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骨搬移技术对缺血肢体术区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qwo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横向骨搬移技术对缺血肢体术区的微循环影响.方法 选取6只12月龄性格较温顺的比格犬,均为雌性,平均体质量(15.7±0.6)(15.0~16.0)kg,身长(55±2)cm,胫骨长度平均为(11.0±0.8)cm,体格健康、适中,建立模拟后肢微循环闭塞的模型(实验犬的右后肢为搬移组,行横向骨搬移术;实验犬的左后肢为对照组).观察实验犬进行横向骨搬移术后21天双后肢的术区皮温、双下肢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中的微动脉数量及病理活检中的微动脉数量较胫前动脉结扎术后1天的变化.结果 实验犬进行横向骨搬移术后21天,搬移组(右后肢)的术区皮温(33.3±0.1)较胫前动脉结扎术后1天的术区皮温(33.2±0.3)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对照组(左后肢)的术区皮温(32.3±0.2)较胫前动脉结扎术后1天的术区皮温(32.1±0.3)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搬移组(右后肢)的术区皮温(33.3±0.1)较对照组(左后肢)的术区皮温(32.3±0.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搬移组(右后肢)的术区DSA中的微动脉数量较胫前动脉结扎术后1天的术区DSA中的微动脉数量增多,对照组(左后肢)的术区DSA中的微动脉数量并未出现明显变化;搬移组(右后肢)的病理活检中的微动脉数量较胫前动脉结扎术后1天的病理活检中的微动脉数量增多,对照组(左后肢)的病理活检中的微动脉数量并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 横向骨搬移术可明显促进术区微循环再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横向骨搬移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临床资料rn患者,男,55 岁,因“左髋部疼痛 2 个月,加重伴左髋部活动受限 1 周”入院.患者 2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髋部疼痛,伴有腰背部僵硬,于当地医院拍 X 线片及 CT ( 外
目的 研究老年下肢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动态监测D-二聚体对DVT的预测价值,加强DVT的预防与诊治.方法 对我院201
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假体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2月在Pub Med
近视是常见的眼科疾病,患病率高达25%~30%,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在世界各地占致盲眼病第4~7位,其严重性使得近视的研究与防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随着近20年来近视动物模型的建立及
目的:构建真核表达体系,以提高抗人乙酰胆碱受体单链抗体(singlechainvariablefragment,ScFv)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serumalbumin,HSA)融合基因的蛋白表达产量。方法:应用聚合酶链
骨肉瘤 ( osteosarcoma,OS ) 是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恶性骨肿瘤,其治疗方法由 20 世纪的截肢治疗逐渐变为目前的化疗联合保肢手术,5 年生存率也由不足 20% 逐渐上升,然而至今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其中,恶性疟原虫是导致人类疟疾感染致死率最高的病原体。恶性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的无性繁殖阶段(红外期和红内期)以及在
目的 旨在开发预后列线图来预测四肢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方法 回顾分析1995年至2014年,1910例四肢骨肉瘤患者(来自SEER数据库),通过单因素Log-rank分析和多因素COX分析找出存