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几乎忽略了对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给《新课标》的设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快速成长发育极其重要的阶段,是人生旅途中立志向、打基础的重要时期,更是良好心理、品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有助于他们学会交往,学会调控不良情绪;也有利于将《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实处。但就目前现实而言,心理问题仍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及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就显得至关重要。所谓“健康人格”,主要包括健康的品质、意志以及健康的心灵等。探究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的前提。
1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经过长期的了解观察并归纳总结,笔者认为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如下:
1.1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中学生不仅白天紧张的听课,笔记,作业,。回答教师的提问,紧跟教师的思维,晚上还要预习,复习,完成作业,第二天早晨又要早早起床投入到新的紧张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心理压力显而易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不同的层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但成绩总是不理想,结果出现少数学生学习认真,成绩下降的情况,这固然存在多方面因素,但不排除疲劳战术,神经衰弱思维局限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如果此时家长和教师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些,从而加以有效疏导的话,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好多中学生处在亚健康状态,脾气暴躁,甚至出口伤人,看周围的人都不顺眼。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更有甚者,部分学生会由此产生逃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却乐意接受一些消极叛逆等不良思想意识的引导,不再致力于努力奋斗,而是自暴自弃,无心学习,这类学生有的萎靡不振,忧郁不安;;有的情绪冷淡,对批评、表扬无动于衷,不喜交往,行为孤僻;有的沉迷小说,网络游戏等;更有抽烟、酗酒、打架、斗殴、逃学、极少数学生产生轻生的念头、离家出走等等。
1.2意志方面的优柔寡断、虎头蛇尾、易受暗示、自制力差。一般表现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凭感情用事,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有诱因时,难以集中精力,容易动摇;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放弃学习,自甘堕落;当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时,容易悲观失望,甚至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1.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对周围的同学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甚至耿耿于怀、怀恨在心,没有容忍和宽容心。(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易合群,做事优柔寡断,对人唯唯诺诺。
1.4青春综合症: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一般表现为:(1)一些学生情绪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烦躁和不安,甚至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或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对未来缺乏信心和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上没有足够的动力。化钱没有计划,过分注意自己的外表现象,上课都有少部分在照镜子,男女生交往不能把握尺度,有青春期幻想和所谓的"早恋"问题日趋突出等等问题。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仔细观察及时发现,有的放失地加以正确引导,走进学生的心灵,经常和学生交流沟通,帮扶帮助、疏导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的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调整和纠正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2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四个主要成因,因此,我们要对症下药,逐一解决,把中学生培养成有“健康人格”、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2.1了解学生,热爱学生,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中学生一般带有纯真与幻想,对新的事物充满好奇与渴望,但同时又有自觉性差,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的特点,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和一种爱心。因而与他们及时进行双边 双向及多向的沟通交流是了解认识他们进而采取有效措施的关键.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状况、集体观念、劳动态度、人际关系、日常行为习惯、学习态度、成绩、方法、思维特点、智力水平、体质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等;群体关系:班级风气、舆论倾向、层次结构、同学关系、学生干部等;学生环境:家庭类型、生活条件及、家长职业、学生地位、家长态度等。
(2)了解学生的方法 :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如各类登记表、统计表、成果记录表等;对本人或知情人的调查访问从侧面间接了解如谈话、问卷、座谈等;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注意观察学生,及时捕捉学生的喜怒哀乐,正确调控他们的情绪,以相信人,发展人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走出心灵的误区,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总之对学生的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
2.2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针对一部分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的学生,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及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帮助学生制定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和系列监督机制,在学生课桌的右上角和左上角贴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没有人比你更聪明,只有人比你更努力”。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坚强的毅力、自制力,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了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良情绪的发展和学习的两极分化的局面,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针对一部分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心理特点的学生,我又先后开展了“班级岗位竞选责任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本班的故事”让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并让学生与兄弟班级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热爱集体具有责任心,是非观念明确,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能以身作则,能够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从而使整个班级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2.3笔谈,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别谈话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学生而言)。本人在每学期开始之初就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拼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的,学生敢说悄悄话了,内心话,真心话了,从而每次与他们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感觉的互动、情绪的转移。慢慢的多数学生养成老师我有话对你说的师生交流平台。师生关系相处非常融洽,我既是他们良师,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但性格过于内向且好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他谈到自己竞选学习委员落选后颇多微辞。针对他的这种偏激看法,我随即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衡量能力的标准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有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不去努力反而爱叹目前的失败确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学生有了很大的改变。
2.4充分挖掘潜能,培养学生自信力
人的能力是多种的,有科研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达和欣赏能力等。但每一个人都不会是全能。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和擅长处。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为国家输送各种合格的人才。针对如何树立学生自信心。我给学生讲小兔和小鸭的故事。小兔和小鸭在一个班,一次举行运动会,小兔参加赛跑,拿到第一名。小鸭参加游泳比赛也拿得第一名。他们受到表扬,其他同学很羡慕。这时老师要求小兔训练他的弱项游泳,小兔尽管比较努力,不仅成绩差,差点落水生亡。小鸭训练跑步,他非常努力,还是跑在最后。他们不但没有取得好成绩,而且还让同学看不起,使他们失去自信心。所以教育学生应该发挥特长,不应该去过多给他们补短。
现阶段学校、社会的评价制度造就了学校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抓学习抓分数,高考更是一张试卷定前途,因此无论学生、学校、家长都十分关注分数、名次,是一种高度的应试教育。长期以往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有甚者患了考试恐惧症,每每年末考试前夕和中高考身体出现种种不适,导致发挥失常,结果功亏一篑。许多同学从此一蹶不振,悲观失望,遗憾终身。其实有许多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其他方面却很有才气。就在我做中学班主任工作时我班上有位名叫王小东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除了美术课几乎对所有功课都不感兴趣,中学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没想到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创建了自己的装饰公司,自己利用业余时间不断钻研,如今在美术上已有很深造诣。
3探索,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3.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当前,国内国际上的各种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重大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阶段,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朝纵深发展,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到激烈的竞争中去,随着父母离异的、父母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增多,许多孩子缺乏母爱或父爱,没有家庭温暖感。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3.2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的迫切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科教兴国”、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族素质”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的确立,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呼唤高素质,个性健康的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发展《纲要》明确了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维护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3.3有利于直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过大心理负担与压力,确实把中学生培养成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感恩、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的一代新人,即使当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同时也是历史使命。
1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经过长期的了解观察并归纳总结,笔者认为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如下:
1.1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中学生不仅白天紧张的听课,笔记,作业,。回答教师的提问,紧跟教师的思维,晚上还要预习,复习,完成作业,第二天早晨又要早早起床投入到新的紧张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心理压力显而易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不同的层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但成绩总是不理想,结果出现少数学生学习认真,成绩下降的情况,这固然存在多方面因素,但不排除疲劳战术,神经衰弱思维局限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如果此时家长和教师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些,从而加以有效疏导的话,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好多中学生处在亚健康状态,脾气暴躁,甚至出口伤人,看周围的人都不顺眼。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更有甚者,部分学生会由此产生逃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却乐意接受一些消极叛逆等不良思想意识的引导,不再致力于努力奋斗,而是自暴自弃,无心学习,这类学生有的萎靡不振,忧郁不安;;有的情绪冷淡,对批评、表扬无动于衷,不喜交往,行为孤僻;有的沉迷小说,网络游戏等;更有抽烟、酗酒、打架、斗殴、逃学、极少数学生产生轻生的念头、离家出走等等。
1.2意志方面的优柔寡断、虎头蛇尾、易受暗示、自制力差。一般表现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凭感情用事,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有诱因时,难以集中精力,容易动摇;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放弃学习,自甘堕落;当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时,容易悲观失望,甚至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1.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对周围的同学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甚至耿耿于怀、怀恨在心,没有容忍和宽容心。(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易合群,做事优柔寡断,对人唯唯诺诺。
1.4青春综合症: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一般表现为:(1)一些学生情绪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烦躁和不安,甚至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或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对未来缺乏信心和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上没有足够的动力。化钱没有计划,过分注意自己的外表现象,上课都有少部分在照镜子,男女生交往不能把握尺度,有青春期幻想和所谓的"早恋"问题日趋突出等等问题。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仔细观察及时发现,有的放失地加以正确引导,走进学生的心灵,经常和学生交流沟通,帮扶帮助、疏导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的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调整和纠正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2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四个主要成因,因此,我们要对症下药,逐一解决,把中学生培养成有“健康人格”、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2.1了解学生,热爱学生,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中学生一般带有纯真与幻想,对新的事物充满好奇与渴望,但同时又有自觉性差,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的特点,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和一种爱心。因而与他们及时进行双边 双向及多向的沟通交流是了解认识他们进而采取有效措施的关键.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状况、集体观念、劳动态度、人际关系、日常行为习惯、学习态度、成绩、方法、思维特点、智力水平、体质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等;群体关系:班级风气、舆论倾向、层次结构、同学关系、学生干部等;学生环境:家庭类型、生活条件及、家长职业、学生地位、家长态度等。
(2)了解学生的方法 :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如各类登记表、统计表、成果记录表等;对本人或知情人的调查访问从侧面间接了解如谈话、问卷、座谈等;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注意观察学生,及时捕捉学生的喜怒哀乐,正确调控他们的情绪,以相信人,发展人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走出心灵的误区,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总之对学生的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
2.2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针对一部分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的学生,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及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帮助学生制定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和系列监督机制,在学生课桌的右上角和左上角贴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没有人比你更聪明,只有人比你更努力”。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坚强的毅力、自制力,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了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良情绪的发展和学习的两极分化的局面,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针对一部分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心理特点的学生,我又先后开展了“班级岗位竞选责任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本班的故事”让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并让学生与兄弟班级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热爱集体具有责任心,是非观念明确,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能以身作则,能够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从而使整个班级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2.3笔谈,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别谈话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学生而言)。本人在每学期开始之初就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拼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的,学生敢说悄悄话了,内心话,真心话了,从而每次与他们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感觉的互动、情绪的转移。慢慢的多数学生养成老师我有话对你说的师生交流平台。师生关系相处非常融洽,我既是他们良师,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但性格过于内向且好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他谈到自己竞选学习委员落选后颇多微辞。针对他的这种偏激看法,我随即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衡量能力的标准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有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不去努力反而爱叹目前的失败确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学生有了很大的改变。
2.4充分挖掘潜能,培养学生自信力
人的能力是多种的,有科研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达和欣赏能力等。但每一个人都不会是全能。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和擅长处。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为国家输送各种合格的人才。针对如何树立学生自信心。我给学生讲小兔和小鸭的故事。小兔和小鸭在一个班,一次举行运动会,小兔参加赛跑,拿到第一名。小鸭参加游泳比赛也拿得第一名。他们受到表扬,其他同学很羡慕。这时老师要求小兔训练他的弱项游泳,小兔尽管比较努力,不仅成绩差,差点落水生亡。小鸭训练跑步,他非常努力,还是跑在最后。他们不但没有取得好成绩,而且还让同学看不起,使他们失去自信心。所以教育学生应该发挥特长,不应该去过多给他们补短。
现阶段学校、社会的评价制度造就了学校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抓学习抓分数,高考更是一张试卷定前途,因此无论学生、学校、家长都十分关注分数、名次,是一种高度的应试教育。长期以往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有甚者患了考试恐惧症,每每年末考试前夕和中高考身体出现种种不适,导致发挥失常,结果功亏一篑。许多同学从此一蹶不振,悲观失望,遗憾终身。其实有许多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其他方面却很有才气。就在我做中学班主任工作时我班上有位名叫王小东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除了美术课几乎对所有功课都不感兴趣,中学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没想到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创建了自己的装饰公司,自己利用业余时间不断钻研,如今在美术上已有很深造诣。
3探索,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3.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当前,国内国际上的各种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重大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阶段,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朝纵深发展,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到激烈的竞争中去,随着父母离异的、父母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增多,许多孩子缺乏母爱或父爱,没有家庭温暖感。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3.2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的迫切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科教兴国”、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族素质”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的确立,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呼唤高素质,个性健康的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发展《纲要》明确了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维护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3.3有利于直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过大心理负担与压力,确实把中学生培养成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感恩、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的一代新人,即使当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同时也是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