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生》是路遥上世纪80年代轰动文坛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作品自出版以来,深受大众喜爱,研究者们写了许多著作和论文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文通过对这一悲剧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而警示我们:无论是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还是对命运的把握,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走好人生之路。
关键词:《人生》;高加林;悲剧形象
一、理想追求的悲剧性
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挫折,高加林也不例外。文章开始就写大队书记高明楼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摆脱做农民命运,残忍的把他的教师职务替换掉,使他一下子成為了农民。这是高加林人生的第一次转折,也是高加林悲剧的开始。他虽然是农民的儿子,生活在农村,但从小娇生惯养,完全没有做好当农民的准备。可是残酷的生活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真的做了农民。这一沉重的打击使他陷入了悲痛,他的人生从此陷入了低谷。这时,善良的巧珍姑娘和德顺爷爷出现在他的生命里,给他关爱,使他意识到生活还是美好的,有希望的,他不应该害怕农民的生活,因为他本来就属于农民。于是,他止住了悲痛,开始接受新的生活。但是,高加林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不甘心在农村待下去,他想走出农村,去大城市发展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他时常在大脑里想象繁华热闹的大城市,以此来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要,实现其“城市梦想”。他叔叔从部队转业回来以后,使他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他间接地通过叔叔的关系,到县政府当了通讯干事,这时,他的“城市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在当通讯干事的日子里,他很努力,工作也做得很好,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这使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但是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正当他享受着自己的“城市生活”的时候,找关系的事情暴露,他又回到了农村。此时的他,事业又化作了泡影,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沉重的打击。这也许就是他无法避免的悲剧。
二、爱情追求的悲剧性
“当爱情在一个人的身上苏醒后,它的力量是强大的,就算是被生活伤害得遍体鳞伤,爱情也可能使他精神焕发,对生活充满希望。” 《人生》中高加林的爱情生活是小说中一条重要的线索。高加林在教师职务被顶替后回到农村,善良的巧珍给了他爱情,使他走出困境,重新振作起来。但当他进入城市,遇到自己的初恋黄亚萍,他又卷入了另一段爱情中。爱一个人是没有错的,但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把爱情当作向上爬的工具,这是不道德的。在高加林的爱情世界中,他是矛盾的,他对黄亚萍有感情,但他更爱巧珍。在利益的面前,他最终放弃了对自己情深意重的巧珍,选择了黄亚萍。在这里,高加林心灵深处暴露出一种利己主义思想,这也正是他悲剧的根源所在。
如果城乡之间没有差距,高加林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人生。如果高加林没有通过走后门去县城工作,而是在家务农,也许他和巧珍会拥有美好的婚姻。如果他是一个城市人,也许他和黄亚萍的爱情也会很幸福。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悲剧呢?
三、 高加林悲剧的成因分析
高加林自尊与自卑的矛盾性格,是他人生悲剧的原因之一。高加林接受过新思想教育,血气方刚,热情奔放,有追求自身发展的愿望。从小父母就供他上学,使他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这使他感觉到在这黄土高原上,他并不比别人差。在他被迫下岗后,他就发誓,他一定要比高明楼强。可以说他是一位心高气傲的青年,他有更大的抱负和想法,不能满足于在这个县城所达到的光荣。高加林的这种强烈的自尊和桀骜不逊的性格是他人格魅力所在。 高加林的优秀,使他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但是自尊心太强也会使他灵魂扭曲。因而在他的强烈的自尊心背后,我们会发现一种隐藏得更深的自卑感。高加林高考落榜后,为了生活,他被迫去县城卖馍,但不巧的是,他遇见了高中的老同学黄亚萍和张克楠,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异,使得他们之间的对话非常敏感。无论他们说什么,只要触碰到高加林那根敏感的神经,他都会觉得别人是在炫耀。对于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并且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的高加林来说,自尊和自卑彼此排斥却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必然导致悲剧的发生。
高加林由于受到父辈的影响,自身具备了黄土地农民所具有的那种朴实的传统美德。当他第一次被迫回到农村的时候,他的生活变得很节约,他不愿意增加父母的负担。在劳动时,他的手都磨起了水泡,磨出了鲜血,可是他仍然坚持着。在县城掏粪时,哪个厕所要是没粪了,他就会显得特别失望,哪个厕所粪多,他就会特别高兴,就好像发现了金子一样。这些都表现了他朴实的情感。正因为这种朴实的精神,才使巧珍和他走得更近,也正因为这种精神,使他主动去田里给父亲帮忙,帮母亲做家务;也正因为这种精神,使他开始对这片黄土地产生了感情,使他慢慢觉得农村的生活也是很美好的。他生活得忙忙碌碌,完全就像是一个庄稼汉的样子,像一个朴实的黄土地农民。
但是,高加林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他一心想要冲出农村,到大城市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他要比别人强。在高加林看来,他这样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为了追求他的理想。高加林内心朴实和虚伪的情感,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这一人物的复杂性。但是,他的人生悲剧更多的是内心的虚荣心造成的。
高加林从小在县城上学,看到了城市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他却生活于落后的农村。因此,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他勇敢的向传统的社会习俗发起了挑战。在顺境中,高加林表现得无所畏惧,积极上进,具有一种勇敢的精神。但在逆境中,他又往往表现得很脆弱。高加林是自信的,但当现实阻止了他的发展时,他便一蹶不振。 高加林是一个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生活阅历还不丰富的知识青年,遇到挫折不能积极面对,只会痛苦、流泪、抱怨、后悔,也正因为这样,才导致自己的悲剧。高加林的悲剧是必然的。他的追求过于盲目,缺乏正确的指导,这只会导致悲剧的人生。
四、高加林形象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要将社会真理、生活的意义以及伦理道德观念准确的传达给读者,就必须借助作品中形象的感染和情感的融化。文学的教育功能就是读者能够从文学作品的创作以及人物形象的描写中,在思想道德的情操上受到启发。对于当代青年人来说,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处于这段时期的我们由于刚刚步入社会,社会经验还比较缺乏,对社会以及自身的认识还比较浅薄,常常无法对自己进行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新时期的青年,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存在很大的误区,常常带有很强的虚荣心和功利倾向。同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又常常会感到迷茫,找不到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使自己不会误入歧途,路遥笔下的高加林形象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理想的追寻是普遍、共同的现象。但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生态度其结局是不同的。当今的社会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大量高加林般的城乡“边缘人”不断涌现,面对变革大潮,人们在生活中, 有的青年人往往把一个好的职位、一个好的爱人都叫做理想, 即把个人所想得到的一切都叫做理想。其实,这只是一种狭隘的个人理想。理想的内涵是深刻的,如果个人愿望对社会的贡献越多, 那么就会显得越高尚。反之,如果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那么就会显得低下。高加林就是因为把个人的利益看得太重,只重视个人愿望,而忽略了社会理想的成分,所以最终难免失败。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8月.
[2]李美皆.人生的当下意义[J].理论与创作.2008年1月.
[3]李慧.高加林的成长悲剧解读[J].文学研究.2015年11月.
关键词:《人生》;高加林;悲剧形象
一、理想追求的悲剧性
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挫折,高加林也不例外。文章开始就写大队书记高明楼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摆脱做农民命运,残忍的把他的教师职务替换掉,使他一下子成為了农民。这是高加林人生的第一次转折,也是高加林悲剧的开始。他虽然是农民的儿子,生活在农村,但从小娇生惯养,完全没有做好当农民的准备。可是残酷的生活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真的做了农民。这一沉重的打击使他陷入了悲痛,他的人生从此陷入了低谷。这时,善良的巧珍姑娘和德顺爷爷出现在他的生命里,给他关爱,使他意识到生活还是美好的,有希望的,他不应该害怕农民的生活,因为他本来就属于农民。于是,他止住了悲痛,开始接受新的生活。但是,高加林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不甘心在农村待下去,他想走出农村,去大城市发展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他时常在大脑里想象繁华热闹的大城市,以此来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要,实现其“城市梦想”。他叔叔从部队转业回来以后,使他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他间接地通过叔叔的关系,到县政府当了通讯干事,这时,他的“城市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在当通讯干事的日子里,他很努力,工作也做得很好,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这使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但是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正当他享受着自己的“城市生活”的时候,找关系的事情暴露,他又回到了农村。此时的他,事业又化作了泡影,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沉重的打击。这也许就是他无法避免的悲剧。
二、爱情追求的悲剧性
“当爱情在一个人的身上苏醒后,它的力量是强大的,就算是被生活伤害得遍体鳞伤,爱情也可能使他精神焕发,对生活充满希望。” 《人生》中高加林的爱情生活是小说中一条重要的线索。高加林在教师职务被顶替后回到农村,善良的巧珍给了他爱情,使他走出困境,重新振作起来。但当他进入城市,遇到自己的初恋黄亚萍,他又卷入了另一段爱情中。爱一个人是没有错的,但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把爱情当作向上爬的工具,这是不道德的。在高加林的爱情世界中,他是矛盾的,他对黄亚萍有感情,但他更爱巧珍。在利益的面前,他最终放弃了对自己情深意重的巧珍,选择了黄亚萍。在这里,高加林心灵深处暴露出一种利己主义思想,这也正是他悲剧的根源所在。
如果城乡之间没有差距,高加林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人生。如果高加林没有通过走后门去县城工作,而是在家务农,也许他和巧珍会拥有美好的婚姻。如果他是一个城市人,也许他和黄亚萍的爱情也会很幸福。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悲剧呢?
三、 高加林悲剧的成因分析
高加林自尊与自卑的矛盾性格,是他人生悲剧的原因之一。高加林接受过新思想教育,血气方刚,热情奔放,有追求自身发展的愿望。从小父母就供他上学,使他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这使他感觉到在这黄土高原上,他并不比别人差。在他被迫下岗后,他就发誓,他一定要比高明楼强。可以说他是一位心高气傲的青年,他有更大的抱负和想法,不能满足于在这个县城所达到的光荣。高加林的这种强烈的自尊和桀骜不逊的性格是他人格魅力所在。 高加林的优秀,使他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但是自尊心太强也会使他灵魂扭曲。因而在他的强烈的自尊心背后,我们会发现一种隐藏得更深的自卑感。高加林高考落榜后,为了生活,他被迫去县城卖馍,但不巧的是,他遇见了高中的老同学黄亚萍和张克楠,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异,使得他们之间的对话非常敏感。无论他们说什么,只要触碰到高加林那根敏感的神经,他都会觉得别人是在炫耀。对于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并且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的高加林来说,自尊和自卑彼此排斥却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必然导致悲剧的发生。
高加林由于受到父辈的影响,自身具备了黄土地农民所具有的那种朴实的传统美德。当他第一次被迫回到农村的时候,他的生活变得很节约,他不愿意增加父母的负担。在劳动时,他的手都磨起了水泡,磨出了鲜血,可是他仍然坚持着。在县城掏粪时,哪个厕所要是没粪了,他就会显得特别失望,哪个厕所粪多,他就会特别高兴,就好像发现了金子一样。这些都表现了他朴实的情感。正因为这种朴实的精神,才使巧珍和他走得更近,也正因为这种精神,使他主动去田里给父亲帮忙,帮母亲做家务;也正因为这种精神,使他开始对这片黄土地产生了感情,使他慢慢觉得农村的生活也是很美好的。他生活得忙忙碌碌,完全就像是一个庄稼汉的样子,像一个朴实的黄土地农民。
但是,高加林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他一心想要冲出农村,到大城市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他要比别人强。在高加林看来,他这样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为了追求他的理想。高加林内心朴实和虚伪的情感,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这一人物的复杂性。但是,他的人生悲剧更多的是内心的虚荣心造成的。
高加林从小在县城上学,看到了城市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他却生活于落后的农村。因此,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他勇敢的向传统的社会习俗发起了挑战。在顺境中,高加林表现得无所畏惧,积极上进,具有一种勇敢的精神。但在逆境中,他又往往表现得很脆弱。高加林是自信的,但当现实阻止了他的发展时,他便一蹶不振。 高加林是一个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生活阅历还不丰富的知识青年,遇到挫折不能积极面对,只会痛苦、流泪、抱怨、后悔,也正因为这样,才导致自己的悲剧。高加林的悲剧是必然的。他的追求过于盲目,缺乏正确的指导,这只会导致悲剧的人生。
四、高加林形象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要将社会真理、生活的意义以及伦理道德观念准确的传达给读者,就必须借助作品中形象的感染和情感的融化。文学的教育功能就是读者能够从文学作品的创作以及人物形象的描写中,在思想道德的情操上受到启发。对于当代青年人来说,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处于这段时期的我们由于刚刚步入社会,社会经验还比较缺乏,对社会以及自身的认识还比较浅薄,常常无法对自己进行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新时期的青年,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存在很大的误区,常常带有很强的虚荣心和功利倾向。同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又常常会感到迷茫,找不到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使自己不会误入歧途,路遥笔下的高加林形象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理想的追寻是普遍、共同的现象。但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生态度其结局是不同的。当今的社会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大量高加林般的城乡“边缘人”不断涌现,面对变革大潮,人们在生活中, 有的青年人往往把一个好的职位、一个好的爱人都叫做理想, 即把个人所想得到的一切都叫做理想。其实,这只是一种狭隘的个人理想。理想的内涵是深刻的,如果个人愿望对社会的贡献越多, 那么就会显得越高尚。反之,如果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那么就会显得低下。高加林就是因为把个人的利益看得太重,只重视个人愿望,而忽略了社会理想的成分,所以最终难免失败。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8月.
[2]李美皆.人生的当下意义[J].理论与创作.2008年1月.
[3]李慧.高加林的成长悲剧解读[J].文学研究.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