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教育馆数字化发展对策初探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不仅需要拓展线下的展览形式,也要使用新媒体与受众交流,更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本文对比中国科技馆与美国旧金山探索馆的发展现状,从线下展览建设、数字化传播和数据库建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总结我国博物馆数字化的优势和不足,探究其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美国旧金山探索馆;新媒体运营;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3-0041-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北京科普中心调研项目“北京数字科学教育馆建设与发展”研究成果;“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拔尖人才培训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IT&TCD201804019
  一、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现状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适应了数字化的生活,各种社交、视频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互联网技术融合,能加深公众的文化认知,更好地发挥自身在公共文化体系中的作用。
  近几年,学界围绕博物馆数字化知识呈现和传播方式展开了多次研讨,提出了“互联网+博物馆数字艺术”的转型方向。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部分博物馆快速作出了战略调整,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深入发展,如北京天文馆自2020年7月开启“云展览”项目,中国科技馆开设live直播等,都在积极探索博物馆数字化传播的可能性,与受众互动交流。国家文物局也公布了一系列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发展的方案,提出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加强文物数字化建设,加快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至此,博物馆数字传播时代正式到来,大多数博物馆开始建立新媒体矩阵,完善数据库搭建,策划高科技线下展览,并打造O2O的线上线下结合模式。
  二、国内外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对比
  国外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相对较早,在诸多国外博物馆中,美国旧金山探索馆最负盛名。该博物馆于1969年建立,推崇全方位的互动体验方法,创建了科技馆的全新模式,开创了科技馆的“科学中心”时代。
  因此本文选取美国旧金山探索馆作为国外博物馆的对比参照,从线下数字化展览、线上数字化传播和数据库搭建三个维度与中国科技馆进行对比。
  (一)线下博物馆展览——“以人为本”进行教育引导
  博物馆作为向公众开放的传播公共文化的载体,应更加注重自身在文化知识传播中的作用,进行合理有效的教育引导。
  中国科技馆的线下展览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多样,但大多为一般的展品展览,强调展出的形式而不是内容,参观者只能通过介绍文字了解某一展品的运作方式,而不能亲身体验,无法与其形成有效的互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其中,儿童科学乐园的互动性最强,孩子们可以在乐园中通过玩游戏的方式了解宇宙的奥秘、人的诞生、自然的形成等等,但该区域只对3~10岁的儿童开放,对年龄的限制较大,绝大多数参观者无法体验。
  美国旧金山探索馆以挖掘人们的好奇心,亲身体验科学的多样性为建馆理念,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好评。探索馆注重线下的展品搭建,90%的展品是探索馆的原创作品,依靠展品多样性和趣味性吸引參观者的注意,比如其馆藏40年的用木头、麦秆等编织成的小球多种机械运动模型就足以吸引初次参观者的眼球。美国旧金山探索馆更新馆内展品的周期较短,馆内的科学工作人员成立创意小组,不断创新展品,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与参观者进行双向的互动交流,形成正向循环。
  (二)线上数字化传播
  第一,数字化传播平台的搭建。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博物馆都开始向线上发展,建立新媒体传播矩阵,以此适应智媒时代的受众需求。
  中国科技馆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率先开始了在新媒体传播领域的发展,积极建设微信、微博、快手、抖音账号,其在快手平台的最高播放量突破1400万,内容为科普科学知识,传播效果较好。不仅如此,科技馆除了一般的媒体运营互动外,也多次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策划活动,如与人民日报联合推出“科学实验挑战赛”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与青少年互动,在疫情期间激发了中小学生在家做实验的热情。
  美国旧金山探索馆的新媒体平台建设相对较弱,社交平台中发布的内容大多数是对线下活动的引流,视频播放量较低,但坚持每周更新创新性科学实验视频,鼓励受众动手实践,延续了探索馆好奇心驱动的教育理念。探索馆更多地注重通过线下展品与参观者互动,利用受众在互联网平台形成二次传播。其中,由馆内设计师Robert在1979年设计的线下展览“反重力镜子”曾在互联网引起热议,随后,大量博物馆也开始引入这一展览。
  第二,技术创新科普形式。新媒体平台的搭建早已成为各个行业的必修课程,但如何形成内容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传播形式成为数字化传播的新难题。
  中国科技馆积极将新媒体与新技术相融合,丰富渠道内容,利用多媒体互动更好地展示科技馆传达的文化内涵。2020年7月,科技馆通过图文、音视频、在线直播等形式,积极创新教育活动开展方式,特别推出“云享科学”系列活动,将展览展品、科学课、品牌活动等丰富的科普内容移至云端,为受众提供多场景、多形式、丰富主题的游玩导览体验,大大拓展了受众的科技视野。
  美国旧金山探索馆的展品更注重线下的互动体验,但这丝毫没有限制探索馆的渠道创新结合。探索馆开发苹果商店APP程序,利用LBS(基于位置服务)技术为受众提供日全食实时地图显示功能,打通了探索馆天文部分的线上线下渠道,实现受众增强现实的体验,引发其持续关注。
  (三)积极搭建智慧化数据库成为核心内容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存储技术、信息技术等各类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成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博物馆的数据包括藏品数据、数字资产、观众数据等[1]。   中国科技馆对其馆藏进行了可视化的数据储存,在中国科技馆官网中设立了虚拟现实板块,为网页浏览者提供清晰直观的科技馆360°VR(虚拟现实)展示。通过全景虚拟漫游技术帮助受众更加详尽地了解场馆构造和展品内容,在增强线上参观体验感的同时,为馆内展品建立了精准全面的藏品数据库,不仅便于展品管理,也为后续的数字化传播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美国旧金山探索馆也与谷歌的《科学杂志》合作开发APP,该APP可以从用户周边收集数据,依据收集内置的传感器来测量光、声音、速度等,帮助用户随时随地进行科学实验。探索馆在APP上提供伙伴探索活动,积极调动用户以及用户身边的人进行科学探索,在利用APP建立数字化展览的同时,加深了探索馆与参观者之间的联系。
  三、上述对比引发的思考
  中国科技馆在数字化传播平台搭建的形式与内容上都更加丰富,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直播等渠道,传播馆内信息,树立博物馆科学严谨的形象,打造良好的受众互动平台,但平台展示的形式大于内容,知识呈单方面传播的态势[2]。美国旧金山探索馆的线下展览部分优于中国科技馆,探索馆以人为本,馆内建立创新科技研发小组,不断完善馆内展品,以创新为核心,不断吸引更多参观者。因此,我国博物馆可以在保留线上渠道多元化发展的同时,融合国外博物馆的“精华”,充分将内容、渠道、技术相结合,进行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一)将人作为基础驱动力
  文物是有生命的,文物背后的故事是数字化技术真正要挖掘的。对于博物馆来说也是如此,国内博物馆不能一味追求新的技术形式,而是要摆脱这些形式,将注意力回归线下后,再进行线上线下的融合,不仅要将新技术与新媒体融合,也要将新技术与展品融合,发挥人在博物馆中的作用,不断创新馆内展品,增强博物馆的生命力。
  对此,博物馆可以建立专门的创新科技小组对馆内的展品进行实时更新,让创新技术成为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的桥梁。更新也要贴合场馆的主题和构造,符合本土的生态人情,以人的好奇心为基础驱动力,从内容出发,探索内容与技术结合的新方式,引发受众对博物馆内容的主动探索。除此之外,针对全年龄段的受众探求真理、寻找趣味的需求,我国博物馆可以增加面向成年人的探索创新展品,扩大受众范围。
  (二)拓宽数据库的使用渠道
  我国社会的信息化进程逐渐加快,建立数据库成为信息化背景下的共识,国内博物馆也在积极建设自己的数据库。除了中国科技馆外,索尼探梦科技馆在其官网建立了360°全景环绕的虚拟博物馆作为数据存储,北京自然博物馆也在官网开设了馆藏信息栏目进行数据库的建设。但国内博物馆目前的数据库传播形式和渠道较为单一,大部分博物馆仅仅在其官网上做馆藏数据和数据资产的整理,没有面向公众做文化的对外传播,削弱了数据库的教育作用。美国旧金山探索馆与谷歌合作的APP则将馆内的创新展品、创新实验加入其中,将数据库从为馆内人员提供智慧化管理转变为对外传播,实现对多用户的数字化传播。
  因此,我国博物馆在完成数据库的基础建设后,要考虑如何将数据库中的信息通过数字化形式传播给受众,以此拓宽数据库的使用渠道,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文化自信进行了阐述。博物馆作为向公众传递文化的重要渠道,其发展也被重视起来。在我国经济不断强大、文化自信不断提升、数字技术发展稳步向好的今天,博物馆的发展遇到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博物馆应积极面对技术的变迭,不断探索数据库的应用情景,但也不能一味强调数字化、智能化而忽略内容的重要性,要以创造力为核心驱动力,将内容与技术结合,吸引更多受众主动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杰奎.关于博物馆数据库建设的一些思考——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2):186-187.
  [2] 沈晓鹏.从数字化到智慧化:博物馆的转型升级[J].上海艺术评论,2016(06):23-25.
  作者简介:孙铭欣(1985—),女,山東淄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谢文萱(1999—),女,湖南娄底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其他文献
摘要:专业出版社是我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特定行业、繁荣特定专业出版市场的重要使命,这也是专业出版社的核心业务、优势所在和生存发展的根本。在媒介融合时代,面对新的出版环境带来的挑战,专业出版社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出版能力,为专业出版社的持续健康
期刊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重要手段的政府疫情新闻发布,在传播政策、公开信息、回应关切、凝聚人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和湖北省发布会为观察对象,通过对新闻发布会主题与专家参与进行内容分析,归纳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任构建对专家的高度依赖,且不同层级新闻发布会呈现出不同的专家依赖特点。  关键词:新闻发布;信任构建;专家参与  中图分类号:D631
期刊
摘要: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HTML5作为移动互联时代常态化的表现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有效的宣传手段。本文梳理和总结当前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措施和主要成果,分析融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耦合关系,阐述HTML5应用于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HTML5的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新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H
期刊
摘要:电影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现代电影也随之不断发展与变化,镜头画面内外声音的呈现在电影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电影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影片《爆裂鼓手》是一部以音乐学院为背景,以音乐演奏为主要故事情节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热爱音乐的学生努力想要成为一名顶尖爵士乐鼓手的故事。因此,声音的制作必然是该影片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电影声音;视听语言;声音创作;《爆裂鼓手》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在当今时代,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播,以及相关文化产业和产品的宣传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新旧媒体中有效宣传的同时,又不失传统的本质?本文以紫砂壶为代表,以宝壶斋紫砂壶博物馆的媒介与传播实践为例,结合相关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研究,找出传播方式的特色,总结出与传统艺术相关的文创产业突破桎梏,即发挥创意,提升传统文化和艺术产品的价值,在工业规模生产和快消品流行的当代保持生机和竞争力的经验。  关键词:文创
期刊
摘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2000年左右开始进入各大民办高校的。南京三江学院作为江苏省最早创立的民办高校,于2004年开设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立了影视传媒中心,2008年正式发文成立影视实验教学中心。十余年来,影视实验教学中心承担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大量教学实践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电商、自媒体等平台的发展对广电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一些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爆发危机事件,导致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及公众信任感遭到了较大程度破坏。本文以海底捞2017年“老鼠门”事件为案例进行分析,分析企业如何在爆发危机时处理好危机,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机遇。  关键词:危机传播;危机公关;新媒体;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3-0024-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云
期刊
摘要:新闻传播专业课教师是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主体力量,在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激发新闻传播专业课教师建设课程思政的主体作用,需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在外部环境上,高校要营造和建构建设课程思政的氛围和机制,促使新闻传播专业课教师转变和提升思想认识;在内部机制上,新闻传播专业课教师要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德育本领,开展好教学实践。只有内外结合,整体推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分析《中国日报》和《环球时报》两类英文报刊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以及其在英语新闻报道中产生的影响。经分析,中性转述动词在两类新闻语料中使用率最高,这有利于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积极、消极和试探性转述动词所隐含的报道者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的客观性。  关键词:《中国日报》;《环球时报》;英语新闻;转述动词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在数字媒体发展的今天,媒体传播的多样性使受众获取信息比之前更加方便。一则突发新闻出现后,短时间内人人都可以得而论之。在激烈的利益竞争背景下,出现了一系列影响媒体本身公信力的反转新闻。本文以前不久热议的“1900元天价便饭”事件为例,从现象成因、媒体和受众心理角度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  关键词:数字媒体;反转新闻;舆论  中图分类号:G2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