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获取学习的成功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除了加强学生的智力因素开发外,非智力因素也要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非智力因素;教学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获取学习的成功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除了加强学生的智力因素开发外,非智力因素也要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那么,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呢?
一、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界定
何谓非智力因素?目前国内外学界尚无统一界定。较为通行的观点认为,非智力因素有广、狭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相对智力因素而言的,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指与智力活动密切相关,并且影响(制约或促进)智力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就是说在认识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等任务。非智力因素对认识过程的直接制约表现在它对认识过程的动力作用和调节作用中。
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
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智力因素接收、加工、处理各种信息,属于认识活动范畴;非智力因素一般不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但它们是学习活动的推动者和调节者,属于动力系统。没有不包含非智力因素的智力活动,也没有不体现智力水平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在人的成功过程中,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密切结合。
二、初中语文教学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策略
1、情境刺激
非智力因素的最主要因素是情绪、情感,而人的情绪、情感和动机、兴趣的产生受外部世界情境刺激等因 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新异、宜人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语文教 学课堂的兴奋度。
这种情境刺激首先表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其次,是在语文老师教学的方法上。根据刺激物和刺激方式的 不同,我们可以将各种情境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实体情境。指有形的、实在的物体、物况情境,如课堂里展现的各种的实物、标本;根据语文教学的需 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工厂、新村、矿山、街道的各种现场等。这类情境 实感性强,易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2)模象情境。指根据相似原理,运用语文教学各种模拟手段栩栩如生地再现事物形象。如模型展示、图画 再现、音乐宣染(配乐诗或配音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把文字形象化,句子趣味化,学生学习起来便会兴味 盎然。
3)语艺情境。指通过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绘形、绘声、绘色地描摹情境,把学生带入意境,以激发学生的 情绪、情感和想象、联想。
4)问题情境。指通过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语文的热 情。如,通过语文教师提出激疑性问题,引起学生产生疑问,然后带着解疑的欲望去学习新课,以激起其对学 习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自己读书的习惯。语文教师应指导他们养成课前自己预习的习惯,养成有准备上课的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先要把课文看上两到三遍,自行解决字词障碍,并想想哪些问题还不理解,于无疑处生疑,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再通过课堂教学加以解决。教师对此要勤于检查、督促。这样长期坚持,逐步培养,学生就能渐渐学会主动读书,独立思考,就会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真、细心的习惯。语文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必须有脚踏实地的态度。有些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认真咀嚼,往往浮光掠影地应付了事,因而常常一知半解,问题不少。有些学生不注意写字,字写得潦草,错别字连篇。这些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对学语文是极其有害的。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白学语文尤其需要“咬文嚼字”的精神,无论阅读、识字、写字、辨词、解义、听课、说话、写文章等等都得认真、细心,决不能马马虎虎、急于求成、偷工减料,且要在语文学习全程中监督指导,严格要求学生做到。
3)诵读积累的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指导学生要重视积累,要求背诵的课文必须一丝不苟地背诵,要求去读的课外读物必须挤时间认真去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唯一手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背诵一些诗文,是在积累语言,也是在积淀文化,青少年时期记诵在心,一辈子受用不尽。要从认识入手,认真推荐、具体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及时辅之以鼓励与表扬,激发其阅读热情,培养其阅读课外书的爱好和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课堂学习会更加生动活泼。
当然,还有许多良好的习惯要养成,如勤于练笔、勤于思考、使用工具书等。只有全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3、大力开发活动课程,搭建创新成功的舞台。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是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整体,每种课程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因而显示出了不同的目标和功能。学科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为核心,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手、交往、创造等综合能力为核心,环境课程则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为核心,三者不是主次关系,而是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这些活动课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紧密联系起来。活动课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充分发挥,激发了学生内部的动力,形成了健康的心理素质,能主动地去获取成功而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关键词:语文;非智力因素;教学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获取学习的成功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除了加强学生的智力因素开发外,非智力因素也要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那么,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呢?
一、非智力因素概念的界定
何谓非智力因素?目前国内外学界尚无统一界定。较为通行的观点认为,非智力因素有广、狭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相对智力因素而言的,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指与智力活动密切相关,并且影响(制约或促进)智力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就是说在认识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等任务。非智力因素对认识过程的直接制约表现在它对认识过程的动力作用和调节作用中。
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
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智力因素接收、加工、处理各种信息,属于认识活动范畴;非智力因素一般不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但它们是学习活动的推动者和调节者,属于动力系统。没有不包含非智力因素的智力活动,也没有不体现智力水平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在人的成功过程中,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密切结合。
二、初中语文教学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策略
1、情境刺激
非智力因素的最主要因素是情绪、情感,而人的情绪、情感和动机、兴趣的产生受外部世界情境刺激等因 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新异、宜人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语文教 学课堂的兴奋度。
这种情境刺激首先表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其次,是在语文老师教学的方法上。根据刺激物和刺激方式的 不同,我们可以将各种情境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实体情境。指有形的、实在的物体、物况情境,如课堂里展现的各种的实物、标本;根据语文教学的需 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工厂、新村、矿山、街道的各种现场等。这类情境 实感性强,易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2)模象情境。指根据相似原理,运用语文教学各种模拟手段栩栩如生地再现事物形象。如模型展示、图画 再现、音乐宣染(配乐诗或配音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把文字形象化,句子趣味化,学生学习起来便会兴味 盎然。
3)语艺情境。指通过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绘形、绘声、绘色地描摹情境,把学生带入意境,以激发学生的 情绪、情感和想象、联想。
4)问题情境。指通过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语文的热 情。如,通过语文教师提出激疑性问题,引起学生产生疑问,然后带着解疑的欲望去学习新课,以激起其对学 习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自己读书的习惯。语文教师应指导他们养成课前自己预习的习惯,养成有准备上课的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先要把课文看上两到三遍,自行解决字词障碍,并想想哪些问题还不理解,于无疑处生疑,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再通过课堂教学加以解决。教师对此要勤于检查、督促。这样长期坚持,逐步培养,学生就能渐渐学会主动读书,独立思考,就会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真、细心的习惯。语文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必须有脚踏实地的态度。有些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认真咀嚼,往往浮光掠影地应付了事,因而常常一知半解,问题不少。有些学生不注意写字,字写得潦草,错别字连篇。这些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对学语文是极其有害的。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白学语文尤其需要“咬文嚼字”的精神,无论阅读、识字、写字、辨词、解义、听课、说话、写文章等等都得认真、细心,决不能马马虎虎、急于求成、偷工减料,且要在语文学习全程中监督指导,严格要求学生做到。
3)诵读积累的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指导学生要重视积累,要求背诵的课文必须一丝不苟地背诵,要求去读的课外读物必须挤时间认真去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唯一手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背诵一些诗文,是在积累语言,也是在积淀文化,青少年时期记诵在心,一辈子受用不尽。要从认识入手,认真推荐、具体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及时辅之以鼓励与表扬,激发其阅读热情,培养其阅读课外书的爱好和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课堂学习会更加生动活泼。
当然,还有许多良好的习惯要养成,如勤于练笔、勤于思考、使用工具书等。只有全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3、大力开发活动课程,搭建创新成功的舞台。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是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整体,每种课程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因而显示出了不同的目标和功能。学科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为核心,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手、交往、创造等综合能力为核心,环境课程则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为核心,三者不是主次关系,而是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这些活动课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紧密联系起来。活动课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充分发挥,激发了学生内部的动力,形成了健康的心理素质,能主动地去获取成功而成为学习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