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想说爱你不容易

来源 :考试·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hai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新教材的改革从质疑、彷徨、甚至是否定阶段,走到求真务实,不断革新,追求完美的阶段,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有很多的苦恼与困惑,今日借贵刊一角,就人教版七年级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略陈管见,谈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一味“以后再说”好吗
  七年级上册教材在第133页讲“角”的时候,前面没有任何铺垫,就说如何去作一个角,标题是“探究”,教材直接告诉你怎样利用直尺和圆规,去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实际上,是利用尺规,作出了两个全等三角形,来做一个与给已知角一样大小的角,教材又不能讲出理由,学生自然要问:“凭什么呀?”至于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新教材“以后再说”;又如:教材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已知两边求第三边范围”类型题中要用到“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等,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只好先告诉结果,至于原因,“以后到了不等式再说吧!”。教数学,在教“是什么”和“为什么”中,更多的应是教给学生“为什么”,然后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来解答这个“为什么”,而不仅仅教给学生“是什么”,但是在七年级的新教材中,有很多时候在说“是什么”!我们总不能说:“孩子们,别问了,以后再说好吗!”;教材在知识体系“螺旋上升”中间,总想做一做,看一看,讲一讲道理,但又雾里看花,又讲不透,当时也无法讲透(总不能用未学的知识来解释吧!),这中间间隔的时间又长,难道这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
  
  二、实验求证的成份是否太多
  再如我们在讲几何时,将这两个角撕下来,叠在一起,看它们是不是一样大?这很好,学生有时候很愿意这么做,但是问题在于,教材的要求常常就到此为止,不对理性的分析做太多的要求,又如让学生写一些数的规律,我觉得这都是可以的,学生也愿意做,他们也可以从中体验到某种成功,但是这些知识在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什么?是到此为止吗?所以,对于数学内容的取舍和顺序调整的理由,我们重点关心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教的是什么?数学知识和方法到底有没有内在的顺序性?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结构性到底是不是客观存在的?我更害怕的是,学生形成一种想法:老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别多问,问了也解决不了,作为老师来讲,最害怕学生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
  
  三、教材的通俗化可能让学生误解
  1、第五章平行线的定义,是通过转动两根木条来说明。我们知道,定义在数学中是严谨的,容不得含糊不清,教材如此处理,使学生难以把握定义的内涵.我认为定义应该用黑体字表示出来,并明确要求讨论,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笔者非常震惊地看到教材的叙述为:“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这句话仔细推敲,其实没有错(因为文中有一个有针对性的实例),但极易让学生误解“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产生错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老教材“二元”是针对整体而言的,而新教材的“二元”是针对各个方程而言的,所以方程组可能会出现“两个,三个,四个”未知数,教材刻意追求通俗化,直观化,然而编者的意图没有实现,反而使学生误解,对于这样的概念不如明确给出,不要半遮半掩的。
  2、教材的举例有时不太恰当,七年级下册教材第32页,举例说明平移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时,列举了“利用计算机画出一个图形,把它复制后粘贴到当前的文件中的另一个位置,实质上就是平移”,这一举例实属不当,其一,举例应就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烂熟于心的实例,“复制”,“粘贴”这两个命令及其实质,全国的中学生是否人人用过,这很难说!其二,计算机中的复制命令,就是将当前文件中的图片放置在计算机的“剪贴板”中,然后利用“粘贴”命令,在当前的文件中再现放置在“剪贴板”中的图片,这个过程看起来就像图片发生“平移”现象,并非教材中所讲的“实质上就是平移”之说。
  3、下学期第168页12题,“任意找到一个正数,如1234,利用计算器对它进行开平方,再对得到的平方根进行开平方,如此进行下去,你有什么发现?”,这句明显有误,应改为“再对得到的算术平方根进行开平方……”。
  
  四、严格的“逻辑推理”到底要不要
  第七章三角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之和”的性质时,没有严格的证明过程(其实证明也很简单),只是让学生用量角器来做实验。我们知道,在数学上除了公理之外,所有的定理都必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之后才能运用,而这种用实验代替证明,是逻辑推理上的一大忌讳,也给教师在判断学生的错误与正确之间无法统一标准尺度,也为将来持续发展学习埋下隐患。此外,在作业中极少出现对基本概念的讨论题。从教学中我深感学生学完三角形一章之后,对概念仍含糊不清,这与教材的编写有脱不开的关系吧。新教材中始终贯穿“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但是,学有用的数学总不能失去科学理念和理论思维的培养吧!
  
  五、教材的编排缺乏科学性
  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一味追求新颖感而忽略知识的连续性,下面举4例加以说明:1、武汉市七年级《科学》在第一章开始学习“光的反射与折射”,“科学记数法”,“线段和角的表示”,涉及“垂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但“线段和角的表示”与“角平分线”的概念在七年级数学下学期才开始接触,“科学记数法”在七年级数学第一章的末尾才学习,不少科学教师不好点明“法线是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的实质,更有几个科学老师硬是逼着数学老师提前讲授了上述概念,才开始自己的教学。2、式与数是一个整体,也有区别。而整式的内容放到八年级上册讲就不大妥当了。由于式与数的概念没有交待清楚,在讲等式的性质和不等式的性质时就会感到困惑。类似“∵1<2,∴a<2a”这样的错误在学生中就会经常出现。3、第五章平行线,没有设置“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位置关系”这一内容,而直接进入平行线的判定、性质,学生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学生中产生“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的错误也就见怪不怪了。4、第十章实数部分,教材的编排是先讲算术平方根,后讲平方根。笔者认为应先讲平方根,再讲算术平方根比较合理。由于人的思维受先入为主的影响,容易把平方根看成只有算术根。比如,我在问“4的平方根是多少?”这一问题时,多数学生就答“是2”,而只有少数学生作了深入思考才会答“±2”。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肤浅看法,其中必有错误之处,望专家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也希望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人员在一轮的教学实验中,总结教材的优点与不足,尽快编写出一套知识体系正确、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好教材。
  (责任编辑 钱家庆)
其他文献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30分)  1.用过一段时间后的日光灯管靠近两端处会变黑,其原因是 ()   A.钨升华直接形成的  B.钨凝固形成的  C.灯管老化形成的  D.钨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2.将一只标有“12V 6W”的灯泡与一电阻串联后接到电压为12V的电源上(灯丝电阻视作不变),则此时()  A.灯泡消耗的电功率一定等于6W  B.灯泡消耗的电功率一定大于6W
期刊
在07年中考物理试卷中,注重物理方法考查的内容较多,本文通过例题介绍“控制变量法”和”转化法”在物理探究实验中的具体应用,供大家参考。  例1(2007年广东省韶关市中考题)我们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这就是焦耳定律,用公式可表达为:Q=I2Rt.爱动脑筋的小明在探究这个问题时,设计了图1所示的实验,只连接一次电路就完成了实验探
期刊
一、《英语课程标准》对时态教学的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附录二的语法项目表中对时态有明确的要求。《课程标准》共提到了八种时态,分别是:(1)现在进行时;(2)一般现在时;(3)一般过去时;(4)一般将来时;(5)过去进行时;(6)现在完成时;(7)过去完成时*;(8)过去将来时*。同时在语法项目表的注释中明确指出标*号的项目是八级要求,其余为五级要求。也就是说在这八种时
期刊
漫画题是中考语文试题中一种新颖又极富创意的题型,这种题型可以考查考生的美术鉴赏能力、高度的概括力、准确的表达能力、想象和联想能力等。因此,此题型具有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那么,同学们在答题时,如何来赏析漫画?如何才能把握住漫画的寓意呢?现在我们结合2007年中考语文漫画试题具体谈谈解答漫画题的思路。    一、联系漫画中的文字说明来理解漫画    例1(2007年湖北省潜江市)2007年5月31日是
期刊
原题回放  (1)请你写出一篇标题中含有“走出”一词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可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③不少于5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④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否则扣分。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经过多年的艰辛耕耘,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将这部巨著的底稿全部托付给自己最信赖的朋友米尔,请米
期刊
燃烧和灭火是中考热点之一,中考试题中通常以如下几种形式呈现:直接考查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探究燃烧的条件、考查燃烧与灭火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考查内容一般以生活中的实例和应用为主,现以近年各地中考试题为例加以说明。  例1 (江苏省徐州市)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小花同学查阅资料得知:白磷为蜡状固体,有剧毒,不溶于水,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然后她进行了如下实验:     点评本题是一道学科
期刊
阅读2007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顿生“赤橙黄绿青蓝紫,雨后斜阳舞彩练”之美感。命题者的创新理念、人文意识和匠心智慧所培育的“题花”,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  一、话题作文降幅明显,命题作文悄然升温  风光多年的话题作文占比例由去年的37.9%下降到28.9%,命题作文(全命题和半命题)则由去年的42%上升至63%。当然我们还不能据此作出判断说这标志着话题作文时代的结束,后话题作文时代的到来。
期刊
一、选择题  1.(2007年梅州市)观察下面图案,在A,B,C,D四幅图案中,能通过图案(1)平移得到的是()  2.(2007年湖北省宜昌市)下列图案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3. (2007年台湾地区)图(一)为一梯形ABCD,其中∠C=∠D=90°且AD=6,BC=18,CD=12。若将AD迭合在BC上,出现折线MN,如图(二)所示,则MN的长度为()  A. 9 B.
期刊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无处无化学。现精选生活中新颖而有趣的化学试题例析如下。  例12005年春,我国查处了数起“苏丹红”染色剂充当食品添加剂的案件。“苏丹红”本是系列工业原料,其中的“苏丹一号”﹙化学式为C16H12N2O﹚因能使食品变得鲜红美丽而被不法分子利用。1个“苏丹一号”分子中共含个原子,该物质中所含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 。  解析虽然同学们对“苏丹红”和“苏丹一号”非常
期刊
因为“温室效应”这个词的广泛应用,现在再提起二氧化碳,人们就认为它是“废气”。可是你想过没有,人类呼吸要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工矿厂区里数不清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大得惊人,这些二氧化碳真的都成了废气了吗?  当你走过林区或在公园散步,观赏着绿树摇曳、芳草萋萋、花卉争妍的景色,呼吸着沁入心脾的新鲜空气,你可想到二氧化碳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  原来,有心的科学家早已发现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不可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