觉地把教师划分为他们的“对立阵营”,而即使最调皮捣蛋甚至违纪作弊的学生也是他们己方的战友和同志。所以教师们在办公室里抱怨学生不够听话,不明辨是非,抱怨素质教育之下,学生的“素质”下降了,却不知道,可能正是自己的严肃把那些可爱的孩子拒于千里之外。
林崇德教授《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有调查显示,90%的老师认为自己爱学生,却只有10%的孩子说感受到了老师的爱。我校类似的调查中,有许多学生认为老师不爱他们,老师爱“分”。这反映了时下教师的尴尬。而老师们又认为自己严厉是为学生的将来着想,自己苦口婆心的唠叨是为了孩子们走在光明的途中。当好心不被接受,变成了一种单相思时,作为施教者的教师就应改变包装主动出击了。
解决途径——把爱写在脸上。换句话说就是提高亲和力。想象一下,假如我们的眼睛因为看见自己的学生而明亮,我们的笑容因为看见了自己的学生而灿烂,我们因为学生的落后而痛心而不是暴跳如雷,我们看见学生每一细微处的进步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学生们还会说我们爱“分”吗?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己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用微笑呼唤微笑,是构筑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那么,让太阳般的笑容,温暖知识田亩中那些幼苗;让灯烛般的眼神,鼓励人生路上那些求索者。当教师的爱以最直观的形式和学生对接、交融——想来,定是师爱融融,其乐无穷吧。
言传与身教
因一句“言传不如身教”,让教师的“语言身价”大跌。但教育中产生一些令我们深恶痛绝的现象恰恰是一些教师无法得心应手驾驭言语教育导致的。苏霍姆林斯基用25年的时间一直关注着教师的语言素养,他特别强调:教师的语言决定了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要会开辟这个世界,使你的语言像音乐一样,在孩子们心里铮铮作响。要使你那些冥思苦想出的话语,成为孩子们无与伦比的快乐。如果在你学生的心灵里奏出语言的音乐,那他就会变成你的受教育者。”施展语言的魅力,才能像磁铁一样把学生吸附过来,并顺利地把他送上巨人的肩膀。
我们平时的调查也证明:学生最讨厌长篇大论的老师。长篇大论的说教不仅不能达到预计的效果,甚至能引起学生的厌烦甚至反感。教师要改变“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状况,主动并及时的对准学生心灵的琴弦,语言力求精致实用适度,循循善诱,如“醍醐灌顶”,让学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要达到这个效果,当然要敏锐观察谈话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教师一生最需要读的就是学生的脸色”,观察能让你避免空泛说教、喋喋不休,能帮你找到问题症结。另外,在这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中,也可以尝试用讨论、自由思考代替灌输,让博客、笔谈等发挥特长,让教师的言传多角度多渠道地发挥作用。
当然,身教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奋忘食,不知老之将至。而弟子们则“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以至于“欲罢不能,既竭我才”。这种境界,当为人师者毕生的追求。
多元评价与一锤定音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应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所以教育是鼓励人的,不是打击人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铸造学生完美人格,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全面发展。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仅仅看学习成绩、乖巧程度以及和自己的亲疏远近来评价学生,有失偏颇,往往使得学生陷于“一好百好”的怪圈里,闭塞了其他才能的发展通道。孩子们的天性往往是好动的、好奇的,也因此容易有新发现、新创造,教师不应用所谓的成绩打压学生的爱好,更不能因此对学生形成固定的好恶感。
多渠道地深入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全面观察学生,看到学生身上的潜能,才是教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能够用公正、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沙里淘金的精神去发现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是德育工作者必备的智慧。这样多维度多层面的富有引导、激励作用的评价,真正适合学生的生长需求、个性特征。而“爱学生的个性、爱学生间的差异,才是教育的‘真爱’;爱聪明、爱分数、爱长相,是教育的‘假爱’。”(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校长陈立群语)陈国辉老师也说过,“真正让一名教师感到自豪的不一定是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而是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引车贩浆的那些普通人,他们有自己谋生的技能和生命的尊严,对曾经教诲过他们的师长极其尊敬。”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走路,而不是仅成就少数优等生,从那些成绩可能并不好的学生身上发现诚实、善良、热心、勤劳、孝顺等品质,发掘语言、艺 术、制作、修理等种种潜能,是教师培养人、评价人的智慧。
以柔克刚与盛气凌人
再好的老师也往往会遭遇学生出其不意的“唱反调”。在班主任和学生的交往中,班主任如果过于强化自己的权威,始终高高在上,以规矩为借口,粗暴武断地对其训斥,容易激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升级矛盾、扩大事态。学生最不满意班主任的这种强权。有理不在声高。老子曾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在年轻气盛的学生面前,班主任不急于发火、不急于发力,温和冷静,从容应对,既是涵养和风度的显示,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襟,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不按照常规出牌,既不会激化矛盾,更容易收到出其不意的奇效。
再者,如李镇西老师所言:“只要不违反纪律,不损害集体利益,集体就应该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异常’甚至‘异端’充满宽容。”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也认为,“老师越要惩戒学生,越要尊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所以,班主任要耐住性子,放下架子,敞开胸怀,发挥教育机智,春风化雨般地化解学生一时之气,等待他们心灵的幡然醒悟。因为“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
当然,以柔克刚不是纵容不是忍让,是一种教育智力的体现。有人把教育智力分为四个层次:教育惩罚、教育交往、教育机智、教育智慧。以柔克刚就是要灵巧发力、适时发力,避免简单的教育惩罚而努力实现博大的教育智慧。赞扬激励与不断纠错
赞扬激励和不断纠错反映了两种教育心态。一种是以欣赏的态度看学生,另一种是用批评的眼光看学生。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就会按照“好”的标准去要求他、对待他,不断激发其潜能,最终,学生真的会变成教师所希望的那个样子。如此,教师练就发现美的慧眼是一种智慧。
给予学生心灵的满足与成就感,会让学生们在前行的路上保持兴奋。那么,关注学生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及时表扬,让孩子们渴望肯定的心愿不落空无疑是必要的做法。在与学生谈话时,就要坚持多用鼓励的话语。学生取得进步,就鼓励学生更上一层楼;学生犯了错误,就帮他分析原因,鼓励有错必改;学生需要表达,就耐心倾听,帮他们梳理思路、明辨是非。
反之,不断纠错的做法虽然看上去没有错,却容易打击学生的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一无是处而产生沮丧感、颓废感,他们会在学校、在教师面前畏首畏尾,不能放开手脚敞开心胸,容易束缚学生心智和能力的发展。
所以教师们要注意: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发光体,而不是可以轻易斧斫的木材。不断纠错只把他填补在一处缝隙,赞扬和激励的动力,却能让他有机会照亮一方土地!
全面学习与一劳永逸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事物层出不穷,教师还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新事物、善于接受新事物的时代弄潮儿。一成不变的眼光和爱好往往意味着跟不上社会形势的发展,跟不上观念的更新,也可能导致无法深入恰当地了解自己的学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新知识、新事物不知道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无法对其估量、评价,自然被学生视为古板、落后、因而被学生排斥,教育学生的工作也显得无从下手了。
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没有一劳永逸的教育。读书时代里带出来的课本知识和一味的书呆子行径都要在新型教育面前碰壁。因此,教师要获得教育的智慧,他的兴趣应该宽泛,阅读应该全面,艺术应该高超,对待学生要有大爱,大概也正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说的:有趣、有情、有奇、有疑吧。他应该善于思考、善于借鉴,如果教师的思考力已经赢弱地萎缩,他的学生又如何具备有强大的思考力呢?教育拒绝简单,教育呼唤智慧,只有博大的教育智慧方能实现“培养真正的人”的教育目的!
回看许多大师的教育:用泥块打了同学,陶行知却“奖励”了这个孩子“四颗糖”;花盆打碎以后,阿莫纳什维利引导孩子们体会仙人掌的痛苦;而苏霍姆林斯基,为一个勤恳文静乖顺的男孩子忧心忡忡,因为怕他失去思想及人格的独立性,所以用书点燃他思想的火把。大师们的手段独到,往往出人意料,而且和风细雨游刃有余,其效果也非比寻常。所以我们要好好想想,怎样“智慧地工作”了。
师生关系与教育成败
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说:“一段教育的失败一定能从师生关系失败上找出原因。”他认为简单直接的教育有时候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应该注意观察学生情绪上的变化。布贝尔《品格教育》中说:“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成功,在于教育者“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那么在教育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一个让学生喜爱的老师、班主任,极为必要。而拥有真诚亲切的笑容是进入学生心灵的敲门砖。
这并非小事一桩,看看社会给我们的评论:“你是当老师的吧?看上去挺严厉的。”“你是当老师的吧,说话一套一套的。”大家心里对普通教师的定义,与教师严厉的面孔和脱离实际的理论有莫大关系。难怪学生们自觉地把教师划分为他们的“对立阵营”,而即使最调皮捣蛋甚至违纪作弊的学生也是他们己方的战友和同志。所以教师们在办公室里抱怨学生不够听话,不明辨是非,抱怨素质教育之下,学生的“素质”下降了,却不知道,可能正是自己的严肃把那些可爱的孩子拒于千里之外。
林崇德教授《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有调查显示,90%的老师认为自己爱学生,却只有10%的孩子说感受到了老师的爱。我校类似的调查中,有许多学生认为老师不爱他们,老师爱“分”。这反映了时下教师的尴尬。而老师们又认为自己严厉是为学生的将来着想,自己苦口婆心的唠叨是为了孩子们走在光明的途中。当好心不被接受,变成了一种单相思时,作为施教者的教师就应改变包装主动出击了。
解决途径——把爱写在脸上。换句话说就是提高亲和力。想象一下,假如我们的眼睛因为看见自己的学生而明亮,我们的笑容因为看见了自己的学生而灿烂,我们因为学生的落后而痛心而不是暴跳如雷,我们看见学生每一细微处的进步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学生们还会说我们爱“分”吗?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己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用微笑呼唤微笑,是构筑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那么,让太阳般的笑容,温暖知识田亩中那些幼苗;让灯烛般的眼神,鼓励人生路上那些求索者。当教师的爱以最直观的形式和学生对接、交融——想来,定是师爱融融,其乐无穷吧。
言传与身教
因一句“言传不如身教”,让教师的“语言身价”大跌。但教育中产生一些令我们深恶痛绝的现象恰恰是一些教师无法得心应手驾驭言语教育导致的。苏霍姆林斯基用25年的时间一直关注着教师的语言素养,他特别强调:教师的语言决定了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要会开辟这个世界,使你的语言像音乐一样,在孩子们心里铮铮作响。要使你那些冥思苦想出的话语,成为孩子们无与伦比的快乐。如果在你学生的心灵里奏出语言的音乐,那他就会变成你的受教育者。”施展语言的魅力,才能像磁铁一样把学生吸附过来,并顺利地把他送上巨人的肩膀。
我们平时的调查也证明:学生最讨厌长篇大论的老师。长篇大论的说教不仅不能达到预计的效果,甚至能引起学生的厌烦甚至反感。教师要改变“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状况,主动并及时的对准学生心灵的琴弦,语言力求精致实用适度,循循善诱,如“醍醐灌顶”,让学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要达到这个效果,当然要敏锐观察谈话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教师一生最需要读的就是学生的脸色”,观察能让你避免空泛说教、喋喋不休,能帮你找到问题症结。另外,在这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中,也可以尝试用讨论、自由思考代替灌输,让博客、笔谈等发挥特长,让教师的言传多角度多渠道地发挥作用。
当然,身教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奋忘食,不知老之将至。而弟子们则“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以至于“欲罢不能,既竭我才”。这种境界,当为人师者毕生的追求。
多元评价与一锤定音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应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所以教育是鼓励人的,不是打击人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铸造学生完美人格,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全面发展。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仅仅看学习成绩、乖巧程度以及和自己的亲疏远近来评价学生,有失偏颇,往往使得学生陷于“一好百好”的怪圈里,闭塞了其他才能的发展通道。孩子们的天性往往是好动的、好奇的,也因此容易有新发现、新创造,教师不应用所谓的成绩打压学生的爱好,更不能因此对学生形成固定的好恶感。
多渠道地深入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全面观察学生,看到学生身上的潜能,才是教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能够用公正、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沙里淘金的精神去发现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是德育工作者必备的智慧。这样多维度多层面的富有引导、激励作用的评价,真正适合学生的生长需求、个性特征。而“爱学生的个性、爱学生间的差异,才是教育的‘真爱’;爱聪明、爱分数、爱长相,是教育的‘假爱’。”(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校长陈立群语)陈国辉老师也说过,“真正让一名教师感到自豪的不一定是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而是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引车贩浆的那些普通人,他们有自己谋生的技能和生命的尊严,对曾经教诲过他们的师长极其尊敬。”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走路,而不是仅成就少数优等生,从那些成绩可能并不好的学生身上发现诚实、善良、热心、勤劳、孝顺等品质,发掘语言、艺 术、制作、修理等种种潜能,是教师培养人、评价人的智慧。
以柔克刚与盛气凌人
再好的老师也往往会遭遇学生出其不意的“唱反调”。在班主任和学生的交往中,班主任如果过于强化自己的权威,始终高高在上,以规矩为借口,粗暴武断地对其训斥,容易激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升级矛盾、扩大事态。学生最不满意班主任的这种强权。有理不在声高。老子曾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在年轻气盛的学生面前,班主任不急于发火、不急于发力,温和冷静,从容应对,既是涵养和风度的显示,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胸襟,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不按照常规出牌,既不会激化矛盾,更容易收到出其不意的奇效。
再者,如李镇西老师所言:“只要不违反纪律,不损害集体利益,集体就应该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异常’甚至‘异端’充满宽容。”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也认为,“老师越要惩戒学生,越要尊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所以,班主任要耐住性子,放下架子,敞开胸怀,发挥教育机智,春风化雨般地化解学生一时之气,等待他们心灵的幡然醒悟。因为“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
当然,以柔克刚不是纵容不是忍让,是一种教育智力的体现。有人把教育智力分为四个层次:教育惩罚、教育交往、教育机智、教育智慧。以柔克刚就是要灵巧发力、适时发力,避免简单的教育惩罚而努力实现博大的教育智慧。赞扬激励与不断纠错
赞扬激励和不断纠错反映了两种教育心态。一种是以欣赏的态度看学生,另一种是用批评的眼光看学生。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就会按照“好”的标准去要求他、对待他,不断激发其潜能,最终,学生真的会变成教师所希望的那个样子。如此,教师练就发现美的慧眼是一种智慧。
给予学生心灵的满足与成就感,会让学生们在前行的路上保持兴奋。那么,关注学生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及时表扬,让孩子们渴望肯定的心愿不落空无疑是必要的做法。在与学生谈话时,就要坚持多用鼓励的话语。学生取得进步,就鼓励学生更上一层楼;学生犯了错误,就帮他分析原因,鼓励有错必改;学生需要表达,就耐心倾听,帮他们梳理思路、明辨是非。
反之,不断纠错的做法虽然看上去没有错,却容易打击学生的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一无是处而产生沮丧感、颓废感,他们会在学校、在教师面前畏首畏尾,不能放开手脚敞开心胸,容易束缚学生心智和能力的发展。
所以教师们要注意: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发光体,而不是可以轻易斧斫的木材。不断纠错只把他填补在一处缝隙,赞扬和激励的动力,却能让他有机会照亮一方土地!
全面学习与一劳永逸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事物层出不穷,教师还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新事物、善于接受新事物的时代弄潮儿。一成不变的眼光和爱好往往意味着跟不上社会形势的发展,跟不上观念的更新,也可能导致无法深入恰当地了解自己的学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新知识、新事物不知道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无法对其估量、评价,自然被学生视为古板、落后、因而被学生排斥,教育学生的工作也显得无从下手了。
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没有一劳永逸的教育。读书时代里带出来的课本知识和一味的书呆子行径都要在新型教育面前碰壁。因此,教师要获得教育的智慧,他的兴趣应该宽泛,阅读应该全面,艺术应该高超,对待学生要有大爱,大概也正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说的:有趣、有情、有奇、有疑吧。他应该善于思考、善于借鉴,如果教师的思考力已经赢弱地萎缩,他的学生又如何具备有强大的思考力呢?教育拒绝简单,教育呼唤智慧,只有博大的教育智慧方能实现“培养真正的人”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